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舞网
扎根民族民间的陕西腰鼓舞 深显陕西文化
“这里﹙陕西﹚保存着大量的原生态文化,如锣鼓﹙鼓舞﹚艺术,这种原汁原味的文艺,在东部很难见到,在陕西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现着我们先祖的生存状态,我和朋友们一样,是怀着一种欣喜、一种惊奇来聆听和观看的。用我们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列祖列宗恩赐给我们的博大的文化遗产。”中华文化促进会名誉许嘉璐说。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陕西省以民间鼓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过非遗工作者的普查、挖掘、利用,已成为我国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成果和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软实力”。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山海经》记载黄帝杀夔,用夔的皮制鼓,声振五百里。“以鼓作舞,鼓之舞之”,它真切地表述了人们以鼓相伴,翩翩起舞的活动,这种活动被称为“鼓舞”。民间鼓舞,是鼓乐、舞蹈艺术的结合、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升华、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是古代乐舞在当今民间流传和得以保存的活形象。浩大的舞队、磅礴的阵容、铿锵的节奏、刚劲的旋律,具有秦汉盛唐泱泱大国的王气、霸气特色,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劳动人民强悍、直爽、坦诚、质朴、倔强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鼓舞的活动形式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在关中渭河流域,我们的祖先曾将鼓用于祭祀、征战、庆典、操练、报时、巡更等方面,其中包括婚丧嫁娶和喜收,鼓舞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和历代人民
中舞网
中舞网
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陕西的鼓舞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陕西出土的许多文物中都有这方面的佐证,如陕北绥德、米脂等地出土的乐舞俑;唐李寿墓棺椁石刻;凤翔先秦时代的十面石鼓,生动地反映出二千多年前陕西有关鼓的形象。三原县明洪武八年建造的城堭庙、旬邑县明万历年间建造的大王庙,其中的石雕及壁画上有着敲锣打鼓迎接征战胜利归来的场景,画面生动活泼、人物形态逼真,从中可以看出陕西民间鼓舞和我国古代周、秦、汉、唐文明有着密切的血脉关系。
陕西鼓舞种类数不胜数且风格各异陕北腰鼓、洛川蹩鼓、华阴素鼓、富平老鼓、渭南八仙鼓、陕南羊皮鼓、勉县对鼓、宝鸡鼓、咸阳蛟龙转鼓、牛拉鼓、秦汉战鼓以及韩城的行鼓、阵鼓和百面锣鼓,还有跑鼓、抬鼓、背花鼓、蹦鼓、胸鼓、花苫鼓、月牙鼓、踢鼓、打丧鼓、陕南锣鼓操等,真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陕西鼓舞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间,是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显示。
陕西“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著名鼓舞专家李开方研究员说:“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形态,鼓舞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从远古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鼓舞。不同的民间鼓舞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抒发了人们内心的情感。而作为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在民间活动中不断融入了其他民间艺术,民间鼓舞可以促进姊妹非遗项目的共同发展。”
中舞网
中舞网
著名作家何香久在《博览》一书序中说:“陕西的鼓舞,是中华大血脉的律动,是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瑰宝。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到圣地陕北、秦巴山地陕南,一路花团锦簇,一路鼓声鼎沸。在这一座声情并茂的艺术长廊里,展现着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景观。”
陕西省民协名誉傅功振教授认为,在陕西节庆、庙会、庆典活动中,只有鼓舞,最足以宣泄陕西秦人喜庆欢快的情感、表达宽厚仁爱的心态,展示豪爽强悍的个性,体现威武勇猛的精神。从而成为了人民群众节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活动形式。
中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