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仁义与道德的秦穆公——读《史记》有感1500字_作文

仁义与道德的秦穆公——读《史记》有感1500字_作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仁义与道德的秦穆公——读《史记》有感1500字

仁义、霸道的结合——秦穆公文|维佳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想要在这时候称霸的,靠的不只是野心,还要有相当高的操守。这方面,秦穆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秦政权首创于西周末期,从这时候起,秦被周王封到西面边疆,为的是帮周王室讨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周平王赐给了秦可以向西边扩大土地的权利,算是确认了秦政权的合法性。

从此,秦常常与西戎攻战,若是赢了,可以扩大地盘,增强势力;若是输了,也可以当作练兵,再继续努力。

经过长年发展,秦的西部,已经成为一块易守难攻的腹地,那里山多海拔高,地方偏僻,根本无须担心别的国家能攻打到这个地方。穆公任政的时候,也就是凭借着这块腹地和逐渐强大的势力来与中原大国抗衡的。

穆公在位初期,目标开始转向中原。此时,正好碰上齐桓公称霸,接着晋国的骊姬之乱几事。秦和晋是两个相邻的大国,两国的交界处就是古代鼎鼎有名的河西之地,这里一直是两国不断争抢的地方。秦国需要河西这个关口,进军中原。这个地方对秦这么重要,晋国自然不能让其随随便便拿去,为此两国战乱不休。

晋国骊姬作乱,公子夷吾、重耳出逃。夷吾来到秦国请求帮助,条件是即位后给秦国河西之地。穆公觉得这条件十分合算,便助夷吾回到晋国为国君。可谁料到夷吾竟然毁约,不予河西。穆公也没怎么样,但认清了晋国的无道。

后来,晋国干旱,夷吾厚着脸皮向秦求助。穆公真算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国君,基于国际声望,利益权衡,秦国救助了晋国。两年后,秦国也爆发了旱灾,秦国向晋国求助,晋国不但不答应,还率领浩浩荡荡地攻来了。虽说春秋这个时候,各国都不怎么讲礼仪,可夷吾这样没道德,也太过分了吧。

战事对秦不利,秦穆公陷入了晋军的包围。都说上帝总是眷顾好人,可这次秦国在危难关头,靠的不是上帝,而是穆公自己的人格。

随着三百人的战力加入,秦君很快脱离危险。这三百人都不是真正的士兵而是普通百姓。有一次,这三百人把穆公的一匹良马吃了,本来是要受刑的,可穆公非但没有惩罚他们,反而“皆赐酒而赫之”。这三百人今日前来,就是为了报答当年穆公的恩德。这三百人扭转了战局,秦获得了胜利,秦国与晋结盟,得到了河西。

秦穆公赢来了河西,可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带给他更大的胜利。

穆公将伐郑,因为战线太长容易失败,所以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反对,可穆公冲动一时,选择继续伐郑,可没想到,派出的士兵、三位大将被晋军埋伏,全军覆没。按照惯例,主将是要处刑的,可当那三位大将被放回时,穆公并没有判他们刑。穆公知道这次失败是自己的问题,他勇于承认错误,不推卸责任。穆公三十六年时,他再次派这三将伐晋,大胜。穆公来到崤山,为上次的那两千人吊唁,并亲自检讨,以铭记上次那不听臣子劝告的失败。

一位君主,能公开发表这样的话,不是仅靠放下颜面就能说出来的,这话需要勇气,需要真正的改过之心,更需要真诚地面对自己和别人。也正是因为这段话,往后的秦君,都很重视臣子的建议,这都是穆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

当然春秋这样的时代,光靠仁义是不够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宋襄公,他完全倡导仁义,可并没有令宋国强盛,然而穆公很好地把握了度,仁义的另一面,也有一个稍微霸道一点的穆公。

戎王让使者由馀去中原外交。由馀来到秦国,穆公觉得他贤能又觉得“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为此穆公想把由馀挖过来,毕竟秦、戎肯定要有一战,由餘了解戎,对秦是有很大帮助的。于是,穆公想尽办法,用女色讨好戎王,让他不理朝政,又三番五次挽留由餘,终于将这位宝贵的人才弄到手了。

这就是穆公,既有仁德,又有一些霸道,和春秋这个时代很相似,既有坚持礼乐的国家,又有不讲礼仪的国家。太过仁义,其他诸侯不服你;太过霸道,天下百姓不服你。最好的办法就是结合起来,既有高尚的德行,又有强大的武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