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含解析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24届成都石室中学高考仿真卷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来测量H2O2酶催化H2O2反应放出的O2含量,在最适条件下将反应室旋转180°,使滤纸片与H2O2溶液混合,每隔30s读取并记录注射器刻度,共进行2min,得到如图2所示曲线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仅改变滤纸片的数量,可以探究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 B.若仅提高环境温度,实验结果如曲线②所示 C.若仅提高H2O2溶液pH,实验结果如曲线③所示

D.若仅改变滤纸片数量,实验结果均如曲线①所示,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2.细菌紫膜质是一种膜蛋白,ATP合成酶能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科学家分别将细菌紫膜质和ATP合成酶重组到脂质体(一种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的人工膜)上,在光照条件下,观察到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图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

C.ATP合成酶既具有催化作用也具有运输作用 D.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对ATP的合成无影响

3.下列高中生物学实验或实践活动中,无法达成目的的是 ..A.新鲜的葡萄汁中接种一定量的干酵母菌,发酵制作果酒

B.消毒后的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培养获得愈伤组织 C.煮沸冷却的盐水与预处理的蔬菜混合后装坛,用水封住坛口进行发酵 D.在含DNA的滤液中加入2 mol/L的NaCl溶液,去除杂质并析出DNA

4.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人类采用过引入狐狸和黏液瘤病毒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狸可能喜欢捕食袋鼠

C.粘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的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D.病毒诱导欧洲兔发生抗性变异使c年后其种群数量回升

5.下列有关组成细胞的多糖、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者共有的元素有C、H、O、N

B.遗传信息只能从DNA流向RNA,再流向蛋白质 C.三者的单体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多糖 6.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龙胆紫溶液染色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B.醋酸洋红染液配置时需使用乙酸,溶液呈酸性,所以为酸性染料 C.苏丹Ⅳ为脂溶性物质,可直接进入细胞,将花生子叶脂肪染成红色 D.经盐酸水解处理的洋葱表皮细胞,其线粒体易被健那绿染色

7.蛋白质是细胞完成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和溶酶体 B.胰岛素分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C.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抗体来实现 D.淀粉酶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砖红色

8.(10分)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的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细胞膜在功能上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无选择透过性 B.低温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但是不会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 C.物质通过主动运输、协助扩散、胞吞和胞吐的方式进出生物膜均需要载体协助 D.物质运输的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方式都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二、非选择题

9.(10分)某地区推广的“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部分结构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图中还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__________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3)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10.(14分)如图所示:甲图是细胞呼吸示意图,乙图是某细胞器结构示意图,丙图为光照强度与水稻光合作用强度的关系。请回答:

(1)图甲中A是_________,其产生部位为____________。

(2)水参与图甲中第④阶段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_________(填图中字母)处。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其原因是发生了图甲中_________过程;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的场所为_________,其上的光合色素主要吸收_________光。

(5)图丙B点时,该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BC段该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_________。11.(14分)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 A、a 表示)。 图1 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 DNA 经酶 Msp玉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2)依据 cDNA 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 的基因型是_______。 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________。

(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 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患者的_______倍。

(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 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觉正常,Ⅲ1 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________。 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 PKU 患者的概率为_______。

12.如图是北温带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的示意图,请分析与湖泊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 [单位:cal/(cm2•a)]

(1)如图是研究能量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生态学家还可以研究能量沿着________流动。 (2)能量从第二营养级流入第三营养级传递效率是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能量流动的特点________。

(3)该湖泊独特的气候特征和优良的水环境使其蕴藏着丰富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的分布主要体现了群落的_____结构。

(4)如果在该湖泊中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____。

(5)某同学在该湖泊中发现了一种鱼,其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

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滤纸片经过肝脏研磨液浸泡,故其数量可代表酶的数量,因变量为反应放出的O2含量,据此分析作答。【详解】

A、滤纸片上有H2O2酶,若仅改变滤纸片的数量,可以探究酶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

BC、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是在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的,故若提高环境温度或改变溶液的pH,酶促反应速率均下降且最终生成的02量不变,结果如曲线③所示,B错误,C正确;

D、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若仅改变滤纸片数量,并无相应的不同酶或底物的对照,无法证明酶的专一性;仅改变滤纸片的数量,实验结果均如图①所示,说明底物有限,D错误。 故选C。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明确题干中各种物质的实质,并把握题干信息“最适条件”,进而分析作答。 2、D 【解析】

A、据图甲分析,H+跨膜运输需要细菌紫膜质(一种膜蛋白)的协助,且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方式,A正确;

B、ATP合成酶不能将光能直接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而是将H+势能转化为ATP中的化学能,B正确; C、根据图丙分析,ATP合成酶能够催化ATP的合成,且能够H+将运出细胞,C正确;

D、图丙中H+是顺浓度梯度运出细胞的,因此破坏跨膜H+浓度梯度会影响ATP的合成,D错误。 故选D。 3、D 【解析】

1、参与果酒制作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果酒制作的原理:

(1)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H2O。 (2)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C2H5OH。

2、植物组织培养要求非常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培养过程中存在污染,会造成培养的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培育失败。

3、泡菜制作的实验原理: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 4、DNA的提取和分离的原理:

(1)DNA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不同(0.14mol/L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特点,选择适当的盐浓度就能使DNA充分溶解,而使杂质沉淀,或者相反,以达到分离目的。

(2)DNA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则溶于酒精。利用这一原理,可以将DNA与蛋白质进一步的分离。 【详解】

A、果酒的制作的原理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汁分解成酒精,A正确;

B、消毒后的转基因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培养基上,在添加一定植物激素的基础上,可以生成愈伤组织,B正确; C、泡菜的制作是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营养物质发酵生成乳酸,C正确; D、DNA在2 mol/L的NaCl溶液中溶解度最大,不能析出DNA,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教材中的实验,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需要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D 【解析】

据图分析,欧洲免急剧增加,呈现J型曲线,而袋鼠减少,引入狐狸后欧洲免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引入黏液瘤病毒后,欧洲免的数量减少,而袋鼠的数量恢复。 【详解】

A、a年之前欧洲兔种群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是缺少天敌,A项正确; B、狐狸防治兔子效果不好的原因是狐理可能喜欢捕食袋鼠,B项正确;

C、病毒对寄主有选择性,所以黏液瘤病毒使欧洲兔致命,对袋鼠影响不大,C项正确;

D、c年后欧洲免种群数量回升的原因是欧洲免由于变异的原因存在抗性差异,病毒的存在只是起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1、多糖、蛋白质、核酸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单体连接成的多聚体。

2、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

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有些还含有S;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故三者共有的元素是C、H、O,A错误;

B、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子代DNA(DNA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转录),再流向蛋白质(翻译),被RNA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遗传信息可能从RNA流向RNA(RNA的自我复制)或RNA流向DNA(逆转录),B错误;

C、蛋白质、核酸、多糖的单体依次为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均以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元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酶的本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6、C 【解析】

染色质(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即“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实验时,需要使用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等碱性染色剂。通常情况下,这些染色剂是以龙胆紫或洋红溶解于醋酸溶液中配制而来的,配制后的染液其pH值约小于7,呈酸性。然而,实验过程中却把它们称之为碱性料,之所以说是碱性染料,其实说的是这类染料的助色基团,在染料的命名上是根据助色基团的酸碱性来命名的。由此可见,酸性(碱性)染色剂的界定,并非由染料溶液的pH值决定的,而是根据染料物质中助色基团电离后所带的电荷来决定。一般来说,助色基团带正电荷的染色剂为碱性染色剂;反之则为酸性染色剂。 【详解】

A、龙胆紫溶液染色后,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已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 B、染料的酸碱性并不是由溶液的酸碱性决定,醋酸洋红为碱性染料,B错误;

C、苏丹Ⅳ为脂溶性物质,与磷脂相似相溶,可直接进入细胞,将花生子叶脂肪染成红色,C正确; D、线粒体易被健那绿染色,无需盐酸处理,D错误。 故选C。 7、B

【解析】 【分析】 试剂 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B: 0.01g/mL CuSO4 甲: 0.1g/mL NaOH 乙: 0.05g/mL CuSO4 I2 橘黄色 花生 苏丹Ⅳ 红色 成分 A: 0.1g/mL NaOH 紫色 大豆 、蛋清 实验现象 常用材料 苏丹Ⅲ 脂肪 还原糖 斐林试剂、班氏(加热) 砖红色沉淀 苹果、梨、白萝卜 淀粉 碘液 蓝色 马铃薯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种类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次序不同,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因此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具有多样性。 【详解】

A、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胰岛素分子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B正确; C、细胞免疫主要依赖于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来实现,C错误; D、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遇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 自由扩散 顺浓度梯度 运输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协助扩散 顺浓度梯度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 载体 能量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N2、 需要 不消耗 需要 消耗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举例 甘油、乙醇、苯、尿素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基酸 此外,一般情况下,细胞通过胞吞摄取大分子,通过胞吐排出大分子。 【详解】

A、两者均有选择透过性,它们的主要区别应该是前者只是有一定的滤过作用,由于没有生物活性,因此通透性大、选择性差,无主动转运功能,A错误;

B、低温既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也影响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速率,前者可以影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呼吸速率,后者是影响水分子的运动速率,B错误; C、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C错误;

D、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磷脂分子具有流动性,大部分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物质运输的主动运输、被动运输、胞吞和胞吐的方式都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

9、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能量流动 农药 增加水中的氧含量 样方法 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的过程。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同化能之比,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详解】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还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水稻和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饲料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鸭能通过捕食减少稻田中杂草、害虫和田螺的数量,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同时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鸭的游动还能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3)田螺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采用样方法调查田螺的种群密度。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害虫如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一种环节动物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这优势物种更替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在稻田生态系统中,鸭的引入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点睛】

本题考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群落演替的概念及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点,掌握相关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10、丙酮酸(和[H]) 细胞质基质 b ①③ 粮食在贮藏过程中进行有氧呼吸生成了水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红光和蓝紫 光照强度 【解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是丙酮酸,①是呼吸作用第一阶段,②是产乳酸的无氧呼吸,③是产酒精的无氧呼吸,④⑤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

图乙中,abc分别是外膜、基质和嵴。 图丙中,B表示光补偿点,C表示光饱和点。 【详解】

(1)据图分析可知,图甲中A表示丙酮酸,产生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

(2)水参与图甲中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的反应,该过程发生在乙图中的线粒体基质b中。

(3)苹果贮藏久了,会有酒味产生,这是因为发生了无氧呼吸产生了酒精,即图甲中①③过程。粮食贮藏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粮堆湿度增大现象,这是因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氧气和前两阶段的[H]结合生成了大量的水的缘故。 (4)光反应的场所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5)图丙中当光照强度为B时,即光补偿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图中C点为光饱和点,在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因此该段植物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点睛】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以及发生的场所,特别是掌握线粒体的结构组成,把握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发生是物质变化,识记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理解细胞呼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因素,能够掌握识图分析判断图中发生的生理过程和结构名称,能够正确分析曲线的变化和关键点的含义,判断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1、Aa、aa Aa 279/280 46.67 AaXbY 1/3360 【解析】

分析图1:Ⅰ1、Ⅰ2都正常,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说明该

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分析图2:Ⅱ1为隐性纯合子,其DNA经酶Msp处理后只形成一种片段;Ⅱ2、Ⅱ3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经酶Msp处理都得到两种长度的片段,说明他们都是杂合子。 【详解】

(1)由于Ⅰ1、Ⅰ2正常,而Ⅱ1患病,说明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Ⅱ1基因型是aa,Ⅰ1基因型是Aa。

(2)由图2可知,Ⅱ1基因型是aa,推测Ⅱ2、Ⅱ3、Ⅲ1基因型均为Aa。正常个体的基因型是69/70AA、1/70Aa,与Ⅲ1(Aa)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A_)的概率是69/70×1+1/70×3/4=279/280。

(3)Ⅱ2和Ⅱ3的基因型都是Aa,其孩子正常的基因型是1/3AA或2/3Aa,与一正常异性(69/70AA、1/70Aa)婚配,1/70×1/4=1/420,而两个正常男女(69/70AA、1/70Aa)婚配,后代患病(aa)的概率后代患病(aa)的概率是2/3×

1/70×1/4=1/19600,前者是后者的46.67倍。 是1/70×

(4)结合图2可知,Ⅲ1基因型均为Aa,又红绿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Ⅱ2、Ⅱ3色觉正常,Ⅲ1患红绿色盲,则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则Ⅲ1基因型是XbY,综合Ⅲ1基因型是AaXbY,Ⅱ2、Ⅱ3基因型分别是AaXBY和AaXBXb,再生一正常女孩,基因型是(1/3AA、2/3Aa)(1/2XBXB、1/2XBXb)与一正常男性[(69/70AA、1/70Aa)XBY]婚配,后代患两种病(aaXbY)的概率是2/3×1/70×1/4×1/2×1/4=1/3360。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思路:一是根据系谱图分析出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二是根据电泳结果分析系谱成员的基因型;三是在计算(3)和(4)小题注意一个个体具有多种基因型的可能性,以及两对等位基因要注意分开单独分析。 12、一条食物链 20%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垂直 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捕食和竞争 【解析】 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植物残体以化学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详解】

(1)能量流动的研究出了可以沿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分析,还可以研究能量沿着一条食物链流动。

(2)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是1.2+1.8=3,而植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3+7+0.5+4.5=15,所以二者之间的传递效率是3/15=20%,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定期投入饲料说明该湖泊生态系统中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5)该生物幼体以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为食,而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所以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 【点睛】

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重点是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相关的计算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