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共30题(30分)
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判断题,共20题(20分)
2007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名词解释(10分)
2007年 1.病窦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简称病窦综合征,又称窦房
结功能不全。由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病变引起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传导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和临床症状。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每分钟少于50次。窦性停搏和(或)窦房阻滞。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交替出现。心动过缓为窦性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或扑动。慢性心房颤动在电复律后不能转为窦性心律。持久的缓慢的房室交界区性逸搏节律,部分患者可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
2.心肌冬眠: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后心肌功能状态和心肌存活与否直接取决于心肌缺血的严
重程度和持续时间:①严重、持续的心肌缺血(包括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引起的)导致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完全丧失和心肌的坏死。②严重短暂心肌缺血(一般<20min)后,心肌细胞虽未发生坏死,但心肌功能延迟恢复,即使心肌血流得到有效灌注,仍需要数小时乃至数天数周才能恢复,称为心肌震荡(myocardialstunning,又有译为心肌顿抑)。③慢性持续心肌缺血,心肌通过自身调节而使收缩功能减低,减少能量消耗,以保证心肌细胞存活,防止不可逆损伤,从而导致心功能持续降低,称为心肌冬眠(myocardialhibernation)。
3.心脏性猝死: 4.急性冠脉综合征
2010年(10分)1.心脏性猝死:由各种心脏原因所引起的、以急性症状开始1小时内骤然意识丧失为
前驱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最可能的原因是心血管功能的障碍,使脑血供突然停止而丧失意识,最后导致生物学死亡。
2.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简称房室阻滞。是心脏传导阻滞中最常见的一种。正常的心脏电发动机是窦房结,它发放电冲动,随即通过心房肌传递,抵达房室结及左心房,然后到达希氏束和浦肯野细胞激动心室肌,完成一次心脏收缩电活动。发动机故障,即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电路故障,即是传导阻滞。发生在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称为房室传导阻滞。
3.心脏指数;心脏指数(心指数 cardiac index)是将由心脏泵出的血容量(升/分钟)除以体表面积(平方米)得出的数值。进而可以将体型大小不一的患者进行直接比较。心脏指数(升/分钟/平方米)=[ 心率(次/分钟)x 每搏指数(毫升/平方米)]/1000
4.高血压脑病;高血压脑病是指脑细小动脉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痉挛或广泛微血管栓塞,脑供血发生急性障碍,也可能脑内小动脉因血压极度升高而被迫扩张,从而使大脑过度灌注,导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5.心肌梗死扩展:是指梗死区范围扩大,即坏死心肌数量增加,实际是一种早期再梗死的表现。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24 小时到出院的一段时间内。其组织学基础为梗死区周围又有新的坏死灶,大多分布于与梗死部位同一血供的危险区内。其发生机制可能是梗死冠状动脉出现自发再通后再次完全闭塞,因此更常见于梗死范围小的病人。
2011年(10分)
1、舒张性心力衰竭:舒张性心力衰竭(diastolicheartfailure,DHF)是指在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室舒张不良(心室顺应性减退和充盈障碍)使左室舒张末压(LVEDP)升高,而致肺淤血。它主要见于心室肥厚如高血压和肥厚性心肌病时,这一类病变将明显影心室的充盈压,当左室舒张末压过高时,肺循环出现高压和淤血,即舒张性心功能不全,此时心肌的收缩功能尚可保持较好,心脏射血分数正常,故又称为LVEF正常(代偿)的心力衰竭
2、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心肌梗死后综合征(postinfarction syndrome)也称Dressler综合症,发生率约10%,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白细胞增多和ESR增快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
3、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 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以往称后者为非Q 波型心肌梗塞 (NQMI)。是由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梗塞相关动脉的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是以血小板为主的“白血栓”形成,不同于 ST 段抬高型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脉内闭塞性的“红血栓”。
4、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这类药物能引起新发心律失常出现或原有心律失常加重,如室性 抗心律失常药使用需注意安全,早搏发作频度增加(3~10倍),室性心动过速速率加快(10%以上),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室速,由单形性变为尖端扭转型室速或恶化为室颤。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其发生率为6~36%,其机制与心电冲动形成或传导障碍有关。易患因素或诱因包括反复发作或持续性室速、左室功能不全、心肌缺血、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电解质(钾、镁等)紊乱、药物使用不当、肝肾功能差、药物配伍不合理等。这类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与促心律失常作用几乎并存,对正常心肌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较小,对病态(缺血、肥大、心衰)心肌,其促心律失常作用较大。
5、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综合征(pacemakersyndrome)是指起搏器植入后由于血流动力学及电生理学方面的异常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只要房室分离,任何起搏模式均可以发生。一般多见于VVI起搏方式,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低心排血量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发生晕厥者约为38%。发生病因是多因素的:①房室同步收缩丧失,可使心排血量降低20%~30%,如原有心功能不全者可下降50%以上;②房室瓣关闭不全引起收缩期血液反流回心房,增加心房负荷;③心房压力增高,抑制了周围血管正常的收缩反射,导致血压下降;④右心室起搏致使双心室收缩不同步;⑤心室、心房电活动的室房逆向传导等。
2012年(10分)
1.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2. 肥厚型心肌病3. 慢-快综合征4. 高血压脑病5. 急性心力衰竭
四、 2007年
简答题(40分)
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原则
抗心律失常药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与诊治理念有更新,目前一般认为室性早搏大多数为功能性,功能性早搏除非需要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应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如要去除诱因,可服镇静剂或β受体阻滞剂,以消除紧张。治疗可选用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美西律、莫雷西嗪、普罗帕酮等,也可适当辅用中成药。胺碘酮或奎尼丁等药物的脏器毒性大,致心律失常危险也较高,治疗时一般不采用。器质性心脏病室性早搏应针对基础心脏病治疗,控制病因,纠正低钾、低镁、洋地黄中毒等原因。
室速治疗研究显示,院外心脏骤停抢救中应用胺碘酮,患者生存率比采用利多卡因高,复发率较低。故目前指南主张首选胺碘酮治疗室速。若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应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准备心肺复苏,纠正诱因,治疗原发病。胺碘酮或索他洛尔可作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药物,或者与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合用。
2.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有哪些疾病 3.心衰的常见诱因
4.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指征和禁忌证
5.不宜应用洋地黄的情况6.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2010年
1、NYHA心功能分级;
2、宽QRS波心动过速可见哪些心律失常?
3、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可见于哪些疾病?
1.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在我国为最常见病因,常伴有二尖瓣狭窄和主动脉瓣损害。
2. 二尖瓣脱垂:部分为其他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如马方综合征)的表现之一。
3. 冠心病,心肌梗死:由于左室乳头肌或基底的左室心肌慢性缺血或梗死后纤维化,致乳头肌功能失常。
4 腱索断裂:多数原因不明(特发性),偶可继发于二尖瓣脱垂,后叶腱索受累较多见。
5. 二尖瓣环和环下部钙化:为老年退行性改变。
6. 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破坏瓣叶边缘、瓣叶穿孔或炎症愈合后瓣叶挛缩畸形
7. 左室显著扩大:瓣环扩张和乳头肌侧移所致。
8. 其他少见原因:先天性畸形、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和左房粘液瘤等。
4、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禁忌症?
5、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血流动力学指标级处理? 6、心衰常见诱因? 7、心绞痛分型?
2011年
1、 心肌病的分型:
心肌病(DDM)是一组由于心脏下部分腔室(即心室)的结构改变和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栓塞及心力衰竭等。病因一般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反应、遗传、药物中毒和代谢异常等有关。其类型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未分类的心肌病、特异性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特点是以左心室(多数)或右心室有明显扩大,且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以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为基本特征。
(2)肥厚型心肌病:特征为心室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呈不对称性肥厚,部分可引起心室流出道梗阻。起病缓慢,早期表现为劳累后呼吸困难、乏力和心悸。超声心动图对本病诊断价值很大,表现为室间隔和左心室壁肥厚,二者厚度之比多大于正常的1.3:1。
(3)型心肌病:以心内膜心肌纤维化、心肌僵硬及心室舒张充盈受阻为特征。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腔狭小、心尖部闭塞、心内膜增厚和心室舒张功能严重受损。
2、血压水平的定义(正常血压、正常高值、1、2、3级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按WHO的标准,人体正常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39mmHg和/或舒张压>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亦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类 别 理想血压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收 缩 压 (mmHg ) 舒 张 压 (mmHg )
<120 120~129 130~139
<80 80~84 85~
≥140 ≥90 90 ~99 100 ~109
1级高血压(轻度) 140 ~15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 ~17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3、PCI的临床适应症
≥110 <90
冠心病介入治疗适应症主要有:(1)心绞痛经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冠脉狭窄病变显著的患者。(2) 冠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复发,管腔再狭窄的患者。(3)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或发病12~24 小时以内,并且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和(或)有持续严重心肌缺血证据者可行急诊PCl。(4)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复发心绞痛的患者。
4、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心肌重构改变:收缩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为: (1)左心室增大、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增加及lvef≤40%。 (2)有基础心脏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3)有或无呼吸困难、乏力和液体潴留(水肿)等症状。
5、阵发性室上速的临床治疗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一种阵发性过速而整齐的心律,其特征是突然发作和突然停止,可分为房性、结
性、和室性。房性与结性心动过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治疗:(一)急性发作的治疗 发作持续或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应尽早控制其发作。1.刺激迷走神经①用压舌板刺激悬雍垂诱发恶心呕吐。②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呼气动作(Valsalva法)或深呼气后屏气,再用力作吸气动作(Muller法)。③颈动脉窦按摩。④压迫眼球。2.药物治疗①异搏定。②西地兰。③三磷酸腺苷酶(ATP)。④胺碘酮或心律平稀释后静脉注射或滴注。3.同步直流电复律上述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同步直流电复律。但洋地黄中毒所致的心动过速及有低血钾者不宜。4.可经食道心房调搏术,用超速刺激或短阵猝发刺激终止心动过速。(二)择期手术:目前最佳的选择是射频消融术。
6、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其他疾病或原因的高血压。血压升高仅是这些疾病的一个临床表现。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1)肾脏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动脉狭窄等;(2)大血管病变,如大血管畸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大动脉炎等;(3)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严重时要终止妊娠;(4)内分泌性病变,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5)脑部疾患,如脑瘤、脑部创伤等;(6)药源性因素,如长期口服避孕药、器官移植长期应用激素等。
7、冠心病的分型
一、隐匿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二、心绞痛型: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三、心肌梗死型: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四、心力衰竭型:(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
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五、猝死型:分类标准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2012年
1. NYHA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仅适用于单纯左心衰、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分级。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Ⅱ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括动轻度受。
Ⅲ级:患者有心脏病,以致体力活动明显受。休息时无症状,但小于一般体力活动即可引起过度疲劳、心悸、气喘或心绞痛。
Ⅳ级:患者有心脏病,休息时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绞痛症状,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均使不适增加。
2. 阵发性室上速的治疗:
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部分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均可以表现为WCT。
WCT的主要病因有三种:①VT,占80%左右,②SVT伴差传或束支传导阻滞,约占15%~20%,③SVT经房室旁路前传(包括各种预激性心动过速、逆向型AVRT、Mahaim纤维参与的心动过速)。占1%-5%。三者引起QRS波增宽的共同机制是:将正常两侧心室同时除极的过程改变为先左心室后右心室(或反之)的先后顺序除极,其结果是延长了心室的整个除极时间,造成QRS波群增宽。
其他少见的原因有心室肌之间缓慢传导、心室瘢痕、高钾血症、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
3.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药物及再通指标 4. 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5. 二尖瓣狭窄的常见并发症
6. 根据2005高血压指南修订版,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7.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生素用药原则 5.不宜应用洋地黄的情况
适应症:①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②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房性心
动过速、阵发性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反复性心动过速。
禁忌症:洋地黄中毒、洋地黄过敏。
非适应症(相对禁忌症):病窦综合征,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单纯二尖瓣狭窄并窦性心律、肥厚型梗阻
性心肌病,急性心肌梗塞发病72小时内,预激综合征。室性心动过速,低钾低镁。
6.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并发症
1、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尖区出现收缩中晚期喀喇音和吹风样收缩期杂音,第一心音可不减弱,多发生在二尖瓣后乳头肌,见于下壁心梗。2、心脏破裂常在起病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造成心包积血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猝死。室间隔穿孔,在胸骨左缘3~4肋间出现响亮的收缩期杂音,常伴有震颤,但有的为亚急性。3、栓塞见于起病后1~2周,可引发脑、肾、脾、四肢等动脉栓塞。4、心室壁瘤多见于左心室。左侧心界扩大,心脏搏动广泛,搏动减弱或反常搏动。ST段持续升高,X线和超声可见左室局部心缘突出。5、心肌梗死后综合征发生率约10%。于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可反复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