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
作者:彭文星
来源:《学周刊·B》2010年第12期
作业作为常规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一大举措。长期以来,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单一,注重作业形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因此,我们中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精心设计,新颖多样。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巩固,思维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到学习的兴趣,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通过作业架起师生间心灵和信息交流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作业成为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下面笔者谈谈如何优化高中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当学生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有一种内部的需求感,大脑皮层会激烈运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自觉完成作业。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饶有兴趣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去完成。因此,作业设计要注重趣味性,把知识点融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趣”中学,“趣”中练,由旧“趣”促新“趣”,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烦琐计算、无思维价值的机械练习。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彩,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感受到做作业的乐趣,让学生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一个沉重负担,从而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成为学习的热情者和主动者。 二、数学作业要有“层次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新课标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经验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优化作业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设计多梯级、多层次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各取所需,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与难度。传统数学作业中,通常作业设计是全班学生做同一道题,而由于学生的自身特点不同,客观存在着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需要,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第一要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要防止单一化,突出层次性和全面性,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练习,都能得到提高,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实践者。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套餐”,要设计有层次的数学作业,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同一性,增加选择性和弹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来主动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达到不同要求
的过程中,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优化数学作业设计,创设具有层次性的数学作业,能让各类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作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这样就会避免优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消”的局面,能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三、设计操作型的数学作业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可据实际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作业。实践能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字趣味化、生活化,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变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是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实践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如学习概率知识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分析得出结论。学生在乐中学,乐中悟,积累了数学经验,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设计生活型数学作业
数学学习的天地是很广阔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家庭实践活动中完成数学作业,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供机会,搭建平台,使他们真实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设计应用性作业能让数学与实际生活问题和实物模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提出猜想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创设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成为知识的实践者。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摆脱枯燥无味机械的被动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开放型的数学作业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以往的数学作业一味地要学生做课本习题,以期考试中能有好成绩,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我们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练习题。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教育功能,开放其他问题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数学兴趣,培养其主动探索的精神,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思维能力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总之,在数学作业中布置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形成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形成
正确的科学态度。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整个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激发出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和创新的成就感。教师应该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数学作业,充分发挥作业的职能,既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而全面实现数学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