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2009年1O月第28卷第1O期 B皂 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October,2009.Vo1.28,No.10 苦参碱滴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苏春梅 杨红 梁翠茵 【摘要】目的建立并优选苦参碱滴丸的制备工艺。方法通过滴丸制备过程,以滴丸的成型、圆整度、重量差异为筛选指 标,以熔融液的保温温度、滴制速度、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为主要考察因素,对苦参碱滴丸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并讨论影响 滴丸成型、圆整度及丸重差异的其他因素。结果药物与基质的配比1:4、药液温度90~95℃、滴制速度6O滴・min~,为最佳制备 工艺条件,按照此优化条件制备的滴丸成型率最高。结论此实验的制备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适合于苦参碱等滴丸产品的 实验室制备及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苦参碱;滴丸;成型;圆整度;重量差异 滴丸系由将固体或液体药物溶解、混悬或熔化 成液体。投入设计处方量的苦参碱和适量的吐温一8O 在基质中,然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剂中,由于熔融 搅拌,溶液溶解至澄清,放置滴丸装置中滴制,滴制 液滴在冷凝液中界面张力作用而收缩成丸,随后冷 完毕,静置0.5 h,收集滴丸,用毛边纸吸去黏附于滴 凝成固态而制得。同传统中药的“丸散膏丹”剂型相 丸的冷凝液,干燥即得。 比,它具有其他剂型不具备的突出特点,符合人们对 2方法与结果 现代药物制剂“三小”(用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 影响滴丸成型的因素较为复杂,我们根据影响 “三效”(高效、长效、速效)“三方”(方便携带、方便用 因素的初步试验结果,选择药物与基质的最佳配比、 药、方便储存)等基本要求【l】,从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临 滴制速度以及熔融液的保温温度等为主要考察因 床。苦参碱是广泛存在于豆科植物苦参、苦豆子及 素。以冷凝柱的长度、滴管的口径、滴距、冷凝液的温 广豆根中的喹诺里西啶类生物碱。近年来,人们发 度等为次要考察因素;以滴丸的成型及丸重差异为 现苦参碱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和功效[21。目前苦参碱 筛选指标,对制备工艺进行优选。 主要被制备成片剂和胶囊.由于其微溶于水,溶出速 2.1药物、基质的配比与滴丸成型、溶散时限的关系 度慢,吸收较差。本实验对苦参碱滴丸的最佳成型工 PEG-6000熔融后。黏度大,流动性差。药物与基 艺进行了优选,为该滴丸的生产提供参考。 质的配比过高,则制备的滴丸质地较软,颜色不均匀, 1材料与工艺 成型率低;配比过低,虽然滴丸的成型率较高。颜色均 1.1药品与试剂 匀,但滴丸的质地太硬,影响药效。实验比较了按6种 苦参碱:自苦参中提取;聚乙二醇6000(PEG一 不同配比制备的滴丸,结果表明。采用1:4的配比处 6000):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吐温一 方。苦参碱滴丸的滴速及下沉速度适中.滴丸成型最 80: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提供;液体石蜡: 佳,所得的滴丸呈圆球形,表面光滑,色泽一致,大小 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提供。 均匀,粒径及溶散时限符合规定标准。见表1。 1.2仪器 2.2熔融液的保温温度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AUW220D型电子天平:岛津制作所生产: 由基质PEG一6000与苦参碱组成的药液.温度 DGN—B型多功能片剂测定仪:上海铭翔药检仪器有 低,药液的黏滞度大,滴制速度慢,丸重增加,丸重差 限公司生产;滴丸制备装置:自制。 异大;温度高,药液变稀,滴制口滴出的药液成线状. 1_3处方与工艺 而非滴状。所以,从药液贮罐至滴头处药液必须保持 苦参碱:根据与基质不同配比设计用量:吐温一 恒定的温度。我们选用了在3种熔融液的保温温度 80适量,PEG一6000根据与药物不同配比设计用量。 下制备的滴丸,各取2O粒,分别精密称定,计算平均 按照设计的处方量投入PEG一6000.加热使之熔化 丸重及变异系数(RSD)t31。结果表明,药液的温度为 作者单位:101300,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 90~95℃时,平均丸重为0.01541,RSD为0.79%。此 医垫2Q 生!Q旦箜2 鲞筮 Q翅旦 g ̄um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0ctober ̄2009.Vo1. 表1药物与基质的配比与滴丸成型及溶散时限的关系 时丸重较为理想,丸重差异小。见表2。 低了操作的难度,又可以较好的完成制备实验。冷凝 表2熔融液的保温温度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2.3滴速与丸重、丸重差异的关系 滴制过程中滴速愈快,所受重力影响愈大,滴丸 愈扁,同时液滴变小。丸重减轻,丸重差异变小;滴速 过慢,液滴较大,滴丸变重,丸重差异较大。实验比较 了保温液在90 95cC条件下5种滴速所制备的滴 丸,每种条件下取2O粒,分别精密称定,计算它们的 平均丸重及变异系数(RSD)。结果表明,滴丸下沉速 度为60滴・min 时.平均丸重为0.0195 g,RSD为 0.90%,其丸重差异小,丸重较为理想。见表3。 表3滴速与丸重及丸重差异的关系 2.4滴距、滴管口径、冷凝柱高度、冷凝液温度对丸 形的影响 滴距过大,液滴容易被跌散而产生细粒;滴距太 小,液滴来不及收缩进入冷凝液,滴丸不能很好地成 型。滴管的口径大小也直接影响滴丸的大小。冷凝管 的高度对丸形也有一定的影响,冷凝柱的高度不够, 滴制过程中滴速过快,易使滴丸产生链球状或哑铃 状.且在接丸器中粘连,结团。滴丸制备对冷凝液的 温度要求很低。一般在一2℃左右,在实验中很难控 制。根据多年的制备经验我们将冷凝液温度控制在 2 6 ̄C左右,就可以使滴丸充分收缩,冷凝成型,既降 管下部的平底烧瓶采取冷盐水冷却(-2 ̄C),形成了 梯度冷却,可有效避免滴丸形成过程中拖尾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滴距为4 cm,滴管的口径控制 在1.3~1.6 mm,冷凝柱的高度为90~100 cm。冷凝管 中部的温度控制在2 ̄6 ̄C左右,冷凝管下部平底烧 瓶的温度控制在一2cc。此种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滴丸 较为理想。 3讨论 经过多年的滴丸制备工艺研究,在苦参碱滴丸 制备过程中,我们将药物与基质的配比控制在1:4, 滴速控制为60滴・min~,药液的温度为90~95℃.冷 凝管中部的温度控制在2~6 右,冷凝管下部平底 温度控制在一2℃,滴距为4cm。滴管的口径 控制在1.3—1.6 mm,冷凝柱的高度为90 100 cm。为 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滴丸圆 整度好,丸重差异小,滴丸表面光滑,色泽均匀,质地 软硬适中,滴丸成形率高。 此滴制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设备简单、易 操作、易普及、工序少、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此方 法不仅适合于苦参碱滴丸的制备,也适合于其他滴 丸剂型的制备,对滴丸的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均 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著宁.中药滴丸剂型优势分析【J】.中国制药信息, 2002,18(4):2. [2】 刘梅,刘雪英,程建峰.苦参碱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中 药杂志,2003,28(9):801. 【3】 刘定远.医药数理统计方法[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2:172—176. 作者简介:苏春梅,女,44岁,大学本科,高级实 验师。主要研究方向:药剂与药物分析学的研究。 (收稿13期: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