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中说:“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材料中概述了世界古代史上三大帝国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C.造成了各地区纷争不断
B.为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D.有利于三大宗教的发展
2.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这一时期阻碍经济发展的是 A.农奴制
B.资本主义制度
C.外国的殖民统治 D.黑人奴隶制
3.以下古代文明成果的共同主题是
A.两河流域的统一 C.罗马帝国的辉煌
B.古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D.古代世界的民主与法制
4. “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记者惊讶的发现,除了我国境内已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故乡,它竟然还集中了另外两大世界级品牌资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林地质奇观和时空横跨1亿多年的恐龙公墓……”这则新闻中说的“这块土地”是 ( ) A.陕西西安
B.浙江河姆渡
C.山东大汶口
D.云南元谋
5.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也发生相应变化。1691年英国史学家盖伊•米吉这样写道:“英国宫廷内服饰朴素文雅,谦虚内敛,让人觉得之前的英国人那般模仿法国人的着装,是相当愚蠢的。”导致审美美观念变化的根源是
A.君主权力受限 B.文艺复兴深入 C.工业展开 D.社会经济衰退
6. “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1937年,卢沟桥成为全中国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 A.四一二政变 B.七七事变 C.西安事变 D.八一三事变
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西汉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集权的强化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东汉中期以后陷入混乱局面,使东汉走向衰亡
8.对谷类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实现这 一“经济”的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9.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同学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奠基者”,“法治思想的建立者”,“朴素辩证法的提出者”,“兼爱非攻的倡导者”。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A.儒、道、墨、法 B.法、儒、道、墨 C.儒、法、道、墨 D.道、法、墨、儒
10.《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中提到:“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以英国为例,与其器物和经济改变相关的事件是( ) A.资产阶级 C.思想启蒙运动
B.工业 D.宪章运动
11. “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 C.技术革新促成工业
B.流动资本带动工业 D.市场需求刺激工业
12. “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了政权,组织了武装,而且留下许多红军干部和战士与他们一起战斗。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红色政权,著名的就有黔边南腰界土家、苗汉各族苏维埃,大凉山彝、汉人合——宁县委员会,茂县回族苏维埃,陕甘宁豫海县自治等。这些民族自治有许多都建立了武装,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上述材料说明长征 A.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B.广泛地播下了的火种 C.为建立国民军奠定了基础 D.是中国党创建的开始
13.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的资料中有“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奴隶制共和国”和《俄狄浦斯王》等内容。据此可推断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古希腊 B.波斯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拜占廷帝国
14.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是逐步形成的,其突破口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开放沿海城市 D.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15.巴尔扎克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他的作品塑造出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下面属于他的代表作品的是 A.《战争与和平》
B.《哈姆雷特》
C.《向日葵》
D.《人间喜剧》
16.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河北被成为“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行省制
17.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是某同学对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他比较的是
A.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B.戊戌变法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C.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D.明治维新与废除农奴制改革
18.与下列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意义是
A.中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 C.改变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D.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伴随着英国成长的历史,我们看到:17世纪资产阶级政体的建立令它引领潮流;18世纪经济的突飞猛进让它独占鳌头……材料中17世纪“引领潮流”和18世纪“独占鳌头”指的是( ) A.确立君主立宪制和成为世界工厂 C.确立民主共和制和为世界工厂
B.确立君主立宪制和成为殖民帝国 D.确立民主共和制和成为殖民帝国
20.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美方无视中方富有诚意的态度和行动,于华盛顿时间2019年5月10日0点01分开始,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请选出对此事评论不正确的是: A.伤害了中美两国关系 B.有违世贸组织的宗旨 C.贸易保护害人害己 D.有利于全球贸易环境好转
21.法国与德国是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但它们在历史上却有很多恩怨。下列事件能体现这些“恩怨”的是( ) ①一战中分属于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②一战后在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法国获益很大 ③二战前法国参与了慕尼黑阴谋 ④二战中德国占领法国 A.①②④
B.③④①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2.第一次工业中机器的发明者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第二次工业中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者几乎都是科学家,这种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展促进技术革新 B.第二次工业中新技术和新机器的发明需要掌握高深的理论 C.有实践经验的工匠都进步成了科学家
D.科学家开始对新技术新机器的发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3.罗斯福曾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这场“战争”( ) A.引发了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
B.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C.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 D.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24.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租地农场引起无地或少地农民不满 B.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流行 C.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旧的世界秩序 D.法国大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________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________年德国工程师狄尔制成了以柴油为动力的内燃机。 26.下列图片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趋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
27.世界上现存的最大的青铜器是________。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 28.(7分)观察图片并仔细阅读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 陈胜、吴广 图二 李自成
图一: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陈胜、吴广。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900多名被征发的农民前往渔阳戍守长城,途中被大雨困在大泽乡而不能如期到达。依据秦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因此,二人决定发动,提出“大楚兴,陈胜王”,建立了“张楚”政权。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二:李自成是明末农民的重要一方,明朝末年,陕北连年旱荒,农民颗粒无收,官府征赋如故,阶级矛盾
尖锐。1629年李自成发动,针对明朝土地集中与赋税繁重的情况,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4年,李自成在长安建立大顺政权,接着挥师北上,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从以上图片和文字介绍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点?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从陈胜、吴广的原因,可以推断出秦朝重视哪方面的建设?你认为上面哪次的口号最能表达农民的根本要求?简要说明理由。
29.(6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5月4日,北京高校学生高喊“外争主权、内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走上街头,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号。6月3日大逮捕之后,学生的爱国斗争一度面临夭折的危险,工人阶级和其它民众走到斗争前台,局面就立即改观。就如上海在告同胞书中指出:“学生罢课半月,不惟不理……工界罢工不及五日,曹、章、陆去”。
——摘自罗荔 戴平安《五四运动中的青年学生和工人阶级》 (1)据材料,指出五四运动的性质。
(2)小历同学认为,在中国民主进程中,五四运动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统计
仿亡战鲁时间 参战国 涉及人口 动员 时产 1914~ 33个 1918年 15亿 6540万 3000多万 元 美元 2084亿美3400多亿战争费用 财产损失 材料二:这次战争摧垮了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同时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运动和亚非拉的民族运动蓬勃发展,在大战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如下两种观点:观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观点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一定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因为,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民是为了维护民族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上述两个观点中哪个更有道理,请阐明理由。结合村料与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启示。
参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但也许……商队……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这是说,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商队和船只比征服更重要,但也BCD均不符合这个角度,肯定了征服起到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题干是说征服在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方面的作用,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2、A 【解析】
19世纪中期,农奴制出现了严重危机,农奴此起彼伏,严重威胁着沙皇的封建统治,为摆脱农奴制危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迫进行了改革。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这一时期阻碍经济发展的是农奴制,A正确;BC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 3、D 【解析】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古巴比伦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图二反映的是雅典的民主政治,图三反映的是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律,共同反映的是古代世界的民主与法制,D符合题意;两河流域的统一只有图一涉及到,A排除;《汉谟拉比法典》没有体现民主政治,B排除;《汉谟拉比法典》与罗马帝国无关,C排除。故选择D。 4、D 【解析】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他们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因此D项符合题意。 陕西省西安的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都比元谋人遗址时间晚,都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化石遗址,因此排除ABC,综上故选D。 5、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导致宫廷服饰出现较大变化,王室审美观念发生相应变化”“1691年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年英国在资产阶级后颁布了《权利法案》了国王的权利,导致国王财力不足,所以出现了材料中审美观念的变化。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C项工业在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开展;D项与材料
内容不符。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英国国王财力不足”和时间1691年,由此可以联想到英国资产阶级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了王权,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奋起抵抗,中国进入到全国性的抗日战争阶段。故B符合题意;四一二政变是1927年发生在上海,故A不符合题意;西安事变1936年发生在西安,故C不符合题意;八一三事变1937年发生在上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战斗力和经济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A项推论正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有效的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推论不正确,符合题意;战国“百家争鸣”体现了学术的丰富多彩,西汉“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的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的控制,这从本质上体现了集权的强化,C项推论正确;东汉时期,即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使得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这样东汉中期以后陷入混乱局面,使东汉走向衰亡,D项推论正确;故选B。 8、B 【解析】
谷类的栽培和对动物的驯养,是人类历史上自掌握火以后最伟大的经济。实现这 一“经济”的是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①②项还没有开始农耕生活,不符合题意。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9、C 【解析】
根据课本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发表意见,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学派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非攻”,提出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具有朴素辩证思想。封建正统思想指的是儒家思想。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反对以大欺小,支持正义战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他主张实行“法治”,加强集权,用严酷的刑罚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选择答案C。 1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器物和经济改变相关的事件”是指工业,因为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选项B符合题意;资产阶级、宪章运动属于政治方面;思想启蒙运动属于思想方面与英国不符,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D 【解析】
据题干“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说明的是市场需求刺激工业,促使资本家扩大再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D符合题意。ABC项内容题干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工业,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市场需求刺激工业。 12、B 【解析】
题干的“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了政权,组织了武装,而且留下许多红军干部和战士,与他们一起战斗。”和“红军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红色政权”表明红军长征广泛地播下了的火种。故B符合题意;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是红军长征的意义,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军奠定了基础。故C不符合题意;南昌是中国党创建的开始。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雅典奴隶制共和国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故他们研究的主题是古希腊。故A符合题意;波斯帝国和雅典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罗马共和国和《俄狄浦斯王》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拜占廷帝国是东罗马帝国,和雅典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措施是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有利于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发生在经济特区之后,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D 【解析】
D正确;《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A排除;《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B排除;《向日葵》是梵高的作品,C排除。故选D。
16、C 【解析】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而“燕”、“齐”、“鲁”、“晋”、“楚”正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称。这些名称历史相沿,就有了今天的地方称谓,比如山东是古代的齐国鲁国,所以现在一般称山东一带“齐鲁”大地等。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7、C 【解析】
依据图片“相同点”和“不同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情况下,18年6月—9月,光绪帝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推动下,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史称“戊戌变法”。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废除变法诏令。在变法中,维新派依附了没有实权的光绪帝,结果失败。所以,题干中事件1是戊戌变法。1868年,日本面临危机,为了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发展资本主义,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在改革中,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改革派已经掌握了实权,结果成功。所以,题干中的事件2是明治维新,C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不属于制度变革,A项不正确;废除农奴制改革不是向西方学习,BD两项不正确。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是比较型选择题,比较题的解法是找出比较项,通过内容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常用的是排除法,根据题意找出正确的答案。可判断“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符合图片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信息。 18、D 【解析】
依据图片信息“江南制造总局”“定远舰”“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分析可知,与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所以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表述不正确,排除,故选D。 19、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颁布《权利法案》,《权利法案》为王权提供了法律保证,英国建立起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的第一次工业,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成为世界工厂。因此“17世纪资产阶级政体的建立令她引领潮流”指的是通过资产阶级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经济的突猛进让她独占鳌头”指的是通过工业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解体,中美贸易摩擦,伤害了中美两国关系,也有违世贸组织的宗旨;同时贸易保护害人害己。对此事评论正确的是选项ABC,但是不符合题意;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有利于全球贸易环境好转”,评论是错误的,D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法国参与了慕尼黑阴谋,推行纵容德国的绥靖,所以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和解不是恩怨,③不符合题意,故把含有③的BCD选项排除。一战中德国属于同盟国,法国属于协约国。他们分属于两大军事对抗集团。一战后在战胜国与德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法国获益很大。二战中德国占领了法国。①②④符合题意,故故选择A。 22、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与第一次工业的不同点,第一次工业中机器的发明者如,哈格里夫斯、瓦特、史蒂芬孙都是有实践经验的工匠,说明第一次工业科学与技术未真正结合;而第二次工业中新技术和新机器 的发明者如,爱迪生是美国科学家,这说明第二次工业科学指导,与生产紧密结合。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3、C 【解析】 试题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这场战争”是指美国为了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罗斯福新政,新政以增加对经济干预的方式大大缓解了大萧条所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故C符合题意。A是经济大危机的影响,B是绥靖的影响,D是法西斯国家侵略扩张的影响,所以答案选C。 24、B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438年”“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等关键信息即可确定,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人文主义思想有关,租地农场与“上帝垂善”无关,新航路的开辟和法国大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流行,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租地农场引起无地或少地农民不满、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旧的世界秩序、法国大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5、1979 12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是中国的一部分。12年德国工程师狄尔制成了以柴油为动力的内燃机。 26、全球化 多极化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促使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的崛起,使得世界经济格局逐步走向全球化,继而引发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因此填写全球化、多极化。 27、A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阅读材料,依据材料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8题7分,第29题6分,第30题7分,共20分)。 28、(1)可从时间、地点、领导人、朝代、口号、历史地位、政权称谓(名称)等方面回答。 (2)法制(法律) (3)李自成;理由略 【解析】
(1)可从时间、地点、领导人、朝代、口号、历史地位、政权称谓(名称)等方面回答。如信息点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信息二:的地点是大泽乡;信息三:的领导人是陈胜、吴广。
(2)根据材料“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900多名被征发的农民前往渔阳戍守长城,途中被大雨困在大泽乡而不能如期到达。依据秦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可知,秦朝重视法律方面的建设。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面材料李自成的口号最能表达农民的根本要求;因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以农为本,所以李自成中的口号“均田免赋”最能表达农民的根本要求。 29、(1)反帝反封建。 (2)判断:同意。
理由:五四运动标志新民主主义开端。五四运动在斗争中提出“外争主权,内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体现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的重要因素,显示出伟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党诞生,中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等。 【解析】
(1)依据题干材料“外争主权、内除”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始。
(2)我同意小历的看法。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五四运动在斗争中提出“外争主权,内除”“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体现出这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的重要因素,显示出伟大力量。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党诞生,中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等。 【点睛】
此题应注意五四运动等知识的识记与掌握。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并显示出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端。 30、(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虽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民是为了维护民族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 (3)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严重灾难,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应该学会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事务中的纷争,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这才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解析】
(1)据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是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参战各国共死伤三千多万人,其中被战争、饥饿、疾病等夺去生命的人超过一千万。虽然在战争中,塞尔维亚人民是为了维护民族而战,这是正义的斗争,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霸权的性质完全不同,但是不能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
(3)本题为启示类问题,符合题意即可。如战争给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带来了严重灾难,从整个人类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应该学会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国际事务中的纷争,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这才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需要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性质,启示等知识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