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

来源:华佗小知识
文史酮究 浅析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 郭晓菊 (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66) 摘要:在《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Because I Could Not Stop For Deat ̄一诗中,狄金森运用了以往生活中的片段通过建立现实与想 象、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辩证关系解析了无限这一抽象概念。从整体上多层次地说明死亡和永生也包含在这种辩证关系中。在诗中,狄 金森强调了有限与无限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永生 生死亡 We p ̄sed the id& g ̄ing rgmn,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1,19世纪美国主要诗人。生于马 萨诸塞州,安姆斯特市,狄金森在那里过着隐士的生活,未婚去 世。她多以述事韵律写作神秘抒情诗,文体上是抽象的;语言上 是独创的;意象上是周密的。自然,生命,时问死亡及永恒是她 喜爱的主题。在20世纪初她被视为意象诗学派的先驱。在英语本 科高年级学习中,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很独特的女性作者之 这里且对她的名诗《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Because I coIlld N0t Stop For Death)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第一节中,死神由永生陪伴着,在一部马车中停下来迎接 叙述者。在第二节到第四节中,他们踏上旅途,将世俗的生活抛 于脑后。(“劳动”,“休闲”,“子女”,“谷物”,“落日”)在第五 节中,他们在墓前停下来(“凸起的地面”)而第六节描写叙述者 在数世纪后,自“永恒”中讲述当年所发生的事。 《因为我不能停候死亡》无疑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但是狄 金森希望读者从诗中了解死亡只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际遇,而不 是生命的结束,因此不用为此感到悲哀。在诗中,艾米莉・狄金 森运用了过往生活中的片段通过建立现实与想象、已知与未知之 间的辩证关系解析了无限这一抽象概念。从这一角度出发,作者 以马车旅行这一常见的场景为载体,在旅途中回忆了一生。她运 用意象、比喻和押韵等手法使这趟旅行读起来像一场播放中的电 影。死神是电影中的角色,是作者的朋友,害怕死亡是愚昧的。 既然死亡是不可逃避的,那么就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拥抱死亡。 一这段可以说是成年期。The ifelds of gazing grain,正指的是收 获期,也就是成年。另外,谷物也象征繁殖,所以在成年,人们 会繁衍后代。而传统中死神的形象都是手握一把镰刀,而镰刀是 用来收割谷物的,这也正暗示了在盛年的人们都是死亡的目标; We p ̄sed the Setting Sun. 。落日是生命快到终点的象征。这句话也可看成是对基调更加 灰暗的第四节的衔接。 在第四节中,狄金森用了“Quiveirng”、“CHll”等词给人一种 身处坟墓中的阴冷寂静。 The Dews&ew quivering nd aclliU— For oMy Gossamer,my Gown— My ̄ppett--oMy Tulle一 寒露降,身子冻得打颤 因为我的长衫落纱般 我的披肩如丝网 B ̄ause I could not st叩for Death, He ndly stopr ̄forme; Thecarriage hddbutjust 0urselves And Immo ̄Mity. We slowly&ove,he knew no haste, AndIhadputaway My labor,and my leis ̄e to0, For llis ci ̄lity. 在这几句中,作者写自己因为露水觉得寒冷,打颤的动作使 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而穿的长衫、披肩都轻薄如纱如丝,让 人想起幽灵那种半透明、不停游动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作者所珍 爱的事物和记忆都如风消逝。长衫和披肩实际上都代表着一种超 越实物的精神感受。 第五节可以看成是一个谜语。 We paused before a house that seemed A swelling 0f the ground; he Troof WaS se ̄eely ̄sible, heeomiTeeinthegound. 前面说过,死神迎接作者开始旅行的时候,旁边还有永生作 伴。死亡和永生本是极端,死亡是生命的终止,而永生是永存不 朽,这就为这首诗的理解创造了难题。在狄金森的这首诗里,读 者必须理解死亡是指生理上的终结,而永生的则是指灵魂和精 神。在诗中,狄金森试图用现世的标准来定义永恒,正如她写道 “自该程后已数百年,感觉不比当日长久”。 在第三节中,作者描述了在旅程中见到的景象,这些景象可 以看成是生命中的三个阶段。 We p ̄sed the sch ̄l,where eHI& ̄strove “房屋”这个意象可以包含很多事物,从路边的坟墓到作者 心中最深处害怕被世界遗忘的念头。正如Steven Butler曾说过:所 谓彻底的死亡,不是忘记,而是被彻底地遗忘,没有被忘记的人 就没有死去。 第六节也就是最后一节是全诗的结尾。在这节中,作者意识到 这趟旅行中没有逃脱的可能性,也就是面对死亡没有人可以逃走。 sincetben’tis ̄muries,andyet Feels shorter than the day I irstf s ̄rnised the ho ̄es hems At rl ̄2ess,in the ring; Were toward eterni ̄. 学校、孩子可以看成是对童年的记忆; 正像马车一旦上路就不会回头一样,一旦死亡降l晦人就不再 134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2009年・o4月・下期 学术・理论 现代衾案 简论曹禺改编剧本《家》的独创性 宁华元 (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曹禺对巴金的小说《家》进行了改编,创作了剧本《家》。剧本《家》与原著相比,有很大的出入,对情节、人物、矛盾冲 突等都有所删减和改变,凸显了情感部分的内容,强化了追求自由,人性和两性平等等内容,凭借着独到的表现方式和特有的 独创性,对小说文本进行了艺术的整合和审美意义上的重新构建,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使剧本《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本文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剧本《家》的独创性,从主题挖掘、情节设置、人物塑造和语言艺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探 索剧作家对小说的独特理解和诠释。 关键词:曹禺《家》剧本独创性 曹禺与巴金都是中国文坛上的巨匠,而且两位大家有着深厚 慧和冯乐山的斗争、出走,觉民与琴的爱情的胜利,深刻地揭示 的友谊。1931年巴金的《家》问世并引起轰动,随后涌现出许多 出青年一代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 《家》的改编剧本,但都没引起人们的关注。十年后,曹禺着手 曹禺在改编时对情节进行了大胆的筛选,以凸现主题为中心 《家》的改编,并于1942年完成。随后便在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 所进行的“再创作”。当他开始改编的时候,他觉得“剧本在题 出版社出版并公演,在剧坛激起千层浪。 材上是和小说不同的,剧本有较多的,不可能把小说中所有 从现代阐释学理论看,对一个作品的阅读和解析实际上是作 的人物、事件、场面完全写到剧本中来,只能写下自己感受最深 品的阐释过程,而对一个作品的改编更是在原作基础上结合了忠 的东西。”除了删去了有关觉慧的情节和人物外,像梅芬的悲剧 实原作和再度创作的阐释活动。针对某一个文本的再度创造性的 和她的死,琴的家庭和学校生活,觉新的工作等都没有出现在剧 阐释和改编也将是一件力求基于原作又超越原作的工作,是一种 中。剧本对高家生活的描写,也只保留了觉新的婚礼、兵变前后, 阐释和创造的再度创造,忠实于原作的本质要求从简单的“形 ’老太爷寿诞’和瑞珏之死这几个情节,而且在这几段情节中往往 似”升华而为“神似”,这一点不仅表现在创作精神上的相通,更 也只是选取某些片断,略去了细节和过程,尽管剧本的情节有所 具体在语言、形式、结构、形象等各个环节上,如何能与原作保 删节,但尖锐的矛盾冲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揭示出了主题和 持和谐的内在精神统一,又赋予原作以新鲜的审美生命力,使读 真理,反而比小说来得更猛烈,更集中。 者在再次欣赏时在“似曾相识”的熟悉状态里产生新的“期待视 小说《家》设计的人物关系和内在命运在剧本《家》里得到 野”,从而在思想和灵魂上经受一次崭新的震撼和鼓舞。曹禺的 了某种程度的延续和重复,但曹禹并不以单纯的重复传达对原作 《家》正是在改编中赋予原作以的艺术生命,才使这次改编 的尊重,而人物上的进一步润色和大胆的改变将随着时代的要求 成功突围原作的经典价值,呈现出新的独创价值。 拓展挖掘主题、尝试对内在情感冲突对适度的调整更具有挑战 小说《家》以青年一代对旧制度的反抗为主题,具有强烈的 性, 时代气息,而曹禺在改编时保留了这个主题,且在慎重考虑后结 曹禺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而在剧本 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有所拓展。首先是反对军阀,觉慧创办 《家》中,作者同样为观众塑造出了经典难忘的人物形象,尽管 进步刊物,参加,矛头无一不指向反动军阀;其次是反对封 在人物的某些特征上仍部分地沿袭了小说,但在剧本中作者还是 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仪,在觉新的婚礼中,觉慧就表现出叛 进行了大胆的创造和改变,使人物形象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更鲜 逆的性格,后来,他又帮助觉民逃婚,反抓鬼,处处与封建习俗 踢的凸现出来。 为敌。 首先是在人物的选取上,作者动了大手笔。看过小说的读者 除此之外,曹禺在改编时另有独辟蹊径的做法。曹禺先生曾 都知道,由于其情节繁复,涉及的人物庞杂,而剧本是以觉新、 经说过:“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在旧社会妇女是受压迫的,男女 瑞珏和梅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来揭示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因此太多 之间不太平等,我总觉得妇女是善良的,我和斯特琳堡不一样, 的人物情节反而显得累赘,所以曹禺在提炼、选取情节的同时自 他时而关心妇女,时而仇视女人,我以为旧中国的妇女是最 然要进行人物上的大整修。 苦的,受着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的压迫。每家都有一本难念 觉慧一直是作者倾心打造的个性形象。在小说中,作者要表 的经,一般说来,也是妇女来念的”,因此,他将小说《家》中 现觉慧的成长,斗争,出走的过程,因此,觉慧是一条线索,是 三个女性的悲惨命运搬到戏剧的舞台上,对封建爱情婚姻的反抗 一个中心,而在剧本中,觉慧的地位有些削弱,作者对他的“再 成为引起读者和观众共鸣的主题。通过着重描述觉新、瑞珏和梅 创作”也就不会局限在线索中主要人物这一点上。 小姐在婚姻爱情上的不幸以及瑞珏、梅小姐的悲剧结局,穿插了 他并不是像小说中那样通过觉慧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以及 鸣凤的反抗与悲剧,从正面侧面反面,把这一审美主题凸现出 这些人与事和他的关系来展示他的思想变化,而是让觉慧直接出 来。并且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深入地揭露、鞭挞了封建黑 场,在一件件具体的事中表现他的反抗行为,从而使他的性格一 暗势力和封建婚姻制度给青年一代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并通过觉 目了然 复生,而是坐上一驾驶向永恒的马车。在希腊神话中死神坐在一 参考文献: ~ 驾由名叫Mo ̄is的马拉的马车上。当年希腊人也试图理解死亡,但 1.Clark Gfi ̄th,The Long Shadow,Johns Hop ̄m U P,1984 是和现代人一样,都失败了。在寻找死亡的答案中,我们注定会 2.Evan Carton,The Rhetoric 0f American Romance,Johns Hop ̄m U 失败。我们能理解死亡及死后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自己的死亡。 P,1984 所以我们只有在别的事物,如宗教、科学中找到慰籍,或根本不 3.Jane D.Ebezwein,Djckinson:Strateoes 0f Limitation,U 0f M ̄sa- 再去想关于死亡的事情。但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明白当最后的 chus ̄P,1985 那扇门打开之时,万事都不再重要。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告 4.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口 别,尘归尘,土归土,万事了。这也正是这首诗中要传达的意思。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1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