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学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指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旨在培养各种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官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
一、官学教育:
(一)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是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虽有西周“学在官府”之说,但由朝廷设立官学正式创始于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及至唐朝,官学繁盛制度完备,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官学逐渐走下坡路。封建社会后期,官学逐渐衰败,实际上成了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清末,中国古代官学完全被西方的学堂和学校教育所取代。
(二)官学教育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最高学府——太学和国子监:汉代特别重视发展官学,重点是太学。自汉武帝元朔五年(公无前124)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至成帝时增至3000人,最多时增至3万余人。汉代太学规模之宏大,世界罕见。隋文帝设国子寺,炀帝时改名国子监,是中国设立专门教育管理机构之始,一直延续到清代。太学和国子监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办学育人、繁荣学术、发展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南朝的史学、儒学、玄学,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注:属医学,学习道教、佛教、的治病方法,达到“以咒禁祓除邪魅”的医疗效果,以巫术为医术也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崇玄学(唐统治者尊崇道教,从到地方均设立崇玄学,习《道德经》、《庄子》、《列子》等道家经典著作),都属于特殊的专门学校。 3、贵族学校:东汉的四姓小候学,唐朝的弘文馆,宋代的宗学、诸王官学及内小学,明代的宗学,清代的旗学、宗学等等,都属于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的贵族学校。 4、短期学校:在封建社会官学系统中,有少数学校,既不是高等学府,又不属于专科学校,更不是贵族学校,而是君王或执政大臣暂时开设时间短促无制度系统的学校,故称为短期学校。如宋代的外学(又名辟雍)、广文馆、四门学等都属这类短
期学校。另外宋朝在京都设立的普通国立小学,也属于官学的范围之内。
二、地方官学:中国古代的地方官学自西汉景帝时文翁(约前180-120)在蜀郡设学官开始。汉武帝对文翁设学官甚为赞许,并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至汉平帝时地方官学开始确立。按制度规定,郡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学校名称由此而来。东汉出现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班固《两都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地方官学衰废,“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其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设置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各路置提学事司,掌管州县学政,是我国正式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之始。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即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村设立社学(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明间子弟儿童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地方官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第二节 中国古代私学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谓私学,是指不由主持、不纳入国家学校教育制度之内,由个人或社会集团主持、经营、管理的教育活动。它既包括没有固定场所的游动四方的私人讲学,也包括以一位学术大师为核心的私学集团,当然还包括有着固定场所的正式的私学类型。
一、中国私学的产生: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丘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转变时期,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变更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即由“学在官府”变为“学在四夷”,私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由于士这一阶层中的人为谁服务就代表那个阶级的利益 ,且他们 的学说会传承体系也各不相同,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派林立与诸子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在学术上各家互有长短,相反相成。其中创立儒家学派的孔丘虽在政治上持守旧态度,但在整理文化遗产和创办私学方面却是功垂千秋的。孔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门生,培养了大批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孔丘为代表的儒家重视教育,以六经为教
科书;诗——文学课,书——政治课,易——数学课,礼——道德伦理课,乐——音乐艺术美学课,春秋——历史课。 孔子不愿讲怪力神乱很少谈宗教内容。以孔丘为首的儒家私家学不重视生产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研究和传授,实为儒家教育不足之处,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影响。孔丘教学态度认真,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卷”,并创造了一套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如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诱导,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等等。所以,从办私学教育时间之长久,从事私学活动精力之集中、私学教育经验之丰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来说,是其他任何学派的私学所不及的。与他同时还有墨家,代表农业手工业者的利益,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墨儒并称,成为春秋时代的显学。
二、中国私学的发展:秦代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古文经学讲究名物训诂,注重考证,后世名之为“汉学”。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私学却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仍占重要地位,学生人数上百人或计千人屡见不鲜。这个时期的私学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儒学,还包括玄学、佛学,道教、以及科学技术等。梁代周兴嗣编辑了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千字文》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家庭教育的代表作。《五经》、《论语》、《千字文》等教材还传入日本。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如颜师古、孔颖达在任官之前,均是私学教师,“以教授为业”、“以教授为务”,一代名儒刘焯、国子学博士尹知章,不仕尹知章,不仕归田后均在家乡教授生徒;另一方面也有村野启蒙识字的私立小学。
三、中国私学的进一步发展: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教育,一方面是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形成私学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启蒙教材宋代有《百家姓》、《三字经》,以及以后编的《千家诗》、《杂字》。等到明清朝代,学塾有坐馆或教馆(即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授子弟的蒙学)、家塾或私塾(即教师私人以教书为业,在家收徒教授的蒙学)、村塾或村学(即一般工商业者或农民集资兴建的蒙学)、义学或义塾(即由地方宗族设立或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捐资设立的蒙学)等四种形式。
卢梭的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卢梭(1712-1778)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社会契约论》(1762)、《爱弥儿》(1762)等。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 《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达到他自己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第一基本原理。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种教育原理。\"因此,他要求要尊重儿童的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
教学过程中采取自然的、自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
二、教育要培养 \"自然人\"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 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从小就被训练尽可能地自食其力,既没有永远求助于人的习惯,也没有向人夸耀的习惯;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的思考和分析;从小就以自然为师获得许多经验,而不以人为师;身体和头脑同时都得到锻炼,不仅身体健壮,而且头脑聪明, 富有见识。这种\"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是能够尽到社会职责的社会成员,而不是回到原始社会的没有文化的人,也不是脱离现实的野蛮人。
应该看到,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不受传统(等级、阶段、职业)的束缚,按本性发展;第二,不依附于他人,能够自食其力,具有性;第三,具有社会适 应性,能够承当社会责任;第四,体脑发达,身心健康,具有思考能力。
三、教育要注意人的年龄特性
从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和教育要培养\"自然人\"的目的出发,卢梭强调指出,教育应该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性。根据年龄阶段的分期,卢梭提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教育是不同的。
1、在婴儿期,主要是进行体育。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的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注意婴儿对于食物的自然选择能力。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 \"锻炼他们的体格,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这一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应该指导 儿童锻炼及发展各种感觉器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下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发展视觉,
最后是发展听觉。卢梭提出了感觉的具体方法,并把游戏、绘画、唱歌等活动看作是感觉教育的最好途径;此外,还提出应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以促进感觉能力的发展。
由于儿童的理智还处于睡眠状态,因此,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卢梭认为,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便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人自然后果法\"。
3、在少年期,主要是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由于儿童已经受到良好的体育和感觉教育,因而己经具备了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的条件。
卢梭认为,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儿童不能学习一切东西,只需要学习应该学习的东西。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为数是很少的,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指出,劳动是每个自由人的社会义务,只有靠劳动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劳动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通过劳动学会适应各种工具以及相关技术,锻炼身体,发展人的心灵。卢梭最推崇手工劳动,认为它最自由,最近于自然状态,最,不受他人束缚。总之,卢梭希望儿童能够\"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4、在青年期,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
节,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他指出,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1-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 \"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一、关于 \"生活教育\"的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 '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 '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 '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
\"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
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 \"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 \"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