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年3月第2卷第3期 l70・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eine Information March 2010 Vo1.2 No.3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及健康教育 田兴和 (贵州省松桃县健康教育办公室,554100) 糖尿病是众所周知的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 一养阴的方法治疗,可以用生脉饮加味。阴阳两虚型:证见乏力 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多饮多尿,或水肿少尿,或五更泻, 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虚无力。对这一证型的患者用阴阳并 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终身性慢性疾病。 由于其全球性的高发率和并发症所致的高致残率和病死率, 使控制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所需费用极为高昂,给患者家 庭和社会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笔者就运用祖国医学“整 体观”和“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防治,降低糖尿病的患病 率谈如下体会。 1 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的精髓 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就是把人体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 体,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治未病”即是采用预防和治疗 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未病”有三种意 义,第一,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以预防疾病。第二,既病之 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第三,病后防复,病 后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机体康复和防止复发。祖国医学 “整体观”和“治未病”思想预防糖尿病,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 方面: 1.1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境,勿使七情太过中医认为人的 情志失调,气血上逆,瘀热内结,伤津耗液,会发展成“消瘅” (糖尿病)。根据观察,许多糖尿病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初, 常有抑郁悲怒等七情所伤的表现。要求人们情绪要保持乐 观,不要去争竞名利,保持一种精神内守的状态,避免过度的 精神刺激,脏腑的阴阳气血和顺,自然不会得病。 1.2 注重饮食的保养,使脾胃的功能和调糖尿病的发生、 发展和饮食有着密切联系,故此饮食的调养也成为中医治未 病的重要内容。怎样注重饮食的调养呢?首先要做到饮食有 节制,其次要注重饮食和合理营养搭配。 1.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正御邪中医强调人与自然 息息相关,息息相应,生活起居应遵循自然规律,起居有时。 起居失常会使人体阴津耗损,转生内热,内热又耗阴津,二者 互为因果,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和加重。 1.4 早期治疗,防治传变 中医强调早期治疗可以防止病 邪从轻到重,从表到里传变。已病之后不但要治疗本病脏腑, 而且要调理未病脏腑,“先安未受邪之地”。因此糖尿病的早 期治疗是十分重要的。糖尿病的防治,除了药物治疗、饮食控 制、适度运动等综合治疗外,还应该及时对血瘀、阴虚、气虚、 气滞等阴阳气血不调症候进行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2 祖国医学治疗糖尿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特色所在,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 中,以西医治疗为基础,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往往可以使疗效 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糖尿病的常见中医辨证类型有:阴虚燥 热型:证见烦渴多饮,咽干舌燥,多食善饥,大便秘结,小便色 黄,舌红少津苔黄。这一证型者用养阴清热治疗,可以用消渴 方加味。气阴两虚型:证见乏力、气短、自汗出,动则加重;口 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边有齿 印,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对这一证型的患者用益气 补的方法治疗。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值得注意的是,糖尿 病患者,不论属于上述哪个证型,往往都合并有一些气滞血瘀 症候,如肢体疼痛麻木,甚则半身不遂;面色晦暗、头痛、胸闷 胸痛;面有瘀斑、唇紫舌暗、舌下青紫。西医研究也证实了这 一点,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微循环存在障碍。因 此,对各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一 些行气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及红 花等。 3 糖尿病的中医健康教育 根据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开展中医糖尿 病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中医饮食疗法的教育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失调有 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不仅可致消化不良,食积13久还可 郁而化热,聚湿生痰,甚至影响气血流通,成为诱发和加重糖 尿病的因素。合理的饮食治疗方案既可使患者获得较为全面 的营养,提供全天基本能量消耗而又不增加胰岛B细胞的负 担。 3.1.1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饮食,可以维持气血阴阳的平 衡。对食量的要求是既不“太过”,也不能“不及”,这两种情 况都是饮食所忌。提倡少食多餐,切忌贪食。 3.1.2 合理搭配给予低糖、低脂、低胆固醇、高蛋白、富含 维生素的饮食。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合理搭配,才能更好 地补益精气血津液。 3.1.3 谨和五味不同的食物其性味不同,归经不同,如 “酸人肝、苦人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正确服食五 味,可以增补相应的五脏之气,五味偏嗜,五脏营养失调,阴阳 失衡,就会发生疾病。 3.1.4 饮食清淡糖尿病患者饮食更宜清淡、低脂、低糖, 多吃鱼肉、瓜菜、黑木耳、蒜等。 另外,在遵循以上原则基础上,采用易懂易记的方式对患 者进行辨证施食。饮食控制应做到“三定”,即定量、定时、定 餐次。 3.2 中医运动疗法的教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采用 运动疗法治疗糖尿病的国家。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 能,增强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谢,加速脂肪分解, 减少脂肪堆积,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所以适当运 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中医对运动的时间、程度和 方法有独到的认识。 3.2.1 运动有时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 3.2.2 运动有度运动要遵循适度运动、因人而异、循序渐 进、持之以恒的原则。 3.2.3 运动多样在运动形式上可多种多样,通常采用太 2010年3月第2卷第3期 March 2010 Vo1.2 No.3 中国中医药咨讯 Joumal of Chin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l71・ 中西药联合佐治儿童疱疹性口炎临床观察 范欣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牙病防治所,157000) 【摘要】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佐治儿童疱疹性口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6例疱疹性口炎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采 用中西医(西药维生素c、B6、碘甘油,中药导赤散加减)、单纯西医二种方法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95.6%,西医 组为73.9%。提示:中西药联合佐治儿童疱疹性口炎快速、有效。 【关键词】疱疹性口炎;中西药联合佐治 1 临床资料 李某,女,1岁8个月,患儿3d前因感冒发热在门诊西医 1.1 一般资料136例疱疹性口炎患儿,男82例,女54 儿科治疗,今早患儿拒食早餐、流口水,发现口内粘膜上多处 例;年龄在11个月一10岁之问,其中3岁以下96例,3~5岁 30例,5—1O岁10例;发热引起的病例占大多数,患儿口唇、 有小水疱及溃疡,大、小便正常,转来口腔科就诊。检查:发育 正常,营养尚可,体温36.7℃,流涎、舌尖及颊部粘膜有数个 浅溃疡、水疱、舌质红、舌苔黄。诊断为疱疹性口炎,给予5% NS150ml加VitB60.1g、肌苷0.1g、辅酶A50u,i.v.drip;10% GS10Oml加VitC0.5g,i.v.drip;局部涂碘甘油每日4次,方药 舌、上腭、颊部均有不同程度粘膜成簇水疱、溃疡,诊断标准参 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I21腔内科学》(第三版)“ 。 1.2 治疗方法西医组:46例,主要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 用10%GS、5%GNS分别加维生C、维生素 、肌苷等静脉点 滴,液体量、药量的多少依据患儿发热情部况及体重有增减。 同时,溃疡处涂以碘甘油(主要成分为碘化钾,上海五四制药 2剂:生地、木通、淡竹叶、连翘各3g,板蓝根6g,金银花5g,生 石膏8g,甘草1g,水煎液50ml,每日1剂,2d后病情大为好 转;转服板蓝根冲剂以解毒利咽,清胃热,2d后痊愈。 4 讨论 厂生产),23次/d,用药2~4d。中西医组:9O例,在上述西药 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原则上以清心脾积热、疏散风热、 利湿导热法辨证治疗,方药用导赤散加减:生地、淡竹叶、木 通、连翘各6g,金银花、板蓝根各10g,生石膏(先煎)15g,生甘 本病大多数是由感冒发热引起的,儿科医生都给患儿用 了抗病毒和抗感染等药物,故两组都没有加用此类药物。许 多患儿年龄太小,不宜用药水漱口,所以本人主张局部外涂消 草3g,根据患儿年龄、症状,药量、药方有增减。每日1剂,分 2次服用。用药24d。 2 结果 炎止痛药水或药膏,碘甘油有很好的消炎止痛收敛的作用,有 甜味感,无明显的副作用。西医组总有效73.9%,显示对于 该病在目前没有特效药物的情况下,全身支持疗法和对症治 疗很有必要。中医认为口舌生疱多以脾胃积热、心火上炎或 2.1 疗效标准显效:体温恢复正常,溃疡愈合,正常进食, 淋巴结肿痛消退。有效:体温恢复正常,溃疡数量减少,进食 无影响。无效:体温不正常,溃疡数量有增无减,淋巴结肿痛 未消退,基本上可进食。 外感风寒引动内火所致。故治则以清心脾积热、利湿导热及 疏散风热为法。方以导赤散加减,用生地凉血养阴,清心火; 淡竹叶、木通清泻心与小肠,利尿导热;甘草、银花、连翘、板蓝 2.2治疗结果中西医组:90例,显效印例,有效23例, 根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故此方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切中 病机,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郑艳.口腔内科学(第2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 2】3 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6%。西医组:46例,显效18例,有 效1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3.9%。两组相比,中西医 明显优于西医(P<0.O1)。 3典型病例 夺・夺・孛・夺・夺・夺・夺-夺・孛・夺・寺・夺・夺・夺・・争・夺・夺・夺・夺・夺・夺・孛・夺・・争・夺・{ ・夺・幸・÷・÷・孛・夺・夺・牛・牛・夺・・争・寺・ 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等传统健身法,建立的“动中求静、静 中求动”协调身心的演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 畅、乐观,既不要忽视本病的发生、发展,也不要对疾病过分担 心而焦虑不安,应增强治疗信心。其次应该避免精神紧张,自 我克制,喜怒哀乐要有节制,尽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刺激和 过度兴奋因素,保持平静。 4 中医治疗的误区 患者一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 少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改善脂质代谢和减轻体重;使高血 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等得到改善,预防或控制并发 症的发生和发展;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应激状态,增强 社会的适应能力。 中医药治疗可以调节和改善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环境,改 善糖尿病患者的口干口渴、疲劳乏力、腰酸腿疼、头晕眼花等 情志过极,心理活动变化过度 3.3 中医心理疗法的教育临床症状,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工作质量、生活质量;通过中医 药的补益调节疗法,能减轻或避免由于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 服用降糖西药引起的肝、肾损害及其他毒副作用,保护糖尿病 患者的肝、肾功能;配合传统的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膏药、 药浴、保健气功、药膳食疗等丰富多彩的治疗方法,能延缓糖 可以致气血功能紊乱,使人体阴阳失衡。长期的情志不遂是 疾病发生的诱发因素。现代医学亦认为精神波动易致肾上腺 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导致血 糖升高、血管收缩。因此,消渴病高发人群和消渴患者应首先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心情舒 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的产生,使糖尿病患者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