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音版第8册教案

人音版第8册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课题 教学目标 第一课 手挽手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弱拍进入的句子,感受人们音乐中传递友情。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设问: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介绍管乐队 播放音乐:提示,歌曲中除了歌声还听到什么声音?掌声能表达什么情感? 播放音乐,带学生打击节拍然后与学生合作,教师唱歌曲,学生拍节奏。 播放音乐 介绍重音记号。 学生活动 聆听乐曲 讨论演奏该曲的形式及乐器 聆听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音乐 认识管乐队结构 初步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聆听《祝你快乐》 2了解管乐队 3聆听《拍手拍手》 4打击掌声出现的节奏 跟音乐打击节拍,然后与掌握歌曲的掌声规律。 老师合作,教师唱歌曲,学生拍节奏。 跟唱 完整表演 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在音乐记号的提示下,学生的演唱使歌曲更具有活力。 5学唱歌曲 6认识重音记号“>” 7课后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先让学生打击节奏,同时也是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在多几次聆听后,学习歌曲就比较容易掌握。 第一课 手挽手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阳光牵着我的手”,大家“拍手拍手”,我们衷心祝贺“祝你快乐”,向“海峡两岸小朋友”问声好。人们的友情传递、表达,莫过于音乐。本课四首作品都是集中反映了这一主题,让我们在音乐的熏陶下歌唱团结、友谊,发扬文明新风。 2.在聆听《祝你快乐》乐曲及《彩桥架到岛》歌曲的感悟中,分别编创集体舞与现代舞进行表演。 3.在表演《阳光牵着我的手》、《拍手拍手》实践中,学习二声部唱与奏,使音乐表现更为和谐丰满。 4.掌握重音记号“>”,使其在音乐表现中强化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聆听《彩桥架到岛》 唱出阳关的感觉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设问:“彩桥”是什么桥,是不是真正的桥?彩桥为什么要架到岛? 老师带唱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听读歌曲所表达的内容。 初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内容。 2学唱主题的句子 3复听 4聆听《阳光牵着我的手》 5学唱歌曲 学生学唱 把主题句子学会 完整欣赏音乐 了解歌曲内容与情绪 充满活力地唱好歌曲 播放音乐带学生欣赏 跟唱主题部分 播放音乐设问:“阳欣赏歌曲范唱 光”的含义是什么? 设问:哪一句基本相看谱听教师范唱第一乐同,哪一句基本相似? 段曲调。 全班分成两部分,各学唱第二乐段 唱一个声部。教师分别范唱二声部的曲调。 (1)各声部学生自学自己声部的曲调,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指导第二声部 6课后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阳光牵着我的手》曲调明快,学生喜欢,彩桥架到岛》示范演唱的声音尖锐,学生不容易接受,教师要讲解。 第二课 快乐的舞蹈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 设计意图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通过对比,初步感受音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 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 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聆听《小步舞谈话:《马刀舞》表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曲》 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象。 乐 3再欣赏乐曲 认识 了解宫廷小步舞曲。 4音乐知识导入 1、 我们已经唱过很了解欧洲地理情况,初步多3/4拍的歌曲,聆听歌曲 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3、 设问:从歌曲内容中,你了解到挪威人的风土人情吗?歌曲是几拍子的? 5学唱歌曲曲调 (1)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找出基本重复的乐句。 (2)根据3/4拍的含义,启发学生讲3/8拍的含义。设问:3/4拍与3/8拍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哪里?从分析对比中理解3/8拍。 (3)学习3/8指挥图式,并用指挥图式自学曲调的第一、三、五乐句。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学习起拍及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学长城歌曲曲调 通过导入欧洲的知识,初步聆听歌曲 让学生渐渐地学会自己看谱歌唱 (4)流畅地唱好曲调(强弱弱节奏要鲜明,分句要清楚),用色块表示乐句的基本重复。 6学唱歌曲 播放音乐 (1)再听范唱→第二次时学生轻声跟唱。 (2)填上歌词。 请少数学生自选打击乐器伴奏,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即兴伴舞。 用听唱法学会歌词 7表演歌曲 播放音乐 有感情地歌唱 8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马刀舞》的聆听学生能很明确音乐中描写的场景,并兴致勃勃地模仿,在对比之下学生能听出《小步舞曲》的不同情感。 第二课 快乐的舞蹈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 3.在学唱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 4.继续学吹竖笛。 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各兄弟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大家来唱唱《娃哈哈》,边唱边跳。 我们来听一首钢琴独奏曲,听听乐曲的风格是哪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风格音乐?为什么? 设问:钢琴中的伴奏音型节奏是模仿少数民族中哪件民族乐器? 学生活动 唱《娃哈哈》 设计意图 导入音乐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谈话导入 2欣赏乐曲《舞曲(第二号)》 欣赏乐曲然后讨论 讨论风格的音乐——伴奏的音型具有节奏的风格 3再欣赏一遍 学生讨论——手鼓。 体学生轻轻地模仿手鼓的节奏:,为钢琴独奏伴奏。 认识的乐器并熟悉音乐中手鼓常出现的节奏。 4小结 5.图片导入 这是一首反映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音乐 设问:图中儿童是哪讨论 导入歌曲的学习 个少数民族的?他们在做什么? 6理聆听歌曲介绍一首短小精悍的欣赏歌曲范唱 《跳吧,跳吧》 塔塔尔族民歌,仅仅两句,但非常欢快,听两遍就能唱,一唱就能记住,唱了还想跳。不信你试试 7范唱曲调 设问:这个短曲中有哪两个主要音?这两个主要音是怎样行进的? 指导学生学唱 (教师分别用四种节奏型手鼓伴奏),请同学们在练唱中选择伴奏型。 学唱 感受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熟悉歌曲旋律 8学唱歌曲 交换自学另一句→交换接唱→齐唱(按原速要求)、 填入歌词歌唱 音乐与舞蹈一体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 9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歌曲轻快活泼,学生都很喜欢,节奏要多加巩固,很容易唱错。 第三课 家乡美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戏歌——它是以戏曲的素材写成的歌,听起来别有风味 2、从演唱的体裁“戏歌”及其歌词内容上对家乡的赞美,来表达对故乡的情。 1、歌曲的种类很多,欣赏《故乡是北京》 有艺术歌曲、群众歌曲、少儿歌曲„„现在请你听这首是属哪一类? 2、再听一遍作品与本课主题的联系设问:为什么主人翁到过许多名城,“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歌曲是怎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歌曲的体裁导入 样表达对家乡的爱? 2复听歌曲 设问:歌曲演唱的形式?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演唱形式?( 独唱——女高音独唱;女高音独唱更显得亲切,在歌曲中有许多拖腔,用独唱形式能很细腻地表达出来。更好地表达主人翁对家乡的情谊)。 聆听 请大家从演唱的形式来品味作品的意境 3小结 在外乡的游子,最爱的还是自己的故乡。请在课后,学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把它抄下来,下次我们大家来交流,也是各地音乐文化的大汇展。 欣赏歌曲《我爱五指山,感受男高音阳刚之声我爱万泉河》 所表现的战士风貌。 4演唱形式导入 同样是独唱,不同性别有不同声部的独唱,表现人民战士爱家乡爱哨所,男声的阳刚之气更为有劲,尤其是男高音明亮而富有穿透力、更显英雄气概。 5复听歌曲 (1)歌曲的内容。 师生讨论,边讨论边听有细致品味 设问:为什么爱关片段或教师范唱片段。 五指山,爱万泉河? (2)歌曲的表现力。 设问:各段速度、力度、情绪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独唱的表现形式及其表现力。 上海在改革开放的90大家看着教材上的歌调,体会歌曲的情绪——年代,位于浦东陆家欣赏一遍录音。 深情、浪漫 咀建造了一标志性建筑--电视塔叫什么名字?它有什么特征?(由11个大小不等的球体组成,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全曲在演唱形式上是可以用笔在教材的歌词怎样处理的? 请大家上标出,独、合„师生讨谈谈哪句是独唱( 哪论 个声部 )?哪句是合唱?合唱有没有区别? 感受歌曲的处理,先是合唱、然后是女声独唱,中间还有女声伴唱。合唱形式有一种是女声合唱,另一种是男女声的混声合唱。 6小结 7地方标志性建筑导入 8再聆听一次 9再聆听一次 请大家发表见解 发言 进一步体验这些演唱形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与歌曲的情绪表达有什么关系?这需要静静地听、深深地思考。 10小结 课题 教学目标 对东方明珠的赞颂,不仅是一个人、一群人,是全国人民、男女老少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第三课 家乡美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聆听后回答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聆听《杨柳青》 设问:我们班上是否有江苏人。你听到过这首民歌吗?你能哼唱吗? 2学唱歌曲 3学唱曲调 示范教学 设问:曲调由哪几个音构成?(1 2 3 4 5 6 ) 设问:曲调中出现几次“”?在出现“”时,可以按节奏轻轻拍手。 完整地、欢快地唱全曲。 (1)朗读歌词。 (2)把歌词填入曲调后歌唱,。 (3)如班上有江苏的学生,请他教大家方先把词单独练习念几遍,先掌握歌词节奏在听然后再跟录音哼唱。 唱学会歌曲 (1)可以分句学唱,但要分句学唱歌曲 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2)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的附点八分音符要唱好。 4学唱歌词  有节奏地朗读 按节奏读歌词,尤其是衬词要读得流畅。注意情绪与速度 言,然后用方言演唱。 5表演歌曲 (1)在“ ”处,两人用竖笛轻轻相碰三下,也可用木质的打击乐器打击三下。  (2)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使歌曲更加形象 6小结 课题 教学目标 江苏风格的民歌,江苏人民唱自己家乡的歌。 第三课 家乡美 第3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聆听《北京是故乡》(北京)、《东方明珠》(上海)、《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海南 ),演唱《大雁湖》(内蒙古)、《杨柳青》(江苏)五首作品中,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2.从聆听上述三首作品中懂得独唱、合唱的演唱形式及其表现力。 3.从演唱上述两首民歌中,了解北南两地民歌音调的风格,以及改编其拍号后所创造的另一种情趣,从而激发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交流唱一首赞美自己家乡的歌并进行抄写记录。 感受祖国大地从北到南有代表性的五个省市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 教学光碟、电脑平台、钢琴 教师活动 《杨柳青》是江南地区的民歌。现在我们要学北方内蒙古地区的民歌《大雁湖》,由于南北地区的不同,民歌风格也完全相同 学生活动 聆听 设计意图 导入本课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直接切入 2欣赏《大雁湖》 设问:你能听出南北民歌的不同的风格吗? 3朗读歌词 示范朗读 听后讨论 南方曲调较平稳,北方曲调多大跳,„„ 熟悉歌曲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西北的热爱。如果有内蒙古的学生请他谈谈家乡风光。 跟教师朗读 4学唱歌曲 先让学生完整聆听歌曲并唱,再分句纠正学生 跟随录音哼唱歌曲数次,在歌曲基本会唱的基个别句子练唱。要注意乐础上学唱曲调(因为该句的完整性 歌的大量的切分节奏,学生不易掌握)。在学曲调时,拟用点谱法,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教棒)点谱学唱。能唱准即可(为以后学习切分节奏作感性铺垫)。 5小小音乐会 各人自荐,并把好歌介绍给大家,把抄下来的歌汇总,选精彩的、大家喜欢的歌,汇编成册,每人一本。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反思:学生虽然不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但在歌曲的情绪引导之下,也能唱出优美的感觉。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四课 水上的歌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设问: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端午节)在这一节日许多地方有赛龙船的民间风俗,你见过吗?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哪一位爱国诗人?(屈原) 演唱号子 设问: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民间风格导入 讨论:赛龙船时,船上这么民间风格导入 多人怎样才能划得动作一致、整齐?我们来实践两种形式比较一下,哪种更有利于调剂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使动作划一?A.口令;B. 聆听后说感受并说说演唱形式的特征 讲解:上节课讲了独唱与合唱。这首歌是领唱与齐唱。什么叫齐唱?(许多人唱同一曲调)请看教材上的图解。《划龙船》是一首劳动号子,这种体裁的歌曲往往是“一领众合”,能统一节奏、齐心协力参与劳动,提高劳2聆听《划龙船》 动效益。 3复听《划龙船》 要求学生做动作 合着歌曲做划船动作,在齐唱衬词处合着音乐用打击乐器加强其气氛。注意动作的统一、整齐。 边听边感受 4情景导入 也许大家没有海边打渔人家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的画面中,书本的描述中想像渔村的孩子们就地取材,吹奏小螺号的情景。 5欣赏范唱 设问:歌曲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曲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6学唱歌曲 (1)曲调的学习可分为两部分, (2)在第二部分曲调中,由于长音的时值是三拍半,如何唱准?最好的办法是用指挥划拍, (3)填上歌词唱歌。 导入歌曲学习 聆听 先学唱第一部分四句,关键是第一乐句4小节,因此这4小节一定要准确无误,在四句都能流畅地唱好后,再加上滑音记号,讲解上滑音唱法。注意前后两个乐段的对比。唱好上滑音及波音,使歌曲更有风格、特色。 因一个完整的二拍指挥是1小节,这样既控制三拍半的时值,又有乐感。下策是数拍数一二、一二,缺乏音乐性。同样在四句12小节能完整地唱好的基础后,再加上波音记号,讲解波音记号的唱法。 7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教师要用激情,学生才能把情绪调动起来,否则学生难以感受到划龙舟的气氛。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作品创作背景介绍导入 (1)设问:18世纪早期大致年份是哪一段? (2)创作背景简介:当时英王乔治一世举行庆典,大型游艇在伦敦泰晤士河上游览,宫廷乐队船为其奏乐助兴。亨德尔为其写的《水上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请联系乐曲的创作背景,想像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板书主题音乐曲调(将3/2改为3/4)跟琴哼唱谱例。 设问:这一主题曲调出现了几次。它的主奏乐器是什么名称?用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示。 聆听 了解音乐背景 2初听主题音乐 跟唱 感受乐曲的富丽豪华情景。 3欣赏乐曲第一部分的音乐 聆听并分析 分析第一主题音乐 完整欣赏音乐 4聆听全曲 设问:当第一部分的音乐再次出现时请举手,请分析乐曲分为几部分? 听到第一段音乐时候举手 反思:学生喜欢了解音乐家以及音乐本身的历史背景,在背景的介绍下,学生林音乐更仔细,能划分结构,但我认为像这样的古典风格作品,还是要让学生分段聆听比较好,学生容易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四课 水上的歌 第3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聆听《船歌》、《水上音乐》、《划龙船》,表演《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五首作品,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2.欣赏《划龙船》,了解齐唱形式,并有感而发创作反映其他劳动的表演形式;欣赏二重唱《船歌》,了解二重唱形式及曲调波浪形进行的走向知识。 3.唱好少儿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4.作曲调填空创作练习,并自编歌名与歌词。 5.继续学吹竖笛。 体验音乐与自然的交融关系。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今天要学唱的是一首唱了半个世纪的经典少儿歌曲,这首歌你们的爸爸、妈妈都唱过,也许都会唱,学会后可以去与他们一起合唱。 设问:你听过这首歌吗?你能哼唱吗? 学生活动 聆听 设计意图 导入本课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时代歌声导入 2聆听《让我们荡起要求学生跟录音,看着歌曲哼唱。对歌曲整体有一个较简单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双桨》范唱 深刻的印象。 电影插曲,曾获少儿歌曲一等奖等。 先熟悉歌曲旋律再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歌曲更有情感地演唱 介绍学生认识音乐体裁 3学唱歌曲 1教师弹伴奏 2播放录音 1学生哼唱旋律 2听唱 4处理歌曲 提示:歌曲情绪变化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对歌曲的处理,唱可以怎样演唱 歌曲 5揭题 介绍《船歌》是歌剧主题歌。在音乐会上听到是经改编的管弦乐曲,顺带介绍体裁(详见教材分析)。 设问:你有没有好像坐在船上的感觉?为什么? 设问:从图形谱旋律线条的行进,我们给它取个名。我们学习上行、下行……从主题①旋律波浪形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就回答上一个问题的“为什么”,即为什么好像有坐在船上的感觉。 聆听 6.欣赏管弦乐《船歌》。 唱一唱教材上的主题①,并画出图形谱后半部分。 讲解波浪形进行。 7复听管弦二重唱演唱形式图解:两个男乐《船歌》 生脸部代表两个人,两个图形谱表示两个曲调同时行进,结合为一体。 身体可随音乐的起伏大小作用动作感受音摇晃,犹如人在船上的情景。 乐 反思:《让我们荡起双桨》学生不用教就学会了,由于学生原来听的比较多,但其中每

段歌词,特别是开始的地方容易混淆,节奏要分清楚。 课题 教学目标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揭示课题 《彼得与狼》 2聆听 要求大家仔细听音乐,并提出以下要求:(1)看着教材上的图,仔细听,什么乐器代表哪一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2)每人准备一张纸,边听音乐边画出童话音乐的过程图。这样以便听完后自己讲故事、做表演。 如: 一起揭示课题 听完后,组成七人一组(宜学生自由组合),并各自担任其中一角色,听音乐片段做即兴表演。 了解课题 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 或 (3)在听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动作相互交谈,但不能发出声音,以免影响他人聆听。同样也要求教师不要插话,也只能用动作与学生交流。 3故事表演 插放其中一片段, 如最后彼得用绳把音乐形象化 套把狼套住→结束,学生根据音乐的情节发展,七人一组作即兴表演(或讲故事)。 4小结 了解苏联儿童的童话故事及各类西洋乐器的音色。 反思:课件的教学效果很好,能在认识每种乐器的同时,聆听该乐器的声音以及在乐队与音乐中的演奏。 课题 教学目标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感受家乡的美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讨论。 设计意图 为最后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创作作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回忆导入 设问:你能回忆你童年最有印象的某一地方的景色吗?例如我曾去过上海外滩,对那里的黄浦江景色留下深刻的印象。 2欣赏加拿大民歌《白桦林好地方》范唱 播放音乐 设问:歌中唱出哪些赞美的调句? 聆听后说说感受 这是作者对自己家乡“白桦林”的赞美。 要求学生找出曲熟悉歌曲曲调 调中相同或相似乐句(或乐节)。 (c)学生自学曲调。用4/4拍指挥图式。 学会歌曲演唱 学唱歌曲 1即开始用“f”,表达对家乡的歌颂和自豪感。在最后7小节的尾声衬词处力度渐弱,表现渐渐远去的脚步声 2该旋律乐器根据班级实际,可以用口风琴,也可以用竖笛或其他旋律乐器) 3可交换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验整体表演的效果。 3学唱曲调 (a)关于拍号。歌谱的拍号为2/2拍,在教学时,原则上不必讲解该拍号,教师可简单一笔带过,要求学生按4/4拍号来学唱歌谱即可,并用4/4拍指挥图式来学唱。 (b)教师范唱曲调。 4学唱歌曲 播放示范演唱 5表演歌曲 1)用力度记号表演歌曲的意境, 根据教师要求表(2)配器伴奏烘托情绪。首先是用旋律乐句演歌曲 演奏伴奏声部。这需要单独练习。其次是打击乐器四个声部。每一声部基本为固定节奏型。但要注意四个声部的配合协作。 (3)完整地表演歌曲;唱歌与奏乐。唱歌的人数要大于伴奏人数,其比例是4∶1左右。 6创作歌词 每人(或小组)创作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填入并进行试唱。如上海的学生可创作“黄浦江好地方”:黄浦江好地方,上海人的家乡。那里有大轮船自由游荡,两岸的大好风光我将要再回还。 反思:歌曲优美,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加拿大当地的景色,作者描写的家乡。 课题 教学目标 第五课 童年的回忆 第3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从外国音乐作品《彼得与狼》、《白桦林好地方》、《红蜻蜓》中感受外国儿童的童年生活与风土人情。以扩大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并回忆自己童年唱过的歌,进行相互交流。 2.聆听《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件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讲出故事情节并进行表演。3.表演《白桦林好地方》(包括伴奏),并编创赞美自己家乡的歌词唱一唱,用和谐的二声部合唱演唱《红蜻蜓》。 4.初步(非理性)选择结束音填入句尾,感受乐段的终止式。再次做好曲调接龙的创作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家乡的美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与教师讨论 设计意图 导入本课学习 1成语导入 设问:“触景生情”这句成语怎样解释? 2聆听歌曲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红蜻蜓》容?(童年的回忆) 范唱 3再听一遍 要求用指挥图式划拍,判断歌曲是几拍子?有几个声部? 4学唱二声部曲调 1教师分别范唱、范奏二声部曲调 2教师重点辅导低声部唱稳、唱准。 3教师适时指导、纠正。 听后判断歌曲声部 1学生用指挥图式边划边轻轻哼唱各自曲调。 2二声部学生各自自学曲调(坚持用指挥图式)。 3各声部自学成果反馈 “呣”的基础上唱歌词。 了解演唱形式 唱会二声部的歌曲 5学唱歌曲 弹伴奏 为了打好二声部的基础,可以是一个声部唱歌词、另一个声部唱“呣”,这样交换一、二次,既能使该声部唱得很流畅熟练,又能从中获得二声部的效果。 有感情地唱歌曲 6表演歌曲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6拓展 (1)复习力度记号。 (2)按歌曲标的力度记号来演唱。 (3)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还有没有其他处理方法? (4)有感情地回忆当年的童年情景,触景生情地表演。 回忆起童年时唱过的歌曲,填上歌名并唱一唱,互相交流,共同回忆童年的好时光。 第六课 风景如画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反思:通过歌曲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作者描写中童年的美丽。 课题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标题导入 感受民族风情。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设问:森林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还是什么歌声?请你想像一下?要知道答案,请听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学生活动 聆听讨论:有多少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试试你的耳朵灵敏度。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音乐 2复听《森林的歌声》 要求:看着教材中的三段谱例,.交流听后的感受。 强环保意识,保①、②、③把乐曲的结构按顺序排护森林资源。 列记录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森林资源。 我们每年春游、秋游,或假期随父母去旅游,在田野、山谷一定见到小溪流水,尤其是山谷中的小溪流水。你联想一下他们的歌声,请你模仿一下: 学生在作画时,教师播放歌曲录音二~三次,并巡视学生的作画,挑选优秀的作品。 朗读《小溪流水响叮咚》歌词,要有感情、有诗意。以拟人化的第一人称角色来朗诵。 根据歌词词意,画一幅简笔图,几笔勾画,这幅图要有意境。有兴趣的下课再加工。 (2)在曲调熟练、有感情唱好的基础上,填上歌词。要求吐字清楚带有表情,是发自内心的歌唱。 了解歌曲内容 3联想导入 4作画 发挥学生想象 5学唱歌曲 (1)用2/4拍指挥图式学唱曲调。学唱时在教师指导下,可分为两部分学唱,先学唱第一乐段 其中第11小节可以改为“”,这样就避开切分奏(切分节奏在五年级学,因此在这里不必讲)。第二乐段的学唱,注意弱起,用指挥图式学唱,就能迎刃而解。在学唱曲调时,教师要随时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画面构图有意境地、有想像地唱曲调,句段分明,形象鲜明。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六课 风景如画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欣赏《荫中鸟》中间部分的片断(各种鸟鸣声的片断) 这是抒发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对生活热爱之情。 对比欣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音响直接导入 设问:你听到什么动物鸣叫声?欣赏《荫中鸟》中间部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分的片断(各种鸟鸣声的片断) 笛子独奏《荫中鸟》。 2.揭题: 3聆听《荫中鸟》 要求听完后,说说你的想象及乐曲所描绘的画面。你听到多少种鸟在鸣叫?你能模仿吗? 设问:你回忆一下,还听过哪首乐曲中出现过鸟鸣的形象? [三年级(上)《空山鸟语》,三年级(下)《森林中的杜鹃》„„] 4小结 5竖笛吹奏训练 森林是大自然的资源,有森林就有各种动物。我们要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地球,也是为了人类生存、爱护自己。 (1) 教师示范吹奏《康定情歌》。 (2)吹奏“2 4 5 6 ”六音。(3)在教师指导下先学吹十小1复习《蒙古小夜曲》、练习 《春游去》 2.学习“Ⅰ”的吹奏指法。3.学吹练习曲节(注意“ ”不必讲切分节奏,仅从音符的时值长短吹准即可)。 (4)学生自学全曲。 (5)有感情地吹奏《康定情歌》。 7.吹奏《牧羊女》: (1)教师示范吹奏《牧羊女》二个声部。(2)学生自愿结合为二组(教师适当调整人员),分别自学Ⅰ或Ⅱ。 (3)Ⅰ、Ⅱ声部各自展示自学成果,教师给予鼓励并指出问题加以纠正。(4)表演《牧羊女》一部分唱,一部分吹奏,一部分表演。三合一表演并进行交换。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六课 风景如画 (二)(见教材二),熟悉“5 4 3 2 1”五音。4.吹奏音阶“ ”。 5.吹奏二声部练习曲:吹长音。注意平稳持续、二声部和谐。 6.吹奏《康定情歌》: 第3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感受花代表的意义。表达的情感。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唱曲调 设计意图 这一曲调从风格上听是少数民族的民歌音调。我可以告诉大家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布依族的民歌音调。 初步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民歌音调导入 欣赏歌曲设问:“茨黎花’的红色象征什么? 《茨黎花》范唱 说说感受 学唱曲调 要求学生听教师范唱,每人边听边用3/4指挥图式打拍、讲解附点二分音符。 教师范唱歌曲前 8小节,学生看谱并划3/4指挥图式,找出附点二分音符。 (4)学生用指挥图式划拍,在教师指导下学唱前8小节,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5)教师范唱歌曲后8小节并要求学生自学。 学唱歌曲。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流畅。 可以运用打击乐器、中西乐器及自制的非正规乐器以及录音设备,计算机软件,下载网络中的音响等进行创作。可以以小组形式,也可以几个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设计创作。 执教 总之不论形式,手段,放开你的想像进行创作,去表现你的意图与设想。 自由命题创作活动 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积极鼓励并给予指导。 课题 教学目标 第七课 校园里 第1课时 黄筱彦 1.本单元汇编了一组校园音乐文化的故事:有师生情的《冬夜静悄悄》;有教室里的《打字机》声声;有操场上的《运动员进行曲》;有描绘校园美景的《校园多美好》。这些音乐能激发我们联想起可爱的校园生活,热爱我们的校园。 2.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过程中,边听边作队列队形变化,以表现运动员们朝气蓬勃的形象;在欣赏《打字机》时,能准确同步与打字机声配音响,以锻炼对声音的敏锐反应。 3.唱好《冬夜静悄悄》的二声部合唱,以表达学生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尝试为《校园多美好》编配伴奏,使其气氛更为热烈。 4.试唱各乐句的练习,并把它们排列成通顺的乐段,非理性感受乐段旋法。 通过歌曲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生活。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聆听《运动员进行曲》 设问:在开运动会时,运动员入场式播放哪一首乐曲?我们每天做广播操在排队进入操场时播放什么乐曲? 欣赏一首合唱曲,请听听这首合唱曲,你熟悉吗?——初听《运动员进行曲》(合唱)。 播放歌曲 讨论后与教师聆听歌曲 初步感受音乐 讨论: (1)在运动场上听到的乐曲是什么演奏形式? (2)合唱与铜管乐各有什么特征?同一曲调两种表现形式你的感受是一样的吗? 要求细致地听各声部是怎样表现的?旋律部分与伴奏部分各有哪些声部承担?(如果记不住可以边听边用纸与笔作些图形记录。) 根据音乐的结构,各组讨论设计队列队形的变化。 欣赏歌曲范唱 分析歌曲结构 2聆听《运动员进行曲》 3表演歌曲 根据音乐的结构,各组讨论设计队列队形的变化。 在众多的校园歌曲中,已故作曲家施光南创作的《校园多美好》颇受师生欢迎,它营造了当今校园的朝气蓬勃的气氛是校园流行歌曲中的上品,非常切合本课课题。设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深入理解歌曲 4谈话导入 初步感受音乐 5学唱歌曲 学唱前8小节(1)提示:(1) 全班分为四小组, 曲调的节奏较密集,十每组自学2小节曲六分音符频频出现,时调,在学好应该自而在前半拍,时而在后学的2小节前提下,半拍,在读谱时要认真鼓励超额学习。(教细致。 师巡视指导)(4)(2)教师放慢速度四个小组按曲调顺范唱前8小节曲调,要序接唱。超额学好求学生随教师速度用的可随其他组一起4/4拍指挥图式看谱划唱。教师及时纠正拍。(波音与倚音暂时不不准确处。 唱,在较流畅地唱好曲(5)按原速流调时再加入。) 畅地轻快地唱好前在教师指导下,用点谱8小节曲调。 法学唱后8小节曲调。(2) 在教师指导下,用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点谱法学唱后8小节曲调。注意乐句的完整性。 6讨论歌曲处理 设问: (1) 歌词是否仅仅是描绘校园的美景? (2)歌曲的高潮在哪里? (3)最后一句“待到明朝百花吐艳,风光更妖娆。”的含义是什么? 7表演歌曲 配上打击乐(按教材要求),尝试在何处加入铃鼓,使歌曲的气氛更为热烈。 第七课 校园里 讨论 使学生更有感情地唱歌曲 如学生中有跳舞特长的,可编集体舞,跳唱结合,边唱、边跳、边奏, 第2课时 把校图生活表演得淋漓尽致,把课堂气氛也推向高潮。 课题 教学目标 执教 黄筱彦 1.本单元汇编了一组校园音乐文化的故事:有师生情的《冬夜静悄悄》;有教室里的《打字机》声声;有操场上的《运动员进行曲》;有描绘校园美景的《校园多美好》。这些音乐能激发我们联想起可爱的校园生活,热爱我们的校园。 2.在欣赏《运动员进行曲》过程中,边听边作队列队形变化,以表现运动员们朝气蓬勃的形象;在欣赏《打字机》时,能准确同步与打字机声配音响,以锻炼对声音的敏锐反应。 3.唱好《冬夜静悄悄》的二声部合唱,以表达学生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尝试为《校园多美好》编配伴奏,使其气氛更为热烈。 4.试唱各乐句的练习,并把它们排列成通顺的乐段,非理性感受乐段旋法。 通过歌曲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热爱生活。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教师准备一台打字机出示(学校里外语教师一般都有外文打字机),介绍给学生:这是一台外文打字机。让学生试打一行到发出“叮”声。 设问: (1)在乐曲的伴奏声部中,你听到什么音响声?(打字机击键声、铃声、倒机声。) (2)乐曲分几部分组成?教材中的图形谱是第几段的曲调? 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 学生活动 欣赏《打字机》(管弦乐)。请你看图形谱跟着音乐唱一唱,乐曲给你什么感受?(ABA三部分组成) 设计意图 分析歌曲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实物导入 2介绍背景 了解 了解音乐背景 3复听乐曲 要求学生用2/4拍指挥图式划拍,根据教师要求感受找出铃声“叮”出现的规律,并用音乐 拍手或其他音响与音乐中的“叮”同步打出,要准确而整齐。 山村学校的老师夜里家访,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师生情。——请听《冬夜静悄悄》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你想像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感受音乐后讨论 巩固音乐的感受 4初步感受歌曲 初步感受歌曲 5学唱歌曲 4.学唱第一乐段: 先学第一段再学第(1)教师范唱曲调。 二段 设问:这一乐段由四句组成,在节奏上有什么规律:有步骤地学唱歌曲 (2)拍打节奏。 (3)轻轻地边拍打节奏、边哼唱曲调(或一组学生哼唱,一组学生拍打节奏,然后交换进行)。 (4)连贯地、深情地唱第一乐段曲调,并填上歌词。 学唱第二段歌曲 (1)该段曲调从单一声部来看并不难,很多小节均呈模进或重复,难是难在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 (2)采用前几课的二声部训练方法 课题 教学目标 第八课 理 想 第1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大家都应思考的问题——理想。本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为你提供了几个侧面:有科技类《种太阳》;有航运类《小纸船的梦》,有教师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他们为祖国,为“四化”流汗,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种太阳》,并进行编创表演,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3.在学唱《小纸船的梦》中,顺带学习变音记号——降记号,并在唱结尾句“”曲调实践中把它唱准,以加强音乐的色彩变化,营造梦境的氛围。 4.从聆听的二首歌曲中,进一步巩固演唱形式分类的知识;听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乐句重复次数,并画图形谱。 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先聆听然后复听要求能记住歌曲标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曲调,并能模唱。用图形谱把它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 教师的职业对学生来讲,既神气又神秘,因此有很多学生把当一名教师作为自己的理想。女声独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赞美人民教师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托起了一代新人的社会责任感。 讲解:歌曲的音调富有民族风格,采用山东琴书的音调为素材,创作而成,旋律乡土气息浓郁。 自然知识导人 1、聆听然后复听 设问: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与情感?歌曲表现为什么采用女声独唱? 2导入 设问:在宇宙的星球 中,有几个地球、太阳、月亮?回答是肯定的只有一个。为什么有白天、黑夜;有冬天、夏天?地球的两端北极与南极终年冰雪不化?如果按生物自然的规律,种什么收什么,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能否设想播种一颗太阳,能结出许多太阳来呢? 3、欣赏《种太阳》设问:种出来的太师生初步讨论歌曲的内范唱 阳,派什么用处? 容, “种太阳”是孩子们的什么想法?歌曲的含义是什么? 4学唱曲调 (1)听辨曲调中相同部分。教师范唱第一乐段(第17小节)曲调,要求学生听出哪一部分(乐节)是相同的,出现几次,并唱出这一部分。 (5)在教师指导下学(2)学唱第一乐句。师生共同用4/4拍指挥图式划拍。板书该乐句,师生接唱,学生唱前2小节,教师接后2小节。 (3)学唱第二乐句。 (4)在唱好第一、二乐句的基础上,自学第三、四乐句。 适时还可以听范唱片段,以初步理解词义。 在教师指导下学唱曲调 唱第二乐段曲调。 5学唱歌曲 设问:种太阳的目标在第二乐段中已阐明,你是怎样理解“世界每一个角落都会变得温暖又明亮”。 各组展示交流,集体点评。 (6)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曲调。 (1)朗诵歌词,并进行初步学唱歌曲。 (2)分析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3)以纯朴地情感演唱歌曲《种太阳》。 学唱歌曲 6表演歌曲 (1)根据对歌曲理解,形式不拘,各组可充分分组设计、编排表演唱。 发挥各组学生的想像及特长,如独唱与伴舞;小组表演唱,小品表演等等。 7小结: 课题 教学目标 有理想是“四有”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八课 理 想 第2课时 执教 黄筱彦 1.长大后希望成为怎样的人?是我们四年级学生大家都应思考的问题——理想。本单元的四首音乐作品为你提供了几个侧面:有科技类《种太阳》;有航运类《小纸船的梦》,有教师类《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以及各行各业的英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他们为祖国,为“四化”流汗,是我们的榜样!你的理想是什么? 2.演唱《种太阳》,并进行编创表演,从该曲调学唱过程中,学习曲调的重复与相似部分,为进一步学习重复与模进手法作铺垫。 3.在学唱《小纸船的梦》中,顺带学习变音记号——降记号,并在唱结尾句“”曲调实践中把它唱准,以加强音乐的色彩变化,营造梦境的氛围。 4.从聆听的二首歌曲中,进一步巩固演唱形式分类的知识;听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乐句重复次数,并画图形谱。 介绍变化音 课件、音乐、铅笔 教师活动 我们即将完成小学四年级的学习,如果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将是怎样的你和我?设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是怎样的? 用投影机打出歌谱。 歌曲提出了三个问题,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创造这奇迹要靠谁?举杯赞美谁,光学生活动 欣赏《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音乐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情景设计 1导入 2复听歌曲 跟录音轻声哼唱。师生讨论。 长大后,你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 荣属于谁? 3小结: 美好理想必需通过自己的努力奋进,才能实现。 导入歌曲聆听,初步感受音乐 4理想谈话导入 长大后当一名船长,与教师谈话 走遍全世界,这也许是很多人的理想;我们班上有那么一位小朋友,为了长大当上一名船长,他折小纸船,希望小纸船变成大船„„请听范唱《小纸船的梦》。设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由几部分组成?是几拍子的歌曲?速度怎样? 5先学合唱部分: (3) 教师分别范唱二个声部的曲调。 (3)分声部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6唱全曲 7表演歌曲 放伴奏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学生分声部自学。解决歌曲难点 用3/4拍指挥图比划拍视唱。 (4)二声部合成,并填上歌词。注意声音的和谐。 全曲合成,并填上第一段歌词。 (1)伴奏练习(2)演出形式上可采用领唱与合唱(3)完整地、有感情地表演歌曲,抒发第一人称“我”的理想。 完整感受歌曲 有表现地唱歌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