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检测)

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检测)

来源:华佗小知识
人教版2019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故事中与武松无关的是( ) A.血溅鸳鸯楼

B.大闹野猪林

C.醉打蒋门神

D.景阳冈打虎

2 . 下列文学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格列佛游记》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岛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 B.鲁滨逊到巴西成为种植园主,因缺乏人手等原因,与他人到非洲贩卖黑奴,在途中遇到风暴,被海浪冲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

C.儿时简爱曾被表哥里德关进红房子,再次回到盖茨海德府看望中风的里德舅妈时,在谭波尔小姐的劝解下与表哥里德和解。

D.《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的播种机”。

3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了为满洲贵族拍摄正襟危坐的传统肖像,汤姆森还在街上辛苦行走,为英国好奇的公众拍摄中国的异域风土人情。

B.中国科学家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中,殚精竭虑,最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C.当改革的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旧的司法鉴定制度时,我国司法鉴定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D.《中国机长》电影的拍摄技术十分出色,比如特写镜头让人眼花缭乱,场景的线条和色调尤为清晰真切。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弟弟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B.大会前,区志愿者顶着高温,齐心协力清理垃圾和废旧物品,即使是蛛丝马迹也不放过。

第 1 页 共 13 页

C.“铁榔头”郎平从十三岁一直走到今天,几十年的时间心无旁骛,只专心干了排球这一件事。 D.在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那七棵绚烂多姿、流光溢彩的烟花树是一大亮点。

5 . 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常见,运用广泛。

B.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叙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相识交往及离别的情景,表达对先生的感激与怀念。文章选自《呐喊》。

D.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

6 . 下面各项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风骚 凭吊 栈桥 不二法门 C.恼怒 驱除 拮据 无与伦比

B.亵渎 陨落 萧索 自之知明 D.凌驾 征引 煞白 断章取义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没有误的一项是( )

A.罅隙(xià) 鲜腴(yú) 考订(dìng) 诏令(zhào) B.丘壑(hè) 行冠(guān) 箕畚(jī) 曾益(zēng) C.濒临(bīn) 秀颀(qí) 始龀(chè) 题跋(bá) D.遒劲(jìn) 洗涤(dí) 舳舻(zhóu) 雕镂(lòu)

8 .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野花盛开的繁茂景象。

B.“∨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句话的朗读和停连的划分是正确的。

C.“娃娃”“里头”这二个都是名词,“担心” “精神”“上来”“愿意”这四个都是动词。

D.谦辞和敬辞是我们在阅读古文中常遇见的一种文言现象,我们要学会区分。如,“家父”“家慈”“舍弟”是谦辞;“令尊”“高见”“惠赠”是敬辞。

二、现代文阅读

野菊花

第 2 页 共 13 页

秦文君

①念小学时,有个同桌叫叶菊花。她胖墩墩的,手脚粗大,脸儿总是红扑扑的,可一到冬天,她的耳朵上、手背上就长许多冻疮,一直要烂到翌年春上才痊愈。那阵子,班里时兴相互起绰号,很公平,每人都拥有一个,什么“糊涂虫”“长豇豆”之类的。她呢,就很自然地被叫作“野菊花”。本来嘛,绰号只是私下里叫叫的,公开场合还都使用学名,可是,有一次上语文课,班主任齐老师口误叫了她一声“野菊花”,这下,仿佛得到认可似的,大家就干脆忘记她姓叶了,一律叫她的外号。

②“野菊花”确实有些“野”,她经常乱糟糟的,浓密的头发总是梳理不好,穿的长裤遮不住脚踝;她的书很旧,揉搓得像用了十年了。她做作业时总爱用很粗的笔写,笔画又重,所以有时就把纸勾破了,或者用橡皮擦得黑乎乎的一片。齐老师纤弱文气,酷爱整洁,所以更喜欢干净的学生。记得我和叶菊花还是很投缘的,因为她为人热情,又很爱笑,所以虽然有诸多的缺点,她仍是很讨人喜欢的。有一次下暴雨,校门口的一段路被淹了,她就往水里一站,蹬来蹬去地背班里同学过“河”。许多人不好意思,推让着,她就生拉活扯,一边哧哧地笑,一边像骆驼似的慢慢行。从那天起,大家都说她力大无穷。这事传到齐老师那儿,她很感动,结结实实地表扬了叶菊花一通,又把她叫到办公室谈了半天。出来后,叶菊花的笑神经又发达了,光笑,停也停不住,说齐老师真胆小,怕她背同学时背伤了身体,还要带她去医院查查;可说着笑着,她又用手背使劲擦眼睛。

③从此,叶菊花就成为齐老师最忠实的学生,哪个说齐老师的不是,她就面红耳赤地跟人争执,为此也受了不少嘲笑。偶尔,齐老师仍会皱着眉批评叶菊花,这时不少人就哄笑起来,做各种各样的怪样子。叶菊花一反过去的满不在乎,总是很痛心地低着头,半晌都不动,可事后仍是一条心地拥护齐老师。

④我那时也分外喜欢齐老师,包括她的风度,以及服饰、手绢什么的,因此,就和叶菊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喜欢同一个人成了一种很神秘的纽带,使我们日益亲密起来。

⑤但我和叶菊花的友谊很快就断了,说不出是谁冷落了谁;不投机是从五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的,仿佛产生于李小曼的出现。

⑥李小曼是五年级下学期新转来的,听说她以前住在澳门的祖母家。她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会弹钢琴,成绩拔尖,有个漂亮斯文的母亲,这一切都令班上的女生十分羡慕。特别是叶菊花,简直着了迷,常常上着课她就会“咬”我耳朵……

⑦这年的秋游,叶菊花带了许多食物,什么金鱼形的面包啦,什锦软糖啦,麻酥糕啦,而且她还有许多钱,顺手就在公园门口买了棉花糖、陈皮梅。她像个阔小姐似的应有尽有,同李小曼交换着食品吃,她的神情也像个骄傲的公主。

⑧可同学们却并没有围着她们。有的同学带的是面饼,穿的是带补丁的裤子,但仍吃得兴高采烈。那天我带的

第 3 页 共 13 页

是一只罗宋面包,叶菊花和李小曼异口同声地说:“你就带这个呀!”

⑨我说:“我喜欢吃这个。”

⑩叶菊花愣愣地看了我一眼。我觉得自己很骄傲,很有志气。

⑪学校的包车开进校门时,从斜刺里冲出个女人,她是叶菊花的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菜场当营业员。她一见女儿就扑过去掏她的口袋,叶菊花的脸立刻变得煞白,绝望地低声啜泣起来。大家远远地看着,只见她母亲从女儿的衣袋里摸出许多钱,一元两元的都有。随即,那母亲像头发狂的狮子,两个巴掌交替着朝女儿抽去,一面骂道:“你这黑良心的,你拿走了我这个月的工钱,一家人怎么过日子!”

⑫叶菊花佝偻着腰,抱着头,小声哀求道:“妈,妈,别在这里打我。” ⑬“你做出这种事,还讲什么面子!” ⑭“妈,妈,你可怜可怜我!”

⑮最后还是齐老师站出来劝住了叶菊花的母亲,随后她转向叶菊花,深深地看了那女孩一眼后就叹息一声。从此,她每次看叶菊花时就总带着那种惋惜的痛心的神色,再也改不过来了。

⑯第二天上学我有些迟到了,快到校门口那儿,看见叶菊花背着书包在那里徘徊。她的眼皮有些肿,失魂落魄的样子,旧蝴蝶结也没戴。她见到我就把头转开了,远远地避开我。我走进校门后又回头望去,只见她泪流满面地遥望着学校。

⑰隔了几天,叶菊花还是被她母亲送入班内。可她有些灰,再也听不见她爽朗的无忧无虑的笑声了。她就像一颗流星,亮了一下后就暗掉了。

9 . 请简要说说让叶菊花灿烂和灰暗的分别是哪两件事。 10 .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⑪段画线句。 11 . 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叶菊花愣愣地看了我一眼。

12 . 你对小说中叶菊花的母亲对女儿又打又骂的行为,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认识。 13 .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塑造了叶菊花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第 4 页 共 13 页

B.小说的第⑤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叶菊花前后不同的表现,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但不能被环境所左右。

D.小说第⑯段,通过描写叶菊花的神态,表现了她非常后悔、渴望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心情。

(18届福建省福州市春季与福州屏东中学九年级联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小题: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 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 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的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 风俗、风情、风致等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 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 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 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 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 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 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它书籍 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 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 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 只有这

第 5 页 共 13 页

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 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 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 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 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 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 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

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

14 . 通读全文,请你说说《诗经》之“风”指什么?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重读《诗经》有什么意义?

15 . .文章第4 段举《周易》中的十五卦之风的例子用意是什么? 16 .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B.孔子把君子之德喻为风,把小人之德喻为草,草随风动,强调百姓在领导者的影响下,自然会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或社会风貌。

C.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符不符合法律法规并不重要。

D.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

第 6 页 共 13 页

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作“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枝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7 . 作者为什么说“风是乡村的魂”,请联系全文,分要点加以概括。 18 . 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④段却写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第 7 页 共 13 页

19 . 综合全文,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哪些情感?

20 . 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第⑤段举出一句加以赏析。

三、句子默写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0分)

1.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 ,_________。” 3.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

5.____________,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 6.四面湖山归眼底,_____________。

7.淡黑的起伏的连山,___________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8.中秋佳节,小方想给远方的朋友寄张明信片表达自己的思念和祝愿,请你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选出合适的两句推荐给他: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①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②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③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④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⑤,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⑥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

第 8 页 共 13 页

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释:①人情:人的感情。②卒:同“猝(cù促)”,突然。③挟持:指抱负。④镬:huò,古代的大锅。⑤贲:bì,孟贲,育,夏育,两人均是战国时的勇士。⑥圯上老人:圯上老人:指黄石公;圯,桥。

21 .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填出代表选项的字母) A.匹夫见辱 见:被 B.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 固:牢固 C.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轻:轻易

D.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弊:疲惫、衰败

22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

①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②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23 . 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用______、_______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

五、诗歌鉴赏

赏析《渡荆门送别》完成题目。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第 9 页 共 13 页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4 .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5 . 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六、语言表达

26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太多的“工匠精神”。“百工圣祖”鲁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技术的极致,这是发明家的工匠精神;贾岛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①__________;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是墨客的工匠精神。②而今,__________。当下,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很多时候遮蔽了人们对精神价值特别是超越性价值的追求。正是这种“工匠精神”的缺失,导致在国内很多人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继而盲目崇拜进口,在国际上我们的很多技术领域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所以说,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工匠精神”更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制造”实现华丽转身的灵魂所在。

七、作文

27 . 根据要求写作。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季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朗读者)七期卷首语)

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③凡涉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

第 10 页 共 13 页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二、现代文阅读

1、2

3

第 11 页 共 13 页

三、句子默写

1、

四、课外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语言表达

1、

七、作文

第 12 页 共 13 页

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