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渔父》教学案例

马金中学 童红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全文,以读带解,把握文章基本内涵,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

2、能力目标:讨论探究,学会辩证地思考走入屈原的内心世界,正确看待“渔父”这一形象。

3、情感目标:体会屈原的内心世界,并且运用自己的评价,自我定位。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课前多媒体播放一段激烈的辩论赛录像。

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一段影像资料是有关于什么的?(辩论赛) 同学们喜欢看辩论赛吗?(喜欢,因为辩论赛中辨手的思维敏捷,辩论赛的气氛激烈,辩论的问题也往往是人们生活中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

(二)初读课文 那好,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到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去听一听发生在那里的一场古老的辩论。

(听课文配乐朗诵)

刚才我们听的就是一场古老的辩论。我看到同学们脸上有些奇怪的表情。当然,这一场用文言进行的辩论,又是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自然有些不适应。

那好,下面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根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并说出该词语的含义

(1)颜色:脸色 (2)形容:形体和容貌 (3)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4)凝带:拘泥 2、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并翻译

(1)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 (2)行泽畔(省略句)

(3)是以见放(被动句) (4)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5)自令放为(宾语前置句)

(6)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同学们在预习时还遇到了什么问题,请举手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读得很整齐,很有劲头。可见我们班师个很有集体感,很有活力的班级。)

(三)文本分析

我们知道,辩论赛上一般有两方,一方为正方,另一方为反方。

那么,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一场辩论,双方都只有一人。我们假设正方是屈原,反方是渔父。那么,请问他们两者是在围绕一个什么话题在辩论呢?(假如让你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回答)

[明确]浊:浊也就是指现实的黑暗和污浊。所以他们辩论的话题就是怎样面

对现实的黑暗和污浊。

接下来请同学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双方的辨词是什么? 现在幻灯片上呈现的就是一场小型辩论赛的过程,问题是我们看到了辩论的双方,辩论的话题,辩论的辩词,但我们还不明白辩论双方的观点。那下面就请大家分组讨论两个问题。

①正反双方各持的观点是什么?

②这场辩论塑造了怎样的两个人物呢?

同学们可以前后左右自由的组合成组,讨论时有这样两点要求 ①要结合辨词进行分析,得出观点。

②每组要选择一个组员,对大家的讨论进行总结,讨论完毕后,代表本小组进行总结陈词。

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很认真,把人物分析得很透彻,也能够结合一些自己的看法来探讨。

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正方的观点是不同流合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那么文中最能代表他的这样观点的语句是:宁赴湘流,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反方渔父的观点是:与世推移,超然物外。文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是: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那么这一场辩论,最后屈原和渔父谁胜谁负呢?从文中你能看出来吗?不能。他们的这一场辩论可以说是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的碰撞,他们两者,谁也没有把谁说服,那就让我们设想一下他们的未来:屈原最后选择了死,渔父最后选择了活(隐)。

(四)探究提升

一场辩论无果而终。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和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的思索。最终,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渔父选择了超然的话。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困境 ,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学生发言)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都有独造的见解。我们在这里评论两者的选择并不是要将之分出个高低的对错,而是在探讨人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困境。

我很欣赏屈原的选择,他是在以死明志,我也很欣赏渔父的选择,他是在以隐守志。这篇古代散文虽然很简短,但其中落后的中很深刻,同学们课后不如何可以写一篇赏析《渔父》的文章。

下面是老师个人的一点感概

如果说屈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屈原选择了壮烈的死,以死明志,渔父选择了超然的活,以隐守志。无论是那种选择,他们都坚守了自己的理想。他们的选择也对后世产生了远大的影响。文天祥、老舍用他们的生命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贞不屈,韩信、鲁迅用他们的行动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坚韧执着,陶渊明、柳宗元用他们的诗篇向我们阐释了什么叫潇洒豁然。

屈原和渔父已随着时光的流逝飘然而去,但他们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引起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在坐的我们都很年轻,还沉静在十六七岁的花季雨季里,未来的人生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个十字路口,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都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无论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有你自己的理由,只是当你做出选择的时候,要记得这样一段话:

让我们珍惜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我们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拥有一份超然豁然,享受生命的魅力。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去聆听这一场别样的辩论,感受屈原和渔父博大的思想。 (五)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五:教学反思

《渔父》这篇文章在苏教版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习难度不大,可以安排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教师课堂稍加点拨指导。学完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人人有话可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本课教学采用自读和问题探究的模式,意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问题探究意识,所设计的问题也都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出发,完全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和教学理念。

本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用辩论为切口的一条线,将整堂课串联在一起,使得课堂即活泼开放又严谨有序。在设计之初,就主观的准备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掌握课堂收放自如。这一点,在现实操作中得到了印证,效果很好。

本堂课,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发言,成功的培养了学生自己阅读前一文言文的能力和问题探究意识,培养学生表述能力。但缺点是学生对屈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不过还是有许多学生能够突破固有的认识,有新的看法,讨论很激烈。遗憾的是,时间太紧,教师点评较少。

作为文言文,在课堂中,读的时间太少。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缺憾。

听课记录1

时间:2010年09月08日(星期三)上午第2节

听课学校 听课性质 马金中学 新课 课题 地点 高一班级 学科 (五) 高一(五)班教室 语文 江南的冬景 教师 郑菊仙 过程摘要 教学过程 (一) 读——交流 1、 听读1~4段 听完师问生刚刚听到的朗诵的特点——生:动感情、停顿准确。师补充:和同学们平时比较舒缓。 2、 生体会朗诵舒缓的特点跟读第五段(还是有点抢) 3、 自由读第七段(能投入的读)——师鼓励生站起来朗读 4、 跟读第八段 交流 评议 评:读的形式多样:听读跟读自由读,生的朗读感觉加强了,能够走进文本了。师的朗读指导既是方法的概括又使得课堂结构自如流畅。但是那段录音听起来还是比较闷,所以教师自己范读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 1、问:全文写了几幅图?——5幅:冬晨图,冬野图,冬雪图,冬雨图,冬旱图

2、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你最喜欢哪幅画? (二)品

师指点把字化为形象

1、 冬晨图(第二段)师边读边讲没有提问,语调淡淡的,声音不高,重点词语反复咀嚼吟咏但不过分铺张。

2、 生独自品味第三段,师指点抓住一些特殊的词儿。——生站起来讲,师补充抓住“风和日暖”、“青天”等

3、 冬雨图:a、生齐读,读的较有感觉。师串讲,细雨:粉似的,沙沙 4、 小结(投影):a、情文合一 悠闲洒脱之情——悠闲洒脱之文 b、文中有画有诗 (三)写

可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可以模仿作者的句子,可以写不同的季节,师配乐,带领生入境

这时我发现实际上语言是有魅力的,不同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声音不在高而在于合适,语言不在美而在于准确,简练的语言再配上合适内容的语气语调就有感染人的力量,值得学习

总评

这堂课周老师删繁就简,课堂结构简洁流畅、张弛有度,但同时又让生能积极的投入。赏析品味是散文教学的重点但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带领学生入境

优点 是个很难的问题。这堂课我不仅有种声色俱佳的感觉,而且课堂进行过程中的

空白、停顿都让人感到一种不尽的意味。

不足

听课记录人:童红燕

听课记录2

时间:2010年09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 听课学校 听课性质 马金中学 新课 课题 地点 高二班级 学科 (2) 高二(2)班教室 语文 《陈情表》 教师 程振翔 过程摘要 1、导入教师用一段《陈情表》的影响来引入新课“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至性之言,自尔悲恸动人” 评议 2、疏通课文

①教师带领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的悲伤动人之情(配乐) 学生读完教师说:要读好文章就要弄懂文章的意思,接着教师让学生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缓读文章,并落实字词,要求读出声音

②字词探究。(幻灯片出示:慈父见背:见字理解 此句意为慈父弃我而死察臣孝廉,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除臣冼马 动词的理解 教师发散到古汉语中表示授官、贬职的词语 3、品读感悟

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来说说。(以小组为单位发言)

(1)生:第一段令我感动。这一段叙述了自己的身世与祖母的感情,显示了作者与祖母相依为命,为后文作者的选择埋下伏笔。同时也显示了作者与祖母之间的深厚感情,令人感动。

师:确实,与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作者的生活实在很艰苦,那么我们该请此小组齐读此段

(2)生:第一段打动我,不但写出了小时候的艰难生活得艰辛,以及祖母对自己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冷冷清清的生活中才能显出如此深厚的感情,相依为命。

师:让此生范读,要求读出相依为命的感情 4、朗读整合

让小组中的成员各选一段朗读,读完告诉其他成员写了什么?《陈情表》这篇文章陈乐什么情?文章的思路是什么?是怎么写的?(老师下去交流讨论) 5、总结

这堂课我们通过反复的诵读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6、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用心体悟身边的亲情孝情,写一篇随笔 总评

优点 不足

情感的引导升华,带领学生入境

在此过程中教师到学生中间去走动,帮助学生理解

师生互动充分,教师引导得当

去。 教师发散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府吏见叮咛”以及“见谅、见笑”

教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能打动你的句子,并与小组讨论,为什么能打动你,

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应该是沉重凄苦的,而且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

听课记录人:童红燕

听课记录3

时间:2010年09月20日(星期一)上午第3节 听课学校 听课性质 马金中学 新课 课题 地点 高二班级 学科 (3) 高二(3)班教室 语文 《项脊轩志》 教师 程振翔 (一)、揭题导入 过程摘要 评议 师:《项脊轩志》是一篇朴素自然的精美小品。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说归有

光苏东坡的散文“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归有光的散文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而恒久的魅力。 (二)、分析课文

师:首先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

句话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哪一句话? 生:“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苏东坡《水调歌头》里有两句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人生就是由喜和悲构成的,我们来看看归有光在这篇散文里如何表现喜和悲,怎样喜和怎样悲。我们一齐来读第一段,让我们讨论一下作者在这一段写了哪些可喜的事情。 师:大家看这几个问题,然后分三组进行讨论。

1、“借书满架”与“明月半墙”中的“满”和“半”可否互换?为什么? 2、“小鸟时来啄食”的“时”易为“偶”字,效果有何不同? 3、“风移影动”的“移”改成“摇”有何区别?

但归有光却母死妻亡。这成了他永远的痛。大家齐读一遍二三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打动你? 生:„„

师:当喜永远成为过去的时候,就是悲,这是归有光永远的痛。 (三)、对比阅读

课文: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

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改写:母亲关心疼爱孩子,对孩子嘘寒问暖。祖母常到轩中来看我,希望

禁不住留下了眼泪。

课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写:而今庭院寂寂,妻之謦垓犹然在耳,恨人去不复余自伤泣不已。 (四)学习运用

选取归有光怀念亲人的两种写法中的一种进行仿写,先要有一个细节描写,或对话或动作,之后有一两句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感情的句子。不超过两百个字

讲解详细

老师善于引用名诗名句,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运用对比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作业的设计体现巩固知识,适度拓展,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1老师善于引用名诗名句,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淀。

总评

优点

2、运用对比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3、作业的设计体现巩固知识,适度拓展,注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师:下面写了悲,作者写了哪些悲呀?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我以后能像祖辈一样有大的出息。和阿婆谈起这些,心里就十分难过,

不足 听课记录人:童红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