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讨

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1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 淈( gǔ )餔( bū ) 歠( chuî ) 醨 ( lí ) 汶( mén) 枻( yì ) 濯( zhuï )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 (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 (被动句) 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 (被动句) 行吟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自令放为 (被动句) (四)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这篇文章,在理解文句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与渔父(板书于黑板中间)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他们各自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以六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生动笔概括并交流,师巡视后请两三位同学上黑板写下自己的答案)

3、其他同学是否同意黑板上的这些评价呢?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按先屈原后渔父的顺序,由生进行点评,要有理有据) (五)分角色朗读,深入探究。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小结】这篇短文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一位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绝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一位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即使对方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他也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始终保持着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对比。有人说这不是两个人在对话,而是屈原心中的两种思想在较量,反映了屈原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这样写的目的是(生齐答:凸现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人格)。

2

(六)深入探究,体会屈原之死的意义所在

湘江畔的一番对话后,渔父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鼓枻而去,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而屈原终究没有接受他的劝告,选择了自沉汨罗江。他这纵身一跃让后世之人唏嘘不已。如果你是屈原,你会做何选择?请说明理由,还可结合你所了解的人物事例加以佐证。 (生自由回答,要求有理有据) 不死,忍辱负重(史迁、勾践) 不死,学渔父般归隐(王维、陶潜) 不死,另择高枝(苏秦、张仪) 死,以死明志(谭嗣同、秋瑾)

【引导】很多同学都选择了不死,或是忍辱负重以求曲线救国,或是归隐田园不再过问让自己伤透了心的国事,又或是另择高枝大展宏图,且不论这些选择就屈原这个人以及当时的客观条件而言可行与否,这么看来屈原之死难道是没有价值的?[提示]屈原之死与现在许多轻生者的死的区别。 【明确】屈原是以死明志,以死亡做最后的最决绝的抗争。

【阶段小结】这是一场个人与社会的对决,一场理想与现实的对决。在这场对决中屈原是个失败者,他屡遭,两度流放,最终自沉,他的政治理想终究未能实现。然而,他又是一个胜利者,他凛然地站在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他不理解与不公。他无法与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的死表明了他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表明了他对黑暗现实的绝不妥协。他以死捍卫了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了自己的高洁情怀。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因此屈原的死不是脆弱,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捍卫,一种抗争。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这就是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之处。而他之所以会成为千百年来正直文人所仰望与效仿的高标或许也正因为此吧。

(时间允许,可再读一遍课文,感受屈原的精神之伟大,人格之高尚) (七) 联系现实生活,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面对人生逆境

人生中,难免要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考验,理想与现实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这个问题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也不是我们这短短的一堂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它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悟。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不同的抉择将铸就不一样的人生。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特别是遇到挫折时能想起今天的这节课,想起古往今来众多的人和事,做出让自己无愧无悔的选择。 (八)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