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德勒兹_根茎_理论的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研究

基于德勒兹_根茎_理论的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基于德勒兹“根茎”理论的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研究

Research on Eco-aesthetic of Urban Form Based on the Rhizome Theory of Gilles Deleuze

■ 金广君1 刘松茯2 朱海玄1 ■ Jin Guangjun Liu Songfu Zhu Haixuan

[摘 要] 本文借鉴德勒兹异质共生的“根茎”理论,通过对城市系统隐性秩序和深层结构的研究,提出城市形态结构模式与主体日常生存状态的整生图式—“根茎”审美图式,并根据其细分的线形“茎干”态、分形“簇群”态、拓扑“网络”态三种审美图式,分析其在空间适宜性、形态整合性、环境场域性等方面具有的高度生态性。

[关键词] 城市形态 生态审美 根茎 茎干 簇群 网络

[Abstract] The article, referencing the heterogeneous symbiosis of Gilles Deleuze’s rhizome theory, through focusing on the potential order and deep structure of the urban eco-system, proposes the Rhizome aesthetic mode that ecologically integrates the formal language of structuralism and the poetic dwelling of the urban eco-system. The Rhizome aesthetic mode of urban for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ogical stages, which are linear stem form, fractal cluster form and topology web form, and that have the eco-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uitability in space, integration in form and field in environment.

[Key words] Urban form, Eco-aesthetic, Rhizome, Stem, Cluster, Web

城市系统是一个时空交错、各层级相互关联、开放的复杂体系,处于交织状态。现代主义城机械的功能分区,被历市形态①理性的审美范式②、

史实践证明了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城市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复杂性远大于灵活性,原有审美范式已不能满足城市形态动态发展的需要。建构合规律、合目的的认知图式③与实践图式来引导生态城市建设实践,需要引入新的价值体系和审美范式。一、德勒兹的“根茎”理论及其启示

城市形态审美研究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可以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借鉴社会科学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以期建构完整的城市形态结构模式;其二是对主体日常生活的关注,以期为主体提供宜居的生存环境。城市形态审美的生态化转向,特别是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异质共生“根茎”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将这二元化的审美形态进行生态整合的理论基础。

1.德勒兹的“根茎”理论

《根茎》是吉尔·德勒兹与费里克斯·伽塔里(Félix Guattari)合著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卷2):千高原》(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2.Mille Plateaux)的第一篇,作为强度连续体④建构基础的第一原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德勒兹通过对根茎图式(图1)与树状图式(图2)的思辨,提出了异质事物间相互生成和具有后结构主义意味的多元拼贴图式。树状图式表示的是统一性、同一性、整体性、一致性和固定性,而与之相对的根茎图式则表示了差异性、差异关联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兰花

与蜜蜂具有相互生成的根茎图式:蜜蜂采蜜时为兰花授粉,双方由此延续了生息繁衍的生命链,构成了一种异质共生的“根茎”图式。“根茎”图式与总是企图回到“同一”的树状追溯不同,在兰花的生命中无法追溯蜜蜂的系谱学轨迹,如兰花可以与蝴蝶甚至其他昆虫相关联,同样构成图式。生态视域下,城市系统的深层结构、城市形态、主体日常生活之间的异质相关性构成“根茎”图式,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关联性和生态整生性⑥。

2.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的“根茎”性城市系统作为以主体日常生活为关注点的共时、历时体系,其共时维度是一种同时要素的相互关联结构,其历时维度是各构成要素及其结构关系在时间上的动态演化过程,都是以一定的城市形态结构为基础,即城市形态的“根茎”结构。20世纪60年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思维模式,为城市形态“根茎”审美图式的建构提供了方基础。结构主义以模式化的逻辑,从本质上探讨事物的深层结构,如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所言,“结构主义者的最终目标是永恒的结构:个人的行为、感觉和姿态都纳入其中,并由此得到它们最终的本质”。在城市形态的发展变化中,城市形态的结构体系可划分为持久性与暂时性层级,在时间因素的引入中,持久性的结构体系包含了非确定性发展的可能。如新陈代谢派代表丹下健三的东京湾规划(图3),在持久性因素上装置可变的暂时因素,形成一种不断进化、动态、持续的演化结构。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建构城市形态的内在“根性”结构,以进行城市形态与人

作者单位:1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 · 518055)2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11-04-111 差异关联的根茎图式(图片来源:《数位时代之空间-时间

叙述结构初探》)

2 同一关联的树状图式(图片来源:《数位时代之空

间-时间叙述结构初探》

122城市建筑|学者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Scholars'Forum

类生存模式的生态性探索。

二、生态城市形态的“根茎”审美图式

由前述可知,“根茎”审美图式是城市系统的深层结构,是对城市形态动态发展的整体性思考与结构性预设。基于城市形态审美对象从城市形态结构到城市形态肌理,从城市系统的动态运行到审美主体日常生存的生态演化,“根茎”审美图式可分为“茎干”态、“簇群”态和“网络”态三个逻辑建构阶段。

1.“茎干”态生态审美图式

茎干态审美图式是以线性的基础设施或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的“根茎”审美图式。“茎干”作为线性概念首先由坎迪利斯—琼斯—伍兹⑦提出。茎干结构(如街道)以其流动性和动态性,强化了人类的日常行为与空间形态的相互关联,以及“茎干”周边空间形态对茎干结构的影响与反作用,从“十次小组”(Team 10)的拼贴图示中不难看出“茎干”的双重属性,即物质性与社会性的结合。正如坎迪利斯—琼斯—伍兹所言,“茎干”就像携带了城市基因的信息线,在不断地演变中,完成了城市形态的重组与结构性再现。作为概念性实践,其在1961年的法国诺曼底Cean-Hérouville竞赛(图4)及1962年的西班牙毕尔巴鄂规划(图5)中,以茎干结构作为基本的结构形式,来满足未来10~15年人口增长和城市密度⑧增加的需要。线状的茎干结构串联了商业、文化、休闲等服务设施,集中了日常生活活动与不同发展速度的“流动性”特征,并被规划为不同层级,以适应不同发展阶段与发展历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

2.“簇群”态生态审美图式

簇群态审美图式是茎干态审美图式的分形形态,是城市形态审美从强调城市形态结构逐渐向强调城市形态肌理的演进,增加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对审美主体日常生活的关注。簇群态是茎干态向网络态发展的中间状态,表现了空间结构不断衍生的生态逻辑。坎迪利斯—琼斯—伍兹在法国图卢斯(Toulouse-Le Mirail)新城设计中(图6),以不同层级的茎干结构形成了簇群状的城市形态,实现了形态结构由公共空间向私密空间的延展,形成连续多变的城市肌理。再如其在非洲乍得拉密堡(Fort Lamy)库温特圣马汀(Cuvette Sain-Matin)设计中,以联系公共与私密空间的“空间街道”为“茎干”,随着茎干结构的不断细分与渗透,以街巷的形式延伸至城市的肌理之中。可见,从茎干图式向簇群图式的发展,是在城市肌理中建立一种系统而相对的体系,其中包含了基础设施的建构与汇集,并预留了发展空间,使城市形态结构具有双重属性与弹性化的特征,以此适应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3.“网络”态生态审美图式

网络态审美图式是茎干态、簇群态审美图式的拓扑发展,是一高度复合、无中心或多中心、端部开放以及可以在其中任意插入子系统的非层级化的城市形态结构体系。网络态审美图式是对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的整体性建构,奠定了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的基础。正如道萨迪亚斯(Constantinos Apostolou Doxiadis)所认为的那样,“网络是人居研究中最重要的元素,这是日常生活的基础,也是人们生存

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史密森夫妇(Alison and Smithson)的柏林首都规划竞赛方案中(图7),城市形态已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建筑聚集的场所,而是一种被有机组织、供社会有序发展与人们诗意栖居的生态网络。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印度昌迪加尔规划中,南北向的绿地与东西向的商业设施组成网络结构,社区分布其中,“网络”结构赋予了城市无限的发展变化以及生态适应的自由,成为功能主义城市形态关联性缺失的有益补充。这种无中心或多中心的网络态审美图式,以更加自由的空间格局更有效地服务于各个功能区,促进整体的均衡发展。其显现的物质性与隐匿的社会性使其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也恰恰反映了城市系统的现实本质。三、“根茎”城市形态审美图式的生态性

“根茎”审美图式作为城市形态审美范式的深层结构和整体性预设,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时空交织维度上,分别以生态适宜性、生态整合性、生态场域性为城市系统合规律、合目的的动态发展提供结构性基础。

1.生态适宜性

生态适宜性是“根茎”审美图式在时间维度上,以深层结构为城市形态发展的多样性、不确定性提供空间支持的可能。城市系统作为各种日常要素聚合的整体,处于不断的产生、生长、衰退与更替的演变过程中,“根茎”审美图式借鉴结构主义思维逻空间发辑,在时间维度上以深层结构追求“多价⑨”展的可能性。如意大利Hiddenoffice事务所为西班牙阿利坎特(Alicante)港区提出的Hyper Alicante

123方案(图8),以基质性(matrix)形态结构来应对港区多样化的日常活动和不确定的空间发展。在城市形态方面,“根茎”审美图式,形成“缝隙”式的转换空间与模糊地带,为城市空间的动态发展创造了“加”“减”的余地。在空间密度的动态变化中,产生“虚”“实”的转化,保持可持续发展与整体性平衡;在审美关系方面,“根茎”审美图式的差异关联性,以深层的内在逻辑,支撑着“随机”的表层形态。审美主体日常性、个体性的非确定性特征,在“根茎”审美图式的城市形态中,具有自由发展的可能。可见,“根茎”审美图式在审美主体日常生活细节的组织中、虚实融合的网络化编织中,以内在秩序与外在形态的差异关联支持着城市系统“多价”的动态发展。

2.生态整合性

生态整合性是“根茎”审美图式在空间维度上,以深层结构的开放性、“中介”性对城市形态元素的网络化整合。在城市系统中,各构成单元可看作生态斑块,“根茎”审美图式以内在的隐性秩序,对外在的形态元素和社会单元进行网络化整合,形成一种非中心或多中心、非层级的网络态生态整体,如美国洛杉矶的Iwamoto Scott Architects事务所为未来(2108年)洛杉矶城市形态提出的Hydro-Net概念(图9),以网络性的生态基础设施,既为城市系统提供生态支撑又进行生态性的整合。“根茎”审美图式在对共时性形态要素横向整合的同时,也具有对历时性事件要素的纵向整合性,即基于“现在”对“过去”,以及可预测与不可预测“未来”的动态整合。由此可见,“根茎”审美图式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因素的相互编织中,在历时性要素的整合中,以其深层结构对城市形态的各因素进行网络化关联,以保持城市系统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动态平衡。

3.生态场域性

生态场域性是“根茎”审美图式在时间与空间维度中,以深层结构作为城市系统各种“在场”与“不在场”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性存在的场所。城市形态审美体系中,其物质形态之间、非物质形态之间以及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之间的生态关联,以深层“根茎”形态建构了一种网络化、非层级的“强度连续体”,即城市形态审美场⑩。城市形态审美场具有的生态关联性,以一种动态网络化系统,体现一个或多个单维与系统的不断交织。各体系既相对又相互关联,“一维+一维”、“一维+”、“+”为其主要的呈现方式。史密森夫妇的Play Bruneck图示(图10),形象地说明了城市形态审美场中各“强度”间的作用方式与演变形态,其中点、线以及面与面之间的相互交织,体现了城市系统的“真实”存在状态。在“在场”与“不在场”因子与时间因素的叠加中,城市形态审美场以显性与隐性的协调作用,使城市系统的生态演变始终保持动态平衡。

四、结论

城市作为时空交织的复杂体系,决定了城市形态发展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通过对现代主义城市形态理性审美范式的系统反思,“根茎”审美图式作为城市形态生态审美范式,通过对城市形态深层结构系统性的预设,以一种潜在、开放、无层级的整体结构,为城市形态的动态发展提供了生态认知与生态实践的理论图式,同时,也是城市形态生态审美体系建构的思维模式与研究策略。■

的千面高原之间隐伏着纵横交错的指涉(参照)性话语。参见:栾栋.德勒兹及其哲学创造.世界哲学,2006(4):16~23

⑥系统的整体生成、整体生存、整体生长,是谓整生,作为生态哲学的理论建构逻辑与研究方法,它反映了审美对象的逻辑生态与历史生态统一的整体生命历程,概括了人类美学最高、最根本的生成发展变化规律。参见: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

⑦这是一个由“十次小组”中希腊籍法国建筑师Georges Candilis,南斯拉夫建筑师、画家Alexis Josic和美国建筑师Shadrach Woods三位成员组成的设计团体。参见:朱渊.网络化(network)城市建筑研究初探—从“十次小组”(Team10)谈起.建筑师,2008(5):58

注释

①“城市形态”常作“城市”本身的同义词,是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对象,即用形态学的方法分析与研究城市的社会与物质形态问题的研究对象。参见:段进,邱国潮.外国城市形态学概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4

②“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提出并在《科学的结构》中作系统阐述,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审美范式是审美活动本身的样式和样态,同时也是规范审美活动的一种模式。③“图式”概念最初由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他把图式看作“潜藏在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术、技巧。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是指一个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模式或心理结构,是一种认知的单元。由此可见,图式是关于一类事物的有组织的较大知识单元或信息模块。

④德勒兹认为“哲学只有一个目标:建构概念”。强度连续体是建构概念的维度,由内在平面内的复数力量的多样性关系和强度两个轴线来度量。于是,将自己掷入一块力量布置中,首先意味着置身于各式匿名力量与瞬间向量的滋生场域。重点并不在于指认或命名这个或那个匿名力量,也不是去固着与确定这个或那个瞬间向量,而在于等待一块“强度连续体”的出现,也在于如何从一块强度连续体滑动到另一块。一个“概念”能否成立取决于诸强度连续体能否被系列化,能否成为一块介于多样强度连续体之间的“层”(层由被编码的环境和成形的实体所构成)。参见:杨凯麟.二(特异)点与一(抽象)线—德勒兹思想的一般拓扑学.台大文史哲学报,2006(1):178~179

⑤《千高原》一书借用地理学上的“原”概念取代传统书籍中的“章节”概念,虽然每一“原”都标明日期,但不同“原”的时空相互交叠、巧合、分支延展,构成了多元互联、流转多变的共振域,高低不同

⑧“十次小组”核心成员彼特·史密森(Peter Smithson)在《意大利思考:史密森夫妇》(Italian Thoughts--the Smithsons)中认为密度涵盖了“空”与“实”的概念。其中,“空”不仅显现于空间概念,还体现了“事件”与“空间实践”的缺失;而“实”则不仅反映于建筑实体,还表现在“空无”的空间中人类的聚集。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的“密度”属性,最终综合形成“密度”的综合存在。参见:朱渊.现世的乌托邦—基于“中介”(in-between)视角的“十次小组”(Team 10)城市建筑理论研究:[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10.112⑨荷兰建筑师赫曼·赫兹博格(Herman Hertzberger)用“多价”概念描述“多重意图”(multipurpose)导致的事物复杂性与可塑性本质,是对单一“功能主义”的批判,是在时间演进过程中功能的转换与重叠。参见:朱渊.现世的乌托邦—基于“中介”(in-between)视角的“十次小组”(Team 10)城市建筑理论研究:[学位论文] .南京:东南大学,2010.72

⑩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审美场是美学的最大范畴,是一个时代的美学的整体范畴,是人类美学的总体范畴,蕴涵着人类审美历史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是美学特别是生态城市形态审美的最高对象和整体对象。参见:刘松茯,朱海玄.城市形态审美场建构逻辑发展研究.华中建筑,2010(11):156~158

参考文献

1 朱渊.网络化(network)城市建筑研究初探—从“十次小组”(Team10)谈起.建筑师,2008(5)2 Tom Avermaete. Another Modern-the Post-war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Candilis-Josic-Woods. Rotterdam: NAI Publishers, 20043 朱渊,王建国.“十次小组”“流动性”解析与延展.建筑学报,2010(4)

4 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71

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