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2 ・ 适船技术 2006年第l期(总第269期) 提高潜艇隐身能力的技术措施 杨健 ,吴超 ,谷阳。 (1.海军潜艇学院研究生队.山东青岛266071;2.海军指挥学院潜艇教研室.江苏南京210016;3.海军92748) 提要介绍了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分析了影 响潜艇隐蔽性的因素,并提出提高潜艇声辐射隐身能 力和非声辐射隐身能力的技术措施。 主题词 潜艇隐蔽 噪声降低 雷达反侦察 通信反侦察 1 引言 潜艇具备良好的隐蔽性能,是当前世界各国主 要海战武备之一。潜艇的隐身技术,是指在艇体结 构设计,机械设备制造、布置,以及其他潜艇总体技 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提高和改善潜 艇自身隐蔽能力,对抗反潜探测手段的一项综合技 术,目的是减少或降低敌方反潜探测器材的发现概 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发展,潜艇的隐蔽性受到 了很大的威胁。寻求更加先进的潜艇隐身技术来获 得更好的隐蔽性能,是当前潜艇设计中亟需解决的 课题。 2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 潜艇隐身技术出现于二战时期。当时德国潜艇 为减小被雷达发现的概率,开始了潜艇隐身技术的 研究。此后,美海军也根据潜艇作战需要制定了长 期的研究规划,从多种途径进行了降低潜艇噪声的 探索。20世纪60年代初,苏、英等国开始将潜艇减 振降噪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直至上世纪末,潜艇 隐身技术在降低机械噪声、消声瓦技术、反雷达波涂 层、新型推进装置、优化潜艇结构、增大潜深、隐蔽通 信和降低电磁及红外、磁异辐射等方面已取得显著 的效果。其中,美国潜艇降噪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30多年来,噪声总声级下降了40多dB, “海狼”级攻击型核潜艇噪声级达到90~100dB,已 低于三级海况海洋背景噪声(1l0~120dB)。前苏联 作者简介:杨健(198O一),男,硕士研究生。 潜艇的安静性技术发展也较快,30多年,噪声总声 级下降了30多dB,成果显著,尤其是低噪声螺旋桨 的出现,使得新型的“鲨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和K级 常规潜艇的噪声达到了125~130dB。 3提高潜艇隐身能力的技术措施 3.1 提高潜艇声辐射隐身能力 潜艇周围声场的变化是获取潜艇信息数据的真 正来源。目前,对潜艇探测是以探测距离大的被动 水声器材为主,因此,降低噪声是潜艇隐身最为重要 的措施。有数据表明,潜艇噪声每降低20dB,可使 敌方被动声纳探测距离减半。潜艇噪声主要来自于 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和水动力噪声,提高潜艇的声 辐射隐身能力,主要是降低以上几种辐射噪声的强 度。 3.1.1降低潜艇机械噪声 潜艇机械噪声源: 潜艇艇内机械的非平衡组件(偏心轴、发电机电 枢)旋转时产生的振动;齿轮传动装置的碰撞;机械 往复运动;各种泵、管系、阀内液体流的空化和涡动; 轴承和轴颈的机械摩擦等。因此,在一定的频率和 谐波上会产生许多非连续噪声。 降噪措施: (1)通过机械绝缘和减振的方法,减小振动机械 向艇体传送能量。在潜艇的壳体内部和舱壁上大量 敷设吸声材料;推进系统的设备安装在高效能减振 基座上;重要的主机、辅机等机械采用整体双层减振 筏座;对振动较大的设备采用缓冲振动的覆盖层和 空气夹层等。对管路系统采用尽可能多的弹性连接 管与艇体相连;对流体作用强烈的管路采用降低流 速,局部管路采用阻尼软管和加消音器的方法,来减 少流体冲击振动和阻止振动传到艇体上。主机转速 及振动干扰源频率与艇体结构自振频率相避开,以 最佳配合使艇航行时振动最小。 (2)改进减速齿轮装置。此如采用斜齿齿轮或 人字形齿轮,以降低减速齿轮装置的噪声;采取提高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健。等:提高潜艇隐身能力的技术措施 ・ 23 ・ 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选择性能优良的齿轮材料和 盖板;舰桥和艇体的交接处采用弧形圆滑过渡,减少 流体的干扰,降低水动力噪声。应用有关鱼雷流体 动力学及降低阻力的各种综合技术于艇体设计上, 包括附面、密纹、非牛顿流体,以及采用加热、吸人、 微泡扩散等方式控制湍流层等。 (2)气幕屏蔽。通过在艇壳水下部分和螺旋桨 润滑剂,合理设计齿间的余隙值,或将齿轮装置密封 在隔声箱内等措施,也会有效地降低齿轮传动时的 噪声。 (3)采用电力推进装置。利用汽轮发电机组驱 动主推进电机来带动螺旋桨,取消主汽轮机和齿轮 减速装置,减少噪声源。 (4)有源主动消声。根据本艇空气噪声的频谱 特性,在空调系统和空气噪声较大的舱室采用发出 与原空气噪声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响,抵消原 来的空气噪声。 3.1.2降低螺旋桨噪声 潜艇螺旋桨噪声源: 螺旋桨叶片上或其附近的空化现象以及螺旋桨 转动激起的艇体谐振。艇体周围辐射的不均匀声 波,由于艇壳的阻碍和由螺旋桨引起的尾流影响,在 舰艏艉方向上的噪声辐射,要比向两舷方向的辐射 小,艇艏方向一般要减少若干分贝。 降噪措施: (1)改进螺旋桨设计。使螺旋桨直径减小,降低 转速,或使盘面处伴流均匀分布,或增加桨叶数,增 大桨叶面积,倾斜和改进桨叶剖面等,可采用大侧 斜、变距、多叶螺旋桨。这样可使叶片周向载荷均 匀,减少空泡,尾部伴流分布均匀。还可将螺旋桨叶 片设计为曲面,减少涡凹声音。 (2)改善螺旋桨材料。叶片可选用高阻尼合金 材料,抑制桨叶振动,降低辐射噪声。 (3)采用新的推进器。泵喷推进器是可以用来 取代螺旋桨推进的一种新型推进装置。泵喷推进器 由转子、定子和减速阻尼导管组成。转子、定子产生 的噪声被导管遮蔽,转子后的定子又可减少尾流旋 转能量的损失。减速型导管能够延迟转子空泡的起 始,最终达到降噪的目的。 3.1.3降低流体噪声 潜艇流体噪声源: 水流绕经艇体时产生的,且受不同流体过程制 约的一种噪声。有时与非正规流有关的压力起伏, 甚至还可引起部分艇体的振动。 降噪措施: (1)改良艇型设计。采用低阻力流线型,减少紊 流产生;降低舰艏的拍击噪声,舰艉采取适当阻尼措 施,抑制舰艉振动产生的声辐射。艇体表面尽量设 计得光滑,将开孔数量降到最少,大的开孑L设计活动 部位向水中喷射空气,形成一定厚度的气幕来屏蔽、 衰减和散射潜艇的水下辐射噪声,可以有效地改变 水下辐射噪声特征,衰减主动声纳信号的反射。 (3)消声瓦降噪。潜艇艇壳外铺设消声瓦(阻尼 吸声橡胶)既可吸收主动声纳的入射能量,减少主动 声纳的作用距离,又能够吸收潜艇内部机械振动噪 声。目前国外潜艇上装备的消声瓦有:敷设于艇体 两侧、舰桥、翼、舵等区域用于吸收敌主动声纳的声 波、降低本艇的目标反射强度的“无回声瓦”;敷设于 潜艇机械舱室外,阻止艇体噪声向外辐射,抑制该部 位辐射的“去耦瓦”;敷设于机械舱室周围耐压艇壳 内壁和外面的阻尼瓦;敷设于潜艇外壳的非水密部 分,兼有隔声和吸声两种功能的“传递损失瓦”。 3.2提高潜艇非声辐射隐身能力 潜艇的非声辐射主要是指潜艇的艇体可见光暴 露、通信信号暴露、红外辐射和磁辐射暴露等方面。 应用技术措施降低这些方面的暴露概率,可以有效 地提高潜艇的非声辐射隐身能力。 3.2.1 降低艇体可见光暴露概率 常规动力潜艇必须每隔一定时间上浮充电,这 是艇体暴露的直接原因。不但在半水面充电状态, 而且在特定海况条件下,潜艇在水下几十米的深度 仍然可为肉眼所发现。 降低潜艇艇体可见光暴露的概率,需要减少潜 艇上浮的次数和在海面以及通气管状态下航行的时 间。常规动力潜艇采用AIP(Air Independent Pro— pulsion)技术,是今后潜艇隐身设计的重点所在,也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方法。现今,世界上主要的 AIP技术有:燃烧废气不需处理可直接排放到艇外 的斯特林发动机;可反复使用废气的闭式循环柴油 机;可将储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 为电能的燃料电池;以及自主式水下动力系统和闭 式循环涡轮机等。 3.2.2降低艇体雷达波反射概率 潜艇艇体暴露出水面的甲板、舰桥及升降装置 的外壁,是构成雷达波反射的大平面反射源,外军的 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在几km高空对300km距离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4 ・ 适籀技术 2006年第l期(总第269期) 的水面航行潜艇进行探测。 消除潜艇磁异常的技术有很多,对潜艇进行消 磁处理;建立潜艇反磁场(通过对潜艇自身磁场环境 的实时测量获取潜艇磁场的模型,然后加一个人为 的反磁场将这个磁场抵消);采用消磁装置、敷设消 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改进潜艇艇体的雷达波反射 能力。一是改进艇体露出水面部分的几何形状。比 如倾斜艇体和舰桥外形,对水面以上艇体进行平面 优化设计,减少上层建筑对雷达波的相互耦合作用。 二是采用结构材料和雷达吸波材料,制作或涂敷艇 磁绕组;使用具有吸收电磁波功能的材料或涂料,让 电磁波顺利进入材料内部吸收、转化等等。这些方 体外露部分。另外,还可以增加主动电子干扰措施 等综合技术,降低对方雷达探测距离。 3.2.3降低潜艇通信暴露概率 潜艇的另一暴露源就是,潜艇在通信时的无线 电波辐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潜艇通 信与暴露之间相互矛盾的技术方法。在战术措施 法都是消除潜艇对外产生磁场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武器隐身化已成为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特征, 也是信息化战争的必然选择。未来海战中,现代反 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潜艇受到的威胁与日俱增, 潜艇兵力突击能力的增强,作战任务的完成,本身安 全性要求的提高,都依赖于潜艇隐身技术的发展。 可以预见,先进潜艇的研制成功,将会对世界潜 艇和海战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上,应保证潜艇尽量减少通信;在技术措施上,可以 通过尽量避免潜艇信号发射来达成通信的隐蔽性, 即美国曾采用的“飘浮物”方法。潜艇将发射机与发 射信号装在一个可以飘浮到海面的漂浮物中,然后 设定延时,等潜艇离开此海域后的某个时候,发射机 再按照预定时间将事先的信息发出。 3.2.4降低潜艇红外、磁暴露概率 潜艇对所航行海域会造成海水温度、海域磁场 5 参考文献 1朱绪宝,黄兴军.隐身化是国外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特 征.隐身技术.1999,(4): 环境和海洋表面异常等。较为先进的红外探测仪和 磁探仪,可以探测到夜间或者低能见度情况下的,潜 望状态时的潜艇航迹。 除了采取尽量在大深度航行,减小潜艇红外辐 射影响这种方法外,还可在艇体发热量较大部位的 表面,涂敷低发射系数的材料或覆盖绝热材料的方 法,达到降低红外辐射的效果。另外,建立实现潜艇 表面温度与海水温度相一致的温控系统,避免因海 面温度异常而导致潜艇被红外探测仪发现,也不失 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2李磊.赵宝庆.美国海军反潜技术发展及作战海洋环境研 究.海军潜艇学术研究.2003.(1): 3李云峰.路德信.常规潜艇的发展趋势.海军潜艇学术研 究,2003.(3): 4孟新强.隐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雷达与对抗,1999, (3): 5王维斌。杨银鹃.隐身技术应跳出降低识别特征的圈子. 外军电子战。2000。(1): 6张树海,苟瑞君.隐身技术的研究进展.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2): 7岳连玉.海上武器装备的隐身技术.舰载武器,2002。(3): [上接第46页] 方法在ANSYS软件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不但 2黄政.船舶轴系校中的三弯矩计算法探讨.造船技术. 2002。(4):22 可以解决船体下水、船体满载或半载时,由于船体变 形引起的轴承支座高度变化而导致的轴系校中计算 结果不准确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计算出动态因素对 轴系校中的影响大小,比如轴系在运转过程中的振 动等问题。因此,利用现有的有限元系统进行轴系 3黄政.李奉香.轴系校中的三弯矩计算法求解程序编制. 造船技术.2002(5):30 4王宏志,满一新.船舶轴系合理校中计算的传递矩阵方法 及其应用.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5魏海军。满一新.船舶轴系校中传递矩阵法及软件实现.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7,23(3): 6张立新.徐长航.ANSYS 7.0基础教程.北京:机械工业 出版社. 校中计算要更为合理、精确而且方便,有限元法是我 们今后应该大力推广的一种船舶轴系校中算法。 7苏金明.阮沈勇.MATLAB 6.1实用指南.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2. 8谭浩强.C程序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参考文献 l周继良,邹鸿钧.船舶轴系校中原理及应用.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1985. 9吴师通.Visual Basic实用编程百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