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谈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来源:华佗小知识


谈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在人的众多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无疑是最重要的素质。培养好作为社会主要建设者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任务。文章在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的前提下,讨论了怎样通过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进行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和使用来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 教学创新

一、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和品质,它由政治思想、信念、方向、立场等要素组成。思想政治素质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想信念和政治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等;二是思想品德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道德境界的高低。

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凭借他们先进的现代传播媒体,来宣传西方国家的文化观、价值观和生活观、政治观,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成多样化,大学生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趋明显,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矛盾的凸显也必然表现为多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激荡与碰撞。如何处理弘扬主旋律与兼顾多样化的关系、如何把先进性同广泛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方式和方法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二战”后,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吸毒、暴力、性乱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面对道德沦丧和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世界各国纷纷要求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也应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避免西方国家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包括青少年问题在我国重现。因此,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抵制各种不良政治文化思想对大学生的侵蚀、解决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矛盾的剧烈冲突以及顺应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来讲,迫切需要我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大多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基本令人满意的,他们政治方向比较正确,政治思想观念较为成熟,政治心态比较积极,政治参与意识较强,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等,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

1.思想政治心态的模糊性。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政治理论修养而导致政治辨别力不强、政治敏锐性不高,从而对西方的政治理论、经济理论、哲学思潮、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良莠不辨,是非不分,在思想政治上表现出极大的片面性、盲目性和自发性。同时,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法制不完善而出现的问题、负面效应及暂时困难等问题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

2.思想政治动机的功利性。在入党动机问题上,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如不少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目的是通过参加政治活动和政治参与来增加自己的政治资本,以便在毕业时能找一份好工作,有的为此不择手段,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造假材料。

3.理想信念的脆弱性。少数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抱负,缺乏动力,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是混文凭,混日子,如此脆弱的理想信念将使其很难经受住社会主义事业在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和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另外,有极少数学生不但自己不学习,还拉帮结伙,形成帮派势力,对周围同学产生的负面影响相当大。

4.思想政治行为的多变性。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阅历浅,年龄偏低,知识面狭窄,生理和心理发展极不平衡,受环境积极因素的影响则思想政治行为就向积极方面转化,反之,则表现为多元化趋势,甚至向消极、落后的方向转化。

5.个人意识的至上性。个人意识的增强,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性和自主性的提高,但由于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感受敏锐,想象丰富,充满幻想,其知识经验和理性思维尚不丰富和成熟,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很难做出理性、正确的判断。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过程中的思想、行为能否被学生接受及接受的程度,都受到学生自己意识的支配。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并结合大学生的情

感、兴趣、爱好、需求等因素。这样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使所传授的教育内容在能动的自觉的活动中内化为学生的个体意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和认知结构,使其形成一定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第一,经济全球化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球性道德教育。经济全球化既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实背景,又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新内容。目前,经济全球化由贸易、金融领域扩展到政治、文化、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陷入网络化的社会生活中,世俗、大众化文化配合着传播媒体的改进向全球扩张,而其中的重视商业价值、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将会淡化大学生的理性认识和集体观念,弱化他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中,必须把爱国意识、民族意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去;另一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全球意识”“开放意识”“国际人观念”“协作意识”“进取意识”教育以及包括生态伦理、网络道德在内的全球性道德教育。同时,还要进行国际法和各种国际公约的教育,以便利用国际规则和法律法规来趋利避害。第二,国际主义运动低潮期的社会主义教育。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决不能回避,而是必须深入透彻地剖析,给大学生一个有力而令人信服的回答。如此,才能坚定他们的社会主义信念。首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是一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绝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因此,只要我们不把社会主义僵化,而是把它看做一个过程,不断地根据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和改革,就会胜利地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其次,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新生事物,在其诞生之初总有不完善之处,总会遇到一些暂时的挫折,这是正常的。第三,利益分配方式多元化下的集体主义教育。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多种择业方式并存的现状。多元化的社会存在方式决定了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多样化中还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我国的社会性质和教育性质,决定了我们倡导的只能是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中,必须解决在社会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继续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问题。群体观念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其传递给学生,让其发扬光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