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资讯编播中对新闻的人性化解读
——丁艳梅 重庆广电总台广播经济频率
新闻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的唐朝,当时唐朝有一份官方主办的报纸——邸报。这恐怕是现在各种新闻专业考试必考的一道经典题目了吧。经过将近1400年的发展,它已经拥有了非常严格规范的样式,严密精细的结构,准确精炼的用语,以及大量专业从业者和无与伦比的技术平台。到了今天,当各种“客”和“微”成为自媒载体,我们资讯生活各种常规思维的时候,我们对于“新闻”这个词的理解也有了质的变化。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统播报方式受到冲击
新闻在我们脑海当中出现的时候,往往是庄重、严肃、准确、精炼、真实和及时的代言者,诸如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等等词汇,似乎都和严格意义上的“新闻”靠不上谱。但事实是,在实际生活当中,相比常态化的各种新闻报道,我们似乎更愿意打开微信浏览“朋友圈”的新鲜事儿,或者会将电脑页面突然跳出来的“重磅消息”无法拒绝的点开。
如今,还在收看《新闻联播》收听《新闻与报纸摘要》这样的新闻播报,对我们来讲,与其说是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如说是生活中的一种长期养成的习惯,是一种亲切的黄金时间的全家聚会或者早间陪伴。因为这种方式无论是从信息量、信息速度还是获取方式上,都不如我们手里的智能手机或我们的电脑,这样的传统新闻节目甚至稳重精炼得让我们有些“敬而远之”。这并不是对这些节目的批评或者论断,这只是一种相对而言。那么在比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人们更加爱看爱听的,能较长时间锁定的,还是那些“用老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节目。
二、新闻的“人性化解读”应该是一种态度和思维习惯
说到“人性化”的解读新闻,那并不应该是从主持人开始直播的那一刻才开始的,除非:主持人深谙新闻播报的各种技巧、有极好的心理状态、对稿件内容相当熟悉、长期对各类新闻事件持续深入关注、进行过长期大量的新闻述评实践操练、客观新闻内容各个要素丰富翔实……就算这一切都同时具备,也免不了出现“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更何况,就算这些条件要同时具备其中二三项,已经是非常不易的。所以,这里所说的“人性化解读”更像是一种态度和思维习惯,而不应该是由主持人在直播时才临时灌注的一种语言模式。
既然是一种态度和思维模式,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该是开始于我们策划节目,进行稿件组织以及主持人自身积累的那一刻。所以说,是否“人性化解读”是由节目的定位和服务对象决定,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人性化解读”是由播报主体的主客观条件决定的,简单片面的在新闻播报中“泛人性化”,并不是这篇文章所提倡的。
三、如何实现编播实践中的“人性化新闻解读”
1、组稿思路:现在的我们似乎处在一个比任何时候都关注时政财经生活、关注百姓生活、关注这两者之间各种联系的时代。我们从各种资讯和信息的解读中或欣喜或焦虑的发现:原来,“大事儿”里我们并不遥远,它无时不刻不影响着我们。所以,我们先依照经济大事和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主题定下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需要为本,我们就可以找到新闻事件与人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在策划节目时就灌注这个主题,并且在组织每一条稿件时牢牢把握这个主题。
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大的股民规模,也没有哪个国家的股民热情能跟
中国股民相比,说中国股民的心情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晴雨表,也不为过。早前,国际传媒大亨默多克与邓文迪离婚一事不但在八卦圈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得情变、离婚这些字眼俨然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股民认为,大部分上市公司高管离婚都会涉及股权分割,影响到股价,进而影响到股民们的判断和操作。选稿组稿时,就应该按照经济大事与百姓生活密切联系的原则,联想到默多克的离婚事件可能会对股民们造成的影响,在此影响下,股民可能还会对我国夫妻店等家族式企业在股权治理结构方面的不完善产生焦虑,他们也许急需了解我国现行法律对上市公司高管在婚姻关系变动导致股权变更后信息披露的法律约束情况,有没有相关规定,如何保障股民利益等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我们在选择这条稿件的同时,还应该组织一些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我国的上市公司夫妻家族企业股权治理方面的现状等信息进行更加广泛或深入的解析,给听众观众传达对他们来说,更有用有效的信息,启发他们更理性的处理他们听到看到的各种令他们无所适从的资讯。
2、播报过程:新闻播报的过程,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在大多数的广播经济新闻直播节目和严格意义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新闻1+1》)中,主持人更像是一个编辑甚至编导,所以,播报的过程,主持人的二度创作空间是很大的。这一方面给了主持人一个很大的平台,同时也对其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
刚才提到,对新闻的人性化解读的态度和思维准备,并不是从直播的时候才开始的,从主持人的角度,它开始于播报主体广义备稿的任何阶段,甚至贯穿于其职业生涯和寻常生活的任何时刻。
比如,前段时间李嘉诚从中国撤出房地产的投资,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它对老百姓的经济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基于以上原则,必须把这条消息告诉公众。而对这个信号的解读,媒体和机构常常用到“边际效应递减”这个社会经济学术语,媒体不断引用这个词,却少有人对这个词的通俗解释。我们只能从“百度”去寻求答案——边际效应
递减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相信大多数人是看不明白这样的解释的。于是百度给出了一个通俗解释: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其实,这样的解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能懂了,那么,我们的文化层次稍低一些的市民呢? 他们能懂吗?
在这个时候,如果主持人可以这样说:边际递减效应,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就是当你极度饥饿的时候,十分需要吃东西,你吃下第一碗饭是最痛快的、最爽的,当你会继续吃下去的时候,饥饿的程度降低,你对下一碗饭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吃到完全不饿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吃下去甚至会感到不适,再继续吃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甚至到最后会是讨厌吃,以致不吃了。这下子,应该连四五岁的小朋友都搞明白了吧!主持人说这些通俗简练的语言的时候,脸部的表情会因为自己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并且易于传达而松弛下来,语言也自然变得自然轻松,令听者放松并且接受。如果主持人没有对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没有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丰富体验和积累,是没有办法临时将生硬的学术概念用这么生动的生活常识来解读的。王小丫曾在一次访谈中说:“我试着在节目中去量化一些枯燥的数字,比如去年彩电全行业亏损147个亿,对老百姓来说147亿是什么?我只对10万元有概念,因为可以买一辆小别克。所以我们把它掰开揉碎,147个亿可建多少多少个西客站,或者多少多少座梅地亚宾馆,一目了然。”
当然,我们需要再次强调,我们不提倡“泛人性化”的解读。新闻中并不是每个术语和新词、新概念都需要深入加工解读,受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是非常多的,并不是只需要听我们解释。我们只对能够对更加深入广泛的理解新闻内容起作用,尤其是可以促进受众更多角度、更理性的思考新闻内容,提高到达率的东西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和传达。
新闻编播当中对新闻的“人性化解读”对编者和播者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而最终是否进行这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与其说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决定的,不如说是新闻的本质规律决定的。我对这个规律的理解是:新闻,不在乎是谁在说,在乎的是说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最终有多少真正有效传达到听众观众那里,也许才是我们新闻编播人员真正应该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