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作者:陶广文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04期
摘要 介绍了水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技术包括狠抓防治适期、选择高效安全的药剂、适当提高剂量。
关键词 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1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4-0084-01
水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镇水稻生产常见的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都有发生,一般隔3~5年就有1次大发生。
1形态特征
成虫:体色为黄褐色,翅外缘为黑褐色,前翅中间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间一条极短,呈波浪形。体长7~9mm,翅展12~18mm,雄蛾体形小于雌蛾,停息时雄蛾尾巴翘起,雌蛾平直。
卵: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约0.5mm。初产时灰白色,渐转淡黄而至黄褐色,烈日曝晒下常变成赭红色。孵化前,前端可见一黑点,即幼虫头部。
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6龄,初孵为蚁螟,1~2龄体色为黄绿色,头为黑褐色,4龄转为绿色,5龄为黄绿色,老熟后为桔红色。对龄期最重要的区分办法是看体长,1龄2mm以下,2龄3mm左右,3龄为6mm左右,4龄接近1cm,5龄就超过15mm,老熟后体形缩小。幼虫历期14~23d,温度高时历期短,一般每个龄期3~5d。
蛹:体长7~10mm,长圆筒型,末端尖细,有明显臀棘。蛹分5级,1级全身红棕色,复眼红棕色,2级复眼为淡褐色,3级复眼棕褐色至黑色,体色出现光泽,4级复眼出现银灰色薄膜,全身呈现金黄色,5级复眼灰褐色,翅纹明显。蛹历期高温时7d左右,低温10d左右。
2发生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发生世代
水稻纵卷叶螟在江苏危害4~5代,我镇危害一般3代,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四(2)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五(3)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六(4)代,以五(3)代危害较重,蜂次较多,六(4)代最近危害越来越重。 2.2生活习性
成虫羽化盛期在晚上8时左右,午夜进入高峰,羽化后1~2d交配,产卵前期3~6d,4代较长,达11d以上,迁飞虫源基本无产卵前期,迁入即产卵,产卵时间一般为上半夜居多。成虫趋光性相对较差,在闷热天气时易扑灯。田间赶蛾时,蛾子正常不高于稻株作短暂飞行,很快降落。稻纵卷叶螟成虫产卵一般喜欢选择长势嫩绿的田块,一般为散产,发生量大时几粒联在一起,一般每个雌蛾能产100多粒卵,产卵部位多在中上部叶片背面。高温时卵成活率低,低温高湿有利于卵的孵化。
初孵蚁螟先爬入心叶或穗苞内取食,形成针状小白点,2龄开始束叶,3龄进入暴食期,转叶危害,一生可危害5~7叶,甚至达10张叶。幼虫相当活泼,碰到时易蹦跳跌落。
3发生条件 3.1气候
水稻纵卷叶螟的生长发育需要适温高湿。一般适宜的温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或者相对湿度低于70%,则均不利于发育。阴雨高湿有利其发生,但在孵化期遇暴风雨,幼虫被冲刷存活率下降。 3.2食料
水稻耕作制度和肥水管理直接影响水稻纵卷叶螟的食料和生活条件。不同水稻品种及同一品种不同的生育阶段,卷叶虫的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叶色深绿宽软的比叶色浅淡、质地硬的受害重;同一品种,幼虫取食分蘖至抽穗期的成活率高,有利于发育。在栽培措施方面,管水不科学,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引起稻株贪青疯长,也会加重纵卷叶螟危害。
4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1狠抓防治适期
防治水稻卷叶螟适期是最关键的因素。我站近年来多次试验表明,目前市场上许多持效性较好的药剂在适期内防治都有较好的防效。2代水稻纵卷叶螟由于每年迁入时无法监测,防治适期难以把握,每年2代水稻纵卷叶螟都会形成一定的危害,不过发生量很轻,基本上对产量没有影响。3代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一般在迁入高峰后7d左右,这一点同传统的理论不同,传统理论是迁入高峰后11d左右为防治适期。2003年我镇3代水稻纵卷叶螟一峰迁入始盛期为7月23日,事实上8月2日以后防治的效果普遍较差,而在此之前的防治效果都较好,8月4日之后防治效果就更差了。4代水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一般在水稻纵卷叶螟产卵前期3~4d,而4代成虫的产卵前期相当长,达10d以上,防治时间就推迟多了,实际上3代尾峰同4代的前峰重叠在一起,防治适期不大好确定。 4.2选择高效安全的药剂
如锐劲特、毒死蜱、甲基阿维盐及一些三元不对称结构的药剂。 4.3适当提高剂量
近几年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量特大,为提高防治效果,避免产生大面积水稻卷叶,应在药剂常规剂量的基础上提高20%~30%的用量。药剂选择上要坚持速效与迟效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