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Vol123,No15
Sept1,2004
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杨新军1,马晓龙1,2
(11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西安 710069;21北京大学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
摘要:在西安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域为单位进行划分。截取1995、1998、2001三年的旅游统计资料为断面,利用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对不同时期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半径和空间吸引力指标进行量化计算,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距离衰减的基本规律和西安国内旅游吸引力的发展与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根据对10个主要景点2000份抽样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了国内游客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模式和行为特征,提出了大西安旅游圈的概念和范围,根据西安地区的区位、资源和设施实际,提出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和发展建议。关 键 词:大西安旅游圈; 空间分析; 国内旅游客源中图分类号:F592199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4)0520695210
1 引言
国外学者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最初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旅游者本身的属性,随着发达国家部门对旅游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关注,许多地方及少数开始从事旅游流等旅游者行为方面的研究。1967~1969年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1B1Rodgers)主持了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BritishPilotNationalRecreationSurvey),获得了有意义的旅游流规律资料。1978年,波兰学者A1Szwichtenberg首次采用问卷方式对游客进行调查。奥地利学者约翰・埃姆巴撒尔和弗朗西斯・巴特将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旅游者映像研究,为客源市场宣传提供了理论指导。 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史密斯的《游憩地理学》和《旅游分析手册》、冈恩的《度假景观:旅游区规划设计》、皮尔斯的《当代旅游:地理学分析》和布赖恩・赫・阿切的《旅游需求预测》,从这些著作中都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客源研究的重视。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家在时间序列模型(趋势分析)、相关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潜能模型等方面有了较成功的尝试,但由于解释模式常常不足以完美地说明实际情况,StephenSmith和Dou2glasPearce等学者们开始专注于对旅游流形成机制的探讨[1~3]。 国内关于旅游客源的研究起步较晚,且理论研究一直滞后于旅游实践的发展。进入90年代,研究才开始逐渐深化,出现了RAS分析新技术,并将研究视角放在旅游热点城市游客时序分布规律及城市居民出游的规律结构[4~6]、对旅游者行为类型和空间规律的讨论[7,8]、不同尺度旅游区客源市场的地区结构[9~11]和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对旅游客源波动影响等方面的研究[12,13]。 尽管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等方面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旅游
收稿日期:2004201212;修订日期:20042052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01008)和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K08621) 作者简介:杨新军(19722),男,陕西扶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旅游规划。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96地 理 研 究23卷
研究所需的统计资料缺乏,除了部分研究涉及一般性理论探讨和数学模型建立外,其余多是围绕客源地客源作整体特征描述和国外客源市场变动研究,缺乏旅游目的地不同时期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的研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业从1999年开始,出现火爆势头,旅游业发展实际迫切需要学界从理论层面对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加以分析与预测,从而为区域旅游合理化组织和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本文以西安旅游区为例,从空间入手对国内客源市场进行趋势与演变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国内旅游客源空间组织以及大西安旅游圈的构建。
2 西安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基本情况
西安市国内旅游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西安市旅游事业管理局《2001年西安市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分析报告》资料显示:2001年西安市接待国内旅客达16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2%,其中过夜游客1105万人次,一日游游客达580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长616%、2417%,国内旅游收入达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4%,其中过夜者收入为110亿元,一日游收入13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2016%和1316%。
表1 西安市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表
Tab11 NumberandrevenueofdomestictourisminXi’an
年 份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
资料来源:陕西省旅游年鉴
199575034
199688047
199796151
1998105856
1999120562
2000149586
20011685128
3 西安市国内旅游吸引力空间分析
311 吸引半径的变化
根据史密斯(SmithLJ)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
份额做为权重,得出客源吸引半径计算公式:
AR=
(∑xidi/∑x2i)
i=1
i=1
n
22
n
(1)
式中,n表示客源地的数量,xi表示第i个客源地所占市场份额,di表示i客源地到西安的距离。我们利用1995、1998和2001年三年西安市旅游局关于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的统计,对西安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分省域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西安到各省区的距离运用省会距离来计算,山东、内蒙古则计算西安到济南和青岛的距离平均值和西安到呼和浩特、包头的距离平均值),计算结果如表2。
表2 西安市国内旅游吸引半径(按省份计算) 从表2可见,西安市以省域为单位
计算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综合吸引半径Tab12 AttractiveradiusofdomestictourisminXi’an
客源吸引半径(km)1995年1998年2001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累计百分比在
1029103660%到80%这一区间上距离增大,80%西安市国内客源综合吸引半径1043
的客源由1995年的1635km增加到累计客源60%的客源吸引半径116511351177
累计客源80%的客源吸引半径163517711809
2001年的1809km,反映了客源市场由周边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倾斜的空间态势。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期杨新军等: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697
312 国内客源空间吸引力计算
旅游吸引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本文选用威尔逊模型对其进行量度,地区之间旅游吸引力威尔逊模型可定义为:
βrjk)(2)AT=OjPkexp(2式中,A为西安对某地区(城市)旅游吸引力,Oj表示西安的旅游资源综合强度,Pk为固定值,表示K地区(城市)的人口总数,rjk表示j,k之间的距离[14,15]。
利用西安市旅游吸引半径对参数β进行估算,为保证估算结果,选取西安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60%作为参照,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当r=0时,这种极端情况表明城市对自身旅游的活化作用,即城市本身旅游人口可作为其综合吸引力的一种表达,记为100%P;当r=1171(取1995年和2001年的平均值)时,西安的综合吸引力可表达为(1-60%)=40%,即西安对距离其1171km以外的地区(城市)吸引力为40%P,当某地距离西安无限远时,其值为零。
β× 根据这一假设,40%AT(0)=AT(1171),即40%=exp(21171)
β=7183×10-4 据此求出 在这一估算中,假设西安市对全国各地区的旅游资源强度恒定为1,则其对国内旅游综合吸引力仅与距离rjk和当地(城市)人口规模Pk有关。 西安市国内旅游综合吸引潜能可表达为:
βrjk)=KPkexp(2βrjk)AT=K×1×Pkexp(2(3) 即AT=KPkexp(27183×10-4rjk)
根据国家旅游局历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选取主要城市,并把每一城市的居民出游率(Tr)这一指标考虑进去,则西安对某一特定城市的旅游综合吸引潜力表达为:
(4)Ait=Piexp(27183)×10-4Rij×Tr
在具体计算过程中,Pi表示某一城市城镇人口规模,单位以百万计;Rij作为距离衡
量单位,以铁路里程与铁路交通所需时间乘积来表达;Tr表示区域(城市)出游率,数据采用国家旅游局关于国内旅游抽样调查报告中1995、2000年的城市出游率,交通时间则分别以当年铁路交通时间为标准。最后计算出西安对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空间吸引力,为作到有较强对比性,我们对有直达列车可通往西安的城市利用公式4进行计算。
表3 西安作为目的地对全国主要城市的旅游空间吸引力值
Tab13 MeansoftourismspatialattractionofmaincitiestoXi’an
乌鲁
银川西宁太原木齐
1995年31731111340187113501760195014501480123018601750186011101090113011101472001年418511961198019611841102112301760185014611121108112401220118011701130153城 市北京郑州成都昆明重庆兰州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武汉济南青岛长春
计算结果显示(见表3),西安对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空间吸引力自1995年到2001年都有一定程度上升,反映了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处于稳步增长的基本态势。313 国内客源空间吸引特征 第一,以省级距离为量算单位,数据显示西安市客源市场周边省份所占比重逐渐加大(如图1),已经上升到30%左右(2001年西安市旅游局资料,1995年为2318%),由于周边市民消费能力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西安旅游产业发展有关指标与东部沿海相比差距拉大的结果。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698地 理 研 究23卷
图1 西安市客源市场演化对比Fig11 ContrastontheoriginsmarketevolutioninXi’an
第二,西安市国内旅游客源综合吸引半径变化不大,受两方面原因综合作用:一是周边近距离省份的旅游客源份额上升,二是远距离沿海客源市场的份额上升。
第三,西安市国内客源市场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的态势,这对客源市场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西安市的国内旅游客源重点有两大板块:周边省份和京、沪、粤地区,今后应在稳固这两个地区客源,加强与周边地区区域旅游协作的基础上,重点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两大国内客源市场基地进行宣传促销。
4 西安国内旅游客源对旅游景点的空间选择
旅游者空间流动由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的水平流动和到目的地城市后的垂直流动构成[16],后者即对目的地城市及其周围景点的选择。41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41111数据来源 为客观、准确地描述国内游客对西安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特征,本文收集
了1995年西安市旅游局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原始材料2000份,课题组也于200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对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旅游景点进行了抽样调查。考虑到不同景点的客源结构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课题组对近年来西安市旅游局所作的游客行为统计进行了代表性检验,发现游客在华山、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楼观台、碑林、乾陵、法门寺、黄帝陵和朱雀森林公园等10个景点的行为特征与全部游客在西安地区的行为特征具有90%以上的共性。因此,本文以这10个景点游客的行为特征表征西安国内游客的行为特征,进而从代表性景点游客的空间选择来识别旅游者对西安旅游景点的选择特征。调查发放问卷2000份(每景点200份),回收1856份,有效问卷1780份,有效率%,符合抽样分析的基本要求。
41112 研究方法 在问卷设计上,除了解旅游者基本特征外,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游客对
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旅游景点的选择。游客被区分为省内和省外两种,而景点按照市区和周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期杨新军等: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699
边两个层次进行归类。
问卷设计中市区旅游景点包括:a钟楼、b动物园、c兴庆宫、d植物园、e陕西历史博物馆、f小雁塔、g碑林、h北方乐园、i城墙公园、j大清真寺、k大雁塔、l莲湖公园、m半坡遗址、n大兴善寺、o兵马俑、p华清池、q秦始皇陵、r未央湖、s阿房宫遗址、t西安北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 问卷设计中周边旅游景点包括:a骊山森林公园、b华山风景名胜区、c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d西安翠华山旅游风景区、e乾陵、f茂陵、g法门寺、h黄帝陵、i壶口瀑布、j朱雀森林公园。412 研究结果41211 西安国内游客构成的省际变化 从国内客源市场构成上看,1995年和2001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来西安的外省游客产生了较大变化,其中,陕西周边省份市场份额有所上升,其余省份市场份额有扩散趋势,但变化幅度不一(如图2)。来西安人数最多的省区主要有周边及近距离的晋、豫、川和经济发达的鲁、沪、京、粤等省市,说明距离和经济仍然是主导西安地区游客地域构成的首位因素。以1995年、1998年和2001年为例,西安市前十位旅游客源省份所占比重分别为71123%、72172%和6013%(如表4)。
图2 西安市国内游客构成的省际变化
Fig12 ChangeofcompositionofdomestictourisminXi’an
表4 西安市前十位旅游客源省份及其比例变化
Tab14 Top10originsandtheirproportionofdomestictourisminXi’an
年份/位次
1995年1998年2001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0
客源地陕西
比重%18169客源地陕西比重%13103客源地陕西比重%1113山西8152河南11167河南714河南7168北京9136山东711上海7127甘肃7173四川617北京6123山西6165山西515江苏5119宁夏517重庆511四川4167四川4188江苏419广东4136山东4175河北417浙江4136湖北4161湖北319河北4126广东4134甘肃317累计71123累计72172累计6013
资料来源:西安市旅游局
综合各省份在统计中的比重,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来西安的游客按地域构成进行归类,国内客源市场大致可划分为三级,即:
一级客源市场:河南、山西、甘肃、宁夏、山东、四川、湖北、北京、上海和广东等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0地 理 研 究23卷
10个省市、自治区;
二级客源市场:河北、青海、内蒙古、江苏、浙江、江西、安徽、重庆、、湖南等10个省、市、自治区; 三级客源市场:福建、广西、贵州、云南、海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9个省、市、自治区。41212 国内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景点)的空间选择 国内游客在陕西的旅为上表现出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的基本特征,即尽量游玩高级别和特色旅游景点[17]。这样产生了省外游客对市区旅游景点的选择、省外游客对市区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和省内游客对市区及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三种行为结果,而不同类型游客对不同景点(选取部分景点)选择的结果如图3、图4、图5所示。
外省游客对西安兵马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华清池、大雁塔等具有广泛知名度的高级别景点表现出强烈的选择偏好,到访率均达到5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对动物园、植物园、兴庆公园等休闲性、不具突出特色的景点没有强烈的到访需求,
这种低级别景点的到访率,均不到30%。
图5 陕西省内游客对西安及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
外省游客对西安市区景点的选择行为表明:Fig15 Choiceoftourismspotsin&around游客对市区景点选择过程中,对景点级别Xi’anofvisitorsfromShaanxiProvince较为敏感,游客对不同级别景点的到访率
与景点级别存在正相关关系,即高级别景点到访率高,而低级别景点到访率较低。如图3选取的12个市区景点中,前四位的4A级旅游景点到访率显著高于后边的非4A级旅游景点。 外省游客来西安后对西安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主要沿放射性线路以基营方式展开,这种基营式旅为对景点级别敏感度较低,如即便同为4A级旅游景点之间,游客到访率也存在显著差别,如黄帝陵游客到访率达到68%,而壶口到访率仅为6%(见图4)。可见,外省游客来西安后对西安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主要受到线路组合状况的影响。因为北线黄帝陵、西线法门寺与乾陵和东线华山等旅游景点与西安市区均有便捷的高速交通联系,所以这些景点的到访率均达到40%以上,而秦岭北麓生态型旅游产品由于缺乏有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期杨新军等: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701
的交通组织和联系,所以这些景点的到访率明显较低,与资源禀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陕西省内游客对西安市区及其周边旅游景点的选择和外省游客对景点的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如在图5所列景点中,钟楼到访率最高接近50%,而其他大部分景点不管级别如何,到访率大多介于10%到40%之间。说明省内游客在景点选择过程中与省外游客不同,对各种级别旅游景点的到访率差距并不明显,对景点级别反映不敏感。总体来看,两种类型游客景点选择时与旅游产品性质之间关系明显:西安人文旅游资源景点对省内外游客吸引力都较强,而主要差异在于,省内游客对自然资源景点到访率明显高于省外游客。41213 基本解释 为了对省内外游客景点选择时的不同行为特征进行解释,选取不同类型的旅游景点对其按照公式(1)进行吸引半径测算,结果如下:
表5 西安不同等级、不同类型景点(区)客源吸引半径Tab15 AttractiveradiusofdifferentscenicspotsinXi’an类型
景区级别景点
吸引半径(km)
人文景观
AAAA自然景观AAAA
自然人文结合
AAAA
兵马俑1112乾陵720法门寺780
华山
660
朱雀公园
350
骊山风景区
1108
资料来源:要轶丽,西北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2地 理 研 究23卷
可见,西安的自然旅游景点主要是面向区域尤其是陕西省内游客开发的,面向全国的国内游客,主要吸引物仍然为兵马俑、乾陵、法门寺、骊山等人文旅游产品或是人文、自然复合的旅游产品,整个西安作为旅游目的地,对全国的游客吸引具有距离衰减的规律,以华山为例,其吸引对象主要集中于周边省份,吸引半径较小(如图6、图7)。
5 基于国内客源市场的大西安旅游圈构建思路
西安作为全国性旅游中心城市,具有客源集散和目的地的多重功能,可带动周围旅游景点的开发。在地理临近、资源互补、设施共享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西安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圈层结构,而这一圈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旅游客源空间流动特征和不同类型游客的旅为特征构造的。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可构造区域性“大旅游圈”,对西安及其毗邻地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和空间重构,以优化区域内旅游产品,满足国内旅游市场的进一步需求。
“大西安旅游圈”(图8)范围包括:向东延伸至骊山风景名胜区(以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为主)、华山风景区(以西岳华山、西岳庙为主),形成渭南旅游卫星城;向西拓展到咸阳帝王陵墓旅游区(以乾、昭、茂陵为主)和法门寺旅游区(以法门寺、周公庙、西周青铜器为主),结合形成宝鸡旅游卫星城;向南由秦岭北麓风景区(包括太白山自然风光旅游区、楼观台、翠华山)和长安古寺庙旅游区(以兴教寺、香积寺、青龙寺为主)组成秦岭北麓长安旅游卫星城;向北由药王山石刻、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河龙门风景名胜区组成,以黄土风情和寻根祭祖为主,将西安旅游圈拓展到韩城和铜川地区。
图8 大西安旅游圈范围示意图
Fig18 ThescopeofbigXi’antourismcircle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5期杨新军等:大西安旅游圈:国内旅游客源空间分析与构建 703
层次可划分为:西安古都旅游区(核心层)和外围旅游卫星城镇圈层(腹地层)。 (1)西安古都旅游区———核心层:由城市建成区和环城游憩带组成。主要包括市区主要风景旅游区、四大遗址旅游区和秦岭北麓度假休闲旅游带,主要面向省内外游客。 (2)外围旅游卫星城镇圈层———腹地层:主要由市区外围景点组成。利用合理的旅游线路组织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放射状旅游产品集群,主要面向省外游客。
6 结论
“大西安旅游圈”是一个错综复杂、相互依存的旅游产业网络体系,在立足把西安建设成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目标驱动下,应采取“点上起步,线上发展,网上推进,面上繁荣”的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西安及其毗邻旅游资源,使旅游目的地产品内容不断更新,同时促进旅游目的地内部组织的协调与持续发展,推动地区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根据以上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西安作为全国主要旅游中心城市之一,其国内游客的来源广泛,符合明显的距离衰减原则。1995年到2001年累积60%客源市场的吸引半径变化不大,但是累积80%的客源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表明西安的国内客源省域分布正逐步趋于分散。
(2)周边省份旅游客源生产份额近年来有所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游客比例也有所上升,逐渐形成了周边地区和东部沿海两大客源区,本省游客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3)由于周边缺乏大城市,与东部沿海旅游城市相比,西安的国内旅游发展速度不快,今后应充分利用位居全国地理中心的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城市的旅游联合,扩大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
(4)外省游客对西安市及其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选择符合大尺度旅游的行为空间特征,明显偏好高级别人文旅游景点,而本省游客则对自然旅游景点表现出较高的到访率。因此今后不同旅游景点建设和客源市场定位要符合客观规律,各有侧重,避免失误。 (5)西安的国内旅游优势在于周边有一批高级别的旅游景点,是关中乃至整个陕西的旅游中心,因此,构建“大西安”旅游圈,必须加强地区间联合,尽快实现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共同开拓客源市场,打造旅游精品,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StephenSmithLJ1TourismAnalysis:AHandbook1Harlow:Longman,191[2] DouglasPearce1TourismToday:AGeographicalAnalysis1NewYork:Pergamon,19951[3] GunnCA1TourismPlanning(2nded1)1NewYork:TaylorandFrancis119881[4] 吴必虎,等1中国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系统研究1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5] 吴必虎,唐俊雅,等1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研究1地理学报,1997,52(2):97~1031[6] 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等1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1地理学报,2002,57(2):96~1061[7] 杨新军,等1旅为空间模式及其评价1经济地理,2000,20(4):105~1091
[8] 保继刚,徐红罡,戴光全1“告别三峡游”的影响及理论解释1地理研究,2002,21(5):608~6161[9] 陆林1山岳旅游地旅游者动机行为研究—黄山旅游者实证分析1人文地理,1997,12(1),6~101[10] 王铮,王莹,李山1贵州省旅游业区位重构研究1地理研究,2003,22(3):313~3231
[11] 吴必虎,李咪咪,黄国平1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与旅游需求关系1地理研究,2002,21(5):617~6231[12] 王铮,蔡砥,李山,等1中国SARS流行的季节性风险探讨1地理研究,2003,22(5):541~55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04地 理 研 究23卷
[13] 朱迎波,葛全胜,魏小安,等1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1地理研究,2003,22(5):551~5591[14] 王铮,周巍,等1基于铁路廊道的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市场域分析1地理学报,2001,56(2):206~2131[15] 王瑛,王铮1旅游业区位分析1地理学报,2000,55(3):346~3531[16] 楚义芳1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17] 保继刚.旅游开发研究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
Aspatialanalysisandconstructionofdomestictourism
of“bigXi’antourismcircle”
YANGXin2jun1,MAXiao2long1,2
(11DepartmentofUrbanandResourcesScienc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21ResearchCenterforTourismDevelopmentandPlanning,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Chinesetouristmarketismainlyconstitutedofdomestictourists1Rationalizationonregionaltourismorganizationcanbereachedthroughrationalanalysisonspatialstructureoftourismorigin1Basedontheanalysisoftourismmarket,originsondomestictourismmarketof
Xi’ancanbedividedbydifferentprovinces1Byusingthreeyears’tourismstatistics(1995,1998,2001),differentperiodsofradiusoftourismabstractionandindexofspatialaffinityarecalculatedwiththeformulaof”CentralDestinationStandardDistance”,theresultsarecom2paredandtheregulationofdistanceattenuationofdomestictourismmarketissummarized,thetrendofdiversificationoftourismabstractioninXi’anisforecasted1Meanwhile,2000ques2tionnairesaresentouttoinvestigatethevisitorsin10scenicspots11780validresponsesarean2alyzed,thebehavioralcharacteristicsofdomestictouristsinchoosingscenicspotsaroundXi’anarefoundout,andthemodeofspaceselectingisputforward1ConceptionofbigtourismcircleofXi’anisestablished,andtheboundaryofcircleisascertained1Thelocation,theconditionofresourceandthestandardofutilitiesinXi’anisconsidered,andtheprincipleofbigtourismcir2cledevelopmentisproposed1Finally,fiveconclusionsaresummarized:1)Distributionofdo2mestictourismoriginisdispersinggradually;2)currentdomestictourismoriginofXi’anismainlyconstitutedofcircumjacentprovincesandprovincesineasternChina,thisphenomenonwillremaininthefuture;3)domestictourismmarketofXi’ancandeveloppersistentlyviare2gionalcooperation;4)thepreferenceofhumantourismabstractionisapparentfortouristsfromotherprovinces;and5)integrateddevelopmentoftourisminXi’anandXianyangistheprima2rysteptoconstructthebigtourismcircleofXi’an.
Keywords:bigXi’antourismcircle;spatialanalysis;originofdomestictourism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