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
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系 (院)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职 称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二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二年 月 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院)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起止时间 体育系 王荣森 专业 体育教育 学号 职称 班级 08本科三班 副教授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自2011年9月28日起至2012年6月10日 一、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源: 教师指导,来源社会实践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 1.叙述简练完整,要有见解;论点鲜明,立论正确,论述充分,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简练、结论严谨、明确、合理;分析、处理问题科学;文字通顺,技术用语准确,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规范。图表完整、整洁、正确。设计(论文)要在前人研究的的基础上有创新、有应用价值。 2.摘要部分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是明确而又确切的记述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具有性和自明性。正文各级层次标题要简练明确。对于参考文献要求只著最必要、最新的且公开发表的论文或正式出版的著作等文献。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 1.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兴趣和参加情况 2.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度、时间 3.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选择项目 4.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动机 5.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6.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对我校体育课开展情况的态度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11.9.28-11.10.9 学生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选定题目 第二阶段:11.10.10-11.10.31 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第三阶段:11.11.1-11.30 撰写论文提纲,初步完成论文框架 第四阶段:11.12.1-12.2.26
设计调查问卷,并实地调查
发放调查问卷
第五阶段:12.3.1-12.4.26 回收调查问卷并处理数据形成初稿 第六阶段:12.4.27-12.5.12 第七阶段:12.5.13-12.5.25 第八阶段:12.5.26-12.6.10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对初稿的内容进行修改形成二稿 对二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正文 提交论文,准备答辩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91. [2]邢峰,许海燕.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3):99-101. [3]王超英,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5-37. [4]余初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研究[J].高校讲坛,2010,(27):157-158. [5]杨秀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93-94. [6]李继文.关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7):128-130. [7]王荣森.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滨州师专学报,2002,18(4):60-. [8]于蕴.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91. [9]邢晓虎,林静,王建良.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99-105. [10]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2):76-78. [11]Ruth Tennant,Stephen Joseph,Sarah Stewart-Brown.A measure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in UK populations [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7,(4):687-695. [12]D. S. Shwayder.A proposal on big-time college sports [J].Academic Questions,2006,(3):5-6.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
与对策分析
摘 要
本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等方法对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校一部分普通系学生课余时间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但也有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没有兴趣;学生的锻炼频度和每次锻炼的时间长度还不能达到锻炼需求;学生选择的项目单一并且集中,较多的学生锻炼项目选择慢跑或者散步,其它项目以篮球为最主要锻炼项目;场地设施问题、学业繁重没时间、兴趣不高、缺乏指导等成为影响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其中场地设施的现有条件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滨州学院;普通系;课余体育锻炼
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the Binzhou University General Department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Abstract
In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documentary and interview methods are used to make a study of the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Binzhou University General Department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in my school, part of the general students can be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bu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students in physical training are not interested; the training frequency and time dur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s can not reach the training demand; the projects which students choose are single and concentrated, most students selection jog or walk as the exercise project, others, the basketball is the main exercise project; facilities, academic heavy, no time, low interest and the lack of guidance are the effects of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after-school sports training factors, and the facilities condition is the biggest factor. Key words:Binzhou University; General Department;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II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 录
引言 .................................................................. 1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1.1 研究对象 .......................................................... 1 1.2 研究方法 .......................................................... 1 1.2.1 问卷调查法 ...................................................... 1 1.2.2 文献资料法 ...................................................... 1 1.2.3 访谈法 .......................................................... 2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 2.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加情况 .................................... 2 2.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 ...................................... 3 2.3选择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 4 2.4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 ............................................ 4 2.5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 5 2.6普通系学生对我校体育课开展情况的态度 .............................. 6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 7 3.1结论 .............................................................. 7 3.2建议 .............................................................. 7 参考文献 .............................................................. 9 谢 辞 .............................................................. 10 附 录 .............................................................. 11
i
引言
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身体的健康状况影响着自我的发展,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命运。然而近些年来的研究调查显示,当今大学生的各方面身体素质已经大不如从前,肥胖、疾病等现象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重点问题,课余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必将得到更多关注。课余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得到健康的身体、获得锻炼的需求仅仅靠体育课的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课余体育锻炼等活动弥补体育课学习时间和锻炼内容的不足。目前我校普通系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已经初具规模,但仍有很多不足之处,学生体育锻炼经常遇到瓶颈。所以对我校普通系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探索我校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为今后我校普通系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关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滨州学院普通系2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87名,女生113名)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在滨州学院多个普通系中总发放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2 文献资料法
借鉴查阅了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近年来高校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收集、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数据资料。
1.2.3 访谈法
与我校部分普通系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访谈的形式获取与本研究有关的信息资料。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2.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参加情况
表1 是否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男 女 合计
几 乎 不
n % 0 2 2
0 1.77 1.00
很 少 n % 12 25 37
13.79 22.12 18.50
有 时 n % 42 48 90
48.28 42.48 45.00
经 常 n % 33 38 71
37.93 33.63 35.50
表2 对体育运动的喜好程度
不 喜 欢
男 女 合计
n % 1 3 4
1.15 2.65 2.00
一 般 n % 35 48 83
40.23 42.48 41.50
喜 欢 n % 33 41 74
37.93 36.28 37.00
非 常 喜 欢 n % 18 21 39
20.69 18.58 19.50
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自身主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1]。表1表2的调查数据显示有39人选择非常喜欢体育运动,有74人表示喜欢,分别占总人数的19.5%和37%;在是否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中有35.5%的学生会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45%的学生有时会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相对女生略加喜欢体育运动,差距没有特别明显。这些数据表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运动有好感并能积极主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然而还有83名学生(占总数的41.50%)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表示一般,更有2%选择不喜欢体育运动,有37名学生很少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数的18.5%。这些数据告诉我们有不少的同学对体育锻炼不怎么感兴趣甚至有反感情绪。该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普通系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状态,大多数同学对体育锻炼兴趣尚可,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在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爱好程度上我校普通系男生比女生略加喜欢体育运动
但男女差别并不特别明显。 2.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时间
表3 每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
男 女 合计
少 于 两 次 n % 20 44
22.99 38.94 32.06
两 次 n % 16 33 49
18.39 29.20 24.43
3-4次 n % 22 23 45
25.29 20.35 22.71
5-7次 n % 29 13 42
33.33 11.50 20.80
[2]
表4 每次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
半小时左右 n % 15 48 63
17.24 42.48 31.33
1-2小时 n % 43 52 95
49.43 46.02 47.46
2小时以上 n % 13 9 22
14.94 7.96 10.85
3小时以上 n % 16 4 20
18.39 3.54 10.36
男 女 合计
表3的数据显示:有42人每周参加5-7次锻炼,有45人每周锻炼3-4次,分别占总人数的20.80%和22.71%;有56.49%的学生每周只参加两次(49人)甚至少于两次(人)体育锻炼,其中男女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差别很大,男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要多于女生的次数。有人研究观察到:当每周锻炼多于三次时,最大摄氧量的增加逐渐趋于平坦;当锻炼次数增加到5次以上时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就很小;而每周锻炼少于二次时经常不引起改变[3]。由此可见:每周锻炼3-4次是最适宜的频度[4]。因此,我校有近半的普通系大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频度达不到合理的指标,无法完成锻炼身体的任务。
在表4中的每次锻炼时间方面有63人(约总人数的31.33%)选择不到半小时,以女生为主要群体。显然,这部分学生在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强度并不大,这对心肺功能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微弱。
由此可见,我校普通系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和时间方面都不令人满意,无法满足锻炼的需要。这可能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认识不足有关,不了解科学的健身频度、时间所致。这就需要学校加大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普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锻炼知识,达到锻炼的效果[5]。
2.3选择的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表5 课余体育锻炼项目
男 3
2
篮 球 n %
36.78
2
足 球 n %
26.44
排 球 n %
7
8.05
羽毛球 n %
3
3.45
跑 步 n %
5
5.75
乒乓球 n %
4
4.60
1
器械 健身 n %
11.49 1.77
轮滑 街舞 n %
3 3.4
5 2 1.7
7
3 0 2
女 8 7.08 2 1.77 3
1
27.43 18.
15 1
13.27
46 5
40.71 25.61
7 6.19
合
4计
0
20.12
25
12.37
38
11
5.33
1
6.11
5
2
2.58
8.99 8
1
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时往往选择自己喜欢、有能力完成,并且场地设施可以满足的项目,锻炼项目的选择情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我校普通系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实际操作能力[6]。表5数据显示在所有体育项目中有51人选择跑步(含散步),占总比重的25.61%,为最多,其中有40.71%的女生选择跑步,可见女生尤其以小强度的慢跑为主要锻炼方式。其它竞技类项目中篮球与排球选择的人数较多,各占总人数的20.12%和18.%,这可能与这两项课程的广泛开展有关,学生接触较多,这两项运动的运动氛围浓厚,场地条件也可以满足。其它项目如乒乓球、健身器材等项目选择的学生较少,学生认为与之相关的场地设施不足。
调查显示我校普通系男女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差别大,锻炼项目集中,女生较为集中在跑步、羽毛球这些小强度的项目,男生较多地集中在篮球、足球两项,新兴项目不受欢迎。这与普通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有关,学生们所接触的、学习过的体育课程有限,仅能对少数运动项目有所了解并能掌握。对其它运动项目本身没有运动兴趣,同时也没有受到正确的指导,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没有能力选择这些项目作为自身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这就需要场地设施的提供、专业的体育指导、浓厚的体育氛围,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项目,掌握基本的应用能力。
2.4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
锻炼动机是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它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的原动力。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的主观反映[7]。关于我校普通系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见表6:
表6 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
A
B 16.11 9.52 13.36
C 13.69 17.93 15.46
D 11.37 5.05 8.74
E 10.69 11.13 10.71
F 15.63 26.73 20.62
G 2. 1.95 2.19
H 2.21 6.37 4.31
I 4.48 1.03 2.24
男(%) 23.45 女(%) 20.29 合计
22.37
(%)
注:A—锻炼身体, B—个人兴趣, C—保持体形(包括减肥), D—提高技能, E—发泄情绪/愉悦身心, F—课程需要, G—人际交往, H—从众心理, I—展示自我
表6的调查数据显示有22.37%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锻炼身体;10.71%是为了发泄情绪愉悦身心;有13.36%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这三种态度是积极健康。但是还有20.62%的学生是因为课程(考试)要求不得不进行锻炼;有15.46%的学生只是为了塑造个人形体形象或者是为了减肥;更有4.31%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从众心理所致,这些锻炼动机都是因为其它原因而被迫产生的,这不应该是我们提倡的锻炼动机心理。
该调查告诉我们对于普通系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意识仍需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培养他们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动机
[8]
。
2.5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表7 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男(%) 女(%) 合计(%)
A 30.49 16.18 23.37
B 26.61 28.43 27.06
C 24.33 27.16 26.15
D 3.37 8.35 5.62
E 4.41 6.79 5.79
F 10.36 12.32 11.33
G 0.43 0.77 0.68
注:A—场地设施不足, B—学业繁重, C—没时间, D—没同伴, E—没兴趣, F—没合适的项目, G—身体状况不允许
表7的数据显示除了有0.68%的学生身体状况不允许进行体育锻炼以外,有26.1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时间,27.06%的学生认为是由于学业繁重所致,这两项因素都不应该成为主要因素,不能作为个人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作用力量。另外,有23.37%的学生认为我校场地设施不完善,11.33%的学生认为自己找不到合适的锻炼项目,这两项成为影响当前我校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校在体育设施场地建设方面还无法达到学生理想状态,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锻炼项目则与体育公共课的开展有关,普通系学生更加需要专业体育指导,了解体育相关内容,学习更多体育活动方式[9]。 2.6普通系学生对我校体育课开展情况的态度
学校体育课是我校普通系学生接触体育、了解体育、掌握技能的最重要方式,学校体育课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普通系学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我校普通系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10]。
表8 学生对我校体育课开展情况的态度
人数百分比
无意义 1.13%
意义不大 43.37%
有意义 50.06%
非常有意义 5.44%
在对我校普通系学生的调查中得知仅有5.4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开展地非常有意义,有50.06%的学生认为我校体育课有意义但仍需提高,有43.37%认为体育课意义不大。由此可以看出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我校体育课的开展情况良好,基本达到学生学习要求;然而还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别需要。
总体来看,我校的普通系学生的体育课开展情况较为理想,多数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自我锻炼的意识,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开展不够理想,意义不大,对学生某些体育方面培养不够,学生学习体育的宽度和广阔度有待提高。因此,体育课的开展应该尽量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体现新时代的课程要求,扩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11]。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我校部分普通系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兴趣较高,能够经常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为我校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奠定一定的基础。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兴趣不高,自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能力不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迫于其它方面的原因。
3.1.2 我校普通系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时往往以小强度的慢跑散步为主,锻炼频度低,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往往锻炼时间不足,这种锻炼效果无法达到锻炼需求。
3.1.3 有的学生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由于自身因素或者缺乏指导从而导致锻炼项目单一集中,主要以篮球排球这两项公体课开展较广泛的项目为主,还有的学生根本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合适的场地设施。
3.1.4 我校普通系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动机不尽相同,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作用的重要性,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但是也有部分同学在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时的动机有待改正。
3.1.5 影响我校普通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场地设施不足、学业繁重、没时间等几个方面。
3.1.6 我校体育课的开展基本满足学生需要,不少学生认可当前的体育课,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广度不够,学生学到的项目有限。 3.2建议
3.2.1 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第一”的理念,宣传体育的力量。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以“健康”为主题的思想教育、学生座谈、广告宣传等活动,向学生宣传体育锻炼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 3.2.2 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建设体育氛围,以引起学生体育兴趣。
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用体育强烈的感染力影响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体育锻炼。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广播、报纸、板书、讲座等形式营造体育氛围,让学生随时感知到体育的存在。 3.2.3 专门成立课余体育锻炼工作组织。
成立课余体育锻炼工作小组,专门负责每天特定时段的课余体育锻炼活动组织,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参加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提高运动技能,培养运动兴趣。同时还能发现更多锻炼项目,开阔自己的视野和运动兴趣。 3.2.4 体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扩展体育知识。
体育课要结合普通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单纯的以运动技能的获得为主要内容和评价标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向学生灌输广阔的体育内容,把体育课上的更加丰富有意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实际效果。 3.2.5 加强体育设施场馆的利用与改造。
在保证现有体育设施的质量,注意保持与维修的同时还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更多可以活动的场地设施,在一些空余或者利用率较低的地方改造成可以让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场地。
参考文献
[1]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91.
[2]邢峰,许海燕.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0(3):99-101.
[3]王超英,沈建华.对我国课外体育活动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3):35-37.
[4]余初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意识的调查研究[J].高校讲坛,2010,(27):157-158. [5]杨秀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5):93-94.
[6]李继文.关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17):128-130. [7]王荣森.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J].滨州师专学报,2002,18(4):60-.
[8]于蕴.课余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影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5(4):-91.
[9]邢晓虎,林静,王建良.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9(2):99-105.
[10]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6(2):76-78.
[11]欧阳秀雄.城市群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J].吉首大学学报,2009,30(5):106-112.
[12]刘继志.课余锻炼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93-96.
[13]许春煌.影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主因子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32-35.
[14]Ruth Tennant,Stephen Joseph,Sarah Stewart-Brown.A measure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in UK populations [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7,(4):687-695.
[15]D. S. Shwayder.A proposal on big-time college sports [J].Academic Questions,2006,(3):5-6.
谢 辞
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荣森老师,感谢王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辅导我的论文,本文就是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一开始的选题到开题,从调查到研究,从初稿到最后的修改确定,王老师时刻都给予了我足够的关注和指导,我的论文才得以进行地非常顺利。王老师扎实的专业水平和博学的基础学科知识都令我非常佩服,同时王老师对工作的一丝不苟、严谨踏实和对学生的无微不至都是我应该学习的,感谢王老师!
然后,我还要感谢滨州学院所有的老师,尤其是体育系的老师们,谢谢你们让我掌握了那么多体育专业知识,也从你们身上学到了做人的原则还有其他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优良作风。另外,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陪伴和对我论文研究的支持,因为你们的存在使得我的大学生活绚丽多彩,你们将是我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一片色彩。
最后,我要感谢体育系,感谢滨州学院。感谢体育系对我的栽培,感谢四年来母校为我提供的优良的学习环境。
附 录
滨州学院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本问卷采取无记名调查,请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认真填写问卷,问题选项答案请标注在题号前面。非常感谢你的参与配合,谢谢!
1.你的性别:------------- 年级:-------------- 2.你经常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吗?
A.从不 B.很少 C.有时 D.经常 3.你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程度?
A.不喜欢 B.一般 C.喜欢 D.非常喜欢 4.你对自己的身体素质是否满意?
A.不满意 B.一般 C.还不错 D.很满意 5.你认为课余体育锻炼有利于学习生活吗?
A.浪费时间 B.没关系 C.说不清 D.有利 6.你一个星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是?
A.少于两次 B.两次 C.3-4次 D.5-7次 7.你每次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大概是多少?
A.半小时左右 B.1-2小时 C.2小时以上 D.3小时以上 8.你平时通常参加哪一项体育锻炼活动?
A.篮球 B.足球 C.排球 D.跑步 E.乒乓球
F.羽毛球 G.器械健身 H.轮滑/街舞 I.其它(请注明)------------------------ 9.学习忙碌时怎样安排课余体育锻炼?
A.不参加 B.减少锻炼时间 C.挤时间保证锻炼 D.看情况而定
10.你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A.个人 B.与同伴一起 C.上课时间
11.你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什么?(多选)
A.锻炼身体 B.保持形体 C.发泄情绪,愉悦身心
D.人际交往需要 E.个人兴趣爱好 F.提高运动技能 G.课程要求 H.从众心理 I.展示自我 J.
其
它
(
请
注
明
)
------------------------------------------------------- 12.你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多选)
A.场地设施不足 B.学业繁重 C.没时间 D.没有同伴 E.没兴趣 F.身体状况不允许 G. 没有合适项目 13.你对我校普通系体育课的开展的态度如何?
A.无意义 B.意义不大 C.有意义 D.非常有意义 14.你觉得我校体育设施如何?
A.欠缺 B.不完善 C.还可以 D.基本满意 15.学校体育设施及环境是否影响你的课余体育锻炼兴趣?
A.无影响 B.无所谓 C.有时候影响 D.非常影响 16.你对自己参加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简单总结?(锻炼情况,影响因素,相关建议等方面) 答:
17. 你对我校普通系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 答: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 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 者 签 名: 日 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 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 日 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指导教师评阅书
指导教师评价: 一、撰写(设计)过程 1、学生在论文(设计)过程中的治学态度、工作精神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扎实程度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4、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技术线路的可行性;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5、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的出勤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指导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评阅教师评阅书
评阅教师评价: 一、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建议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评阅教师: (签名) 单位: (盖章) 年 月 日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
教研室(或答辩小组)评价: 一、答辩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点和见解的叙述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对答辩问题的反应、理解、表达情况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学生答辩过程中的精神状态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二、论文(设计)质量 1、论文(设计)的整体结构是否符合撰写规范?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是否完成指定的论文(设计)任务(包括装订及附件)?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三、论文(设计)水平 1、论文(设计)的理论意义或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意义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2、论文的观念是否有新意?设计是否有创意?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3、论文(设计说明书)所体现的整体水平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评定成绩:□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在所选等级前的□内画“√”) 教研室主任(或答辩小组组长): (签名) 年 月 日 教学系意见: 系主任: (签名) 年 月 日
1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特别注明引用的内容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注明并表示感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本人及导师完全同意《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以下简称“章程”),愿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表和以电子、网络形式公开出版,并同意编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在《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数据库》中使用和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意按“章程”规定享受相关权益。
论文密级:
□公开 □保密(___年__月至__年__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作者签名: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2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独 创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日
3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时间飞逝,大学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过去,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收获了很多,而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一直关心帮助我的人分不开的。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开设这个课题,为本人日后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提供了经验,奠定了基础。本次毕业设计大概持续了半年,现在终于到结尾了。本次毕业设计是对我大学四年学习下来最好的检验。经过这次毕业设计,我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这期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无法顺利完成这次设计。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知道郭谦功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在我的论文书写及设计过程中给了我大量的帮助和指导,为我理清了设计思路和操作方法,并对我所做的课题提出了有效的改进方案。郭谦功老师渊博的知识、严谨的作风和诲人不倦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能受益终生的东西。再次对周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辅导员在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能够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有继续奋斗的力量。
另外,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朋友对我的关心与支持,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让我在大学期间生活的很充实,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系和理解,如果没有他们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持,我将无法顺利完成今天的学业。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老师、和研究生助教***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老师们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论文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4
滨州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这次论文的完成,不止是我自己的努力,同时也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前辈,正所谓你知道的越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知道的越少,通过这次论文,我想我成长了很多,不只是磨练了我的知识厚度,也使我更加确定了我今后的目标:为今后的计算机事业奋斗。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老师,感谢您的指导,才让我有了今天这篇论文,您不仅是我的论文导师,也是我人生的导师,谢谢您!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四年的相处,虽然我未必记得住每分每秒,但是我记得每一个有你们的精彩瞬间,我相信通过大学的历练,我们都已经长大,变成一个有担当,有能力的新时代青年,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们,这篇论文也有你们的功劳,我想毕业不是我们的相处的结束,它是我们更好相处的开头,祝福你们!我也要感谢父母,这是他们给我的,所有的一切;感谢母校,尽管您不以我为荣,但我一直会以我是一名农大人为荣。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学习了很多新知识,也对很多以前的东西有了更深的记忆与理解。漫漫求学路,过程很快乐。我要感谢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的老师,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珍贵的知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令我受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学院给了我一个可以认真学习,天天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即将结束*大学习生活,我感谢****大学提供了一次在农大接受教育的机会,感谢院校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各位老师审阅我的论文。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