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南 大 学
毕 业 论 文(设计)
题 目:海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文献综述学 号:姓 名:年 级:学 院:系 别:专 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文献综述)
20090607310007 陈坤苗 09级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土地资源管理系 土地资源管理 韦仕川 2013-1-5
海南省土地利用分区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论述了土地利用分区的内涵、原则、方法、目的和影响分区的因素。 关键字:土地利用;分区 正文
一、 土地利用分区的内涵
中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直到20 世纪30 年代初,金陵大学卜凯教授编著了《中国土地利用》,拉开了中国现代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的序幕。
1949 年后中国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直到1963 年以后才相继展开。1963—1994 年间开展的研究工作,主要是服务于大农业生产需求[1],其理论研究着重从土地利用的自然属性出发,阐述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内容、分区原则、分区指标体系以及分级系统[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分区开始综合考虑土地利用影响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的合理分配、结构和布局形式等[3]。同时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获得了长足的进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徐邓耀等对土地利用分区的类型、概念、原则、指标、分区等级单位、分区程序、分区途径、分区方法、分区方案等进行的详细研究[4]。
21 世纪以来,土地利用分区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首先,在分区依据上开始明确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属性的重要作用[5]。其次,区划理论也趋于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陈百明提出的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土地利用分区理论、分区原则、分区的定量化方法[6],不仅涉及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还对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特点做了充分研究。再次,3S 技术出现并在分区中得到应用,如“空间信息多重采样设计的空间统计学应用研究”课题组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分区做了理论上的构想,就分区原则做了详细阐述[7]。
土地利用分区主要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 1)认识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和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摸清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探求土地利用存在差异的原因; 2) 认识土地开发需求及土地供给约束的地域差异,为安排地域开发时序提供依据; 3)根据区域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土地开发需求、土地供给约束及其地域差异性,
制定差异性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进行分区管理,从而实现区域之间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8] 二、 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9]
关于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各家的提法很不一致. 从国内外土地利用分区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经验分析, “原则是指人们从事土地利用分区的行动方针及准则, 具体主要有5 项: 〔1) 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似性(2) 土地资源适宜性原则.(3)保持行政区划单位的完整性(4)集中连片原则. 区域内主导的土地用途应集中连片, 一般大于20h㎡ (5)供需平衡的原则. 三、 土地利用分区的分区方法[10]
随着研究理论的不断深入,进行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的创新完善。土地利用分区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定性分析法
1.1专家询问法(即特尔斐法)。
特尔斐法的本质是利用专家的知识、经验、智慧等等无法数量化的带有很大模糊性的信息,通过通信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换,逐步地取得较一致的意见,达到预测的目的。 1.2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又称经验法,是一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要求具体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实际状况。 1.3叠图法
叠图法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件齐全的情况。具体操作时将有关相同比例尺图件上规划界线重叠在一起,以确定共同的区界。对于不重叠的部分要具体分析其将来的主导土地用途并据以舍取。此方法划分出的土地利用区尺度较大,边界的确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经验,主观性较强,因此,通常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2、定量分析法 2.1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通过研究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关系,从而将多个指标体系转化为一个或几个相互的综合指标
2.2聚类分析法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是研究的“物以类聚”问题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数据按照他们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分类。聚类方法有很多:系统聚类法、层次聚类法、调优法(动态聚类法)、最优分割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和模糊聚类法等。 3、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采用定行分析法进行土地利用分区,受人主观性影响较强,而采用定量分析法,通过建立分类指标体系的分区程序,对样本进行分类,将土地分区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同时又会因为完全依靠所选取的分区指标体系,使分区受到指标可获得性与指标选取科学性的影响。因此,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划分土地分区十分必要。 4、GIS技术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进程,使得GIS 已经被应用到环境模型建立、城市规划与管理、社会经济统计与分析、土地管理、地籍测绘与管理等与空间信息有密切关系的各个方面,应用领域已发展到近60 多个,这表明GIS 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进入实用阶段。 四、 土地利用分区的目的[11]
土地利用分区是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性和分布规律的一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土地利用分区类型亦不相同,大致归纳如下: (1)以研究农业类型的空间分布为目的。
(2)以研究和指导大尺度区域土地利用管理为目的。 (3)以研究和指导区域发展为目的。
(4)以研究和指导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的。 (5)以研究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为目的。 五、影响土地利用分区的因素
影响土地利用分区的因素有历史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等。影响土地利用分区的因素有多种,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土地利用分区的结果,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许牧. 试论土地利用区划[J]. 经济地理,1982,(1):18 - 21.
[2] 杨子生. 土地合理利用区划的若干基本问题之探讨[J]. 玉溪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5):44 - 50.
[3] 吴传钧,郭焕成. 中国土地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4] 徐邓耀,税远友. 论土地利用分区[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7(2):71 - 74. [5] 谢鸿光,庄大方. 土地资源信息的空间采样方法研究[J]. 中国统计,2000,(11):8 - 11. [6] 陈百明. 中国土地利用与生态特征区划[M]. 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7] 彭建,王军. 基于Kohonen 神经网络的中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J]. 资源科学,2006,28(1):43 - 50. [8]刘杰,王恒伟,陈威. 市(地)级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中的土地利用分区及空间管制研究——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J]. 资源与产业,2012,04:122-127.
[9]徐邓耀,税远友. 论土地利用分区[J].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2:71-74. [10]郧文聚,范金梅. 我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进展[J]. 资源与产业,2008,02:9-14.
[11]冯红燕,谭永忠,王庆日,陈佳,余振国.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J]. 中国土地科学,2010,08: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