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研究

邹磊

【摘 要】通过分析云舍土家族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解析云舍村土家族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问题;研究云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区位优势、社会优势、行政优势.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云舍村在进行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时应坚持的原则.最后提出云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一般模式.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5(033)002 【总页数】5页(P86-90)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联动发展 【作 者】邹磊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贵阳550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

云舍村的旅游资源大致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包括:黑龙潭、龙潭河、仙人洞等等,人文资源包括桶子屋、古法造纸作坊等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人文环境的保存和发展形成了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的保存又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思想基础。两者又共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收益,又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云舍村旅游资源开发可以

追溯到2001 年,国家旅游局与贵州省地方相继投入3 000 余万元。目前其凭借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动人的民族文化,并且依托梵净山旅游景区,旅游开发初具规模。但是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脱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急功近利的情绪导致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以至于出现未能充分利用云舍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坚持正确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原则。结合联动发展理论,解析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优势和应坚持的原则,并且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云舍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1 云舍土家族村简介

云舍土家族村位于贵州省江口县。云舍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三面环山,一面靠水,风景十分优美。云舍有古老的桶子屋、做工精湛的造纸艺术以及多种多样的民间习俗,村民以杨姓为主,其先祖可追溯至大宋年间。 2 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

产业联动是指区域内基于市场力量自发产生的市场主体,部门等组织之间,根据共同利益的需要而采取的区域产业合作的行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联动发展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和共同的现实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与旅游具有灵魂与载体的关系,只有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的注入才能使旅游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文化产业借助旅游业才会获得新的活力。云舍村需加大对本民族文化的研究,促进其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旅游产业也应该在食住行游购娱等细节方面注重文化的注入。江口县部门在制定云舍村旅游发展规划时应该通力合作,多采纳民族专家的意见,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加快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叶森,2012)。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第三产业的新兴力量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并显现出联动发展的趋势,这是因为两者有天然的耦合性、共同的现实需要、产业融合的

趋势要求等原因。云舍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土家族村寨,具有民族风情独特,自然风光秀丽等特点,十分适合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3 云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优势 3.1 区位优势

江口县交通十分便利,渝怀铁路和湘黔铁路过境。从铜仁机场可以直达湖南、重庆、贵州省会,另外杭瑞高速穿城而过。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提供可能和进一步发展的环境,并且直接促进产业联动的进程和前景。 3.2 社会优势

云舍土家族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至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习俗和特征。历经上千年的岁月洗礼,云舍村杨氏土家族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强有力的凝聚力与道德规范。这些优势有利于提高产业联动发展的利益相关主题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弥补主导的单极开发模式。 3.3 行政优势

行政因素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通过实施具有法律效力的产业规划、行政命令、经济等因素实施行政管理,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国发二号文件中提到重点发展贵州省民族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江口县在今年的发展规划中也将发展的重点定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方面。江口县民宗局、旅游局、部等部门在制定云舍村旅游业发展时也一起研讨,从而可以综合各方面意见制定出更加优化的。 4 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应坚持的原则 4.1 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当前的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还不完全适应。首先缺少必要的市场调查,两大产业联动发展必须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和变化规律,从而结合市场需求和自身状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我们在讨论产业发展是经常提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之类的观点,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制

定出类似的呢?除了要加大资金方面的支持外,还有就是要真正了解顾客真正的需求点在哪里。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者的文化品位逐渐提高,他们不再是那种处在只看“热闹”的层面,而慢慢走向看“门道”。粗制滥造的所谓民俗表演已经不能取悦他们,旅游产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注入精湛的诸如民族、宗教之类的文化内涵。文化的灵魂要想生根发芽,也必须要借助旅游的载体。 4.2 互动性原则

旅游产业在和文化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形成两个产业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综合互动。首先要充分借鉴民族文化学者的建议,将文化的内涵充分体现在旅游产品中。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对云舍村进行实地调研中深有体会,例如在现有的云舍村餐饮业中,除了菜肴是土家族的之外,餐饮器皿、服务人员的着装乃至服务礼仪都和汉民族无异,这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云舍对游客的吸引力。国家在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种形式的出现。这种形式对经济的发展贡献我们毋庸置疑,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导致了文化的异化。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的优势,吸取这种形式的教训,组织一种“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的形式呢?江口县部门可以联合云舍村委会,组织投资洽谈会项目交易会等形式,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旅游、文化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市场共享。 4.3 优势主导原则

优势主导原则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重要途径。云舍村的优势有很多,例如最典型的也是最有名的就是,云舍村是公认的“土家族第一村”。云舍村初期的发展就要围绕“第一”下功夫。云舍首先要将桶子屋方面的文章做大做强,加大对桶子屋的保护力度,投入资金做好桶子屋现有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增加对外宣传力度,吸引旅游者的观光旅游,等等。只有以此为起点,才能进而引领相关产品和项目的开发,形成拉动云舍经济的增长极。

4.4 纵横一体化原则

产业的联动既包括横向上的结合又包括纵向上的互动。横向上的结合,就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要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餐饮业、住宿业、导游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等等方面,而且要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方面。比如住宿业,不仅要在房间的外形建设上体现土家族风格,也要在房间内部装修、床上用品甚至电器等方面也表现出云舍土家族的风情。纵向上的互动主要是要求在纵向上要进行深度开发,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例如餐饮行业,要体现出具有土家风情的餐饮文化,就不能只体现在顾客用餐这一个环节,要从蔬菜的种植、培育、管理、采摘乃至于菜品的烹饪等等一系列环节都要讲土家族的生态理念体现在内,当然,这些环节不仅要让旅游者知晓,最好还要让其看得见甚至可以参与其中。这一方面增加和饮食文化的内涵,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4.5 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文化可持续是灵魂。从而我们可以看到生态的可持续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目前云舍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村寨内白色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普遍存在,村后小梵净山植被破坏现象日益严重。这些现象要想消除,除了要完善立法外,还要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工作(阎友兵等,2011)。此外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云舍村旧的文化生态环境被打破,杨氏年轻的族人离开自己成长的故土,到经济发达的地区谋生。因此云舍村以前的民间技艺无人继承,出现了文化的断层现象,导致文化的不可持续发展。 5 云舍村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对策

近年,我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则通则》在关于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中特别提出了对“相关、法规进行系统研究”的要求,这就更进一步加强了旅游法规中有关

文物和文物法规的权威地位。

为了推动云舍村旅游业发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笔者在这里综合前人的一些观点,并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要注意保护民族文化的原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多样性。 5.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性

自然资源的保护为人文环境的保存和发展形成了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的保存又为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思想基础。两者又共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收益,又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经济支撑。所以云舍村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一定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图1)。 5.2 原生性

原生性,顾名思义就是强调文化的原汁原味。虽然我们在发展文化的时候提倡兼容并蓄。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原生性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发展民族旅游时的本源,失去这个本源,民族旅游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了。云舍村在开发旅游业过程中,这些方面做的不甚完美。例如在桶子屋的建筑群落中夹杂着一些钢筋水泥结构的民居,路边的照明设施也是不锈钢结构的,显然这些措施是不值得提倡的。

图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互促进机制示意图Fig.1 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promote each other mechanism schematic diagram 5.3 完整性

众所周知,一定的自然环境造就一定的人文文化,我们在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要注重古朴民风民俗等文化的保护。云舍村中现代民居的建设、其他钢筋水泥结构建筑的建构以及拆除了以前的石板路,铺设水泥柏油路面的做法无疑是在破坏云舍村原有的建筑街道格局。风行于整个贵州省的“麻将文化”风气也是在逐渐污染土家族原有的人文环境。

5.4 真实性和多样性

所谓的“真实性”就是强调历史建筑本质的真实性。“多样性”是指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多种多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实性”注重的是质,而“多样性”注重的是量。所以我们在注重保护云舍村土家族文化的时候,也一定不要忽视对其业已形成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并且既要注重“质”的真实,又要注重量的多样。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妨在充分利用旅游业发展经济的同时,留出村寨的一部分保留本民族的文化生活,这样就提高了旅游发展的质(周建明等,2009)。在量的方面,在此要提出“大云舍”的概念。就是云舍土家族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云舍土家族村,而要面向整个江口县的所有土家族。汲取这些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为其所用,这样才能使云舍土家族文化更加繁荣壮大。在此,笔者搜集了江口县土家族分布的主要村寨,以供参考(表1)。 6 结语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云舍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土家族村寨,具有自己的典型文化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旅游产业是当今被世界公认的无烟工业,对于像云舍这样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云舍村旅游业发展必须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传统特色为根本如果民族特色一旦蜕变,旅游业发展 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护民族文化资源,而忽略了旅游业的发展,那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保护无疑成了无源之水。

表1 江口县土家族主要分布村寨表Tab.1 Jiangkou mainly village table of tujia people乡镇名称 聚居在百人以上的村名称双江 县城内莲花土家族乡 磨湾、镇江、兴隆、花桥、白云、槐丰坝盘土家族侗族乡 甲马、挂扣、勤劳、坝盘、寨纳、过江、大坳、高墙、水竹张屯侗族土家族苗族乡 铁矿、都村、合寨、竹山、张屯凯

德乡 金钟、凯市茶寨土家族苗族乡 交界、茶寨、凯土、小榜德旺乡 德旺、杨柳、坝溪罗江乡 王寨红石乡 红石、官坝闵孝镇 提溪、闵孝、小溪、阴溪、中岭铁厂侗族苗族乡 明地、清水、抗上凯里侗族土家族乡 大兴、栏杆、凯里官和侗族苗族土家族乡 革新、香新、官寨泗渡土家族侗族乡 泗渡、白果民和乡 艾坪、老屯洪坪乡 军屯、木硕、洪坪匀都土家族苗族乡 新寨、匀都、矮埂、木城、大树坪地楼土家族苗族乡 龙眉、骆象、大坪、坪所、地楼快场土家族苗族乡 凯马、凯文、快场怒溪土家族乡 张家坡、骆家屯,孟家屯、麻阳溪、怒溪、田坝溪、凯里沟桃映乡 良善溪溪口乡 小屯、妙石、瓮会 [REFERENCES]

Ye S,2012.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gional Industry Linkage[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1-10(in Chinese).

Yan YB,Tan LF,Zhang YF,2011.Tourism industry and cultural industry linkag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thinking[J].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7(130):55-60.(in Chinese).

Zhou JM,Zhang GP,2009.Tourism Small Town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M].Beijing: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226-230.(in chinese). [附中文参考文献]

叶森,2012. 区域产业联动的理论与实践[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10. 阎友兵,谭鲁飞,张颖辉,2011.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考[J].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7(130):55-60.

周建明,张高攀,2009. 旅游小城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26-23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