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月份)
一、单项技能考查
1.(2分)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 ) A.不逊(xùn) 慰藉(jí) 裸露(luǒ) 深恶痛疾(è) ....B.门楣(méi) 迸射(bèng) 绯闻(fěi) 美味佳肴(yáo) ....C.蓬蒿(gāo) 虐待(nüè) 炽热(zhì) 长吁短叹(xū) ....D.蹲踞(jù) 譬喻(pì) 觅食(mì) 众目睽睽(kuí) .....2.(2分)请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溺爱 黝黑 干涸 犀利 抑扬顿挫 B.轩昂 锁事 尴尬 愚钝 相形见拙 C.奥秘 宽怒 焦灼 器宇 暗然失色 D.蹒姗 质问 诘责 托辞 家徙四壁
3.(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 )
A.近年来,宝安新城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B.刚刚还在说说笑笑的她风云突变,一下子沉默不语
C.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榕树下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D.春天来了,小草油然而生,操场上一篇葱郁
4.(2分)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④
5.(2分)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藤野先生》选自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老校长的一生,挽救不少失足青年.”这句话是病句,主谓搭配不当 D.“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这句话的主语是“今年”
二、古诗文能力考查(28分)(一)古诗文默写能力考查(12分) 6.(12分)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3)晓镜但愁云鬓改, 。 (《无题》)
(4)蓬莱文章建安骨, 。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冰霜正惨凄, 。 (《赠从弟》) (6) ,晚家南山陲。 (《终南别业》)
(7)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9)《登幽州台歌》中诗人抒发孤独寂寞之感的句子是:“ , !” (10)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7.(10分)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环堵萧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
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4)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看,五柳先生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你喜欢此人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8.(6分)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①。”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②,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②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耕田。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陶侃尝出游 ②执而鞭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3)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22分) 9.(15分)文学作品阅读 最后的母爱
(1)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她。
(2)她曾经是我的病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虽然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的非常整齐;黑色开衫毛衣套在一件墨绿色的衬衣上,黑色短裙,方口皮鞋;她人略痩。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很真诚。
(3)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之前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呆过几年。但检查的结果很无情,脑瘤,已经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多了,甚至已经没有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4)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
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5)在我想如何婉转地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情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6)她微笑着说:“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状况我很清楚。” (7)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便点点头说:“是的,情况不太好。” . (8)她依然微笑着说:“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9)我再次愣住,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也许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10)“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低。”
(11)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说:“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12)这是我做医生的第13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自己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也不记得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因为经历太多,我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和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老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她心知肚明,但她还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们最后一线希望。儿女们一直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母亲为了给他们短暂的希望,不惜额外承受一份身体的痛苦和折磨。
(13)10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14)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里,每次去查房,我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意麻烦人的女人,在最后的时间里,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孩子们,耍小脾气,要求他们帮她翻身,给她唱歌、读报纸、做各种饭菜……背着孩子,她偷偷对我说:“让他们尽心尽力吧,这样,以后我不在了,他们会因为这些付出而得到安慰,就不会太痛苦了。”
(15)半年后,她去世了。她的儿女没有太过悲伤,如她所说,他们付出
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母亲最后的时间里,用尽力气去爱了一场,虽然母亲的离开依然让他们难过,但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
(16)在对母爱的诠释中,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震撼。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的那样饱满、绚烂。 (1)“最后的母爱”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2)本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简要说一下这种记叙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
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的那样饱满、绚烂。 (4)文段第(7)第(9)中的“愣”、“再次愣住”这两处表心理的词语所指的内容是一样吗?请你做简要分析。
(5)文中第(15)段划线句子“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阻碍着我们的进步。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0.(7分)文学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片段,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我因为挨了打、跌了交,头依然疼痛,依然流着血。约翰肆无忌惮地打我,
却不受责备,而我不过为了免遭进一步无理殴打,反抗了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
“不公平,太不公平了!”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饿死。
那个阴沉的下午,我心里多么惶恐不安!我的整个脑袋如一团乱麻,我的整颗心在反抗:然而那场内心斗争又显得多么茫然,多么无知!我无法回答心底那永无休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如此受苦。此刻,在相隔﹣﹣我不说多少年以后,我看清楚了。
(1)本文选自小说《 _》,本小说的作者是_ 国女作家 。
(2)“‘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我的理智呼喊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还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2个事例。 (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作文能力考查(40分)
11.(40分)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要求:
(1)请针对作文题画出“思维导图”;
(2)此次作文采用5+35的结构分:思维导图5分,正文35分。
2016-2017学年广东省深圳市文汇中学八年级(下)月考
语文试卷(3月份)
参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技能考查
1.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 )
A.不逊(xùn) 慰藉(jí) 裸露(luǒ) 深恶痛疾(è) ....B.门楣(méi) 迸射(bèng) 绯闻(fěi) 美味佳肴(yáo) ....C.蓬蒿(gāo) 虐待(nüè) 炽热(zhì) 长吁短叹(xū) ....D.蹲踞(jù) 譬喻(pì) 觅食(mì) 众目睽睽(kuí) .....【考点】易误读常见字;多音字.
【分析】要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特别是字形相似,而读音不同的字.这样就一定能够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A.“慰藉”的“藉”应读“jiè”;“深恶痛疾”的“恶”应读“wù”; B.“绯闻”应为“fēi”;
C.“蓬蒿”的“蒿”应读“hāo”;“炽热”的“炽”应读“chì”;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汉字的读音.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多音字,这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确定.特别要注意形声字不读声旁的字,如“涸”不能读成“固”的读音.要做好这类题目,就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留心,多积累一些特殊字的读法.
2.请选出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溺爱 黝黑 干涸 犀利 抑扬顿挫 B.轩昂 锁事 尴尬 愚钝 相形见拙 C.奥秘 宽怒 焦灼 器宇 暗然失色 D.蹒姗 质问 诘责 托辞 家徙四壁 【考点】常见易错字.
【分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能力.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同音字,这是都是使用中经常混淆的字,要正确书写这些汉字,就要做到平时多留心,书写时仔细体会它们的差别. 【解答】选项A:正确.
选项B:“锁事”应为“琐事”;“相形见拙”应为“相形见绌”. 选项C:“宽怒”应为“宽恕”;“暗然失色”应为“黯然失色”. 选项D: “蹒姗”应为“蹒跚”;“家徙四壁”应为“家徒四壁”. 故选:A.
【点评】考查字形的题目,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要关注形声字的形旁,还要注意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书写.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 )
A.近年来,宝安新城面貌焕然一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鹤立鸡群,蔚为壮观
B.刚刚还在说说笑笑的她风云突变,一下子沉默不语
C.从那以后,我常在这棵榕树下尽兴玩耍,冥思遐想,遨游在美妙的梦境中 ....D.春天来了,小草油然而生,操场上一篇葱郁 【考点】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解答】A.有误,像仙鹤立在鸡群之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相符.
B. 用在这里与语境不相符.有误,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局势突然发生了变化.
C.正确.
D.有误,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的产生.有在这里是搭配不当. 故选C.
【点评】成语的使用是考查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一个重要题型.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的理解成语的意思,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运用是否恰当.要做好该类题,平时的积累是离不开的.在出题时尤其是词义正确,而感情色彩不合乎题意的更应该注意.
4.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顺序是( )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③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
④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⑤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①③②④⑤ B.⑤④①③② C.③⑤④①② D.③①⑤②④ 【考点】排列句子顺序.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排序,解答排序题,不仅要求考生要具备一定的阅读领悟能力,更要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
【解答】分析:经分析,本语段的中心论点是“眼界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这是总写;然后论述“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再论述不同人的不同读书方式,“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然后顺应“高眼界的读书人”的话题讲述这类人的读书方式,最后做总结.所以排序为:③①⑤②④. 故选:D.
【点评】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
5.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B.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藤野先生》选自于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老校长的一生,挽救不少失足青年.”这句话是病句,主谓搭配不当 D.“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这句话的主语是“今年”
【考点】修辞手法及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病句辨析与修改;文学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修辞、句子成分、病句及文学常识.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这句话的主语是“春天”.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二、古诗文能力考查(28分)(一)古诗文默写能力考查(12分) 6.(12分)(2017春•宝安区校级月考)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3)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 (《无题》)
((4)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 (《赠从弟》) (6)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终南别业》)
(7)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8)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
(9)《登幽州台歌》中诗人抒发孤独寂寞之感的句子是:“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
(10)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安慰朋友,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为名篇名句默写,默写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 【解答】(1)城阙辅三秦 (重点字:阙) (2)不畏浮云遮望眼 (3)夜吟应觉月光寒 (4)中间小谢又清发 (5)终岁常端正 (6)中岁颇好道
(7)天街小雨润如酥 (重点字:酥) (8)明月楼高休独倚
(9)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重点字:涯)
【点评】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可以发现并纠正.
7.(10分)(2017春•宝安区校级月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或置酒而招之 有时 ②环堵萧然 空寂 ...(2)用现代汉语翻译: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3)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4)从现代社会的角度去看,五柳先生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你喜欢此人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考点】课内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①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或:有时; ②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萧然:空寂.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自终:终自,过完自己的一生.句子翻译为: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2分)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结合文章事例分析.根据学过的课文内容可知其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对人物的评价可以多角度,这里可以答“喜欢”,也可以答“不喜欢”,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①有时;②空寂 (一空一分)
(2)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2分) (3)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3分) (4)①喜欢
原因:陶渊明的不慕荣利,表现的是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不愿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从这一点来看,有其进步的意义,尤其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多少人为名利二字奋斗终身?为过上奢侈生活不惜任何代价.因此我认为我们更应该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否则一味地追名逐利,浮华的背后,更多的是灵魂的空虚和失落. ②不喜欢
原因:不慕名利是一种崇高的品德但不能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做人要向荷花一样,即使是在污浊的世间,也应保持自己的品格;当时的政治是很,但他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它、改变它.不问世事、一味的避世,只是一种消极、逃避现实的行为.尽管凭他一己之力难以达成,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哪里没有为国家、为人民牺牲的人?尤其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开放发展的社会,更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其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言之有理即可,3分) 【点评】或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或王命急宣(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8.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①。”侃大怒曰:“汝既不田②,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晋书•陶侃传》)
【注释】①聊取之耳:随便取来玩玩罢了。②汝既不田:你既不努力耕田。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陶侃尝出游 曾经 ②执而鞭之 抓住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3)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游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没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我走在路上看见的,随便取来玩玩罢了.”陶侃非常生气地对他说:“你既不努力种田,竟然还为了游戏而破坏农民的庄稼!”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这件事广为流传,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①陶侃曾经外出游历.尝:曾经;
②于是陶侃就把那人抓起来用鞭子打.执:抓住.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是以:因此;家给人足: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句子翻译为: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能力,注意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写陶侃鞭打了一个不重视稻穗的人,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答案:
(1)①曾经 ②抓住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3)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关心爱护农民的思想品格. 【点评】见
路转溪头忽见(通“现”出现)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于是见公输盘(召见,接见) 曹刿请见(召见,接见) 子墨子见王(拜见) 见往事耳(知道) 贵人过而见之(看见)
三、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22分)
9.(15分)(2017春•宝安区校级月考)文学作品阅读 最后的母爱
(1)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她。
(2)她曾经是我的病人,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她的一双儿女将她送来时,她虽然已经非常憔悴,但依然保持着一个女人并未随时光老去的优雅﹣﹣头发没有白,梳理的非常整齐;黑色开衫毛衣套在一件墨绿色的衬衣上,黑色短裙,方口皮鞋;她人略痩。习惯性地先微笑再开口,笑容苍白但很真诚。
(3)她的女儿说她刚退下来,之前是大学教授,曾经在国外呆过几年。但检查的结果很无情,脑瘤,已经晚期。职业本能告诉我,她的时间不多了,甚至已经没有手术价值﹣﹣即使手术,也无法延长她的生命,只能让她白白承受手术的痛苦。
(4)看得出来,她的儿女很孝顺,目光里满是焦灼和忧虑,但在她面前,还是努力保持着一份轻松。她的儿子偷偷告诉我,若检查结果不太好,不要告诉她实情;只要有一线希望,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母亲。
(5)在我想如何婉转地告诉她的儿女这样的情况时,她却敲开了我的门。 (6)她微笑着说:“我不是来询问检查结果的,我的身体状况我很清楚。” (7)我愣了一下,决定不再隐瞒,便点点头说:“是的,情况不太好。” . (8)她依然微笑着说:“我想请求您帮我安排手术。”
(9)我再次愣住,这样的要求并不理智,停顿了一下,我说:“也许保守治....疗会更好一些。”
(10)“不!”她果断地说:“我要手术,可以做手术的是吗?况且,保守治疗的费用并不比手术低。”
(11)她忽然握住我的手说:“能够手术我还可以给他们一份希望,让他们相信我还有康复的可能;若连手术都无法做了,他们一定会很绝望,我不想他们现在就绝望。”
(12)这是我做医生的第13个年头,在此之前,我不记得自己遇见过多少病人,给多少病人做过手术,又给过多少病人无药可救的绝望答案,也不记得邂逅过多少相互疼爱和不舍的亲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因为经历太多,我已经不再随同他们悲伤和感动,可眼前这个平静而憔悴的老人,还是让我难以抑制地有流泪的冲动﹣﹣一切都在走向结束,那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日子,她心知肚明,但她还要用自己正在凋零的生命给孩子们最后一线希望。儿女们一直努力地计划怎样瞒她,却不知道,母亲为了给他们短暂的希望,不惜额外承受一份身体的痛苦和折磨。
(13)10天后,她在儿女的注视下被推上了手术台。
(14)手术很顺利,但已毫无意义,转回病房的一个月里,每次去查房,我都会看到她的儿女在那里无微不至地照顾她。这个在女儿口中一辈子都不愿意麻烦人的女人,在最后的时间里,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孩子们,耍小脾气,要求他们帮她翻身,给她唱歌、读报纸、做各种饭菜……背着孩子,她偷偷对我说:“让他们尽心尽力吧,这样,以后我不在了,他们会因为这些付出而得到安慰,就不会太痛苦了。”
(15)半年后,她去世了。她的儿女没有太过悲伤,如她所说,他们付出了能够付出的一切,在母亲最后的时间里,用尽力气去爱了一场,虽然母亲的离开依然让他们难过,但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
(16)在对母爱的诠释中,她的表达方式让我震撼。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的那样饱满、绚烂。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将“母爱”比喻成“花”,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爱的辉煌、灿烂、无私、伟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1)“最后的母爱”在选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2)本文在记叙的顺序上有什么特点,简要说一下这种记叙有什么好处。
(3)请简要赏析下列句子:
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的那样饱满、绚烂。 (4)文段第(7)第(9)中的“愣”、“再次愣住”这两处表心理的词语所指的内容是一样吗?请你做简要分析。
(5)文中第(15)段划线句子“他们已经没有遗憾﹣﹣因为尽力了”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确实存在许多不可抗拒的因素,阻碍着我们的进步。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记叙文阅读综合.
【分析】本文通过记叙得脑瘤的母亲执意做手术,让儿女在床前尽孝,从而减轻儿女们心灵的伤痛,减少儿女们的遗憾,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爱的用心良苦,母爱的辉煌灿烂.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阅读文章可以概括出:得脑瘤的母亲执意做手术,让儿女在床前尽孝,从而减轻儿女们心灵的伤痛,减少儿女们的遗憾.
(2)本题是在记叙顺序上设题.常考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 二、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3)本题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考查.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那是她生命凋零之前的最后一次盛开,以母亲的名义,开得那样饱满、绚烂”“盛开”是将“母爱”比喻成“花”,赞美了主人公生命最后时刻母爱的辉煌灿烂.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品味文中的词语的表达效果,解答此类题需要分别分析
词语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整理解答即可. (5)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注
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围绕“尽力做好每件事,尽力就无憾、无悔”回答即给分.
答案
(1)得脑瘤的母亲执意做手术,让儿女在床前尽孝,从而减轻儿女们心灵的伤痛,减少儿女们的遗憾,这是母亲在临终前能给孩子留下的最后的爱. (2)本文采用倒叙的记叙方法.用“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无法忘记她”开头,设置悬念,能起到吸引读者、提高阅读兴趣的作用.
(3)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爱”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母爱的辉煌、灿烂、无私、伟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震撼和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4)不一样 : “愣”是指 “母亲”对自己的病况了如指 这一现实情况让医生愣住;“再次愣住” 是指:母亲提出了“安排手术”的要求. (5)围绕“尽力做好每件事,尽力就无憾、无悔”回答即给分.
【点评】顺序、倒叙,插叙的辨识和作用.一、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二、倒叙(先说结果,再追溯原因):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交代什么内容,使文章内容更详实,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更丰满等.
10.文学名著阅读
阅读下列名著片段,根据要求回答下列各题。
我因为挨了打、跌了交,头依然疼痛,依然流着血。约翰肆无忌惮地打我,
却不受责备,而我不过为了免遭进一步无理殴打,反抗了一下,便成了众矢之的。
“不公平,太不公平了!”我的理智呼喊着。在痛苦的刺激下我的理智变得早熟,化作了一种短暂的力量。决心也同样鼓动起来,激发我去采取某种奇怪的手段,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压迫,譬如逃跑,要是不能奏效,那就不吃不喝,活活
饿死。
那个阴沉的下午,我心里多么惶恐不安!我的整个脑袋如一团乱麻,我的整颗心在反抗:然而那场内心斗争又显得多么茫然,多么无知!我无法回答心底那永无休止的问题﹣﹣为什么我要如此受苦。此刻,在相隔﹣﹣我不说多少年以后,我看清楚了。
(1)本文选自小说《 简•爱 _》,本小说的作者是_ 英 国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 。
(2)“‘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我的理智呼喊着”,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还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请用简洁的语言列举2个事例。 (3)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考点】名著综合.
【分析】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即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应能够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典型事件做梳理,并能用凝练的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解答】(1)这段文字可以说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内容,简•爱的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她追求平等、真挚的爱情的宣言,文字中简•爱伤心恼怒,而又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2)本题考查对名著《简•爱》情节和人物性格的了解能力.简爱在被送到红房子的过程中一路反抗,却遭到使女的谴责;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婚礼到来前一个可怕与不详的夜晚,作为盖头的珍贵纱巾被一个恶魔般的女人撕毁;简爱在阳台上看书,被约翰表哥发现,示意她到其跟前,并给了她一拳等等.
(3)本题考查《简爱》相关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对主人公的形象做出总结.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身份低微、相貌平平而又自尊、勇敢执着.
答案:
(1).简•爱 、英 、 夏洛蒂•勃朗特
(2).简爱在被送到红房子的过程中一路反抗,却遭到使女的谴责;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婚礼到来前一个可怕与不详的夜晚,作为盖头的珍贵纱巾被一个恶魔般的女人撕毁;简爱在阳台上看书,被约翰表哥发现,示意她到其跟前,并给了她一拳等等.
(3).女主人公,一个出身贫寒、坚强不屈,朴实,刚柔并济,自主,勇敢执着的女性.
【点评】《简爱》是外国名著考查的重点,要注意简爱、罗切斯特等的形象,以及经典细节.
四、作文能力考查(40分)
11.(40分)(2017春•宝安区校级月考)请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要求:
(1)请针对作文题画出“思维导图”;
(2)此次作文采用5+35的结构分:思维导图5分,正文35分。 【考点】命题作文.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该题目简洁新颖,没有审题障碍,虽然没有提示语能够引导我们从多方面思考选材,但这个题目在很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在内容上贴近我们的生活.题目难度不大.
【审题立意】关键字:这边的风景 ,独,好,这边的风景指的是地点,独,写出了它的与众不同,好,写出了景色的美丽.写作文时,一定那个要注意着几个词语.
【思路点拨】风景,既可以是多姿多彩的自然季节,又是丰富多彩的艺术象征.总之,风景,它既可以指“实”的,指大自然的风景,也可以指“虚”的,指人生的、人类社会的风景.
【细节描写】因为题目里有“风景”一词,在作文中一定有景物描写,可以再有相
关其它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加充实.
【思路创新】可以写一种风景,可以写不同的风景,写几种风景时,可以加上几个小题目,或者是小镜头方式,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增加判卷老师的好感.
【文体选择】文章最好写的是记叙文,或写景散文. 【解答】【例文】
风景这边独好
春风中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小草半睁着惺忪的睡眼,微微探下身子,端祥着刚刚冒出的几棵幼苗,在湖水的倒影中伸着懒腰.小草轻轻地揉了揉眼睛,兴奋地环视周围的一切,耳边仿佛响起了美妙的乐章.
真的吗,春天真的来到了吗?他好奇地问着自己,同时梳了梳自己的新发.脖子上还挂着晶莹的珍珠,他用力一舐,犹如蜜饯香甜.是的,春天到了,这是春天的味道.它努力地摇动着自己的身躯,想唤起沉睡的思想.再看看,郁金香已擦上了香水,穿上了或金黄色、或粉色的礼服,摇曳着身姿;玫瑰也涂抹上胭脂水粉,用枝叶掩着笑靥;连不起眼的小野花,都伸展枝叶,昂着小脑袋呢!小草摇了摇头,暗笑着自己的无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平静的湖面泛起阵阵波纹,层层叠叠的纹痕,像百褶裙上的皱褶,镶着亮莹莹的闪片.不知是什么落在水里了,“叮”的一声,水纹像音波一样扩散开来,奏响了一个个音符.又一声,再一声.柳絮也来凑趣,飘浮在镜面上,用毛绒绒的身躯亲密地蹭着柔软的水体,此情此景,让观看的人,也觉得身上被蹭着痒痒的.一尾尾游鱼,跃起水面,将飘絮吞入嘴里,哗啦一声,是钻入水中的游鱼留下的瞬间.
小草出神地欣赏着这一切,突然听到了一阵清脆的歌声.小草欣喜地抬起头,是春姑娘吗?再揉揉眼,不,是一个挎着篮子的小姑娘,红扑扑的脸蛋儿,就像她红红的苹果,真想上去咬一口呢!小草心里祈祷着,小姑娘,快来,让我好好看看你.
小姑娘真来了!穿着红色的小布鞋,脚上好像缠着云朵,步伐可轻快着呢!小草心里可开心了.哎呀,小姑娘怎么越变越大了,只能看见她的腿了…只能看见她的脚了…不好,小姑娘的小鞋底正准备踩过来了.
“啊!”小草赶紧蒙住自己的脸,一声惊呼.可一秒,又一秒,小姑娘并没有踩下来,小草惊恐地移开一只手,露出一只眼睛.小姑娘正蹲在面前,望着自己笑呢!小草羞红了脸,眨着大眼睛,看着小姑娘! 你看,风景这边独好!
【点评】【例文点评】文章具有一种寓言体的味道.首先,作者从反向立意,视角独特,从“小草”的视角来看这个花花世界.其次,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再次,细节描写也非常成功,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春天的五彩斑斓,生机盎然.总之,该文是一篇比较优秀的写景散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