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集合与函数
1、在集合运算中一定要分清代表元的含义.
[举例1]已知集P{y|yx,xR},Q{y|y2,xR},求PQ.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举例]若A{x|xa},B{x|x2}且AB,求a的取值范围.
3、充要条件的判定可利用集合包含思想判定:若AB,则xA是xB的充分条件;若AB,则xA是xB的必要条件;若AB且AB即AB,则xA是xB的充要条件.有时利用“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价,“逆命题”与“否命题”等价转换去判定也很方便.充要条件的问题要十分细心地去辨析:“哪个命题”是“哪个命题”的充分(必要)条件;注意区分:“甲是乙的充分条件(甲乙)”与“甲的充分条件是乙(乙甲)”,是两种不同形式的问题.
22[举例]设有集合M{(x,y)|xy2},N{(x,y)|yx2},则点PM的___
22x____条件是点PN;点PM是点PN的_______条件.
4、掌握命题的四种不同表达形式,会进行命题之间的转化,会正确找出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能
根据条件与结论判断出命题的真假. [举例]命题:“若两个实数的积是有理数,则此两实数都是有理数”的否命题是_________,它是____(填真或假)命题.
5、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则有f(ax)f(ax)或
f(2ax)f(x)等,反之亦然.注意:两个不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称问题不同于函数自身的对称问题.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是函数yf(2ax)的图像,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是函数y2bf(2ax)的图像. [举例1]若函数yf(x1)是偶函数,则yf(x)的图像关于______对称.
[举例2]若函数yf(x)满足对于任意的xR有f(2x)f(2x),且当x2时f(x)x2x,则当x2时f(x)________.
6、若函数yf(x)满足:f(xa)f(xa)(a0)则f(x)是以2a为周期的函数.注意:不要和对称性相混淆.若函数yf(x)满足:f(xa)f(x)(a0)则f(x)是以2a为周
1,则f(x)也是周期函数) f(x)[举例]已知函数yf(x)满足:对于任意的xR有f(x1)f(x)成立,且当x[0,2) 时,f(x)2x1,则f(1)f(2)f(3)f(2006)______.
期的函数.(注意:若函数f(x)满足f(xa)
7、奇函数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f(x)0;偶函数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
f(x)f(x)0.注意:使用函数奇偶性的定题时,得到的是关于变量x的恒等式而不是方程.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若函数yf(x)是奇函数
或偶函数,则此函数的定义域必关于原点对称;反之,若一函数的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
则该函数既非奇函数也非偶函数.若yf(x)是奇函数且f(0)存在,则f(0)0;反之不然.
1a是奇函数,则实数a_______; x212 [举例2]若函数f(x)ax(b2)x3是定义在区间[2a1,2a]上的偶函数,则此函数
[举例1]若函数f(x)的值域是__________.
8、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内增减性一致,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内增减性相反.若函数yf(x)的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则它在对称轴的两侧的增减性相反;此时函数值的大小取决于变量离对称轴的远近.解“抽象不等式(即函数不等式)”多用函数的单调性,但必须注意定义域.
[举例]若函数yf(x)是定义在区间[3,3]上的偶函数,且在[3,0]上单调递增,若实数a
2满足:f(2a1)f(a),求a的取值范围.
9、要掌握函数图像几种变换:对称变换、翻折变换、平移变换.会根据函数yf(x)的图像,作出函数yf(x),yf(|x|),y|f(x)|,yf(xa),yf(x)a的图像.(注意:图像变换的本质在于变量对应关系的变换);要特别关注yf(|x|),y|f(x)|的图像. [举例]函数f(x)|log2|2x1|1|的单调递增区间为_____________.
10、研究方程根的个数、超越方程(不等式)的解(特别是含有参量的)、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函数的值域、三角函数的性质(包括值域)、含有绝对值的函数及分段函数的性质(包括值域)等问题常利用函数图像来解决.但必须注意的是作出的图形要尽可能准确:即找准特殊的点(函数图像与坐标轴的交点、拐点、极值点等)、递增递减的区间、最值等. [举例1]已知函数f(x)2x1,g(x)ax1,若不等式f(x)g(x)的解集不为空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举例2]若曲线y|x|1与直线ykxb没有公共点,则k,b应当满足的条件是 .
11、曲线可以作为函数图像的充要条件是:曲线与任何平行于y轴的直线至多只有一个交点.
一个函数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定义域与值域中元素须一一对应,反应在图像上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图像至多有一个交点.单调函数必存在反函数吗?(是的,并且任何函数在它的每一个单调区间内总有反函数).还应注意的是:有反函数的函数不一定是单调函数,你能举例吗? [举例]函数f(x)x2ax1,(x[0,1][3,4]),若此函数存在反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2、求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必须标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反函数的定义域不能单从反函数的表达式
上求解,而是求原函数的值域.求反函数的表达式的过程就是解(关于x的)方程的过程.注意:函数的反函数是唯一的,尤其在开平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负号的确定.
2[举例]函数f(x)log2(x2x2),(x(,2])的反函数为__________.
22
13、原函数的定义域是反函数的值域,原函数的值域是反函数的定义域;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图
像关于直线yx对称;若函数y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C,aA,bC,则有
f(f1(b))b,f1(f(a))a.bf(a)af111(b).需要特别注意一些复合函数的
1反函数问题.如yf(2x)反函数不是yf(2x).
(x),则函数y2f1[举例1]已知函数yf(x)的反函数是yf的表达式是_________.
(3x4)的反函数
2x,x0 [举例2]已知f(x),若flog2(x),2x0(a)3,则a____.
14、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可用有关单调性的性质(如复合函数的单调性),但证明函数单调性只
能用定义,不能用关于单调性的任何性质,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关键步骤往往是因式
分解.记住并会证明:函数yax [举例]函数f(x)axb,(a,b0)的单调性. x1(a0)在x[1,)上是单调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x
15、一元二次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要熟练掌握一元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一元二次函数在
闭区间上一定存在最大值与最小值,应会结合二次函数的图像求最值.
2[举例]求函数f(x)x2ax1在区间[1,3]的最值..
16、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是不可分割的三个知识点.解一元二次不等
式是“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写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可以将一元二次不等式的问题化归为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特别对于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讨论比较方便.还应当注意的是;不等式解集区间的端点值是对应方程的根(或增根). [举例1]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ax3|5的解集是[1,4],则实数a的值为 . 2[举例2]解关于x的不等式:ax2ax10(aR).
第二部分 不等式
17、基本不等式ab2ab,ab(ab2.一正、)要记住等号成立的条件与a,b的取值范围“
211
的最小值为______. ab
二定、三相等”,“积定和有最小值、和定积有最大值”,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考虑到等号是否成立.与函数相关的应用题多有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举例]已知正数a,b满足a2b3,则
18、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a||b|||ab||a||b|.
[举例1]若关于x的不等式|x1||x2|a的解集是R,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 [举例2]若关于x的不等式|x1||x2|a的解集不是空集,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
19、解分式不等式不能轻易去分母,通常采用:移项(化一边为零)→通分→转化为整式不等
式→化所有因式中的变量系数为正,(即不等式两边同除以变量系数,若它的符号不能确定即需要讨论)→“序轴标根”(注意比较各个根的大小,不能比较时即需要讨论);解绝对值不等式的关键是“去绝对值”,通常有①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②平方③讨论.特别注意:求一个变量的范围时,若分段讨论的也是这个变量,结果要“归并”.
[举例]解关于x的不等式:
a(x1)1(a0).
x2
20、求最值的常用方法:①用基本不等式(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②方程有解法
③单调性;④换元法;一般而言:在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因“不相等”而受阻时,常用函
数yxa,(a0)的单调性;求二次函数(自变量受)的值域,先配方、再利用图x321111x的最大值不大于,又当x[,]时,f(x),
62428像、单调性等;求分式函数的值域(自变量没有)常用“逆求”(即判别式法);求分
式函数的值域(自变量受)通常分子、分母同除一个式子,变分子(分母)为常数. [举例1]已知函数f(x)ax求实数a的值.
[举例2]求函数f(x)x3在区间[2,2]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x26x13
21、遇到含参不等式(或含参方程)求其中某个参数的取值范围通常采用分离参数法,转化为
求某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但是若该参数分离不出来(或很难分离),那么也可以整体研究函数yf(a,x)的最值.特别注意:双变量问题在求解过程中应把已知范围的变量作为主变量,另一个作为参数. [举例]已知不等式4a220对于x[1,)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xx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
22、若(0,2),则sintg;角的终边越“靠近”y轴时,角的正弦、正切的绝
对值就较大,角的终边“靠近”x轴时,角的余弦、余切的绝对值就较大.
[举例1]已知[0,],若sin|cos|0,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举例2]方程sinxx的解的个数为____个.
23、求某个角或比较两角的大小:通常是求该角的某个三角函数值(或比较两个角的三角函数
值的大小),然后再定区间、求角(或根据三角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比如:由tgtg未必有;由同样未必有tgtg;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相等,
这两个角未必相等,如sinsin;则2k;或2k,kZ;若
coscos,则2k,kZ;若tgtg,则k,kZ.
[举例1]已知,都是第一象限的角,则“”是“sinsin”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举例2]已知0,0,,则“”是“sinsin”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4、已知一个角的某一三角函数值求其它三角函数值或角的大小,一定要根据角的范围来确定;
能熟练掌握由tg的值求sin,cos的值的操作程序;给(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另一个三角函数)值的问题,一般要用“给值”的角表示“求值”的角,再用两角和(差)的三角公式求得.
[举例1]已知是第二象限的角,且cosa,利用a表示tg_____;
[举例2]已知6sin2sincos2cos20,(2,),求sin(23)的值.
25、欲求三角函数的周期、最值、单调区间等,应注意运用二倍角正(余)弦公式,半角公式
降次即:sinx211(1cos2x),cos2x(1cos2x);引入辅助角(特别注意,2236经常弄错)使用两角和、差的正弦、余弦公式(合二为一),将所给的三角函数式化为
yAsin(x)B的形式.函数y|Asin(x)|的周期是函数yAsin(x)周期的一半.
2[举例]函数f(x)2cosx23sinxcosx1的最小正周期为_____;最大值为_
_;单调递增区间为_______;在区间[0,2]上,方程f(x)1的解集为_
26、当自变量x的取值受时,求函数yAsin(x)的值域,应先确定x的取值范围,再利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或单调性来确定sin(x)的取值范围,并注意A的正负;千万不能把x取值范围的两端点代入表达式求得.
[举例]已知函数f(x)2sinx(sinxcosx),x[0,],求f(x)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27、三角形中边角运算时通常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转化为角(或边)处理.有关a,b,c的齐
次式(等式或不等式),可以直接用正弦定理转化为三角式;当知道△ABC三边a,b,c平方的和差关系,常联想到余弦定理解题;正弦定理应记为
abc2R(其sinAsinBsinC中R是△ABC外接圆半径.
[举例]在△ABC中,a,b,c分别是A,B,C对边的长.已知a,b,c成等比数列,且
a2c2acbc,求A的大小及
bsinB的值. c
28、在△ABC中:abABsinAsinB;sin(BC)sinA,cos(BC)
cosA,cosBCABCAsin,sincos等常用的结论须记住.三角形三内角A、22223[举例1]在△ABC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 )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29、sinxcosx,sinxcosx,sinxcosx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列入同角三角比的基本
关系式,但是它们在求值过程中经常会用到,要能熟练地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式:
B、C成等差数列,当且仅当B.
(sinxcosx)212sinxcosx.求值时能根据角的范围进行正确的取舍.
[举例1]关于x的方程sin2xa(sinxcosx)20有实数根,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1[举例2]已知(0,),且sincos,则tg_____.
5
30、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对称轴是平行于y轴且过函数图像的最高点或最低点,两相邻对称
轴之间的距离是半个周期;正(余)弦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是图像与“平衡轴”的交点,两相邻对称中心之间的距离也是半个周期.
函数ytgx,yctgx的图像没有对称轴,它们的对称中心为(k,0),kZ.两相邻对称2轴之间的距离也是半个周期.
[举例1]已知函数f(x)sin2x,且f(xt)是偶函数,则满足条件的最小正数t__; [举例2]若函数f(x)asinxcosx的图像关于点(3,0)成中心对称,则a___.
第四部分 复数
31、复数问题实数化时,设复数zabi,不要忘记条件a,bR.两复数z1abi,
z2cdi,(a,b,c,dR),z1z2的条件是ac,bd.这是复数求值的主要依据.根据
条件,求复数的值经常作实数化处理. [举例]若复数z满足:zz(zz)i3i,则z_____. 2i
32、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若存在虚根,则此两虚根互为共轭.若虚系数一元二次方程存在实根不
能用判别式判断.
2[举例]若方程xbx20(bR)的两根,满足||2,求实数b的值.
33、|z1z2|的几何意义是复平面上z1,z2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z0|r的几何意义是复平
面上以z0对应点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
[举例]若|z2i||zz0|4表示的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则|z0|的取值范围是___.
34、对于复数z,有下列常见性质:(1)z为实数的充要条件是zz;(2)z为纯虚数的充
2要条件是zz0且z0;(3)zz|z|;(4)|z1z2||z1||z2|.
[举例]设复数z满足:(1)z4R,(2)|z2|2,求复数z. z第五部分 数列与极限
35、等差数列{an}中,通项andnb,前n项和Snd2ncn(d为公差,nN).证2明某数列是等差(比)数列,通常利用等差(比)数列的定义加以证明,即证:an1ana是常数(nN)(n1=常数,nN),也可以证明连续三项成等差(比)数列.即对于任
anaa意的自然数n有:an2an1an1an(n2n1).
an1an
[举例]数列{an}满足:a11,an1(1)求证:数列{2an(nN). an21}是等差数列;(2)求{an}的通项公式. an
36、等差数列前n项和、次n项和、再后n项和(即连续相等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等比数
列前n项和(和不为0)、次n项和、再后n项和仍成等比数列.类比还可以得出: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积、次n项的积、再后n项的积仍成等比数列.
37、在等差数列{an}中,若mnpq(m,n,p,qN),则amanapaq;在等比数
列{an}中,若mnpq(m,n,p,qN),则amanapaq等差(等比)数列中简化运算的技巧多源于这条性质.
38、等差数列当首项a10且公差d0,前n项和存在最大值.当首项a10且公差d0,
前n项和存在最小值.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可以利用不等式组an0(0)来确定
an10(0)n的值;也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是n的二次函数(常数项为0)转化成函数问
题来求解.
[举例1]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6a20070,a2006a20070,则(1)使前
n项和Sn最大的自然数n是__;(2)使前n项和Sn0的最大自然数n ;
q1na139、数列{an}是等比数列,其前n项的和Sn是关于q的分段函数Sna1(1qn),
,q11q在求和过程中若公比不是具体数值时,则要进行讨论.
1,求a1的取值范围.
na11[举例2]数列{an}是等比数列,首项a11,公比q1,求lim的值.
nSn[举例1]数列{an}是等比数列,前n项和为Sn,且limSn
40、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基本元”是首项、公差(比),当觉得不知如何用性质求解时,
可以把问题转化成“基本元”解决.学会用任意两项关系:若{an}是等差数列,则对于任
意自然数m,n有anam(nm)d;若{an}是等比数列,则对于任意的自然数m,n,有anamqnm.在这两关系式中若取m1,这就是等差(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举例1]已知数列{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且3a55a70.若此数列的前n项和为
Sn,问Sn是否存在最值?若存在,n为何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举例2]已知正项等比数列{an}中,首项a11,且a5a71.若此数列的前n项积为Tn,问Tn是否存在最值?说明理由.
3541、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S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时,要注意分段an满足anSnSn1,(n2)时,才能用一个公式表示.
n1S1.当a1
SnSn1,n2[举例]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n(a2)n2na.若{an}是等差数列,求{an}的通项公式.
42、形如:an1an+f(n)的递推数列,求通项用叠加(消项)法;形如:
推数列,求通项用连乘(约项)法.
[举例]数列{an}满足a11,an3n1an1(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43、一次线性递推关系:数列{an}满足:a1a,an1banc,(a,b,c是常数)是最重要的
递推关系式,可以看出当b1时,此数列是等差数列,当c0(b0)时,此数列是等比数列.解决此递推的方法是通过代换(令bnank)化成等比数列求解.
[举例]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2an1,(nN),求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44、在解以数列为模型的数学应用题时,要选择好研究对象,即选择好以“哪一个量”作为数
列的“项”,并确定好以哪一时刻的量为第一项;对较简单的问题可直接寻找“项”与“项数”的关系,对较复杂的问题可先研究前后项之间的关系(即数列的递推公式),然后再求通项.
[举例]某企业去年底有资金积累a万元,根据预测,从今年开始以后每年的资金积累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长20%,但每年底要留出b万元作为奖励金奖给职工.企业计划用5年时间使资金积累翻一番,求b的最大值.
an1g(n)的递anq11,nnn|q|145、常见的极限要记牢:limq0,,注意limq存在与limq0
nnn不存在,|q|1或q11n是不相同的;lim(1)e,特别注意此式的结构形式;若f(n),g(n)是关于n的多项
nnf(n)式函数,要会求lim.
ng(n)an2n2n12n(a4)lim(). [举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limn;(2)
n2annn1an2bn21,则a____;b____. [举例2]若limn3n4
46、理解极限是“无限运动的归宿”.
[举例]已知△ABC的顶点分别是A(0,),B(0,),C(4圆面积为Sn,则limSn_____.
n2n2n2,0)(nN),记△ABC的外接n第六部分 排列、组合与概率
47、解排列组合应用题是首先要明确需要完成的事件是什么,其次要分清完成该事件是分类还
是分步,另外要有逐一列举思想、先选后排思想、正难则反(即淘汰法)思想.简单地说:解排列、组合问题要搞清“做什么?怎么做!”分步做时要考虑到每一步的可行性与“步”与“步”之间的连续性.尤其是排列问题,更要注意“特殊元素、特殊位置”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讲,从正面入手解决时,“特殊元素特殊照顾,特殊位置特殊考虑.”相邻问题则用“捆绑”,不邻问题则用“插空”.特别提醒:解排列、组合问题时防止记数重复与遗漏. [举例]对于问题:从3位男同学,5位女同学这8位同学中选出3人参加学校一项活动,
2求至少有2位女同学的选法种数.一位同学是这样解的:先从5位女同学中选出2名有C5种121选法,再在剩下的6位同学中任选一位有C6种选法,所以共有C5种不同的选法.请分C6析这位同学的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的解法.
48、简单地说:事件A的概率是含有事件A的“个体数”与满足条件的事件的“总体数”的
比值.现行高考中的概率问题实际上是排列、组合问题的简单应用. [举例]定义非空集合A的真子集的真子集为A的“孙集”,集合A{1,3,5,7,9}的真子集可以作为A的“孙集”的概率是______.
第七部分 向量
49、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起点相同时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对角线),首尾相接适用“蛇形
1法则”,(ABAC)表示△ABC的边BC的中线向量.向量减法的几何意义:起点相同适
2用三角形法则,(终点连结而成的向量,指向被减向量),|AB|表示A、B两点间的距离;以a、b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表示向量a+b、ab(或ba). [举例]已知非零向量a,b满足:|ab||ab|,则向量a,b的关系是――――( ) A、平行; B、垂直; C、同向; D、反向.
50、理解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垂直向量的意义.与非零向量a同向的单位向量a0向的单位向量a0a|a|,反
a|a|.
[举例]已知△ABC,点P满足AP(AB|AB|AC|AC|),(R)则点P的轨迹是( )
A、BC边上的高所在直线; B、BC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 C、A平分线所在直线; D、BC边上中垂线所在直线.
51、两向量所成的角指的是两向量方向所成的角.两向量数量积ab|a||b|cosa,b;其
中|b|cosa,b可视为向量b在向量a上的射影.
[举例1]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C=90°,AC=BC=2,则ABBC=__;
52、向量运算中特别注意a|a|的应用.研究向量的模常常先转化为模平方再进行向量运算. [举例]已知|a|
53、向量的坐标运算是高考中的热点内容,要熟练掌握.已知a{x1,y1},b{x2,y2}则
且a,b的夹角为2,|b|1,
22,又OCa3b,OD2ab,求|CD|. 4ab{x1x2,y1y2},abx1x2y1y2.若A(x1,y1),B(x2,y2),则AB{x2 -x1,y2y1},其坐标形式中是向量的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请注意:向量的坐标形式
实质上是其分解形式xiyj的“简记”.其中i,j分别表示与x轴、y轴正方向同向的单位向量.与向量坐标运算最重要的两个结论:若向量a{x1,y1},b{x2,y2}是非零向量则有:abx1x2y1y20;a//bx1y2x2y10.
[举例]设O是直角坐标原点,OA2i3j,OB4ij,在x轴上求一点P,使APBP
最小,并求此时APB的大小.
54、利用向量求角时,要注意范围.两向量所成角的范围是[0,].特别注意ab0不能等同于
a,b所成角是锐角.当a,b同向时也满足ab0.
[举例1]已知△ABC,则“ABAC0”是“△ABC为钝角三角形”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举例2]l是过抛物线y2px(p0)焦点的直线,它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则△ABO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不确定与P值有关.
55、关注向量运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与三角函数综合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 [举例]已知向量a{2cosx,1},b{cosx,3sin2x},xR.设f(x)ab. (1)若f(x)13且x[2,],求x的值;
33(2)若函数y2sin2x的图像按向量c{m,n}(|m|求实数m,n的值.
2)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像,
56、关注点、函数图像(曲线)按某向量平移导致的坐标、解析式(方程)的变化;点M(x,y)
/按向量a{m,n}平移得到点的坐标是M(xm,yn);曲线C:f(x,y)0按向量
a{m,n}平移得到曲线C/的方程为f(xm,yn)0.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必要死记
公式,可结合图形将函数图像(曲线)按某向量平移的问题可以先“翻译”成向左(右)、向上(下)平移,再用函数图像变换的规律操作.
(x2)2(y3)21对应的曲线按向量a平移后得到的曲线的方程为标[举例1]将椭圆
43准方程,则a____;
第八部分 空间图形
57、平面的基本性质是高考中立体几何的重点内容.要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特别注意:不共线
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考察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讨论点在平面的同侧还是两侧,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图形.
[举例1]已知线段AB长为3,A、B两点到平面的距离分别为1与2,则AB所在直线
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_; [举例2]判断命题:“平面上有不共线的三点到平面的距离相等,则平面与平面 是平行平面”的真假.
58、线面关系中三类平行的共同点是“无公共点”;三类垂直的共同点是“成角90°”.线面平
行、面面平行,最终化归为线线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最终化归为线线垂直. [举例]已知平面,,直线a,b.有下列命题:(1)
//;(2)a//a//
aaa//ba//b(3)a//;(4)a//.其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
bb
59、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范围是[0,];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是(0,].一般情况下,求二22
面角往往是指定的二面角,若是求两平面所成二面角只要求它们的锐角(直角)情况即可.
[举例]设A、B、C、D分别表示下列角的取值范围:(1)A是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围;(2)B是锐角;(3)C是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取值范围;(4)D是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取值范围.用“”把集合A、B、C、D连接起来得到__________.
60、立体几何中的计算主要是角、距离、体积、面积的计算.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
成角的计算是重点(二面角的计算文科不要求).求两异面直线所成角可以利用平移的方法将角转化到三角形中去求解,也可以利用空间向量的方法(要在方便建立坐标系时用),特别要注意的是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当求出的余弦值为a时,其所成角的大小应为arccos|a|.
[举例]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是AB中点,则异面直线DE与BD1所成角的大小
61、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求解过程中,要抓住直线在平面上的射影,转化到直角三角形中去求
解.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求解可以利用垂线法,也可以利用三棱锥的体积转化.
[举例]正三棱柱ABC-A1B1C1的底面边长是2,BC1与平面ACC1A1所成角为30°.试求:(1)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2)点C到平面BAC1的距离.
62、长方体、正方体是最基本的几何体,要熟练掌握它们中的线面关系.长方体的长、宽、高分
别为a,b,c,对角线长为l,则labc.利用这一关系可以得到下面两个结论:
222(1)若长方体的对角线与三棱所成角分别为,,,则coscoscos1; 222(2)若长方体的对角线与三面所成角分别为,,,则coscoscos2.
2222[举例]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AC1与过A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
若A、
4,3,则=―――――――――――――――――( )
; B、; C、、 D、不确定. 3
63、正方体中线面关系可以说是高考中的重点内容,相当一部分的高考题是以正方体作为载体
进行命题,或是截取正方体的一部分进行命题.请特别关注正方体表面按不同形式的展开图,会由展开的平面图形想象立体图形.
[举例1]如图是一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在这个正方体中: (1)AF与CN所在的直线平行;(2)CN与DE所在的直线异面; (3)CN与BM成60°角;(4)DE与BM所在的直线垂直. 以上四个命题中正确的命题序号是___________;
、三棱锥顶点在底面三角形影为三角形的外心、内心、垂心的条件要分清楚.
外心:三侧棱相等或三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充要条件); 内心:三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相等(充要条件);
垂心:相对的棱垂直(充要条件)或三侧棱两两垂直(充分条件).
[举例] “三侧棱与底面所成的角相等且底面是正三角形”是“三棱锥为正三棱锥”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65、关注正棱锥中的几个直角三角形.
(1)高、斜高、底面边心距组成的直角三角形;(2)侧棱、斜高、底面棱长的一半组成的直角三角形;(3)底面上的边心距、底面外接圆半径、底面棱长的一半组成的直角三角形.(4)高、侧棱、底面外接圆半径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进一步关注的是:侧棱与底面所成角、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都体现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
66、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在计算过程中都有射影定理.两直线所
成角余弦值的大小是一直线上的线段在另一直线上的射影长(过此线段两端点向另一直线作垂线,两垂足之间的线段长,若两直线垂直,则两垂足重合,射影长为0)与原线段长
S/的比;二面角的平面角(或其补角)的余弦值等于,其中S是一个半平面上的图形面
S/积,S是此图形在另一平面上的射影图形面积.
67、特别注意有一侧棱与底面垂直且底面为正方形、直角梯形、菱形等四棱锥,关注四个面都
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棱锥.它们之间的线面关系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
[举例1]如图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ACB90°,则此三棱锥的四个面中的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_____个.
68、图形的分解、组合是立几命题的新思路,学会平面到空间、空间到平面的转化.
[举例]下面图形为一四棱锥S-ABCD的侧面与底面. a D A
2a 2a a a a
B a C a a a a
(1)请画出四棱锥S-ABCD的示意图,是否存在一条侧棱垂直于底面?如果存在的话,指出
是示意图中的哪一条,说明理由. (2)求出此四棱锥的体积;
(3)设E是最长侧棱的中点,F是底面正方形ABCD的边中与最长侧棱异面的边的中点,求
EF与最短侧棱所成角的大小.
a
第九部分 直线与圆锥曲线
70、直线的倾斜角是直线向上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的角,当直线是x轴或与x轴平行时,直线的倾斜角是0°,直线倾斜角的范围是[0,).当直线与x轴不垂直时,倾斜角的正切值称为直线的斜率. [举例]已知直线l1的斜率是
3,直线l2过坐标原点且倾斜角是l1倾斜角的两倍,则直线l2 3的方程为_________.
3,知直线l1的倾斜角为,所以直线l2的倾斜角为,则l2的斜363率为3,所以直线l2的议程为y3x.
分析:由l1的斜率是
71、若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的斜率为k,则与k的关系是:
tg,[0,)(,)k0arctgk,22; =. karctgk,k0不存在,=2[举例]已知直线l的方程为axbyc0,(ab0)且l不经过第二象限,则直线l的倾斜角
大小为―――――――――――――――――――――――――――――――( )
aaaa; B、arctg(); C、arctg; D、arctg. bbbba分析:注意到直线l的斜率k,又直线不过第二象限,则k0,所以此直线的倾斜
b角为arctgk,选B.
A、arctg72、常见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及适用范围要熟悉:(1)点斜式yy0k(xx0),过定点
(x0,y0)与x轴不垂直;(2)斜截式ykxb,在y轴上的截距为b与x轴不垂直;(3)
xy截距式1,在x轴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b与坐标轴不平行且不过坐标原点.特别注
ab意的是当直线过坐标原点(不是坐标轴)时,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也相等,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则此直线的斜率为-1,或此直线过原点.
[举例]与圆(x1)(y2)1相切,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有――( )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分析:注意到截距与距离之间的区别,截距指的是曲线(直线)与坐标轴交点的一个坐标,它有正负(也可以是0)之分.选B.
73、求直线的方程时要特别注意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的情况,不确定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漏解肯定是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要明确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道理,所以做解析几何问题不要“忘形”.
[举例]过点P(2,3)与坐标原点距离为2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
分析:若仅用点斜式设出直线方程,再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求解,则会漏解,这是因为在设立方程的时候就排除了斜率存在的情况.考虑到直线x2满足题义,故所求直线有两条,其方程为:5x12y260与x2.
74、两直线位置关系讨论的主要依据是两直线的斜率,要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况.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公式、两直线的夹角公式.由一般式方程判断两直线之
A1xB1yC10,(A1,B1不全为0)l2:A2xB2yC20,间的关系:直线l1:、(A2,B2不全为0).则l1//l2的充要条件是A1B2A2B10且A1C2A2C1与B1C2
22B2C1至少有一个不为零;l1l2的充要条件是A1A2B1B20;l1与l2相交的充要条件
是A1B2A2B10.
[举例1]直线l1,l2斜率相等是l1//l2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分析:直线l1,l2斜率相等,两直线可能重合,不一定有l1//l2;又两直线l1//l2,考虑到特殊情况,若l1,l2都与x轴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不存在,就谈不上斜率相等了.选D.
[举例2]直线l过点P(2,3)与以A(3,2),B(1,3)为端点的线段AB有公共点,则直线l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分析:直线与线段之间的关系可借助于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先确定出“极限”位置时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再从旋转的角度进行变化研究.kPA1,kPB2.若直线l与线段AB有公共点,则其斜率k存在时的取值范围是:k1或k2,或其斜率不存在.因此直线l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arctg2,3]. 4
75、点A、B关于直线l对称即l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是斜率关系,平分说明AB的中点在l上.特别注意:当对称轴所在直线的斜率为1或-1时,对称点的坐标可用代入的方法求得.即点(x0,y0)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点是(y0c,x0c);点(x0,y0)关于直线xyc0的对称点是(y0c,x0c).
[举例1]将一张画有直角坐标系的图纸折叠使点A(2,0)与点B(0,6)重合,若点C(3,0)与点D重合,则点D的坐标为_____;
分析:实际上这是一个对称的问题,对称轴是AB的垂直平分线l:x2y50,D点是C
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求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要紧紧抓住垂直(斜率关系)平分(中点坐标)这两个方面列方程组求解.设D点的坐标为(a,b),则
b2,且a3a3b128250,求得:D(,). 22552[举例2]抛物线C1:y2x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抛物线为C2,则C2的焦点坐标
为______.
分析:两抛物线关于一直线对称,则它们的焦点也关于此直线对称,只要求焦点关于此直线的对称点即可.抛物线C1的焦点坐标为(,0),所以C2的焦点坐标为(2,).
76、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主要是利用点(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设圆C的半径是r,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是d,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求直线被圆所截的弦长可用圆半径、弦心距、弦长一半组成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举例1]已知点(a,b)是圆xyr外的一点,则直线axbyr与圆的位置关系是―――――――――――――――――――――――――――――――――――( ) A、相离; B、相切; C、相交且不过圆心; D、相交且过圆心.
2222222分析:点(a,b)在圆xyr外,则abr,圆心到直线axbyr的距离
22221252ab2222关注:若点(a,b)是圆xyr上的一点,则直线axbyr是圆过此点的切线方程;
2222若点(a,b)是圆xyr外的一点,则直线axbyr是此圆过该点有两切线的切点弦的方程.
dr222r,又d0.选C.
[举例2]若圆O:xyr上有且只有两点到直线l:3x4y150的距离为2,则圆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分析:如图: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3,与直线l
y 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是与l平行且与l距离为2的两 平行直线(图中虚线l1,l2).由题义知直线l1与圆O 有两不同交点,而l2与圆O没有公共点.因此圆O半 径r的取值范围是1r5.
O 222l2 x 22277、确定圆的方程可以利用圆的标准方程(xa)(yb)r,即确定圆心坐标与半径;l1 l 22也可以利用圆的一般方程xyDxEyF0,即确定系数D、E、F.要注意的是方
程xyDxEyF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DE4F0.确定一个圆的方程需要三个互相的条件(因为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中都三个待定的系数).
[举例1]二次方程AxBxyCyDxEyF0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_____; 分析:注意到圆的一般方程中没有xy这样的项,且二次项系数都为1.则必有B0,且
222222AC0,此时方程可以化成:x2y2出:(DEFxy0.与圆的一般方程比较可以得 AAAD2EF)()240.其充要条件为:AC0,B0,D2E24AF0. AAA[举例2]已知圆C被y轴截得的弦长是2,被x轴分成的两段弧长之比为1:3,求圆心C
的轨迹方程.
分析:如图,设圆心C(x,y),圆半径为r.因圆被y轴截得的线段长为2,圆心到y轴的距离为|x|,则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rx1, 又圆被x轴所分成的两段弧长之比为1:3,则x轴被所截得 的弦所对的中心角为直角,圆心到x轴距离为|y|,则
22y r r2|y|.则x212y2.即所求的轨迹方程为
C r x 2y2x21.
O
78、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圆上任意两点的垂直平分线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直线平分圆的充
要条件是此直线一定过该圆的圆心;与两定点连线所成角为直角的动点的轨迹是以定线段为直径的圆(或圆弧)等. [举例1]直线l过定点M(4,0)与圆xy4交于A、B两点,则弦AB中点N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_;
y 分析:解决与圆有关的的问题要“对得起”圆.即要抓 A 住圆的几何特征.如图:ONAB,M、O都是定点, B M x N 2所以N在以线段OM为直径的圆上,其方程为(x2) O y24.注意到点N在圆x2y24内,则弦N的轨迹方程为(x2)2y24(0x1).
22y [举例2]直线l过定点M(4,0)与圆xy4
A 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则△AOB面积的 B M 最大值为_______;
O 分析:由圆的性质知,△AOB是等腰三角形,
|OA||OB|2,所以当AOB为直角时,其面积最大,最大值为2. 2222x [举例3]已知A是圆xy2ax4y60上任意一点,点A关于直线x2y10 的对称点也在圆上,那么实数a的值为_____.
分析:圆上的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仍然在圆上,则此直线必过圆心(a,2),代入知:a3.
79、两圆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判断主要是利用两圆的半径的差或和与两圆的圆心距之间的大小关系.设圆A的半径为r1,圆B的半径为r2(不妨设r1r2),则有:(1)|AB|r1r2,两圆外离;(2)|AB|r1r2,则两圆外切;(3)r1r2|AB|r1r2,则两圆相交;(4)
|AB|r1r2,则两圆内切;(5)|AB|r1r2,则两圆内含.关注:两圆的位置关系也可
以由两圆的公切线的条数上来分.
[举例1]已知动圆C与定圆M:(x2)y1相切,且与y轴相切,则圆心C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 分析:如图:(1)当两圆外切时,设动圆的半径为r, x1 y 则|CM|r1,C到y轴的距离为r,则C到直 线x1的距离|CN|r1,那么C到直线x1 的距离与C到M的距离相等,所以点C的轨迹是以 M为焦点,直线x1为准线的抛物线.其方程为:
N C 221y26(x).
2(2)当两圆内切时,可得C到M的距离与C到直线 x1的距离相等,所以此时点C的轨迹是以M为焦点, 直线x1为准线的抛物线.其方程为:y2(x).
2y O N O M C M x 32x x1 3222[举例2]已知M(0,3),一动圆I过点M与圆N:x(y3)16内切.
所以圆心C的轨迹方程为:y26(x)与y22(x). (1)求动圆圆心I的轨迹C的方程;
(2)经过点Q(2,0)作直线l交曲线C于A、B两点,设OPOAOB,当四边形OAPB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1)如图,动圆I与定圆N内切,设动圆半径为r,则|IN|4r,|IM|r.那么有:
12|IN||IM|4,|MN|23,所以I点的轨迹是以M、N为焦点4为长轴长的椭圆.其y21. 方程为x4(2)由OPOAOB知,四边形OAPB是平行四边形.要 2y M O N I 使得四边形OAPB面积最大,则△OAB的面积最大,注意变 化中的定值条件.△OAB的面积是△AOQ的面积与△BOQ的 面积之差.设A(x1,y1),B(x2,y2),则SAOB||y1||y2||. 可在联立方程组时,消去变量x,保留y. 设直线l的方程为xmy2,
x
2y21x由(4m21)y216my120.由 4xmy2222△=(16m)412(4m1)0,得4m30.
由韦达定理得:
y P A B O Q x y1y216m12知y1y20.则SAOB||y1||y2||=|y1y2| ,yy12224m14m124m2324m3t(t0),那么: .令(y1y2)4y1y2422(4m1)S8t111672882,当时等号成立.此时,mt216(t4)4t2168t8t7y4. 2即所求的直线方程为x 80、椭圆的定义中要注意隐含的条件:定值大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掌握椭圆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分清长轴、短轴、焦距、半长轴、半短轴、半焦距.椭圆最基本的几何性质是定义的逆用:“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等于长轴的长”.
[举例1]已知复数z满足|z2i||z2i|4,则z对应点的轨迹是_______;
分析: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复数z对应点到2i与2i对应点的距离之和为4,看似椭圆, 但注意到两定点之间的距离为4.所以z对应点的轨迹是以2i与2i对应点为端点的线段.
x2y2[举例2]设P是以F1,F2为焦点的椭圆221(ab0)上的一点,若点P满足:
ab1 PF1PF20,tgPF1F2,则椭圆的焦距与长轴的比值为―――――――――( )
25121; B、; C、; D、.
32331分析:由题知PF1PF2,又tgPF1F2,则|PF1|2|PF2|.由|PF1||PF2|2a
225a2c54a2a得|PF1|.则2c|F1F2|.则.选D. ,|PF2|32a333A、
81、椭圆中一些常见的结论要记住,这对解决选择填空等客观性问题时比较方便,如:椭圆的基本量a,b,c蕴含在焦点、中心、短轴端点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椭圆的短轴的端点对两焦点的张角是椭圆上点与两焦点张角(与两焦点连线夹角)的最大值;短半轴、长半轴的几何意义是椭圆上点与中心距离的最小值与最大值;焦点到椭圆上点的距离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分别是ac与ac;过椭圆焦点的弦长最大值是长轴长,最小值是垂直于长轴所在
2b2直线的弦(有时称为通径,其长为).
ax2y21的左焦点,被椭圆截得的弦长为2,则直线l的方程;[举例1]一直线l过椭圆 42x2y21上有2007个不同的点P1,P2,,P2007,椭圆的右焦点为F,数[举例2]椭圆43列{|FPn|}(n1,2,3,,2007)是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则d的取值范围是___.
分析:注意到|PFn|的取值范围是[1,3],若数列是递增数列,有|PF1|1,|PF20073,此
1111时0d.若数列是递减数列则d0.所以d[,0)(0,].
1003100310031003
x2y282、椭圆221(ab0)上任意一点P与两焦点F1,F2构成的三角形可称为椭圆的焦
ab点三角形.焦点三角形的周长为定值(2a2c),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可以得出:当F1PF2=时,此三角形的面积为btg22(引起注意的是此结论的推导过程要掌握).
[举例]已知点A(2,0),B(2,0),点C在直线y1上满足ACBC,则以A、B为焦点过
点C的椭圆方程为____________. 分析:注意到△ABC的面积为2,且ACB2,即btg242,则b22.所以所求的椭
x2y21. 圆方程为62另解:由图,因为△ABC是直角三角形,|AB|=4,
y1 xy1. 622y C O B x AC2BC2AB216,|AC||BC|2SABC4,
可求得|AC||BC|26(2a).所以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A 283、双曲线的定义中的隐含条件是“两焦点之间的距离大于定值(实轴长)”,双曲线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要与椭圆基本量的关系区分开来,从定义上来说椭圆与双曲线的定义是一字之差,方程是一符号之差,但两者之间的几何性质完全不同.
x2x21的焦点为顶点,长轴顶点为焦点,则此双曲线的[举例]一双曲线C以椭圆42方程为_________.
x2y2分析:由题知双曲线的实轴在x轴上,可设其方程为221.注意到双曲线的其本量
abx2y2221. 关系可得:a2,c4,所以所求双曲线方程为22
84、渐近线是双曲线特有的几何性质,要特别注意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理解“渐近”的意义.
x2y2x2y2x2y2双曲线221的渐近线的方程为220,与双曲线221共渐近线的
abababx2y2双曲线可以设成22(其中0是待定的系数),双曲线的焦点到双曲线的渐
ab近线的距离是虚半轴长b.
x2x22y1有共同渐近线且与椭圆y21有共同焦点,则此双[举例1]一双曲线与33曲线的方程为________;
x2y2,因其焦点在x轴上,则0.则标准式分析:由题可设所求双曲线的方程为3x2y2x211,那么32.得所求双曲线为y2. 为
332[举例2]若关于x的方程x21k(x2)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y ______.
分析:若从代数角度入手讨论比较麻烦.从数形结合入手, 借助于双曲线的渐近线,则很容易得解.在同一坐标系中 作出yx21(双曲线x2y21的上半部分)与
yk(x2)(过定点(2,0)的直线)的图像.如图:可 得0k1.
2 O x
85、记住双曲线中常见的结论:(1)过双曲线焦点的直线被双曲线同支截得的弦长的最小值是通径(垂直于实轴的弦长),被两支截得的弦长的最小值是实轴的长;(2)双曲线焦点到同侧一支上的点的距离最小值是ca,到异侧一支上点的距离最小值是ca;(3)双曲线
x2y221的焦点为F1,F2,P是双曲线上的一点,若F1PF2,则△F1PF2的面积2ab为bctg22(仿椭圆焦点三角形面积推导).
x2y21,P是双曲线上的一点,F1、F2分别是它的两个[举例1]已知双曲线的方程为
916焦点,若|PF1|7,则|PF2|______;
分析:由双曲线的定义||PF1||PF2||6,知|PF2|1或13.注意P点存在的隐含条件
|PF1||PF2||F1F2|10,所以|PF2|13.
x2y2x21和双曲线y21的公共焦点为F1,F2,P是它们的一个公[举例2]椭圆62a共点,则cosF1PF2_____;
分析:由椭圆与双曲线有公共焦点,可得62a1,所以a3由.又由椭圆的焦点三角
1形的面积知△PF1F2的面积为2tgF1PF2,由双曲线的焦点三角形的面积知△PF1F2的面
212111积为ctgF1PF2,则2tgF1PF2ctgF1PF2.解得tgF1PF2,由万能
222221公式得cosF1PF2.
3|PF1||PF2|26另解:也可以由(不妨设|PF1||PF2|),求得|PF1|63,
|PF1||PF2|231|PF2|63,又由|F1F2|4,利用余弦定理可得cosF1PF2.
3x2y21(n1)的两焦点为F1,F2,P是此双曲线上的一点,且满足[举例3]双曲线n|PF1||PF2|=2n2,则△PF1F2的面积为________.
x2y21上,设F1PF2,由焦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分析:由题可以得点P在椭圆
n2式可知对于椭圆Stg等于1.
86、抛物线是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圆锥曲线.仅从标准方程上,抛物线就有四种不同的形式,要注意开口方向与标准方程的关系.不要将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与二次函数的表达式相混淆.
2[举例]抛物线y4x的焦点坐标是_____;准线方程是_____. 22分析:注意到方程y4x不是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其标准形式为x2,对于双曲线Sctg2,则必有2,所以△PF1F2的面积
1y.所以此抛物线的4焦点坐标为(0,11),准线方程为y. 1616
87、记住抛物线的常见性质:(1)抛物线上任意一点到焦点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2)过抛物线的焦点与顶点的直线是抛物线的对称轴;(3)顶点、焦点、准线之间的关系;(4)过焦点与对称轴垂直的弦称为抛物线的通径,抛物线y2px(p0)的通径长为2p;(5)通径是过抛物线焦点的弦中长度最小的一条.
[举例1]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F(1,1),对称轴为yx,且过M(3,2),则此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___;
分析:若仅局限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此题无法解决.考虑到抛物线的性质,准线是与对称轴垂直,则其方程可设为xyb0.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抛物线上点到焦点的距离与其到准线的距离相等,因此M(3,2)到准线距离等于|MF|25,则
|5b|25,则
b510.所以抛物线的准线为xy5100.
2[举例2]直线l过抛物线x4y的焦点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A、B两点到x轴的
距离之和等于3,则这样的直线l有―――――――――――――――――( ) A、1条; B、2条; C、3条; D、不存在.
分析:A、B两点到x轴的距离之和为3,则A、B两点到准线y1的距离之和为5.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得弦长|AB|5,此抛物线的通径为4,故满足题义的直线有2条.选B.
288、过抛物线的焦点的直线被抛物线截得的弦称为抛物线的焦点弦.以抛物线y2px(p0) 2A(x1,y1),B(x2,y2)为例,焦点弦有下列常用性质:设抛物线y2px(p0)的焦点为F,
p2);是抛物线上的两点.(1)A、B、F三点共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y1y2p(x1x24(2)|AB|x1x2p;(3)若AB过焦点,则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
112. (4)AB过焦点,则OAOB为定值;(5)AB过焦点,则
|AF||BF|p[举例1]直线l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O是抛物线的顶点,则△ABO
2的形状是――――――――――――――――――――――――――――――――( )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与抛物线的开口大小有关.
p,代入抛物线方222y1y2222程得:y2pmyp0,设A(x1,y1),B(x2,y2),则y1y2p,x1x2 2p2pp232.OAOBx1x2y1y2p0,所以AOB为钝角.选C. 442[举例2]求证:过抛物线y2px(p0)焦点的所有弦长的最小值是2p.
分析:本例的证明方法很多.设其焦点弦为AB,A(x1,y1),B(x2,y2),则由抛物线的定义知
分析:不妨设此抛物线的方程为y2px,过焦点的直线l:xmy2p2|AB|x1x2p2x1x2p2p2p.当且仅当x1x2时等号成立.此时直
4线AB与对称轴垂直.
、“增量法”是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中与弦的中点有关问题的常用方法.
x2y2[举例]已知点M是椭圆221的一条不垂直于对称轴的弦AB的中点,O是坐标
ab原点,设OM、AB的斜率分别为k1,k2,则k1k2=―――――――――――――( ) b2a2a2b2A、2; B、2; C、2; D、2.
abba
90、当直线过x轴上的定点A(a,0)时,若直线不是x轴,则此直线方程可以设成xmya.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直线斜率是否存在.
x2y21的右焦点,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O是坐标原点,[举例]设直线l过椭圆4当△OAB的面积最大时,求直线l的方程.
91、求动点的轨迹方程要能充分地将“动”与“定”有机的联系起来,以“定”制“动”.也可以先由动点定轨迹后方程.常见动点的轨迹要熟记.
x2y21上的动点,F是它的左焦点,M是线段PF的中点,[举例1]设点P为双曲线4则点M的轨迹方程是_____;
分析:设P(x0,y0),M(x,y)又F(5,0).由题义得:x02x5,y02y,代入
x0522y01得:(x)4y21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像这种求轨迹的方法称为代入42转移法,它适用于由定曲线上的动点所确定的另一动点的轨迹方程的求法.具体步骤是用要求轨迹方程的动点坐标(x,y)来表示定曲线上的动点(x0,y0)坐标,代入定曲线的方程. [举例2]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1,F2,P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F1P到Q,使得
2|PQ||PF2|,那么动点Q的轨迹是―――――――――――――――――――( )
A、圆; B、椭圆; C、双曲线的一支; D、抛物线. 分析:注意到椭圆的性质:|PF1||PF2|为定值, y Q 又|PQ||PF2|,所以|F1Q|为定值.由圆的定义
P 知,Q点的轨迹是以F1为圆心,椭圆长轴长为半径 的圆.选A.这种求轨迹的方法称之为定义法:即是
O F2 x F1 根据常见曲线的定义来确定动点的轨迹.
92、直线与圆锥曲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讨论主要是转化为方程根的个数的讨论,联立直线与圆锥曲线方程得方程组,消去其中一个量得到关于另一个变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利用根的判别式进行讨论,但要注意二方面:一是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二是所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直线与非封闭曲线(双曲线、抛物线)联立得到的方程二次项可能为零.
y21. [举例]已知直线l过点M(1,1),双曲线C:x3(1)若直线l与双曲线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求直线l的方程;
(2)若直线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
(3)是否存在直线l使其与双曲线的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B,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坐标
2原点?若存在求出此直线的斜率,不存在说明理由. 分析:(1)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直线x1满足题义.当直线l与x轴不垂直时,设直线方程为y1k(x1),联立得方程:(3k)x2k(1k)x(k2k4)0---(*) 当3k0时,方程(*)是一次方程,直线l与双曲线有一个公共点,此时直线l方程为
2222y13(x1).当3k20时,由△4824k0,得k2,所以满足题义的直
线l为:x1,2xy10,y13(x1).
(2)直线l与双曲线的右支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则方程(*)有两不等的正根.由△4824k
2k(1k)xx0123k2,得3k2或k3. 0,知k2且2xxk2k4012k23(3)若以AB为直径的圆过坐标原点,则OAOB0,设A(x1,y1),B(x2,y2),即
x1x2y1y20.(k21)x1x2k(1k)(x1x2)(1k)20,将x1x2,x1x2代入化简得:
k24k10,k23(满足k2)
注意:解析几何的运算量比较大,一般来说似繁的运算式子最后可以化简得出,若遇求解
不出,问题常出在运算过程的失误.要有耐心、细心才行.
93、特别关注向量背景下的解几问题,及解几背景下的向量问题.能熟练地将“向量语言”转化
为“解几语言”,如:OAOB0即OA⊥OB;AB∥AC即A、B、C共线等;有时也需要将“几何语言”转化为“向量语言”,如:∠APB为锐角等价于:PAPB0,且A、P、B不共线. [举例]倾角为
2的直线l过抛物线y4x的焦点F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点C是抛3y A C O B F 物线准线上的动点.
(1)△ABC能否为正三角形?
(2)若△ABC是钝角三角形,求点C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分析:(1)直线l方程为y3(x1),由y24x可 123).若△ABC为正三角形,则 得A(3,23),B(,33CAB3,由AFx3x ,那么CA与x轴平行,此
时|AC|4,又|AB|3形.
1162.与|AC|=|AB|矛盾,所以△ABC不可能是下正三角334323232m},CACB(m)不33(2)设C(1,m),则CA{4,23m},CB{,可以为负,所以ACB不为钝角.
若CAB为钝角,则CABA0,BA{,8833283},则(23m)0,得
3333m103. 323且m63. 323103)(,). 综上知,C点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63)(63,33若角ABC为钝角,则CBAB0且C、B、A不共线.可得m
第十部分 解题技巧与应试心理
94、解含有字母运算的选择题时莫忘特殊值法:选择符合题意数值加以检验,是解这类问题最有效方法;选择、填空题中要探讨一般性的结论可以在特殊值的背景中进行.另外遇到方程、不等式求解的选择题通常采用取值(选择支中的边界值最好)去代入验证. [举例]函数f(x)asinxbcosx图像的一对称轴方程是x4,则直线axbyc0的
倾斜角是――――――――――――――――――――――――――――――( ) A、
32; B、; C、; D、.
4433分析:正弦曲线的对称轴方程是经过正弦曲线的最高(最低)点与x轴垂直的直线.即x4
时,函数f(x)asinxbcosx取最大值(或最小值),取a1,b1即满足题义.知直线的倾斜角为
3.选B. 4 95、“数形结合”是解选择、填空题的重要的方法之一,特别是遇到含有字母的无理不等式及
22含有xy(曲线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的平方)、
y(曲线上的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x等带有明显“几何特征”的式子时,数形结合比较方便.若做解答题用“数形结合”时,考虑到推理论证的严密,一定要辅之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不能以“由图知”代替推理. [举例1]若关于x的不等式
x1ax(a1)的解集为{x|mxn},且
nma1,则实数a的值等于―――――――――――――――――――――( )A、2; B、3; C、4; D、5. 分析:作出函数yx1与yxa的
y 图像(如图).可以看出m1,xn是方程 yx1xa的根.所以n1na,又
m n nma1,由na2,得a3.选B.
a O 1 [举例2]已知函数f(x)sinx2|sinx|,x[0,2],若方程f(x)k有两个不同的解,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y xa . y3 3sinx,x[0,]分析:f(x).作出函数f(x)的图像. sinx,x(,2]1 直线yk与函数yf(x)的交点,则1k3.
x1 x O 2 x 96、“分类讨论”一般是在解题过程无法进行下去时采取的措施,即“分类”是解题得以继续的自然要求.只有搞清了为什么要分类,才知道怎样分类,然后把研究对象不重不漏地划分为若干类,逐一进行研究,通过分类实际是为解题增加一个新的条件.当然,选用适当的解法,能回避讨论时,应尽量回避.比如解分式不等式时,一般不是讨论分母的正负,而是移项、通分后利用数轴标根法求解.
[举例]已知函数f(x)a(x1)(aR). (1)若不等式f(x)1在(1,2)上的解集不是空集求a的取值范围; (2)解关于x的不等式f(|x1|)2.
分析:(1)若从解不等式出发,则很繁.注意到f(1)0,且f(x)是关于x的一次函数形式,只要f(2)1即可.从而得a1.这样就可以避免讨论. (2)f(|x1|)2,即a|x1|a2.
①当a0时,不等式解集为;
222,得x2或x;
aaa22③当a0时,|x1|1.若10,即2a0时,不等式解集为;当
aa22210,即a2时,x2.
aaa22(,)(2,),(a0)aa综上知不等式f(|x1|)2的解集为:,(2a0).
22(,2),(a2)aa②当a0时,|x1|1需要注意的是分类讨论的最后结果要有所总结,这才体现出解题的完整性.
97、解应用题重在读题,设法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注意单位一
定要化统一,结论要回归到题目的设问上,别忘了“答”.具体地说:函数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写出函数关系式(即建立等量关系)、数列问题要关注“前后项之间的关系”、“解几”问题别忘了圆锥曲线的“定义”、三角问题经常要联系正(余)弦定理.
[举例1]用砖砌墙,第一层(底层)用去了全部砖块的一半多一块,第二层用去了剩下的一半多一块,……,依次类推,每一层都用去了上层剩下的砖块的一半多一块,如果到第九层恰好砖块用完,那么一共用了___块砖. 分析:第九层用完,则第九层用砖2块.寻找相邻两层之间关系:设第n层用砖为an块,第n1an2111,即an1an,所以数列{an}是公比为的等
222239比数列.由a92,所以共用砖22221024块.
xSn1另一方面:设共用砖x块,前n层共用砖Sn块,第n层用砖an块,则有an1,
2xSn1那么an11,两式相减可得an1an.
22层用砖为an1块,则有an1
98、解高考题要注意“长题不难”、“新题不难”的特点,从容镇定、认真审题间.比较复杂的问
题在解题过程中往往要遇到三次审题:一、把握好条件中的“关键词”,包括括号内一些容易忽略的条件(a1,bN…,等),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迅速找出解题方向;二、在解题受阻时,应再次审题,看看有没有漏掉什么条件,想想有什么隐含条件;三、解完题后再次回顾题目,看看所得解答与题目要求是否吻合,是否合理.
99.要记住“解题是给别人看的”,因此要尽可能使得解题过程自然、流畅,尽可能使阅卷老 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感受到)我们的思维脉搏.要学会使用文字叙述,用好关联词;要对后 面可能需要使用的式子和过渡性的结论做必要的标记(如:①、②、(﹡)等),以便使用;为了使解题过程简洁,可以略去有理式运算、平面几何的简单论证等,但涉及高中知识点、思考过程的要点及后面的解题要用的式子切不可跳过;解题的最后一步应回归到题目的设问上.
100、高考不仅是知识考试,同时也是心理考试.拿到试卷应当充分利用好开答前的五分钟时间,把试卷大题浏览一遍,确定解题的顺序.注意的是:小题中的“压轴题”(如填空题中的12题,选择题中的16题)不一定比解答题的前两题容易,若一时找不到思路可先放一放,不要在此花过多时间.做容易的题要冷静、细心,适当慢一点,就会准一点.其实所谓考试就是把我们平时掌握的知识、培养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考卷上,若能保证把会做的题做对,就是成功.遇到难题要做到镇定分析、大胆设想.高考中偏难的解答题一般会设置层次分明的“台阶”,也就是“难题”中也会有容易做的得分点,应争取拿到;即使是毫无思路,也尽量不要空在那儿,不妨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因为没有什么情况会比“空”在那儿更严重的了!总之,考试的全部诀窍就是:力争会做的题确保得满分,不会做的题争取多得分.做到我易人易我不大意,我难人难我不畏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