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项目后评价在保护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中的应用

项目后评价在保护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中的应用

来源:华佗小知识
区域经济 项目后评价在保护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 广项目中的应用 栾雪雁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本文以在山东省保护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为研究对象,在推广示范区大量试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法和统计法 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项目后评价。结果表明:项目的实施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农村建设具有非 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项目后评价;保护性农业;效益分析 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的项目后评价理论核心内 120毫米,玉米平均行距600毫米至800毫米,如下图所示。 容为“费用——效用分析” 项目后评价是指对已经完成的项目 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所进行的系统的、客观的 分析;通过对项目活动实践的检查总结,确定项目预期的目标 }  l是否达到,项目或规划是否合理有效,项目的主要效益指标是 小麦竟蓖带种植援格示意图(u) 否实现:通过分析评价找出成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 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为未来新项目的决策和提高完善投资决 策管理水平提出建议,同时也为后评价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 八 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从而达到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统计预测 i 八 法、对比法、逻辑框架法和成功度评价法是国际上常用的项目 后评价方法。本文对在山东省组织实施的“保护性农业示范研 玉米种植擐牾示簟瞄(-1) 究与推广”项目进行了项目后评价。在大量推广示范区统计资 二、项目管理评价 料的基础上,采用对比法和统计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 精心筹划,合理安排。成立了保护性农业研究与推广课题 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 组,经充分调查,认真研究,本着科学、合理、易行的原则,制定 一、项目情况介绍 了课题实施方案,健全组织,科学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首 山东省保护性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课题旨在通过大量 先成立了项目领导小组协调各方关系,落实项目资金,领导小 的试验,探索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采用不同的保护性农 组覆盖相关部门负责人;其次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小组,负 业技术措施对提高土壤肥力、节水、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业 责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 产量等方面的作用与效果;摸索应用保护性农业技术的农田病 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最后强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项目 虫草害发生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措施;组装、配套、完善小麦、玉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项目的有序进行。 米一年两熟保护性农业技术规范并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本项 1.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为项 目选择在有一定技术基础和推广经验的章丘、历城、高密三市 目的成功完成奠定了基础。强化宣传,讲求实效。组织基层干 (区)进行。每单位按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了三个试验示范 部、农民和农机手就近参观保护性农业技术耕作现场;不定期 点,分别代表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每个点5~10亩,设对 组织他们观察小麦、玉米长势;收获季节,组织各类人员实地测 照。作物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针对山东省小麦玉米 产;这种利用现场观摩,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有力的澄清了大家 粮食作物生产情况,以及对作物残留处理情况,项目区主要采 模糊认识,提高了大家采用保护性农业技术的积极性。 取以下技术模式: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覆盖一小麦免耕施肥播 2.注重培训,积极推广。开展各类培训班,普及教育,为大 种一田间管理(喷洒除草剂、灭虫、灌溉等)一小麦联合收获秸 面积推广保护性农业技术奠定了基础。多元结合,确保质量。在 秆还田覆盖一玉米免耕施肥播种一田间管理(喷洒除草剂、灭 项目实施中积极吸收了农机、农枝、栽培、植保、土肥等农业技 虫、灌溉等)。 术人员参加;制定的农机作业技术路线和各项工作技术规范, 根据配备机械作业幅宽和大马力拖拉机发展趋势,项目区 都充分考虑了农业各项技术的要求;确保了项目实施的质量和 重点推广畦宽2.4米的小麦玉米种植规格。既畦宽2400毫米, 效果。 垄宽400毫米,畦面2000毫米,播种6至7幅小麦或3至4行 3.收集数据,及时总结。及时采集数据,全程监测,认真总 玉米,小麦平均行距193毫米至256毫米,苗带宽IO0毫米至 结经验和不足。 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 165 区域经济 三、项目效益评价 民收入。(4)增强了农民节本增效意识,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生 1.经济效益分析。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 产,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对建设可持续发展、节约型现代农业 制定的《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方法》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具有重大意义。(5)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社会安定。粮食是经济 (1)项目资金投入分析。根据项目区统计,几年来项目总计投入 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 经费440万元。其中省财政资金3O万元,地方配套资金82万 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项目的实施,保障了项目区 元,省与地方合计投入I12万元,用于示范区建设、宣传培训、 链式的安全供给。(6)提高了干部群众对保护性农业的认知程 技术指导和作业补贴;农民白筹资金328万元,全部用于机具 度。通过三年多来的试验示范,技术应用趋向社会化、市场化, 购置,根据价格变动情况按照平均每台免耕播种机0.8万元计 广大基层干部与农民实现了由不可信、半信半疑、到认可的逐 算。(2)项目区粮食增产效益分析。据统计,项目区玉米平均单 步转变。 产增加31.81公斤/亩、小麦22.95公斤/亩,三年累计增产粮 3.生态效益分析。(1)项目区对比统计结果,传统种植模 食1746.64万公斤,按市场价格计算,新增产值3 101.79万元。 式灌水定额在50立方米/亩左右,保护性农业灌水定额在35 项目区总计实施面积59.1万亩,其中2006 ̄2007年小麦玉米 分别实施5.9万亩;2007 ̄2008年小麦玉米分别实施8.7万亩; 2008 ̄2009年小麦玉米分别实施17.3万亩;2009年秋季保护 性小麦播种27.2万亩。(3)项目区节约机械作业成本分析。从跟 踪对比看:在小麦生产过程中,保护性农业减少了耕作、筑垄起 畦、秸秆清运等环节,大田作业时对,因保护性农业采取化肥深 施技术,利用率高,小麦种肥可以减少适用量,因此,生产成本 节省显著。2006 ̄2007年,小麦生产成本平均节省62.5元/亩, 2007 ̄2008年生产成本节省72.5元/亩,平均节省67.5元/ 亩。在玉米生产环节,由于都采用免耕播种技术,成本节省不显 著,仅节省了秸秆清运费用,平均节省17.5元/亩。2008 ̄2009 年生产小麦、玉米生产成本节省按照2006 ̄2008年平均结算。 2009年秋季,保护性小麦播种27.2万亩,较2009年保护性玉 米增加9.9万亩(17-3~27.2万亩)。生产成本涉及玉米秸秆清 运费、耕作费、筑垄费、播种费四项(按2006 ̄2008年两年平均 计算)。项目实施以来节省农业生产成本3319.73万元。(4)项目 已获得的经济效益。推广规模新增纯收益为3年的粮食增产效 益、节约成本效益之和。共计6421.52万元。(5)单位面积已获得 的经济效益。单位面积已获得的经济效益为项目获得的规模与 推广规模比值,为108.65元/亩。(6)年经济效益。年经济效益 =(己获经济效益+还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年限,为1901.89 万元。(7)推广费用收益率。推广费用收益率=年经济效益x科 研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年均推广费用,为3.97。新技术推 广在成果新增纯收益总额中因分摊份额:0.2~0.25,本项目取 O.23计算。 2.社会效益分析。(1)成功建设保护性农业技术示范区, 为山东省保护性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探索了技术模式,为全 面推广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通过技术示范和项目实施,改 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促进了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 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项目区保护性农业技 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作业工序,减轻了农业生产劳 动强度,节约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通过调查统计,玉米联合收获 后播种亩均省工1.4个,秸秆还田后免耕播种亩均省工0.6个, 项目总计节约人工日82.74万个,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 郊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了丰富的人 力资源;劳动力转向其他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增加了农 166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 立方米/亩左右,节水约30%。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2)充分实现秸秆还田覆盖,循环利用。杜绝了秸 秆焚烧,减少了大气污染。增强了土壤生物菌群的活动能力,提 高了土壤理化指标和有机质含量,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减 少化肥用量,抑制化学肥料对土壤的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 据监测数据,项目区三年实施保护性农业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 平均增加0.1 g&g。(3)保护性农业减少农业机械作业环节,减少 动力消耗,节省燃料,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对保护环境具 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实践结果表明本项目设计合理,采取技术措施得当,示范 区域选择科学,对整个山东省大面积开展保护性农业技术推广 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积累了第一手试验资料,为下一 步在全省推广奠定了现实基础。项目历时三年,取得了较为显 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改善农民经济收入,提 升农村生活环境具有现实推广价值。保护性农业技术减少了农 业生产作业工序,减轻了农业生产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农村 劳动力。促进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郊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 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劳动力转向其他 产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增加了农民收入。对建设可持续发 展、节约型现代农业具有重大意义。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 现代新农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朱述钧,刘红锦,李国锋.《农业科研项目实施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分 析》.农业科技管理.2006(2):45~47 [2】王桂华,黄润章,刘爱华.《农业科研项日跟踪管理方法初探》.农 业科技管理.1995(2):14~16 [3]李峰,余秋英,魏翠兰.《关于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组织管理及成果推 广工作的思考》.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33~35 [4】唐明霞,袁春新,薛晨霞.《试析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控制》.安徽 农业科学.2005.33(11):2152 ̄2153 [5]朱述钧,刘红锦,李国锋.《农业科研项目全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探 讨》.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79~980 【6]周振亚,李建平.《农业投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统计与决 策.2007(9):67~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