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风声》的艺术完整性

论《风声》的艺术完整性

来源:华佗小知识
论K风声》的艺术完整性一王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摘要】《风声》是一部极具艺术完整性的影片,从片名到剧情、从角色到技法,对中西元素的融合、本土受众的观感、民族性与审美多元性的兼顾一应俱全。本文从“风声”题解的二重含义入手,深入剖析了《风声》在人物角色、场面设计、主要人物性格上的匠心所在。[关键词】《风声>;人物角色;场面设计;角色诠释国内谍战片《风声》的上映,一时好评如潮。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血腥暴力的行刑场面、紧张刺激的心理游戏、关联幽微的连环剧情,以及对历史、战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多种问题的指涉,都让男性观众过足了瘾;而两位女主角扑朔迷离又深情款款的姐妹情感戏,也博得了女性观众的不少彩头。从纵向的年龄跨度来讲,对建国前的几代人,重温历史与叙述战争似乎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时代记忆,而精神早已被断乳、缺乏历史感的“80后”“90言对不可预知的事件警觉万分又胆战心惊的心理节奏,与《风声》所要刻i哂的人物心理节奏十分逼近。二是引申义,指传播出来的消息,譬如“走漏风声”。这层意义与《风声》这部影片的背景、线索、道具也有着关联幽微的高度契合。日军特务科机关长武田为了查获北平地区党领导人“老”的内线“老鬼”,锁定了五个能接触电报的怀疑对象。这个故事发生的导火索就是“电报”,五个人物角色都是情报人员或传递情报的人员,而“电报”或“情报”本身就是传递消息的道具文件,与“风声”的意思可谓异词同工。剧情中一个关键的矛盾是:汪伪在封闭的环境中审查,不允许受审的可疑人员向“老鬼”一党传递任何风声,以图将这个组织一网打尽;而“老鬼”的成员必须及时把风声透露出去,否则后果堪忧。以全屏模式多次出现的摩斯码信息和隐匿在这些信息背后的传递双方,都是一个隐藏的谜,而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可能暗示着一种指向和谜底,比如吴志国和顾晓梦在阳台上以唱戏施暗语,顾晓梦为李宁玉频频缝衣,这些举动都看似无心,却用意极深,也是“风声”得以传递的关键所在。总之,以“风声”为题,可谓匠心独具、用心良苦,这个富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意象,被赋予了现代意义,又兼得传统文化与古典内涵的妙处,在背景、线索、布局、人物、道具等各个方面都细密地渗透了它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指向。在人物角色上,每个演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尤其是黄晓明的“变形”与苏有朋的“反串”无疑是其中两个主要的亮点,王志文的“奸角”也毫不逊色。李冰冰的突破更多是在演员的受压心理和角色演绎上。周迅则延续了一贯的古典流动、古灵精怪的女性风格,但她饰演的顾晓梦要在随时都将倾塌的心理大厦面前极力呈现出单纯无知的一面,在善于洞察的心机与故作无辜的伪装之间,掌握二者的平衡度,把“伪装”伪装得不像伪装,实在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这也是顾晓梦这一角色受奖项青睐和观众好评的程度,多多少少比李宁玉这一角色略胜一筹的主要原因之一,周迅之所以能摘得金鸡影后的桂冠,也正是依凭后”的“无根”一代,也需要通过还原性或者想象性的电影叙述方式,获得真实的存在感和在历史位置中的自我认知。况且,谍战是个颇能夺人眼球并且永不过时的电影题材。同类题材的电影虽不乏优秀之作,但《风声》在艺术上的整体性使它的诞生多少显得有些夺人耳目,从片名到剧情、从角色到技法,对传统历史战争题材与西方布局技巧、心理手法的融合,对中国本土观众的审美口味和接受心理的考虑,对剧作在主题上的历史性、民族性与审美上的多元性、现代性的兼顾,在这部电影中一应俱全。我们不妨先从题解入手。“风声”何谓?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本义,指刮风的声音,譬如“风声鹤唳”,这一典故出自《晋书·谢玄传》,“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晋,自恃兵多将广,列阵淝水。不料,东晋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巧用良计以少胜多,秦军弃甲溃逃,‘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这则含义暗合了影片的自然环境、政治气氛和人物心理节奏。在《风声》这部电影中,封闭的裘庄像座布满玄机的碉堡和禁锢自由的壁垒,它雄踞在夜黑风高的山顶上,悬桥空中一线,画面质感带给人的凛冽之气与萧瑟的风声似乎扑面而来。汪伪清乡剿共,与日军媾和进行的白色恐怖政治气氛,与“风声”所传递的玄机重重、危机四伏的字面意义也十分贴近。由此,从“风声”二字很容易联想到的另一个典故就是“风吹草动”,语出《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偷踪窃道,饮气吐声。风吹草动,即便藏形。”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因直谏招来杀身之祸,伍子胥也四处逃亡,一路上躲躲藏藏,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的声音,他都会被吓倒。这种极万方数据了这个角色优势。当然,李冰冰对于李宁玉这个人物深入的诠释和爆破性的表演,十分曲折入微,自然当仁不让。在场面设计上,被看做整部影片的重头戏的,自然应当首推李宁玉被迫接受武田的检查这一幕。武田是个个性阴沉、让人捉摸不透的冷血判官,却又内心软弱、颇具理想主义色彩,他的身上聚集了传统信仰和军国主义的矛盾。是个被现代武器武装起来的时代早产儿。他冷峻的洞察力背后藏着一颗软弱的心灵,以至于他和顾晓梦两个人互戳痛处时英武扫地,精神上很快溃败下来。最后,在喧闹的码头一角,吴志国用一小块刀片就轻易地结束了他的生命,实际上揭示了他的不堪一击和色厉内荏。相对于其他几个人在肉体上备受折磨,李宁玉所受的刑罚显得十分特殊,她的长相被武田认为富有心机、城府极深。因此,武田将最刺激的心理战术用在了她的身上,试图通过剥去层层外衣,步步逼近她的心理防线。武田所使用了一套非常专业的人体检查工具……个人的肉体完全暴露给对方,并且要承受任意摆布的厄运,不单单意味着侮辱和戕害,更意味着个体存在的完整性被彻底击碎,个人灵魂的私密空间被彻底瓦解,“人”的符码遭受了完全意义上的解构……也许,吴志围最后的受刑显得尤其血腥和暴办,令人毛骨悚然,但李宁玉所遭受的精神围剿几乎剥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所有意义。毫无疑问,面对这样的酷刑,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逃脱。李宁玉也按照正常的心理节奏走向崩溃,在意料之中向敌人完全暴露了自己——五种刑罚,相对于其他受刑者的非死即伤,武田似乎也只有在李宁玉身上才获得了某种胜利。但是,李宁玉的纯洁保护了她,对于“老鬼”一案,她实际上并不那么无辜,甚至可以说是泄露情报最关键的分子。但最终,审讯的结果使李宁玉彻底交代了自己——她只不过是一个心中完全只有男朋友刘林宗,甚至毫无意识的单纯女人。她的这种纯洁正是被“老鬼”一方利用的人性“漏洞”,却也是使武田虽胜犹败的杀手铜,武田绞尽脑汁并获得了受刑者的坦白,但这种毫无保留的坦白交出的却是一张白纸。更可怕的是,当武田通过这次审讯确认了李宁玉的“无辜”,将注意力转向顾晓梦时,他轻易地越过这张白纸成为自己最后遭受挫败的一个致命原因。这个貌似幽深,感情和人性上纯洁无瑕、毫无心机的女人,这张白纸后面隐藏的正是“老鬼”。李宁玉,在“老鬼”一案中是一个置身事外却又深陷其中的枢纽人物。这部电影最大的重头戏毫无疑问地应该是周迅与李冰冰之间的对手戏。从经过悬桥进入裘庄时,李宁玉扶着酒醉的顾晓梦,一开始似乎就暗示着两个人不平凡的关系。但她们之间的距离又显得貌合神离,十分引人揣测。两人的关系有个由隐趋显的发展过程。在大厅里聚餐时有一幕场景应该赢得了不少颇具女性意识的观众们的好评。吴志国因为被顾晓梦“中伤”而气急败坏,怒不可遏地要探身前去施暴。大厅里的空气顿时凝结起来,只有李宁玉贸然挺身,拉住顾晓梦走向楼梯,并抛出一句话来:“一屋子都是死人啊!见到一个男人打女人都没有人站出来!”战争向来都是男人的事情,对于两个女人来说,她们之间天然的命运相通之感在这群男人队伍里显得十分扎眼。男人打女万方数据人,对于男权社会与战争环境中的男人们来说,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况且当时的大厅里,人人自危。李宁玉公然的袒护已经初步显示出了她的纯洁,不论分行列队、是敌是友,对于李宁玉来说。女人之间的友谊是超阶级、超是非、超越战争、超越男人的永恒存在。在李宁玉与顾晓梦的关系渐趋明朗之前,她们身上对于彼此似乎都存在很大的危险系数(就像顾晓梦嘴里冷不丁冒出一句“我知道谁是老鬼”,让李宁玉惊魂未定一样),却又在冥冥之中让人感到一种安全:因为她们都是女人,被围困的女人。但俗话说“最毒妇人心”,倘若她们各自为营,这种安全一定会带来致命的杀伤力。直到她们之间长达十多分钟的对白揭示出一切时,对这两位女主角彼此安全的确定,才让观众悬着的心暂时放平了,得以在二人温情的心灵沟通中领略有关命运与使命、道义与人性的纵深思考。就像影片擅长深入人物内心,多处使用反讽手法一样——譬如王志文饰演的王田香从忠实的走狗到被替罪击毙,武田深不可测的冷血和不堪一击的脆弱,还有吴志国的亦正亦邪……两位女主角的性格像两条逆行的轨道,顾晓梦率真可爱,时时冒着单纯的傻气和无知的笑容;李宁玉深沉机警,被描述成富有城府和心机。可随着冰山慢慢浮出水面,原来最单纯的却是李宁玉,最善于隐藏的却是顾晓梦。李宁玉是一个将普遍人性的尺度放置在超越战争和历史之上的女人,大是大非、道义在她的眼里是一种群体意识,而不是个体意识,她对感情的全神贯注像一道纯洁的光晕,使她在整个复杂血腥的战争环境中、扑朔迷离的曲折剧情里,葆有夺人的光辉,这是一个最具反思意味的角色。顾晓梦是一个表面单纯、内心丰富的守卫者,她的复杂性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如梦如幻一般难以捉摸。但周迅诠释的顾晓梦,终究还是单纯的,她怀有对和信仰的圣洁之心,用生命和道义铸就了自己的光辉。在这部影片中,顾晓梦是一个显性的第一主角,李宁玉则是一个隐性的第一主角。在影片最后,李宁玉捧着顾晓梦给她缝补过的旗袍泪流满面,正是作为显性的个体承担者(用生命成就历史)和作为隐性的命运承受者(用纯洁诠释人性)的一次真正的相遇。结尾关于“老鬼不止一个,而是无数个中国人”的诠释,虽然略有迎合红色十月的谄媚之嫌,但是,对需要通过将战争和历史进行还原性或想象性的叙述来“寻根”的广大中国人来说,在《风声》这样一部极具艺术完整性的影片中接受一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熏陶,也无可厚非。[参考文献]【1]麦家.风声[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2]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3]王重民,等.敦煌变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叶纪彬.浅谈艺术形象完整性【J】.文艺研究,t983(04).[作者简介]王芬(1983一)。女,湖北随州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20世纪中国诗歌。论《风声》的艺术完整性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王芬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电影文学

MOVIE LITERATURE2010,\"\"(5)0次

1.麦家 风声 20092.房玄龄 晋书 2008

3.王重民 敦煌变文集 2009

4.叶纪彬 浅谈艺术形象完整性 1983(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ywx201005008.aspx

授权使用:华南师范大学(hnsfdx),授权号:70177449-5a-4078-b51a-9e5901472abb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7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