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2年 第1—2期 、\ Jouma1 of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NO 1—2 2012 吴增生(浙江省仙居县教育局教研宣) 摘要:以数轴上点的运动为背帚让学生归纳有理数乘法法 计了学习资源,本质上设置了基于视觉的学习活动;浙教版课 则,由于涉及到时间、速度、位移等三个有正负方向的量,往 标教材利用了温度变化量(有正负方向)、时间(有正负方向)、 往容易造成视觉上的混乱,学生难以借助这种混乱视觉来完成 温度变化速度(有正负方向)的关系设计了学习活动,在本质 法则归纳任务.学习乘法和加法有不同的脑机制,加法更多地基 上与人教版课标教材相同. 于视觉加工,而乘法更多地基于语义加工.以数系扩充思想开展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采用的是因数变化导致积变化的变化序 从非负数乘法运算到有理数乘法运算的推广活动,以语义加工 列观察活动: 为主,以视觉加工为辅,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大脑认知规 律,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 首先利用水位变化观察,归纳出正数与正数相乘、负数与 正数相乘的积的特点,得到(一3)×4=(一3)+(一3)+(一3) (一3)=一12. 关键词:有理数;乘法法则;教学设计 一接着,采用类比方法计算: 、有理数乘法教学的困惑 议一议 (一3)×4= 猜一猜 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学习中,对两个负数相乘法则的理解是 一个难点,其主要的困难是难以像有理数加法一样,用简单而 (一3)×3= 直观的数轴上点的运动来表征,事实上,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 (一3)×2= (一3)×1= (一3)×0= 引入负数和负数的运算也是困难重重的,尽管负数乘以负数法 则的数学史比较缺乏,但菲利克斯・克莱因在他所著的《高观点 下的初等数等 (第一卷)中介绍 了印度人从面积说明出发,从特 让学生思考:一个因数每减少1时,积怎样变化?通过比 较一个因数的变化规律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关系来获得对“负负 得正”法则的理解. 3 ^例向一般的推广过程(如图1), 这一过程在他看来是“人类不由 自主地倾向于在更一般的情况下 . 华东师大版课标教材采用分步概括的方法,先通过数轴上 一 一 一 一 左右运动中时间、速度和位移的关系的观察得到正数乘以正数 ^^) 3 3 3 运用从特例中得到的法则”,是 人类本性的一种表现. (0一b)(c—d)=∞一ad—be+bd 图1 法则、负数与正数的乘法法则,通过比较3×2=6和(一3)×2: ;( × × × × l 2 一一 3 一 4 一一从特例到一般,认为对于任意数 ,6,C,d,式子(0— 6)(c—d nc—ad—bc+6d仍然成立,再让8=c=0,就得到 (一6)(一d)=bd. 6概括出“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 ^^^) 的积也变成原来的积的相反数”(从而避开了规定时间正负), 再运用概括出的规律得到:(一3)×2:一6---*(一3)×(一2)=6,并 = = Il = 现在看来,这样的推理显然是立不住脚的,但当时就是这 样得到“负负得正”法则的. 进一步概括出两个负数相乘的运算法则. 尽管各版本教材对有理数乘法的法则提供了不同的教学思 在数学发展历史上,字母表示数和负数的引入是交错在一 路,但遗憾的是,学生对法则的合理性理解并不如人意.绝大多 起的,尽管人们起初对负数有排斥观点,但逻辑基础不牢固的 数学生在学习了法则后,难以理解其合理性.①把速度、时间 负数的运算法则一直在运用了好多个世纪后,才于19世纪考虑 和位移全在数轴上表示,由于涉及到三个向量,学生容易混淆,特别是给时间规定正负,学生是最难理解的.②把负整数与正 到了它的逻辑相容性. 正是由于对“负负得正”运算法则的形成的数学史的缺失, 整数相乘,再把正因数依次减少1,观察其积的变化规律,通过 才造成当代数学教学中对这一法则教学的内容呈现说明方式的 归纳得到“负负得正”,这又过于形式化,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法 多样性,形成至今“没有公认的教学方法”的局面,在我国, 则是怎样得到的,为什么是合理的.③采用分步概括的方法先 各版本的教材采用了各自不同的方法呈现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则 得到“两数相乘,若把一个因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则所得的积 的资源. 也变成原来的积的相反数”,再概括出两个负数相乘的运算法 人教版实验教材利用直线上点的运动的时间(有正负方 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法则合理性的理解,但同样有过于形 向)、速度(有正负方向)和位移(有正负方向)之间的关系设 式化的问题,其合理性缺乏必要的验证. 收稿日期:2011-10—1l 作者简介:吴增生(1962一),男,浙江仙居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育研究 26 二、乘法学习和加法学习的认知加工方式差异 拓展运算的基本原则是保持运算和运算律在扩充前后的相容性. 既然数学史难以为有理数教学提供典型的思维样例,那么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是把数集从非负数扩充到有理数后, 我们能否从学习过程的认知加工机制上获得借鉴呢?在教学实 把非负数集合中的乘法法则推广到有理数集中,而这种推广得 践中,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总是希望像有理数加法一样,从直观、 到的法则的合理性需要从(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的相容性以及 具有现实意义的例子观察开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实际意义两方面去检验.从学习的脑机制看,有理数乘法运算是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呢? 基于语义的加工,是小学学习过的非负数乘法法则在保证运算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学习是建立在小学正数乘法法则学习 律成立下的自然合理的推广.在基于脑、适于脑和开发脑(3B) 的基础上的,具有与小学乘法运算相似的脑机制,在数字运算 的教育理念下,有理数乘法教学应该让学生参与数系扩充的过 的脑机制研究中,研究人员分别在加法运算任务和乘法运算任 程,进行与学生已有认知加工方式相匹配的认知加工活动,在 务下进行了考查,发现两者具有不同的特征,相比之下,乘法 数学认知加工活动中发展脑的数学认知加工能力.这就要求有理 有更多的语义加工,而加法有更多的与视觉表象加工相关的活动. 数乘法法则形成的学习活动设计中,坚持以语义加工为主,兼 为什么正数的加法运算更多地表现出视觉加工方式,而乘 顾视觉空间加工,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数系扩充的目的和基 法运算则更多地表现为语义加工方式呢?这是与儿童最初的学 本原则. 附件:有理数乘法法则概括教学过程设计 习方式有关的.在学习加法时,儿童用实物集合的并的直观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型结合数字加工方式进行,如5+3理解为“现有5支铅笔,再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我们知道,有 拿来3支铅笔,共有8支铅笔”,并采用如数手指、看图形(如 理数有正有负,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把 图2)等方法进行学习. 有理数运算转化为小学学习过的加法运算问题,只不过在小学 数字加法运算的视觉/空间加工特征 的加法运算基础上增加了符号法则,而且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满 足结合律和交换律. 小学中,还学习了数的乘法,那么,两个有理数能进行乘 + : 法运算吗?怎样进行乘法运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回顾从非负数到有理数的扩充和加法运算的推 图2 广过程,重温有理数加法运算方法及其性质(运算律),让学生 多位数加法建立在数字加法和数位操作(进位)的基础上, 初步体会到数系的扩充既是生活实际的需要,也是扩充数集, 数位操作也具有视觉加工的优势,正是这种建立在视觉,空间加 拓展运算的需要,为把小学中的非负数乘法运算推广到有理数 工基础上的学习,才使正数加法运算表现出更多的视觉/空间加 范围提供类比的经验,引导学生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 工特征. 2.回顾知识.明确问题 正数乘法运算建立在语言符号意义的基础上,尽管也有数 师:我们知道,有理数包括正数、负数和0,那么有理数的 位操作、数字识别加工等视觉加工,但对乘法法则的理解是建 运算可以分成哪几类? 立在“累加”(如4+4+4+4+-4=5×4)的简约表示的机制上 生 :正数X正数,正数X负数,正数X 0;负数X正数, 的,其本质是对特殊的加法运算的二次抽象,因此,正数的乘 负数X负数,负数XO;O×正数,0X负数,0X O. 法运算更多地表现出语义加工的特征. 如果我们希望给出的乘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类似,也满足运 有理数的加法学习和乘法学习具有不同的大脑信息加工机 算律,那么上述问题进一步可简化为哪几类问题? 制,尽管这两种学习活动都需要视觉经验的支撑,但前者更多 生,:正数X正数,正数X0,负数X0,正数X负数,负数X 地体现出视觉,空间加工的特征,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为语义加工 负数. 特征,因此,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以基于运动模型的直观视 【设计意图】回顾有理数按符号分类,能让学生知道哪些数 觉/空间加工方式为核心认知活动显然与学生学习的脑机制不匹 的乘法运算已经学过,哪些数之间的乘法运算没有学过,使学生 配.而复杂的时间向量、速度向量和位移向量的组合动态图形更 明确运算法则推广任务的起点和目标,为产生分类样例打下基 使学生眼花缭乱,不得要领.以语义加工为主,以视觉/空间加 础,这样,在进行法则归纳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归纳的样 工为辅的加工方式比较适合有理数加法的学习,这样既适应了 例(而非教师给出),同时,通过类比加法运算,提出本课得到 大脑已有的信息加工方式,又能通过直观模型建立法则与视觉 的乘法运算也要像小学中的乘法运算一样满足运算律,使学生初 空间加工方式的联系,从而有效开发大脑不同功能区的认知加 步感受数系扩充中运算推广的基本要求:保持运算律.基于脑的 工功能的协调发展. 学习要求学生大脑“沉浸”于问题情境中,学习的关键活动是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基于数系扩充思想的法则形成过 “情境、关联和情绪”.本课采用问题解决策略组织教学,引导学 程教学设计 生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自然合理地 从非负数到有理数,是数的第一次扩充,数的扩充的核心 联系学生学习经验的方法,从而避开了一开始就让学生不知缘由 目标是“扩大数集、拓展运算、拓宽应用领域”,数系扩充中, 地观察复杂的视觉模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创新之一. 27 3.分类讨论,抽象概括 首先,用算术方法得至 相对高度为_2千米时的气温为1.2 qC; 规定高度增加为正,减少为负;气温提高为正,降低为负, 这样就得到(一2)×(-o.6)=1.2 可以用动画展示这种气温 ①正数×正数. ②正数x0. 这是已经学过的知识,不需要重新研究; ③负数×0. 类比正数与0相乘,得到结果应该为0. 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如图4).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回 顾生活经验“水费预存”. 综合②、③得到“任何数与0相乘,结果得0”. 【设计意图】这是小学乘法运算的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得到 模型2:小英家5个月前 :螯0.6"C 12 “0与任何有理数相乘积为0”,其目的是使认知任务更明确—— 在水费预存帐户存入一笔钱,研究负数与正数的乘法和负数与负数的乘法. ④正数×负数. 先让学生给出需要确定乘法运算结果的一个正数和一个负 数,如3×(一2),想想应该怎样计算,类比正数乘以正数的法 则,得3×(一2)=(一2)+(一2)+(一2)=一6,通过变化因数得到 几个有代表性的算式,通过观察这些算式及其运算结果的特征, 归纳出“正数乘以负数,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因数 的绝对值的积”,并让学生结合数轴上点的运动和生活经验 (如连续等额付出)说说这样计算是否合理(如图3). 7—6—5—4—3—2—1 O l 图3 冉根据交换律(我们要求规定的运算法则满足交换律),得 到负数乘以正数也一样,“负数乘以正数,积的符号为负,积的 绝对值等于因数的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类比小学乘法运算的意义,用自己的 概括,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方法,并结合生活经验,说说这样运 算的台理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数轴和生活经 验解释运算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乘法运算律仍然保 持”的要求,得到负数乘正数的法则.这是在语义加工的基础 上,通过类比和归纳进行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数轴、提取生 活经验,检验、类比和93_-纳结果的合理性.在这样的学习活动 中,学生经历了类比、归纳和检验等数学核心认知加工活动, 这些认知加工活动具有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高价值. ⑤负数×负数. 师:先从具体的数开始:如(一3)×(一2),结果是什么呢? 我f『]知道(一3)×0=0,(一2)+2=0, 所以(一3)×0:(一3)×[2+(—2)]=(一3)×2十(一3)×(一2)=0 (因为我们要求给出的乘法运算法则满足分配律). 也就是说,(一3)×(-2)是3×(-2)的相反数,而3×(一2)= 一6.所以(一3)×(一2)=6. 再通过几个负数与负数相乘的例子得到负数乘以负数的法 则“负数乘以负数,积的符号为正,积的绝对值等于因数的绝 对值的积”.在此基础上,寻找适当的生活实际模型说明这种法 则的合理性. 模型1:登山运动员在登山过程中,发现高度每增加1千 米,气温就下降0.6℃,他们现在所取的地方温度为0℃,相对 高度记为0千米.那么相对高度为一2千米时气温为多少?能用 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28 在完成5个月的水费扣除(包 括本月)后,帐户恰好没有钱 图4 了,如果每月从帐户上扣的水费为60元.那么小英家当初存入 帐户的钱是多少? 引导学生先规定在帐户上存钱为正,扣钱为负,本月前的 时间为负,本月后的时间为正,并用表格表示帐户上的钱的变 化如表1所示 表1 }月份 一5 1 —4 -3 -2 —1 O l 帐户上的钱 300 J 240 180 12O 60 0 -60 这样就可以得到(一5)×(一60)=300. ⑥在上述分类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得到有理数的乘 法法则. 【设计意图】“负负得正”法则,是有理数乘法学习的难点.采 用数系扩充思想,在形成运算法92《的过程中,从负数乘以0出 发,把0看作两个相反数的和,结合乘法分配律的要求,通过 观察和归纳得到“负负得正”法则,在得到结果的基础上,采 用适当的直观模型,检验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在模型1中, “高度越高,气温越低”和“规定气温0。C处相对高度为0”符 合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更容易理解.模型2中,随着扣款月数 增加,帐户上的钱越来越少;扣款月数越少,帐户上留的钱越 多,这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匹配.用与学生生活经验中正负经 验相匹配的实际模型说明法则的合理性,可以减轻学生的工作 记忆负担,从而提高概括法则的信息加工效率. 【总评】上述教学设计最显著的特点是:用问题解决教学策 略,基于数系扩充思想,设计合理的认知活动,引导学生自然合 理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语义加工为主,通过类 比、归纳和初步演绎计算,自然合理地发现法则,用数轴和生活 经验检验法则的合理性.这一教学设计遵循了有理数乘法学习中, 以语义加工为主、以视觉加工为辅的大脑认知加工规律,重视了 大脑学习的“情境、关联、情绪”关键因素作用.通过创设问题 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感知、表征、抽象概括、推 理等认知加工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加工功能,也就是 说,体现了基于脑、适于脑和发展脑的“3B”数学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菲利克斯・克莱因 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第一卷)[M].南 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吴增生.3B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原理教学策略[J].中国 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7/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