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的机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特性化的发展、融合“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两种学习方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史上的一次。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这四大变革为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必要的。首先,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语文知识接受式有很大的不同,它把情感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工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在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人文性,关注人的生存、情感、态度等问题。它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语文教学内容是比较系统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不能取代接受式学习的。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课题或指导学生确定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研究课题必须科学,而且研究的目的性要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单靠学生确定课题很难保证研究性学习能顺利进行。在选择、确定课题时首先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要清楚研究该课题要达到的目的。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例如,针对高考诗词鉴赏这个难点,可以选择“唐诗宋词鉴赏”作为大课题,学习相关内容时再确定相应的小课题,通过对此类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心理放松,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为高考复习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题选择要注意梯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学段、学习难点等因素确定课题,不要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太多,力争与教学内容同步。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是将课文中的重难点问题或课后思考题转换成研究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我们本着“把薄书读厚”的原则,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从而对这个问题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
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它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3、课题宜小不宜大。学生选题往往太大,容易流于表面空洞,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题目确定得小而精,便于将其研究得深入透彻;而且,学生研究一个课题花费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力求在较短时间内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4、要营造民主、公平竞争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及时向全班发布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表征、交流的机会。5、课题研究不占用课堂教学时间。6、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研究工作作出恰当评价,以鼓励为主。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