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
这次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并吸纳当代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复杂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课程观
课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直接受制于教育目的,所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程观。“课程即教学的科目”或“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等是受到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需要明确指出的是,这里的“教学科目”或“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分门别类的知识。这种课程观最大的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于是教育、课程便远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这种知识本位的课程显然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应该全力追求的价值是促进学生和社会的发展。为此,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所有这些素材的教育意义都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为此,必须拆除阻隔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惟有如此,学生才会感到,学习不是生活的额外负担,而是生活的需要;而且,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置(有时甚至作为教育的消极因素而遭到排斥)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
初中语文新课标第四学段(7~9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
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5.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
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4.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
初中语文新课标必读书目一览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核心标准内容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对原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6年6月在03年版“语文新课程必读丛书”(50种)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必要的补充与修订,并冠名为“语文新课程必读丛书”(修定版)。丛书的书目均为“新课标”所推荐,总计60种,一次性同时推出。
推荐书目的初中部分为:繁星·春水,西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芙蓉镇,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精选,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精选,鲁滨孙漂流记,名人传,二十世纪外国散文精选,初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文学名著导读,计16种。 部分书目在苏科版语文教材各册推荐阅读安排如下:繁星·春水(七上),西游记(七下),童年(七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八上),水浒传(八下),格列佛游记(九上),骆驼祥子(九上), 朝花夕拾(九下)。
初中生必读古诗文50篇在苏科版语文教材各册安排如下: 七上:
1. 孔子语录《论语 》 2.三峡(郦道元 ) 3.次北固山下(王湾)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6.赤壁(杜牧) 7.水调歌头(苏轼) 七下:
1.爱莲说(周敦颐) 2.使至塞上(王维) 3.观刈麦(白居易 ) 4.破阵子(辛弃疾)
八上:
1. 小石潭记(柳宗元) 2.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4.望岳(杜甫) 5.春望(杜甫) 6.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7. 雁门太守行(李贺) 8.泊秦淮(杜牧) 9.登飞来峰(王安石) 10.过零丁洋(文天祥) 11.己亥杂诗(龚自珍) 八下:
1. 马说(韩愈) 2.陋室铭(刘禹锡) 3.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5.夜雨寄北(李商隐) 6.无题(李商隐) 7.渔家傲(范仲淹) 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九上:
1. 桃花源记(陶渊明) 2.岳阳楼记(范仲淹) 3.醉翁亭记(欧阳修) 4.关雎《诗经》 5.蒹葭《诗经》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7.相见欢(李煜) 8.浣溪沙(晏殊)
九下:
1. 鱼我所欲也《孟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3.曹刿论战《左传》 4.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5.出师表(诸葛亮) 6.观沧海(曹操) 饮酒(陶渊明) 8.行路难(李白)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0.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1.游山西村(陆游) 12.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