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研究生作业(论文)专用封面
作业(论文)题目:浅析贵州少数名族文化的保护性发展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任课教师姓名: 汪 勇 研究生姓名: 潘 琦 学 号: 4201210000674 年 级: 12级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院(部、所): 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评分:
评阅意见: 任课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浅析贵州少数名族文化的保护性发展
潘琦
(贵州师范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在旅游大背景下已成为贵族旅游发展的主体部分,但由于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制约,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结合贵州基本省情,以保护性为原则,提出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旅游
无论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是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都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如何有效利用机遇,挖掘贵州自身旅游资源的潜质, 从旅游资源大省过渡为旅游强省已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结合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贵州目前发展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因此开发贵州多彩的少数名族文化旅游成为贵州旅游业的主体部分。也由于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前期走了很多的弯路,到目前为止,如何加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开拓创新, 成为了促进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概况
贵州,由于是我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因而拥有悠久而光辉的历史文化;历史上的贵州,地处偏远的蛮夷之地,成为异族的驱散流放地,也因此成就了贵州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名族的省份,拥有49个民族成分,少数民族有48 个其中, 苗、布依、侗、仡佬、土家、瑶、水、回、彝、壮等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 4。世居少数民族有17个。各民族来到贵州这片土地上,不断的创造出了属于各民族独特而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 1.1古人类文化遗址
贵州拥有堪称世界奇观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的普定穿洞遗址、有为中国南方古文化及古人类的研究提供较有价值发掘条件的黔西观音洞遗址、有其中发现的古人类的化石填补了中国考古史上20~29万年这一阶段环节无人类化石发现的空白的桐梓岩灰洞遗址等。
1.2少数名族文化
贵州的少数名族不仅会因地制宜,建造独具特色的杆栏式建筑,还因为节日多而被誉为“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少数名族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出了与众不同的民族服饰。无论是节日、服饰,还是节庆都是风格独具,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构成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在贵州,体现民族古建筑文化的民族民俗建筑物有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大屯土司庄园、安顺府文庙、黄平飞云崖等。
而在各民族的服饰技法方面,目前拥有了织锦、刺绣、蜡染等鲜为人知的工艺。 在贵州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目方面,有被称为“东方情人节”的苗族的姊妹节、苗族的龙船节、布依族的“六月六”节、 侗族的侗年、彝族火把节、水族的卯节和端节等。
同时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 也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文化的积淀,使贵州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
2、 现存的问题
尽管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也在旅游大背景下得以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开发者和文化拥有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资源的整体性,无形中损坏了民族文化,也让民族文化旅游逐渐丧失掉了吸引力。 2.1少数民族文化被同化
贵州各少数民族因历史、社会、地理和经济的封闭,其对外开放程度较低,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受外界的影响也较小,各民族内部拥有强大的凝聚力来保持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抗衡。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发,大量旅游者的涌入,为贵州各少数民族带去文化创新的同时,也不断地同化了他们原有的传统文化及习俗。据调查,龙宫旅游区龙潭村86.4% 的布依族村民,黄果树旅游区滑石哨70%的布依族村民,荔波瑶山乡57% 的瑶族村民衣着汉装。从各自的民族建筑上来看,一些因具有独特建筑风格和习俗的名族村寨在开发成为旅游景点后,为了增加旅游收入而扩建一些和原来风格不搭的旅游接待民居,逐渐取代了原来独具特色的杆栏式建筑或是石板房。如安顺的天龙屯堡在开发旅游了之后,村寨中随处可见用砖砌成的高楼洋房,而原来的石板房也只是少数了。
2.2民族文化的舞台化和商品化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效益, 迎合旅游者的需要, 很多村民本来淳朴的民风民俗歌舞竟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变成了木讷的舞台演出。而本来只能是
在特定日子举行的传统节日也应游客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开展。同时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刺绣、蜡染、老脸子等制作也转向面对大众市场,走向批量化生产从而失去了传统的艺术形象和价值。甚至出现了伪造民俗民风,本来不是这个村的,也在游客的需求下,变成了自己的文化。 2.3民族文化的庸俗化
在贵州的很多少数名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发展中,我们不乏会看到很多村寨为了迎合一些旅游者的低级趣味,不顾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及文化的原真性,提取游客喜欢的元素来组合成旅游产品以迎合旅游市场需求,使本民族的文化庸俗化。也看到很多为了尽快的开发本民族的文化,不顾名族文化的内涵,将其简单化及表面化,使名族文化庸俗化。还有些完全不尊重民族的信仰及意愿,随意解说、展示他们的习俗,伤害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
3、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发展的建议
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已逐步意识到其中的厉害关系,并也针对贵州的基本情况提出了需对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在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及本人长期从事导游工作的经历,提出了些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的意见。
3.1提高文化拥有者的文化认同性
要想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保护性的开发,最大的主力军还是文化本身的拥有者,只有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有很高的认同性,才能从本质上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能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的发展。这可能会涉及到很多个部门,需要部门制定宏观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需要旅游规划者能制定出开学的开发方案,以此同时,本人认为更需要的是能有更多的高校和村寨的集合,通过不定期的知识交流来让村民提高对本身文化的认同及保护意识。 3.2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理论的研究及人才的培养
一个民族的文化建立需要几代人或是几十代人,但是一个名族的文化破坏有时仅在一瞬间,可能一个错误的规划或是评价就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此消失或是异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及行之有效的手段作为支撑,还需要依靠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借助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深层次文化创意和科学的扬弃, 以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的力度, 培育像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经济学等方面的人才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性开发的长远措施。 3.3突出特色, 统筹规划,
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生命线。开发时,要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并优先、重点开发旅游资源的特色。并优先开发特色比较突出,基础接待设施比较齐全的村寨,为后面的做好带头作用,避免形成恶性竞争。开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并遵循当地的特色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庸俗化、商业化和汉化。
3.4加强民族文化旅游产品( 线路) 的设计
在贵州目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中,叙述过有的村寨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而将自己原本定期定点举行的节庆活动随意举行,民风习俗的舞台化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加强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着重发掘、提炼出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中的核心元素,再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设计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合适旅游线路。 3.5大力宣传, 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
从旅游人类心理学来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都是通过彼此的认同来加强对自己的认同,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性开发要认识到西部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使之为新时代服务。应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 尤其是公共媒介和电脑网络的手段, 加大对民族文化旅游的宣传, 树立民族文化旅游的形象,从而提高名族文化的认同感,已达到保护盒开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肇华. 发展民族文化、促进西部开发[J].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
5期28卷
[2]宋晓虹. 贵州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3]李发耀.贵州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2005年第3期
[4]徐万邦.论西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总第36期) [5]刘婷.浅论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保护_省略__来自建设_民族文化生态村_彝
[J].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10月 第5期17卷
[6]王晓军.全球化背景下桂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广西桂林.桂林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19卷
[7]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_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贵州贵阳.人文地理2001
年12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