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

来源:华佗小知识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

2011-06-20 21:55

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P1

2、个体心理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带有普遍性)、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或本质特征(表示有一定的性质)。

3、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P346

4、最近发展区:是指现有发展水平(即儿童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的差异。P48

5、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P51

6、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一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P51

7、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

于刺激—反应学习。P44

8、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P174

9、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如帮助、安慰、捐助或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谦让,甚至包括赞扬他人,使他人愉快。P234

10、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P230

11、学习障碍:是指一个异质群体在听、说、读、写、推理和数学能力的获得和运用上有明显的困难或障碍。P260

12、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P292

13、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P240

14、追踪研究设计:在几个月或几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反复研究设计。P67

15、横断研究设计:在同一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群的被试进行研究设计。P66

16、晶体智力:是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P411

17、流体智力:是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的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

18、习惯化:对外源刺激的反应强度随该刺激的重复出现而减弱、以至消失,停歇一定时间后遇同样刺激又恢复反应的现象。

19、去习惯化: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

二.重点内容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52

(1)基本观点

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2)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至2岁),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

②前运算阶段(2至7岁),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

③具体运算阶段(7至12岁),出现了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能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2至15岁),能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P38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主线不是年龄,而是核心任务)

(1)婴儿期(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3)学前期或游戏期(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

(4)学龄期(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

(5)青年期(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

(6)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

(7)成年中期(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

(8)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和比满失望、厌倦感)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P44

(1)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观察学习表现

为一定的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①攻击性。攻击性的社会化也是一种操作条件作用。

②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大多是通过社会化过程,特别是模仿获得的。

③自我强化。自我强化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④亲社会行为。呈现适当的亲社会行为模式能够对儿童产生影响。

4 4、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P35

弗洛伊德修订意识和无意识的二分法,引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①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

②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又是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

③超我包括良心和我理想两个部分,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得高级方向。

5、婴儿的依恋

(1)定义: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连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2)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对一切人都不加区别)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母亲有偏爱)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对母亲有特别依恋)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将母亲看做一个交往的伙伴)

(3)依恋的类型

①安全型依恋(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②回避型依恋(母亲在不在场都无关系)

③反抗性依恋(当母亲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但是但当母亲回来时又会很反抗母亲的接触,对母亲的态度异常矛盾)

④混乱型(分离与重聚表现出矛盾。当母亲返回时,可能哭叫,但会跑开,或者一边

看着其他地方,一边接近母亲)

6、婴儿的气质类型

(1)定义:气质类型是指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类共同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性的典型结合。

(2)传统的四类型说

①多血质(感受性较弱,反应性、兴奋性、平衡性很强;外向,敏捷)

②胆汁质(脾性暴躁、勇敢)

③粘液质(感受性很弱,反应性、主动性很弱,内向,反应速度慢)

④抑郁质(感受性很强,反应性和主动性弱,刻板,抑郁,反应慢)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弱型(抑郁质)、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而不灵活型(粘液质)、强而灵活型(多血质)。

(4)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

①容易型(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

②困难型(缺乏规律,新环境接受很慢,情绪总是不好)

③迟缓型(情绪总是消极、低落,适应较慢)

(5)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和一般型

(6)巴斯的活动特性说

①情绪型(这类型的婴儿通过行为或心理生理变化表现出悲伤、恐惧或愤怒反应)

②活动型(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

③社交型(喜欢社交)

④冲动型(情绪不稳而多变,冲动性强)

(7)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7、言语理论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认为,言语的获得就是条件反射,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提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将先天的普遍语法转为个别语法。③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3)模仿说

奥尔波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后来,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语言模仿是有所创造、有所选择的。

(4)认知学说

皮亚杰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他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5)相互作用论

新理论强调内部经验和环境输入之间的相互作用。

8、幼儿游戏

(1)游戏的理论

①早期的游戏理论

霍尔的复验说,认为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

席勒—斯宾塞的精力过剩说,把游戏看做儿童借以发泄体内过剩精力的一种方式。

彪勒的机能快乐说,强调游戏是儿童从行动中获得机体愉快的手段。

格罗斯的生活准备说,把游戏看做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无意识的准备,是一种本能的练习活动。

拉扎鲁斯-帕特瑞克的娱乐放松说,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放松的需要。

博伊千介克的成熟说,认为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三种欲望:排除环境障碍获得自由,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与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

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

②当代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

认知动力说: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它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学习理论:游戏的功能是以同化的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情感需要。

(2)游戏的种类

①创造型游戏:目的是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②教学游戏:是结合一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③活动性游戏: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以抓、摸、拿动作为主)、象征性游戏(主要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和有规则游戏(标志游戏进一步的抽象化,以有规则的竞赛性游戏为主)

——帕滕依照儿童社会性发展将游戏分为:无所用心的行为、旁观者行为、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无共同目的的合作意图)、联合的游戏(无共同目的的,无分工,突出个人兴趣)和合作的游戏

9、同伴关系和作用

(1)定义: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的一种儿童之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它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

(2)作用: ①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②同伴关系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

③同伴还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架构。

④同伴还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一个来源。

10、攻击性行为理论

(1)定义: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2)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天生具有侵犯本能,是敌意的、攻击性冲动产生的根源。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有基本的侵犯本能。

新行为主义者把侵犯行为作为挫折的结果,认为挫折总是导致侵犯行为。(挫折—侵犯假说)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班杜拉把侵犯行为看成是通过直接强化或观察学习习得的。

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决定一个人的侵犯行为。

11、小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1)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念的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的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

(2)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明显的关键年龄。(关键年龄在

4年级)

(3)思维结构趋于完整,但有待改善

(4)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1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1)生理特点

身体外形的变化:身高的增长(女孩先于男孩);体重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头面部的变化(在青春期,显著发展的一个特定脑区是前额叶,它要到21、22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体内机能的增强:心脏压缩机能的增强;肺的发育;肌肉力量的增强;大脑的发育。

性的发育和成熟:性激素的增多;性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发育。

(2)心理特点

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性的成熟,萌发了他们新的情绪体验。

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成熟性表现为他们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幼稚性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

(3)易出现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心理生物性紊乱、自杀的倾向及行为、青春期精神分类症等。

13、初中生心理矛盾性特点

(1)反抗性与依赖性。

(2)闭锁性与开放性(一方面封闭自己内心,一方面又很希望倾诉)

(3)勇敢与怯儒(一些情况下勇敢带点莽撞,另一些情况下又比较怯儒)

(4)高傲与自卑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

14、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1)同一性扩散(没探索,没承诺) (2)同一性延缓(有探索,没承诺)

(3)过早自认(没探索,有承诺) (4)同一性获得(有探索,有承诺)

15、初中生和幼儿思维自我中心的区别

青少年思维发展的基本模式是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过渡到辩证思维,主要特点是思维逐步符号化。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相比,他们还发展了抽象的、科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概括能力强;能使用假设检验和更加一般的逻辑规则进行思考,不再借助于具体事物

和事件;思维活动中的自我意识成分增多,思维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明显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看问题不再那么绝对化;思维的创造性也迅速发展。

16、维果茨基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观点。

维果茨基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观点:

①最近发展区思想:现有发展水平与有指导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②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③一个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按照年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学习)

17、塞尔曼关于儿童角色采择的五个发展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或无差别的观点(3~6岁)。根据自我经验作出反应

阶段1:社会—信息角色采择(6~8岁)。不能理解自己与他人观点差异的原因

阶段2:自我反省角色采择(8~10岁)。能认识观点冲突,但是不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能以客观的旁观者身份来解释和反应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替换(12~15岁)。儿童开始运用社会系统和信息来分析、比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