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3期 ‘ 成都 ̄III n-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Vo1.39 NO.3 2O l 2年6月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 Jun.2012 [文章编号]1671—9727(2012)03—0328—08 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 余震重新定位 黄晓萍 朱介寿 曹家敏 黄玉婷 蒋科植 王 成 江晓涛 杨宜海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深部结构,根据四川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原始资料,采 用Hypo 2000对汶川大地震以及震后M≥2.0级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从2008年5月12日汶 川发生8.0级大地震后,截止到2011年4月15日,获得了26 278个地震记录。重新定位后对 结果的总结为:(1)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断裂中段的北川一映秀断裂上,余震主 要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差为士0.35 S,水平误差 为土1.32 km,深度误差为土5 km。(2)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西向的余震 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3)在青川附近(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此段成为余震密集 地区,这与历史上此地很少有地震发生不吻合。 [关键词]Hypo 2000;速度模型;地震;余震;深度剖面 [分类号]P315.61 [文献标志码]A 2008年5月12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 带内的映秀一北川断裂。该地震造成的地表破裂 长达240 km,并在灌县 江油断裂形成了72 km 的地表破裂。汶川I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表明:它 是一次以上冲为主,兼右旋走滑的事件l1 。龙门 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交界的龙门山断裂带上发 生了汶川8.0级地震l1]。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 对龙门山断裂带的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做了大量的 研究 ]。其中,张培震[2]、徐锡伟 和李勇[=1I] 山断裂带的南端,余震的破裂是以上冲滑动为主, 兼有走向滑动;龙门山断裂带的情况复杂.上 等讨论了汶川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楼海【 、徐朝 繁[6 研究了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王卫民l_7 J 等研究了该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朱艾斓 ]、黄 冲型、走滑型和正断层交替出现;而北端则以上冲 兼右旋走滑为主。 缓【。 和刘巧霞【 等人用双差法对该地震余震序 列进行重新定位;滕吉文[1 、雷建设l】 等人研究 了汶川地震岩石圈的精细结构;朱介寿[1 给出了 震区及其邻域的岩石圈速度结构;王勤彩l1 、郭 祥云【 ]、张致伟口 等人对汶川地震和余震作了震 源机制解。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汶川地震提供了 依据。现在可以确认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 对龙门山断裂带的地下结构和地震活动的了 解比较粗略。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的结构不 同,从而加大了对该地带发生的地震进行定位的 难度 ”]。汶川I大地震后,朱艾斓 ]、黄缓 等人 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主震和余震进行重新定位,对 余震的活动特征及其震源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和分析。本文采用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结合前 第3期 黄晓萍等: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329・ 人对汶川地震的研究成果,利用丰富的地震数据 震台网、成都市地震局的台网、紫坪铺水库地震台 网,以及汶川大地震后建立的流动台网、在成都市 资料,对汶川大地震之后近3年时间的余震进行 重新定位研究。 及周边地区的台站的全部资料,重庆、甘肃以及陕 西省的部分台站。这次重新定位所使用的台站一 共187个。从图1可以看出,地震观测台网覆盖 1 地震资料和定位台站分布 本文的定位选用的原始数据是由四川省地震 局提供的,研究选取的区域为29。~34。N,100。~ 了龙门山断裂带,尤其在主震附近密集了大量的 台站。原始数据中Pg和sg震相基本上达到8 106。E。从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开始,截 个或以上。 止于2011年4月15日,把地震事件中相差5 S内 的地震序列都看成同一地震事件;但出现以下情 2 非均匀地壳速度模型 况的都被排除掉:(1)原始数据同一地震事件的同 Hypoinverse算法是在Geiger法的思想上发 一台站中P波或S波到时比发震时刻还早。(2) 展起来的一种单事件绝对定位方法,它处理一个 同一地震事件的同一台站中S波比P波先到。 地震的地震台数据文件,得到地震位置和震级。 (3)同一地震事件的同一台站中P波与S波的时 每个用户需要输入4个文件:速度模型;台站列 间差太大。本文用Hypo 2000进行定位之后的 表;控制文件和震相数据输入文件;按照其相应的 地震目录与四川省地震局用双差方法定位的地震 命令格式在Unix计算机上运行Hypoinverse。 目录进行对比,大约90 以上的地震目录的发震 本文采用Hypo 2000定位方法对汶川I地震 时刻和震源位置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大部分地震 的主震以及余震进行重新定位。不同于以往的地 目录误差在2 S内。把误差较大的地震序列分开 震定位方法,此速度模型是考虑比较复杂的地下 出来,对原始数据、台站数目以及位置的检查,进 结构状况,可以在震中附近地区设置多达10个梯 行选优比较,得到最合适的地震参数。与此同时, 度层结构的模型。这样就可以依据地质体的赋存 还综合了成都市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所共享的地 位置和范围分别设定不同的地下层参数,特别适 震目录,得到了完整的地震目录。 合于近场定位。Hypo 2000定位使用的速度模型 本次定位所用的台站是由四川省地震局的地 分区情况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解释。 图1重新定位所用的台站 Fig.1 Distribution of seismic stations used in relocating 图上所示的字母为台站的中文名字的缩写 第3期 黄晓萍等: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331・ 龙门山断裂带速度模型由龙门山西侧的10个梯 度的横向速度模型和龙门山东侧的9个梯度的横 向速度模型组成。两侧之间的地壳上部,松潘一 表1为松潘一甘孜地块和扬子地块在不同深度下 的平均速度;表2是图4中节点号所对应的参数。 通过Hypo 2000定位,作者对汶川地震以及 甘孜地块的速度值大于扬子地块的速度值,分别 分成3个速度梯度。西侧速度有5.0~5.4 km/ S,厚度约为4 km;5.4~5.8 km/s,厚度约为3 km;5.8~6.0 km/s,厚度约为3 km。东侧速度 有4.5~5.0 km/s,厚度约为3 km;5.0~5.4 余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获得了汶川地震的震源 参数,发震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 57.4秒;震源位置:31.0060。N,103.3570。E;震源 深度:15.4 km。最大余震为6.4级,发震时刻: 2008年5月25日16时21分51.1秒;震源位置: km/s,厚度约为4 km;5.4~6.0 km/s,厚度约为 3 km。速度梯度的异常反映了龙门山两侧浅部 的复杂性。对比松潘一甘孜地块与扬子地块(四 川I盆地)的地壳结构,发现二者不仅在厚度上有很 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在性质上也有重大差异。在 10~30 km深度,松潘一甘孜地块平均速度为 6.1~6.2 km/s,而扬子地块可达6.2~6.6 km/ 8;在30~50 km深度,松潘一甘孜地块速度为 6.5~6.8 kin/S,扬子地块为6.8~7.9 km/s。表 明在同一深度水平,2个块体之间有0.5~1.0 km/s的速度差异 。在50~60 km深度,松潘 甘孜地块平均速度为7.3~7.4 km/s,而扬子 地块可达8.1~8.2 km/s;在60~70 km深度,松 潘一甘孜地块速度值为8.3 km/s,此时扬子地块 没有速度参数。由此可见,龙门山西侧的地壳厚 度比东侧的地壳厚度要大些。定位使用的分区速 度模型中,鉴于复杂的地质结构,速度模型也参考 了当地的地质特征(图4)。东侧和西侧的差异, 不同深度速度差异明显的问题,比其他的定位的 速度模型都要精细,这就是Hypo 2000新特点。 图4龙门山及成都平原速度分区情况 Fig.4 The partition velocity between the Longmenshan and the Chengdu plain 圈外把模型1作为默认的速度模型, 虚线框所围区域为本文的研究范围 32.5325。N,105.2733。E;震源深度:16.2 km。进 行比较筛选补足,共得到2级以及2级以上的地 震事件26 278次,4~4.9级地震712次,5~5.9 级地震79次,6~6.9级地震8次。 表1 Hypo 2000定位使用的分区速度模型 Table 1 The partition velocity model used in the Hypo 2000 5 5 5 6 6 6 6 6 7 8 龙门山西侧速度模型1∞∞∞ ∞加 龙门山东侧速度模型2∞∞∞ /km・s 界面深度/km v/km・s 界面深度/km OO.OO 4.5O 00.OO 04.00 5.OO O3.OO O7.00 5.4O O7.OO 10.00 6.OO 1O.OO 15.00 6.40 l5.OO 30.00 6.8O 25.OO 40.00 7.5O 40.OO 50.00 8.OO 5O.OO 6O.00 8.3O 60.OO 70.00 表2 Hypo 2000定位使用的速度分区表 Table 2 The partition velocity table used in the Hypo 2000 节点号区带中心位置 毽 囊耋 1 31。3O .102。45 83 35 2 31。00 .102。06 140 21 3 32。O0 .103。30 52 23 4 31。O0 .105。00 112 7 5 30。00 .104。3O 101 34 6 29。00 .103。15 76 3l 3 震中的空间分布 3.1余震分布整体特征 汶川大地震及其余震空间分布如图5所示。 由图5给出的主震和余震空间分布图显示, 汶川地震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断裂上 映秀镇附近。起始破裂点或震中位于:ILJ ̄I一映秀 ・334・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39卷 的空间分布是一致的。余震大量集中在2~20 km,主要在后山断裂和断裂之间。 作为今后对龙门山断裂带北端的研究重点。 [ 参 考 文 献 ] [1]朱介寿.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 I-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4): 348—356. c~c’段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余震主 要分布在青川一平武断裂和断裂上。在青川 附近,余震带开始偏离断裂带转向陕西略阳 附近,剖面范围最北端余震已经偏离后山断裂带, 发展趋势很复杂。由此来推断是否在青JII一平武 间有一个隐伏断层,这还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根 Ee3张培震,徐锡伟,闻学泽,等.2008年汶川8.0级地震 发震断裂的滑动速率、复发周期和构造成因[J].地球 据罗燕l2 等对龙门山断裂带青川附近的余震分 析,龙门山断裂带北端没有地表破裂,而且强余震 是一次浅源地震。从对汶川大地震前3O多年的 地震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龙门山断裂带北端很 少有地震发生;然而在汶川I大地震之后此段成为 余震密集地区。值得思考的是,此段是否有新的 断层产生以及应力在浅部积累?这可以作为今后 对龙门山断裂带北端的研究重点。此剖面震源机 制处于以上冲兼右旋走滑为主。余震带的倾角近 直立,余震分布结合地表地震破裂带的产状,推断 出龙门山断裂在地壳上部倾角很陡,地表观测的 错动多数为50。~8O。的高角度,到15~20 km深 度以下才变缓,在几何结构上呈“犁形”或“铲 形”l2j。图6的C~C’深度剖面具有陡倾的花状 破裂结构,呈新生性特征 『。 4结果与讨论 a.重新定位主震发生在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中 央断裂中段的北川一映秀断裂上,余震主要沿龙 门山断裂带方向延伸,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是 一致的,呈南北分段分布。重新定位后的到时残 差为±0.35 s,水平误差为±1.32 km,深度误差 为±5 km。对余震空间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的研 究中,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以逆倾滑动为主,兼有 走向滑动;龙门山断裂带以上冲型、走滑型和 正断层交替出现;龙门山断裂带北端以上冲兼右 旋走滑为主。 b.在主震附近的映秀、理县和黑水有一条北 西向的余震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捩断层一致。 C.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北端,以右旋走滑为主 参与了北段的余震发生过程。从对汶川大地震前 30多年的地震分布进行分析,发现在龙门山断裂 带北端很少有地震发生;然而在汶川大地震之后 此段成为余震密集地区。值得思考的是,此段是 否有新的断层产生以及应力在浅部积累?这可以 物理学报,2008,51(4):1066—1073. [3]徐锡伟,闻学泽,叶建青,等.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 裂带及其发震构造[J].地震地质,2008,30(3):598— 629. [4]李勇,黄润秋,周荣军,等.龙门山地震带的地质背景 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J].工程地质学报,2009,1 7 (1):3—18. [5]楼海,王椿镛,吕智勇,等.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 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 异常的联合解释.中国科学:D辑,2008,38(10):1 207 l22O. [6]徐朝繁,潘纪顺,王夫运,等.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深 部地球物理探测E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 28(6):31—37. [7]王卫民,赵连锋,李娟,等.四川I汶川I 8.0级地震震源 过程EJ].地球物理学报,2008,51(5):14o3—141o. [8]朱艾斓,徐锡伟,桂苓,等.汶川Ms8.0地震部分余 震重新定位及地震结构初步分析[J].地震地质, 2008,30(3):759—767. E9]黄缓,吴建平,张天中,等.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 震序列重定位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8,38 (10):1242—1 249. EIO]刘巧霞,朱介寿,曹俊兴,等.汶川Ms8.0地震余震 重新定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EJ].第四纪研究, 2O10,30(4):736—744. [11]滕吉文,白登海,杨辉,等.2008汶JI『Ms8.0地震发 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 2008,51(5):1385—1402. E123雷建设,赵大鹏,苏金蓉,等.龙门山断裂带地壳精细 结构与汶川地震发震机理[J].地球物理学报,2009, 52(2):339—345. [13]王勤彩,陈章立,郑斯华.汶川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 机制的空间分段特征EJ3.科学通报,2009,54(16): 2348—2354. [141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2008年5月l2日四川汶川I 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J].地震, 2010,30(1):50—60. E153张致伟,张永久,程万正,等.汶川8.0级地震序列 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EJ3.地震研究,2010, 第3期 黄晓萍等:用非均匀速度模型对汶川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 ・335・ 33(1j:43—49. [22]赵珠,张润生.四川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初步 [16]刘启元,李昱,陈九辉,等.汶川8.o地震:地壳上地 研究[J].地震学报,1987,9(2):154—165. 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 E23]傅莺.汶川Ms8.0级地震前后精定位[D].成都:成 2009,52(2):309—319. 都理工大学档案馆,2011. [17]赵珠 范军,郑斯化,等.龙门山断裂带地壳速度结构 [24]李勇,周荣军,董顺利,等.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 和震源位置的精确修定[J].地震学报,1997,19(6): 冲走滑作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15—622. 2008,35(4):404—413. [18]宋文杰,朱介寿,程先琼,等.汶川Ms8.0级地震震 [25]陈国光,计风桔,周荣军,等.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 源区地壳深部机构研究[J].第四纪研究,2O1o,3O 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2007,29(3): (4):670 676. 657—673. [19]吴刚.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与地震活动[J].地震研究, [26]贾东,陈竹新,贾承造,等.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 1992,15(3):291—297. 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高校地质学报, [2o]朱介寿,蒋国芳.用人工地震初探川西地区的地壳结 2003,9(3):462—469. 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21(2): [27]罗燕,倪四道,曾祥方,等.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 ll1—122. 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J].中国科学:D辑, [21]蒋国芳.利用地震转换波求取四川地壳厚度的初步 2010,40(6):677~687. 尝试[J].四川I地震,1987(3):36—41. Nonuniform velocity model used in the relocation 0f Wenchuan Ms 8.0 earthq uake and aftershocks HUANG Xiao—ping,ZHU Jie—shou,CAO Jia—rain,HUANG Yu—ting, JIANG Ke—zhi,WANG Cheng,JIANG Xiao—tao,YANG Yi-hai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Technology,Chengdu 61 0059,China Abstract:To further explore the depth structure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according to the origina1 seismic data from the Sichuan Seismological Bureau。the authors relocated the 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 and M≥2.0 aftershocks using the position methods of Hypo 2000.By the end of April 15,2011,26278 earthquakes were recorded.After relocation,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main shock occurred on the Beichuan—Yingxiu fault in the middle sector of the central fault of Longmenshan nappe structural belt and the aftershocks extended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fault zone,presenting a distribution of north and south segments.The residual error after relocation is±0.35 s,the 1evel of error is±1.32 km,and the depth error is±5 km.(2)There i8 a north——west aftershocks belt along Yingxiu——Lixian——Heishui near the main shock which is coincident with the Longmenshan tear fault.(3)The vicinity of Qingchuan(the north end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becomes the aftershocks dense areas,which are not coincident with the fact that few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this region in history. Key words:Hypo 2000;velocity model;Wenchuan Ms 8.0 earthquake;aftershock;depth s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