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那么那最关键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谁的呢?学生兴奋起来,有的猜是妻子,有的猜是儿子,有的猜是父母,甚至还有学生猜是爱德华的情人,引得学生笑了起来。师:还是听我来讲给大家听吧。师: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在电话里说过什么?他俩推断,很可能与爱德华的银行或遗产归属权有关。可爱德华无儿无女,又在五年前结束了他失败的婚姻,如今只有一个瘫痪的老母亲,住在旧金山。当晚,迈克律师赶到旧金山,见到了爱德华悲恸欲绝的母亲。母亲流着泪说:“爱德华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我的。”迈克严肃地说:“请原谅,夫人,我想我有权知道电话的内容,这关系到您儿子庞大遗产的归属权问题,他生前没有立下相关遗嘱。”可母亲摇摇头,说:“爱德华的遗言对你毫无用处,先生。我儿子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只对我说了一句话„„”迈克含着激动的泪水告别了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师:大家想想: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这‘一句话’是怎样的一句话呢?生(1):(抢着回答)肯定是告诉母亲他的遗产数目和银行密码。生(2):不对,前面他的母亲已经说过爱德华在临终前已不关心他留在人世的财富,所以我认为可能是想叫母亲报警。生(3):报警可以直接打110报警电话,没必要让他妈妈去报警,所以我认为也许是想告诉母亲他将不幸死去的消息。生(4):(小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师:(指着小声说话的同学)你能大声地说吗?生(4):(大声地)告诉他妈妈,他爱她。师:你怎么知道他要说的是这一句话?生(4):不知道,猜的。课堂里这时候已到达了一个小高潮。很多学生都在下面窃窃私语。我等到学生安静下来后接着讲„„师:不久,美国一家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了“9·11”灾难中一名美国公民的生命留言:妈妈,我爱你!讲到这里,教室里突然变得一片寂静,仿佛空气凝固了一般。我的眼里已噙着泪花,我早已被故事中的真情所感动。学生也被深深地感动了。这个结局是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同时更是震撼人心的。活动效果这个摘自《知音》2003年第四期的小故事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独特的感染力。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思考再三,最后把这唯一的电话打给了他的母亲。更感人的是在电话中他告诉给母亲的不是他的万贯家财如何处理,而是告诉母亲:“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却凝聚着对母亲的深情。万贯家财诚然可贵,但世上还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的呢?母爱是无私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个故事的感染力就在于此。二是这个故事悬念迭起的结构特点。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银行家爱德华拨打的这三个电话可能是给谁的呢?2、最关键最重要的第三个电话可能是打给谁的呢?3、爱德华对他的母亲说的一句话是怎样的一句话?这三个问题步步相扣,最后落到“妈妈,我爱你!”这一点上,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对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爱母亲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来看,虽然这个故事似乎不属课文内容,但对学生感情的培养却起到课文无法代替的作用。至此,引入对诗歌《金色花》与《纸船》的学习,教师对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已不用多作讲解了,学生读起这两首诗也一改以往随意、不严肃、有气无力的状态,而表现得非常认真,并有一种少有的肃穆,后来课堂上谈起自己对母亲的爱这一话题时大家都争相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