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地形变化的原因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
教材分析
《地形变化的动力》是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同学们已经在必修一有学习过地貌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那么本节内容可以说是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延伸。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地形变化的动力》进行讲解。首先简单介绍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力和外力。然后从两大方面进行了分析:一、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介绍了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其中详细地分析了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和构造地貌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通过知识窗拓展了板块构造学说。二、外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主要分析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教学目标
1.掌握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2.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的原理解释有关地貌的形成。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褶皱、断层的概念。
4.学会运用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认识地形变化的动力,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和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2.综合思维:结合景观图、地质剖面图、区域图、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内外力作用的变现形式及形成地貌。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识记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和分界线的类型及位置。 4.地理实践力:根据景观图、素描图、实地考察等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
教学重难点
1.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 2.褶皱、断层的成因、基本形态及地貌表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1 / 13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老师】导入:耸立在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最高峰,2005年测定的高度为8844.43米。研究表明,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大约升高0.33~1.27厘米。是什么力量使珠穆朗玛峰高度还在增加?又是什么力量使它如此\"尖俏\"?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陈述:好的,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揭晓答案。 第二节 地形变化的动力(板书) 展示并讲解:学习目标 【学生】听讲并做重点笔记
【老师】讲述:地表形态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力, 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与外力。首先我们来学习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
—、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板书)
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7和28页,思考什么是内力作用?它有哪些表现形式?它的能量来源于什么地方?它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同学们得出答案后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思考、举手回答
【老师】针对性的鼓励、表扬,并补充展示: 1. 内力作用(板书)
2 / 13
定义:指来自地球内部的作用力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影 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表现很剧烈,如火山喷发、地震等,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非常缓慢,短时期内不易察觉,但是经过长期的作用,会使地表形态产生显著的变化。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在本单元第一节内容中,我们已经接触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那么同学们还记得岩浆活动的形式和变质作用的发生条件吗?它们对地形分别有什么影响?
【学生】思考回顾、自由回答 【老师】表扬、点评并展示: 2. 岩浆活动(板书)
形式: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岩浆侵入
影响: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3. 变质作用(板书)
3 / 13
条件: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 影响: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学生】认真听讲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8页,试解释构造运动的形式及对地形的影响 【学生】阅读、思考 【老师】讲解并展示: 4.构造运动(板书) ①水平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大致平行于地球表面的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②垂直运动
指地壳或者岩石圈块体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引
4 / 13
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构造运动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构造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的变形或变位,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地质构造是褶皱和断层。什么是褶皱?成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讲解展示:
世界上许多山脉都属于褶皱山脉,如
【学生】认真听讲
5 / 13
【老师】提问:褶皱的基本形态有哪些?褶皱有哪些地貌表现?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展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老师】评讲:甲为向斜、乙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岩石破碎,易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坚硬,不易遭受侵蚀而成为山岭。
6 / 13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方法总结1: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在水平方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的是向斜。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什么是断层?成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讲解展示:
断层:构造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张力或剪切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致使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就形成断层。
【学生】认真听讲
【老师】提问:断层的基本形态有哪些?断层有哪些地貌表现?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展示:
7 / 13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展示华山、泰山、庐山等断块山和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图片
【学生】欣赏图片,了解断块山、谷地的特点 【老师】提问:怎样判断是否发生断层?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方法总结2: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 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 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例如,下图中A、B、C三处岩石既受力断裂,又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所以A、B、C三处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断裂但无位移,故不是断层。
8 / 13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提问:地质构造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 【学生】思考、自由回答 【老师】讲解展示: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陈述: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完成活动探究1和活动探究2,得出答案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讨论成果。
展示:【活动探究1】探究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具有“远看成山,近看成川”的特征。
9 / 13
读图2-2-9、图2-2-10,查阅资料,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活动探究2】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较好地刻画了构造运动的规律和机制。该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海岭、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构造运动比较平缓,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比较活跃,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于板块交界处。
板块相对移动,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大洋板块和板块聚合带,大洋板块俯冲到板块之下,会形成深邃的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板块受挤压上拱、隆升,会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东亚岛弧链、北美洲的海岸山脉等。在两个板块碰撞处,则形成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如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或大洋中脊,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等。全球海陆分布和陆地上的宏观地貌格局,大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0页的【知识窗】,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归纳出板块的相对移动对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的影响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小组代表举手分享成果 【老师】针对性地表扬、鼓励,并点评 拓展:
一、基本观点
10 / 13
(1)岩石圈是由板块构成的: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方法总结3: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陈述:请同学们继续分小组相互讨论合作完成活动探究3,得出答案后小组代表举手分享讨论成果。
方法总结4:
(1)地质构造的判断: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下弯曲为向斜,断裂并发生位移为断层。
11 / 13
(2)岩层分布与地壳运动的关系:岩层弯曲说明地壳发生水平运动,断裂错位说明发生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
(3)地质构造形成顺序的判断:断裂处岩层不连续且是弯曲的,说明先褶皱后断层。 (4)地质作用类型的判断:判断是外力作用还是内力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
【老师】陈述:本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下面通过习题检测同学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请同学完成当堂检测的习题。并举手分享解题成果及思路方法。
当堂检测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1~2题。
1.库区所在谷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B.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C.岩层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D.断层附近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2.该地区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 C.外力作用
B.流水作用 D.内外力共同作用
读地球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运动方向,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各板块相对运动可能形成的宏观地形是
12 / 13
A.①、②之间——裂谷、海洋 B.②、④之间——海沟、海岭 C.①、③之间——山脉、海岭 D.①、⑤之间——岛弧、海沟
4.A为阿贡火山,位于巴厘岛上。下列对巴厘岛地表形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势起伏小 C.以山地为主
B.平原面积大 D.海岸线平直
课堂小结
13 /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