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质名词解释
杂质又称污染物,包括干扰分析结果的有机化合物。其本身能使分析结果发生偏差,或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它们可以来自混合试样中各组分本身,也可以由溶液的蒸发、蒸馏、升华、萃取、吸附等过程造成。杂质是人为造成的,常出现在分析化学的研究当中,所以称之为“杂质”。
1、形态分析:不均匀混合的试样中,除了待测组分外,还有一些由实验者随意加入的大小不同的无机杂质及玻璃器皿中吸附的气体。如硫酸铜溶液中含CuSO4、 PbSO4和SO2气体;苯溶液中含CO2和H2O;氧化汞中含OOO、 CO2等气体。这些杂质的加入,既改变了待测组分的状态,也改变了试剂的状态。如果没有控制条件,试样中组分的测定值将与加入的杂质量呈直线关系。因此必须正确选择仪器设备,严格操作步骤,尽量减少甚至避免杂质的加入,否则会影响试验结果。
2、性质分析:在使用方面与游离基团、表面电荷和极性相关的一些分析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显色反应。但是,在分析中还涉及到一些内在的物质,如酚、羧酸、胺、有机磷农药、无机盐类、糖类等物质的显色反应。在分析中除了要考虑游离基团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其他条件如pH、温度等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3、检查分析:杂质主要是由于分析人员技术水平较低而引入的,如待测组分中混入玻璃仪器中的玻璃屑、盛样品的瓶塞磨损后留下的痕迹、盛放试剂的烧杯及滴定管中吸附的残渣等。当然,试剂带入的杂质和
- 1 -
空白试验也可造成干扰,尤其是当试剂浓度低、试剂不纯净、仪器设备不完好时,更易产生。 4、试剂消耗:指分析人员在分析过程中实际消耗的试剂量。试剂消耗量的大小与待测组分的浓度、加入试剂的体积和加入速度、加入试剂时的反应体系、实验者的熟练程度等因素有关。
5、生理作用:主要是毒性,来源于污染的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或用品、高温、光照、辐射、强电场、放射线、放射性核素等;另外,大气污染也会造成测定的偏差。 6、毒性:即毒害作用,对分析工作人员和对受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属于安全性问题。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