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移天师道坛建应县木塔考

移天师道坛建应县木塔考

来源:华佗小知识
移天师道坛建应县木塔考

蔡升元

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高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堪称世界第一奇塔。“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远看擎天柱,近视百尺莲”,“宇内浮图第一”,这就是对木塔的真实写照。塔内的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一双佛牙,震惊了世界,成了佛家圣宝。中外游客接踵而来,佛家弟子蜂涌而至,一时间,应县成了名噪天下的中国北方佛教圣地。

然而,围绕释迦塔为什么要建在应县这个问题,多少年来成了史学家、古建专家探讨的中心话题。有人言,木塔是辽兴宗仁懿皇后(肖挞里)倡建,是肖氏的家庙;也有人道,木塔是北魏皇帝御赐,是由平城移来的天师道坛,云云。笔者认为,后者最为可信。为此,本人专门造访了北魏史研究学者、大同市文史学家力高才先生,应县木塔研究学者、《雁北志集注》作者徐德富老先生,受益匪浅。现将自己收集的有关史料进行整理,加以考证,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天子崇道 御封年号

北魏在建国之始,道教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太祖拓跋珪自号道武帝,其帝号“道”字,就是道教地位的重要标志。自后诸多帝王都把道教作为国教,一直延续下来,到太武帝年间道教更加甚行。著名道士寇谦之于始光年间奉“天书”——《录图真经》献给北魏太武帝,“世祖乃令谦之止于张曜之所,供其食物。时朝野闻之,若存若亡,未全信也。”(《魏书·释老志》3052页)但司徒崔浩原来就信奉天师道,见寇谦之来,大悦,拜寇谦之为师,接受其所传的法术,并上书太武帝,像寇天师这样的活神仙,不招自至,实在是陛下圣德

侔于轩辕皇帝的反应,上应天命的表现,希望陛下要十分重视这件事。由于崔浩的上书和游说,“世祖欣然,乃使谒者奉玉帛牲牢,祭嵩岳,迎致其余弟子在山中者。于是崇奉天师,显扬新法,宣布天下,道业大行。”(《魏书·释老志》3052—3053页)

太延六年(440年)六月,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真君三年,谦之奏曰:“今陛下以真君御世,建静轮天宫之法,开古以来,未之有也。应登受符书,以彰圣德”,(《魏书·释老志》5053页)世祖从之,在道坛东北建静轮宫。“坛之东北旧有静轮宫,魏神麚四年(431年)造。台榭高广,超出云间,欲令上延霄客,下绝器浮。”(《水经注·漯水》252页)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拓跋焘还亲自道坛,接受了寇谦之的“符箓”。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诏灭佛,声言要“除伪定真,复羲农之治”,进一步肯定了道教,并俨然具有张中华王道正统之义,至此,太武帝的兴道灭佛达到了高潮。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自称见过太上老君的寇谦之身死,表明神仙长生之术全是虚妄。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司徒崔浩也以修《国史》“播扬国恶”被诛。正平二年(452年)三月,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杀死,太武帝之孙拓跋浚即位,是为文成帝。文成帝复兴佛法,后数十年佞佛之风长盛不衰,而道教却一蹶不振了。

道教虽然不被重视,但历代君王都以“天子”自封,“天赐皇位”是他们共同的心声,像太武帝那样接受上天的“符箓”更是迫不及待。南安王余、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都一脉相承,哪个没受过天赐“符箓”?这就为孝文帝强行南迁天师道坛留下了伏笔。

移塔应州 地理定位

从太平真君三年(442年)至太和十五年(491年)这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平城人口

急剧上升,居舍建到了静轮宫的四周,人神混杂,无法清静神道,于是孝文帝就于太和十五年(491年)将静轮宫移到了“桑干之阴”的应县,改名“崇虚寺”。《魏书》有证:秋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曰崇虚寺。”(《魏书·高祖纪》168页)《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南齐永明九年(491年)八月戊戌移道坛于桑干之阴,改曰崇虚寺。注云:此即寇谦之道坛也。”(《资治通鉴》137卷4310页)当时,孝文帝拓跋宏刚刚安葬了祖母文明太皇太后冯氏,节哀听政不久,就下诏搬迁道坛。诏书曰:“夫至道无形,虚寂为主。自有汉以后,置立坛祠,先朝以其至顺可归,用立寺宇。昔京城之内,居舍尚稀。今者里宅栉比,人神猥凑,非所以祇崇至法,清敬神道。可移于都南桑干之阴,岳山之阳,永置其所。给户五十,以供斋祀之用,仍名为崇虚寺。可招诸州隐士,员满九十人。”(《魏书·释老志》3055页)事实上,所移的道坛就是一座“静轮天宫”。我国地震博士、天津市地震局李大华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撰文曰:“应县木塔始建于北魏太和年间,为道教的崇虚寺,木塔原名为‘静轮天宫’。”

所谓“桑干之阴,岳山之阳”,就是桑干河之南,龙首山之南。《水经注》载:“漯水又东北左会桑干水,县西北上下,洪源七轮,即谓之桑干泉……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潭渊相接,……俗谓之南池,南池水又东北往桑干水为漯水,自下并受通称矣。”(《水经注疏》13卷1133页)据此,经考证在北魏时代,今之桑干河西起朔县境内的神头,东至应县境内的臧寨以西河段,分称之桑干水,其臧寨以东河段通称之为漯水。由此桑干之阴显而易见。而恒山人称“北岳”,别名元岳、玄岳、紫岳,故有岳山之称。《山西通志》山川考证记载,恒山有南北东西四支脉。“由浑源而北抵桑干川,为恒岳之北支也。”“山之阳曰凤凰山,画锦山,又有边耀山,龙首山,九山、平顶山、巧八山、飞凤山;山之阴,则自崞山口盘折而北,循桑干,迤逦至六棱山、火烧岭、龙澍山,与直隶西宁相接。”由此可见,龙首山属恒山的北支脉,故称岳山。“桑干之阴,岳山之阳”就是应县木塔的地理定位。

近山滨水 环境优美

天兴六年(403年)“九月,行幸南平城,规度漯南夏屋山,背黄瓜堆,将建新邑。”(《北史·魏本纪第一》22页)漯南即桑干河南,夏屋山现名草垛山,在应县西南,黄瓜堆现名黄花梁,在应县城西,由此可见,这个新邑就建在应县西乡。

“护驾岗:在城南三十里。故老相传,魏孝文皇帝驻跸于此,因此立名。”(《应州志·地理志》17页)看来北魏皇帝曾在护驾岗居住。

为什么又是建新邑,又是皇帝小住,这个地方总有独到之处,环境优美就是它的最大赢家。一九九三年,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综合队、工程队、化验室和山西省地震工程研究所,山西省电力设计院勘察室,山西省地矿局区调队勘察队、第一水文队化验室,中国煤炭学院西安分院等十一个科研和勘察单位组成了一个联合勘察队,对应县木塔院区采取高科技手段,进行了一次详细和深入的勘察。其勘察结果,于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日作出了一份《应县佛宫寺塔院区工程勘察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说:“修塔时的环境,根据钻孔和年代资料,木塔修塔时的周围,除西南外,三面环水,是一个滨水的环境。在水边上露出一块坚硬的物体,恰似水中孤岛。在这个比较坚硬的物体上建塔,可谓近山滨水的优美环境。”(《报告》第99页)《报告》又曰:“从木塔四个地质剖面可以看出,木塔四周在24米以下,大体在一个大的湖泊中……从应县城西北造纸厂三个钻孔资料得知,湖泊沉积深达150米。”(《报告》第59页)由于木塔建于“水中孤岛”上,所以千百年来,既没受周边地质的变化,也没受地层沉降的影响,巍然屹立于祖国的北方。

“两宫一国” 位置重要

相传,尧帝三十九年,在应州置陶宫。到两汉时期,雁门郡内就有个汪陶县(《汉书》28卷1621页),《读史方舆纪要》载:“应州秦为雁门郡,两汉因之。汪陶县在州西。”具体位置约在东经173°8’,北纬39°53’之处,也就在今应县偏西不远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第17-18页西汉并州图绘 东汉·并州刺史部59-60页)汪陶县之置,与“陶宫”传言相符。《报告》告诉我们:“在塔院钻孔中出土了大批古代文化,其中包括砖红色薄陶片、灰色薄陶片,据专家鉴定可能为西汉至仰韶文化间。”(《报告》第50页)这就应该是我们常说的陶宫或汪陶县故址了。

公元338年,什翼犍“十一月,帝即位于繁畤之北,时年十九,称建国元年。”(《魏书·序纪第一》12页)《通鉴》载:代王翳槐之弟讳会翼犍质于赵,翳槐病疾,命诸大人立之……十一月,什翼犍即代王位于繁畤之北,改元建国。(《资治通鉴》96卷3025页)迨至公元386年,拓跋氏王朝经两次大变乱后,拓跋珪第三次正式建国,史称太祖道武帝,在此曾置有“离宫”。其繁畤故治,在今应县城东八里的城下庄西北。(《应州志·营建志》28页)

《魏书》载:天兴元年(398年)“二月,车驾自中山幸繁畤宫,”皇兴二年(468年)“五月乙卯,田于崞山,遂幸繁畤。”(《魏书》32页、128页)由此可见,北魏王朝对这个地域十分重视。1991年从塔寺院挖出大柱石两块,直径一米多,上有雕龙,这应该就是繁畤宫的遗物了。

牧土宫主 建塔纪念

李谱文,“老君之玄孙,昔居代郡桑干,以汉武之世得道,为牧土宫主,领治三十六土人鬼之政。地方十八万里有奇,盖历术一章之数也。”(《魏书·释老志》3051页)古时候代郡大致范围为:黄河以东和恒州地区,东至太行山脉,南至恒山山脉和雁门山,西至

黄河,北达阴山,古应州正居此地,并在桑干河的南岸,故李谱文从前就在应州居住。

泰常八年(424年),太上老君玄孙、仙人李谱文降临嵩山,受寇谦之《天中三真太文录》,“凡六十余卷,号曰《录图真经》。付汝奉持,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出天宫静轮之法。能兴造克就,则起真仙矣。”(《魏书·释老志》3051页)“牧土命谦之为子,与群仙结为徒友。”(《魏书·释老志》3052页)既然李谱文是寇谦之的师傅,寇谦之又是北魏的国师,虽然他已于太平真君九年(448年)仙逝,但他的思想一直统治着北魏王朝,为道教祖先建塔势在必行,在应州建天师道坛——“应县木塔”就顺理成章了。

《礼祀·乡饮》云:“天地温厚之气,始于东北,而盛于东南,此天地盛德之气也。”

《易经·说卦》云:“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易经·说卦》556页)在八卦中,北方是“坎”位,属水;南方是 “离”位,属火。“坎与离”即是“水与火”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这就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就是将大道坛移到“都南”重要的道教依据。

综上所述,应县木塔就是北魏平城的天师道坛。既符合建道坛于“都南” 的道家说法,又符合“桑干之阴,岳山之阳”的地理定位。近山滨水,环境优美;“两宫一国”,位置重要。更何况老君的玄孙昔居此地,建道坛纪念更是合情合理。本人不才,愿专家和学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