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世界著名城市及建筑」

「世界著名城市及建筑」

来源:华佗小知识
(21)世界上的著名建筑

鱼尾狮(MERLION)

鱼尾狮是新加坡迎宾好客的象征。狮头鱼身坐立在水波上的鱼尾狮,其设计概念将事实和传说合二为一。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单马锡,并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据《马来纪年》记载,古时新加坡叫做单马锡,在爪哇语中为海洋之意。那时,单马锡就已经是一个繁荣的贸易中心。单马锡在公园4世纪末被攻战死亡。一些历史家说,单马锡是被暹罗人侵占,而别一些记录却是说被爪哇人攻占。

公园11世纪,三佛齐王国的圣尼罗乌达玛王子重新发现了这座小岛。王子一踏上这座小岛,就看见一头神奇的野兽,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头狮子。就此,王子就将这座小岛命名为“Singapura”。“Singapura”在梵文里的意思是狮子(Singa)城(pura)。

勃兰登堡门(the Brandenburg Gate)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菩提树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汇处,是柏林市区著名的游览胜地和德国统一的象征。

公元1753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定都柏林,下令修筑共有14座城门的柏林城,因此门坐西朝东,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便以国王家族的发祥地勃兰登命名。初时此门仅为一座用两根巨大的石柱支撑的简陋石门。

1788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二世统一德意志帝国,为表庆祝,遂重建此门。当时德国著名建筑学家卡尔·歌德哈尔·阆汉斯受命承担设计与建筑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腊柱廊式城门为蓝本,设计了这座凯旋门式的城门,并于1791年竣工。重建后的城门高20米,宽65.6米,进深11米,门内有5条通道,中间的通道最宽。据史载,中间的通道在1918年德皇退位前仅允许皇族成员行走。门内各通道之间用巨大的砂岩条石隔开,条石的两端各饰6根高达14米、底部直径为1.70米的多立克式立柱。为使此门更辉煌壮丽,当时德国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里德·沙多又为此门顶端设计了一套青铜装饰雕像:四匹飞驰的骏马拉着一辆双轮战车,战车上站着一位背插双翅的女神,她一手执杖一手提辔,一只展翅欲飞的普鲁士飞鹰鹫立在女神手执的饰有月桂花环的权杖上。在各通道内侧的石壁上镶嵌着沙多创作的20幅描绘古希腊神话中大力神海格拉英雄事迹的大理石浮雕画。30幅反映古希腊和平神话“和平征战”的大理石浮雕装饰在城门正面的石门楣上。此门建成之后曾被命名为“和平之门”,战车上的女神被称为“和平女神”。

1806年10月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将军拿破仑率领法军打败普鲁士,同年10月23日法国穿过勃兰登堡门进入柏林,后拿破仑下令拆卸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作为战利品拉回巴黎。1814年欧洲同盟军在滑铁卢大败拿破仑后,普鲁士将其索回,重新安放在此门顶上。为此,德国著名雕家申克尔又雕刻了一枚象征普鲁士民族战争胜利的铁十字架,镶在女神的月桂花环中。从此,和平女神被改称为胜利女神,此门也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的象征。

罗马竞技场(Roman Colosseum )

斗兽场的真实名称叫做“佛拉维欧圆形剧场”,由韦斯马列西亚诺皇帝始建于公元72年,而由他们的儿子提图皇帝完成于公元80年。可以说没有一页罗马史不多少与斗兽场有关,它简直已演变成为罗马生活和罗马需的标记。公元八世纪时,贝达神父曾预言“几时有斗兽场,几时便有罗马;斗兽场倒塌之日,便是罗马灭亡之时;罗马灭亡了,世界也要灭亡。”公元1084年,日尔曼人打进罗马城,古罗马城被洗劫一空,斗兽场也被人遗弃,一时曾成为人们挖掘大理石寻找建筑材料的来源。这部分地应验了贝达神父的预言。但罗马城仍旧存在,世界也没有灭亡,而且历史不断翻开新的篇章。构建这个庞然大物的封建帝王肯定不会想到,如今的斗兽场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为后来人带来巨额收入,可谓有秀恰在不用时。

斗兽场的整体结构有点象今天的体育场,或许现代体育场的设计思想就是源于古罗马的斗兽场。

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悉尼歌剧院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它建在一座很高的混凝土平台上。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据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室外水泥阶梯。

整个歌剧院分为三个部分:歌剧厅、音乐厅和贝尼朗餐厅。歌剧厅、音乐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建在巨型花岗岩石基座上,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象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外表用白格子釉磁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象竖立着的贝壳,又象两艘巨型白色帆船,飘扬在蔚蓝色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是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形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的,外表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

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配有大片玻璃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法国制造的玻璃板镶成,临墙眺望,白天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夜晚市内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

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置,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红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

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象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音乐厅装潢华丽,有2690个席位。

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接纳6000人以上。其它各种活动场所设在底层基座之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歌剧院规模宏大,陈设讲究,演出频繁,除圣诞节和耶稣受难日外,每天开放16小时,平均有10个不同的活动项目,可同时容纳7000余人。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热闹的场所,旅游者、观众从早到晚络绎不绝。入夜,到这里来的人,不只是看演出,还来贝尼朗餐厅吃饭和观赏夜景。

英国伦敦塔桥(London Tower Bridge )

伦敦塔桥系泰晤士河上28座桥梁之一,位于伦敦塔附近。建于一八八六至一四年。因桥身由4座塔形建筑联接而得名。

伦敦搭桥的两座主塔高140英尺,两塔之间跨度为200英尺。桥分上下两层,下层桥面可以开合,平时通车,桥椅开启时可容万吨船只通过;上层为一条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旁装有玻璃窗,行人登桥可欣赏泰晤士河景色。

凯旋门(Arc de Triumph)

位于星型广场(戴高乐广场)中心的凯旋门是巴黎十二条大道的汇集点,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由夏尔格兰负责动工兴建的。如同凯旋门所在环岛周边的街道弗里德兰(Friedland)、耶拿(Iena)、马赫索(Marceau)和加和诺(Carnot)一样,与其同时期的许多建筑和街道常以拿破仑的战役和主战将军的姓名来命名。戴高乐广场的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这座庞大的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街道----香榭丽舍田园大道(les Champs Elysees)的大门,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和历史,凯旋门成为继艾菲尔铁塔之后巴黎的又一个标志性历史建筑。

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由三个拱形组成,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四扇门。它复古的全石质建筑体上布满了精美的雕刻。凯旋门中心拱顶内装 饰着111块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场战役的浮雕,它们与拱门四脚上美仑美幻的巨型浮雕相映成辉,使人感觉它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件精美动人的 艺术品。

在它面向香榭丽舍田园大道(Champs Elysees)的门楣上有两个著名的花饰浮雕:右侧门柱上的那个展翅的自由女神后跟随着朝气蓬勃前去出战的战士的雕塑是“志愿军出发远征( le Depart des Volontaires)”即著名的“马赛曲(La Marseillaise)”;另一个“拿破仑凯旋归来(Le Triomphe de Napoléon)” (1810年由 让-皮埃尔 科特( Jean-Pierre Cortot)雕造),表现了拿破仑大捷归来后举行庆祝胜利仪式的欢腾场面。这两个不朽艺术杰作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面向万军林荫大道(Avenue de la Grande Armee) 的

门楣上是由昂图瓦纳 艾戴克斯(Antoine Etex)雕塑的“共和国(La Republique)”(又称“抵抗运动(La resistance)和“和平之歌(La Paix)”大型浮雕。

在这些巨型浮雕之上一共有六个平面浮雕,分别讲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的重要历史事件: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战役,马赫索(Marceau)将军的葬礼,攻占阿莱克桑德里(Alexandrie),热玛卑斯(Jemmapes)战役,强渡阿赫高乐(Arcole)大桥及阿布奇(Aboukir)战役。

门楣上还刻有由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Bonaparte)指挥的所有大型战役的名字及法国战争的名字。

凯旋门内部还刻有558位拿破仑帝国时代英雄的名字,其中一些人的名字下面划着线,那是因为这些人都是在战征中阵亡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凯旋门,这个曾经的拿破仑帝国的标志已成为现今法国爱国主义的标志,同时也身兼纪念性建筑的职责。凯旋门同时也是每年国庆队伍的出发点。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凯旋门,您可以登临它的顶部观景平台:尽目的奥斯曼(Haussmann)式建筑会把您带回那逝去的巴黎旧时光中,千年的巴黎历史就这么在您眼前静静流淌……

埃菲尔铁塔(Eiffel Tower)

埃菲尔铁塔是现代巴黎的标志,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露空结构铁塔,高320米。埃菲尔铁塔得名于它的设计师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铁塔设计离奇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分为三层,从塔座到塔顶共有1711级阶梯,分别在离地面57米、115米和276米处建有平台。据说,该塔共用去钢铁7000吨,12000个金属部件,250万只铆钉而相连起来。

国会大厦 (House of Parliament)

国会大厦是世界最大的哥德式建筑物之一,占地三万平方公尺。 矗立於泰唔士河畔,气势雄伟,外貌典雅。国会大厦内有一千间房间,自13世纪以来 此处便是英国国会开会之处,也同时兼为国王宫殿。但於1512年发生大火後,英皇爱德华六世在1547年把它拨给下议院,从此成为国会大厦。这里的西敏寺大厅(Westminster Hall)建於1097年,是唯一剩下来的旧建筑部分,分上议院(House of Lords)和下议院(House of Commons)。 西敏大厅侧有一座闻名中外的「大笨钟」(Big Ben)大笨钟每小时报时一次,钟声响起时远近可闻,且是十分准时,英国BCC电视台也是依据此钟报时。

加拿大多伦多国家电视塔CN Tower (Canada National Tower)

竖立在多伦多市中心国家电视塔CN Tower(Canada National Tower),是多伦多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是加拿大国家十大景观之一,也是世界

最高的式建筑物。电视塔高达553.3米,建于1976年,147 层,圆盘状的观景台远看像是飞碟,伫立在多伦多的港湾旁。从这里登顶远眺,可以一览最完整的多伦多都市风景。电视塔每年吸引两百万游客,是去多伦多的游客必访的景点。

搭乘时速22公里的电梯不到一分钟(58秒)就可抵达346公尺,约113层楼高的观景台(Observation tower),在此有旋转餐厅、室内游乐场,以及可以让你呼吸到真正新鲜空气的户外了望台。站在了望台上,多伦多的风景一览无余,真是令人赏心悦目。电视塔最独特之处是在观景台所建的玻璃地面,这块呈扇形的玻璃地面让几乎每个尝试踏越这块地面的游客都是战战兢兢,如果再俯视玻璃下面如蚂蚁般微小的地面景物,更是惊心动魄。不过,还是有不少\"冒险\"者走上去,一偿心愿,各种景色尽收眼底。

从观景台还可以再上一层,到“天空之盖”(Sky pod),这里高达443公 尺,也就是CN Tower中白色“针”的基座,除了可以眺望多伦多全景,据说天气好的时候,甚至看得到尼加拉瓜瀑布和美国的纽约州的曼彻斯特!不过这里只有在风速不强的情况下才开放。 高的建筑物总是会令人兴起征服的欲望,CN Tower也不例外。CN Tower共有阶梯1776阶,每年秋季这里都会举办爬楼梯比赛(CN Tower Stair Climb),为慈善机构筹募基金。

CN Tower位在多伦多市中心,开车、搭地铁、巴士均可到达。这么高的建筑不用担心找不到,因为只要远远一望就知道它在哪里。

长城(Great Wall)

在古今中外所有的人类建筑中,最著名的一座应该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准确地说,长城不只有一座。在两千多年间,各代王朝在中国的北方修建了许多座长 城。其中,最\"新\"的而且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中国明代(1368-14)。

明长城是一座结构庞大复杂的边防堡垒,绵延6700公里。它是世界最伟大的人工奇迹。

明长城翻山越岭,蜿蜒迂回于崇山之间。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感叹在如此险峻 的地方使用数量如此众多而且巨大的建筑材料。长城见证了古代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 牧民族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明代长城是人类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巨,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建筑。这使它成为一件 最大的历史文物。在今天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护长城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

俄罗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Moscow's Kremlim Russia) 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市中心,占地28公顷。其西墙根下是占地7公顷的红场。莫斯科河沿着克里姆林宫南墙根和红场南部穿城而过。克里姆林

宫是建于公元11-17世纪的宏伟建筑群,它曾是历代沙皇的皇宫,是沙皇和世俗权力的象征。历史上起着防御功能,是宗教和政治活动中心,现为俄罗斯联邦的首都。克里姆林宫主要建于1475年,这座胡着金色圆顶、雉堞朱墙的沙皇城堡在莫斯科河畔巍然矗立。15世纪末,克里姆林宫基本成型,并保持至今。意大利和俄罗斯的建筑师们在建筑主体和教堂广场的修建上共同努力,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和俄罗斯传统的建筑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些大型建筑在18?9世纪期间修建补充入克里姆林宫建筑群内。

1238年,俄罗斯各公国被金帐汗国征服,莫斯科成为蒙古帝国入侵的牺牲品。克里姆林宫遭到严重破坏,但很快获得重建。在伊万的统治下,莫斯科大公国于14世纪初建立。克里姆林宫成为公侯的住地和宗教中心。其木制围栅在14世纪末被石墙取代,到15世纪末,砖墙又取代了石墙。伊凡三世于1480年结束了蒙古帝国达三个世纪的统治,并努力实现的统一。克里姆林宫建筑群是当时这一新的政教结合的反映。最初在15世纪是一个集贸市场的红场成为首都的主要广场。在伊凡四世棗即雷帝(1547?584)的统治下,国家的统一得以巩固。

伊凡雷帝是第一个能真正称得上全俄沙皇的人,他于1547年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加冕。克里姆林宫是“城垒”或“内城”的意思,俄罗斯的一些大城市都有古老的“克里姆林”。但从1547年后只有在莫斯科的城堡才称“克里姆林”。12世纪这个城堡最初建立时,莫斯科就以它为核心发展起来。城堡呈三角形,位于莫斯科河畔,占地28公亩,内部有沙皇的宫殿和不少教堂。1917年十月后,克里姆林宫成为前苏联的所在地。

澳大利亚悉尼港湾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杰克逊海港,有一座号称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宏伟大桥,这就是著名的悉尼海港大桥。悉尼海港大桥是早期悉尼的代表建筑,它像一道横贯海湾的长虹,巍峨俊秀,气势磅礴,与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隔海相望,成为悉尼的象征。悉尼海港大桥,从\"怀胎\"到\"出世",前后花费了100多年。在经过了40多年的酝酿之后,1857年,悉尼工程师彼得·翰德逊绘成了第一张设计图,其后经过反复修改,到1923年才根据督建铁路桥的总工程师卜莱费博士的蓝图进行招标,由英国一家工程公司中标承建。1924年悉尼海港大桥破土建造桥基,1932年3月19日竣工通车,历时8年多。

这座大桥整个工程的全部用钢量为5.28万吨,铆钉数是600万个,最大铆钉重量3.5公斤,用水泥9.5万立方米,桥塔、桥墩用花岗石1.7万立方米,建桥用油漆27.2万升,从这些数字足可见铁桥工程的雄伟浩大。在30年代的条件下,能在大海上凌空架桥,实为罕见。整个悉尼大桥桥身长度(包括引桥)1149米,从海面到桥面高58.5米,从海面到桥顶高达134米,万吨巨轮可以从桥下通过。桥面宽49米,可通行各种汽车,中间铺设有双轨铁路,两侧人行道各宽3米。原来还铺设有轨电车车轨两条,后因交通拥护把它拆除,划出汽车道。悉尼大桥的最大特点是拱架,其拱架跨度为503米,而且是单孔拱形,这是世界上少见的。大桥的钢架头搭在两个巨大的钢筋水泥桥墩上,桥墩高12米。两个桥墩上还各建有一座塔,塔高95米,全部用花岗岩建造。目前悉尼大桥的交通完全由电脑控制。桥上还有巡逻车巡逻,随时处理各种情况,使大桥始终保持畅通无阻。

今日的悉尼大桥,北端弯成一个大弧形,连接北上的高速公路,南端一直伸入悉尼市区。每当夜幕降临,大桥的钢架上就亮起了万盏灯火,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灿烂夺目。

东京银座 (Ginza Tokyo)

象征日本自然、历史、现代的三大景点(富士山、京都、银座)之一的银座,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是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银座是通过不断地填海造地才逐步形成今日之构架。

自明治初期起这一带开始逐步走向繁荣,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实施了英国人沃特尔斯制定的改建规划。其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1 格网状街区;2 耐火化;3 连屋化,即每个街坊的沿街面由二-三栋长条式、较大规模的建筑组成,这种街区整体开发方式在日本城市建设史上尚属首次;4 步、车道分离。此次改建奠定了今日银座商业中心的基础,街道格局和宽度沿至今日。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银座开始成为东京最繁华、格调高雅的新潮商业中心。其不仅是东京商业中心的代表,而且已发展成为日本现代化的标志和橱窗,尤其是它所代表的消费文化以外,还具有独特的“标新”和“逆反”文化特征。银座的繁荣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特征,“银座”一词本身,也不再仅仅作为地名而存在,更具有一种深层的、非日本人难以理解的文化内涵,它是高级、名牌、流行、品味、信用、货真价实、憧憬、时尚的代名词。

比萨斜塔 (The Leaning Tower Of Pisa)

比萨(Pisa)是意大利西部古城,是托斯卡纳区第二大城市,它位于阿尔诺河沿岸,距利古里亚海只有十几公里。著名的比萨斜塔就在此地。比萨城的中心是比萨大教堂,这是一组建筑群,由主教堂、洗礼堂、著名的比萨斜塔和公墓组成。这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

比萨斜塔离大教堂20多米,本是大教堂的钟楼,外观呈圆柱形,是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在塔基上用拉丁文刻的始建年为1174年,于1350年竣工;但实际上比萨古时所使用的历法比公历早一年,所以比萨斜塔的始建年为1173年。据说比萨斜塔是用比萨舰队运来的六艘战利品建成的。第一位建筑师是皮萨诺家族的博南诺,皮萨诺。

比萨斜塔高54.5米,直径16米,重约1.4万吨。斜塔共有八层,除底层和顶层有所不同外,其余六层结构完全一样。斜塔底层有15根圆柱,中间六层各有31根圆柱,顶层12根。沿石柱有宽4米的环行走道。斜塔每层都有拱门,总共有213个,斜塔底层墙壁上刻有浮雕,顶层有钟亭。塔内有螺旋台阶294级,供游人登塔,远眺全城风光。

比萨斜塔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由于塔身压力过重和地质松软,南面的地基比北面约低2米。在施工期间塔身既出现轻微倾斜,随着工程的进度,倾斜度不断增加。到塔身建到第三层时,可明显看出倾斜,曾一度停工。一百多年以后,经工程师托马索.皮萨诺精心测量和计算,证明比萨斜塔虽倾斜,但不会倒塌,使工程继续按原设计继续施工,直到竣工。

自由女神(the 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是由法国雕塑家Bartholdi于巴黎雕塑完成,后在Gustave Fiffel的帮助下成为金属制品。这个象征自由的建筑物是法国在1886年庆祝美国百年时赠送给其的礼物。从那时至今,这个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已经迎来亿万个移民到美国的人。

1886年10月28日,纽约港轮船汽笛齐鸣,烟花四起,在21响礼炮声中,格罗弗·克利夫兰总统将北美洲或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像赠送给了美国人民。从此,进入纽约港的船只上的乘客可以看见屹立的自由女神高举自由火炬。对成千上万个来美国的移民来说,自由女神是摆脱旧世界的贫困和压迫的保证,自由女神像成了美国的象征。

自由女神像是在法国建造的。1884年7月4日它作为法国人民赠予美国人民的礼物在法国正式交能了美国大使。随后,女神像被拆散装箱,用船运往纽约,再重新组装在贝德娄岛(现在自由岛),由美国出资建造的巨大基座上。

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设计的基座高47米,女神像本身高46米,因此使火炬的尖端高出地面93米。女神像重229公吨,腰宽10.6米,嘴宽91厘米,高擎火炬的右臂长12.8米,单独一个食指就有2.4米长。女神像的脚上有象征推翻的断铁镣,左手握着一本美国《宣言》,她头冠上象征自由的七道射线遍及七大洋、七大洲。女神像体内的螺旋形阶梯使游客能登上头部,相当攀登一栋12层高的楼房。

白金汉宫

英国王宫,皇室贵族的居所,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顶级城堡之一。

建造在威斯敏斯特城内,位于伦敦詹姆士公园(St. James’ Park)的西边,1703年为白金汉公爵所建而得名,最早称白金汉屋,意为“他人的家”。1761年由英王乔治三世购得,作为王后的住宅,称女王宫。1825年,英王乔治四世加以重建,作为王宫。1837年起,英国历代国王都居住在这里。维多利亚女王是居住在这里的第一位君主。

白金汉宫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600余间厅室,收藏许多世界著名绘画和家具;宫内还有一座面积约40英亩的御花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宫前有维多利亚女王纪念碑。

目前白金汉宫的拥有者是伊莉莎白二世,她出生于1926年,是乔治三世的长女,查尔斯王储的母亲,英伦玫瑰戴安娜王妃也曾入住白金汉宫。

若皇宫正上方飘扬著英国皇帝旗帜时,表示女王仍在宫中。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代表女王外出。女王的重要国事活动,如召见首相和大臣、接待和宴请来访的外国国家元首或首脑、接受外国使节递交国书等都在该宫举行。此外,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 唐宁街10号

英国的政治中心,现任英国首相戈登.布朗的府邸。唐宁街10号的黑色大门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门。

250多年来,唐宁街10号一直是英国做出重大决定、制定和举行改变世界的会议的中心。同时也是发生暴力和激烈、有时甚至是丑闻的场所。

英国国王乔治二世将唐宁街上的房子以及俯瞰英国皇家卫队的房子赠送给当时的第一财务大臣罗伯特\"沃伯尔爵士。他实际上发挥着第一首相的作用。沃伯尔不愿把唐宁街的地产作为私人礼物,他要求英王允许他和他的继任者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都可以使用。

唐宁街10号楼内最有名的房间是内阁室,从室内可远眺皇家禁卫军的换岗仪式和圣詹姆士公园。二战期间,丘吉尔将地下室的一间房间用作餐厅。二楼有早餐厅、国宴厅、书房及第二会客厅.其中最大的为国宴厅。客厅内挂有名贵油画,大部分借自博物馆和画廊。

直到今天,唐宁街10号一直是英国首相的办公场所、内阁成员的集会场所、国家大事的商讨场所以及首相家人居住的府邸。而门旁邮箱上还留着当时镌刻的“第一财政大臣”的字样。 英国大本钟

英国的象征,伦敦市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大本钟,又名“大笨钟”,即威斯敏斯特宫钟塔,英国国会会议厅附属的钟楼 (Clock Tower) 的大报时钟的昵称。是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畔议会大厦的北面的一座钟楼,镶有大钟,名为“大本”。

1859年,大钟由当时的英王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铸造时耗资2.7万英镑。钟楼高95米,钟直径9英尺,重13.5吨大钟共重21吨,每15分钟响一次。每隔一小时,大钟根据格林威治时间发出沉重而铿锵的响声,在数英里之外也能听到钟声的回荡。

凡到伦敦观光的人,无不想到钟楼周围,站在议会桥上欣赏伦敦这个独具一格的建筑。大本钟巨大而华丽,四个钟面的面积有两平方米左右。大本钟为伦敦城报时,将近一个半世纪,尽管这期间大本钟曾两度裂开而重筹。现在大本钟的钟声仍然清晰、动听。

大本钟一向以其准时而闻名。二战中纳粹德国对伦敦的狂轰滥炸也未能将它摧毁。不过,毕竟是有着一百多岁的“高龄”,它也出过一些小问题。1962年元旦,一场大雪就让它的零点钟声比正常时间晚了10分钟。 此外,还有一些不详细介绍了

亨伯橋

倫敦塔 ﻫ倫敦橋

倫敦眼 ﻫ克魯西布劇院 哈德良長城

聖保羅大教堂 ﻫ大英博物館 威斯敏斯特宮 ﻫ安多寧長城 水晶宮

特魯里街劇院 ﻫ皇家穹頂宮 西敏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