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复习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部 分积累·运用(22分)

1.阅读关于“吴江诗意之旅”的介绍词,完成下列任务。(8分)

吴江如梦如画, yùn 育(▲)出了多少诗情画意:随街婉蜒的小河描摹(▲).着宁静动人的画卷,黛瓦白墙的明清房舍描绘着亘古不变的美好流年,宛转悠扬的吴侬软语吟唱着如诗似梦的缱绻时光。

延着青石板,随着潺潺(▲)而过的河流,循着渺远的船歌声,浅踏清幽雅.

静的小巷,感受弥màn(▲)在空中的淡然诗意.吴江的美,美就美在它的丰厚底蕴.沉淀的厚重历史,动荡的风雨历程,使吴江秀美大地________(A.人文荟萃 B.出类拔萃),涌动着汩汩诗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①(yùn)育______ ②描摹______ ③潺潺______ ④弥(màn).._____

(2)上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① 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3)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把序号填在文中横线上。(2分) A.人文荟萃 B.出类拔萃

2.下面是关于“诗意之旅”的宣传单,请将有关诗文及出处补充完整。(10分)

清雅吴江,时时处处都是诗.春意融融,你能看到“芳草鲜美,① ________”的胜景(陶渊明《②________》).夏日炎炎,你能感受游鱼“佁然不动,③_______,④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的情趣(⑤_______《小石潭记》).秋风阵阵,你会沉浸在“⑥_______,⑦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迷蒙意境……青青小洲旁,仿佛听到“⑧_______,在河之洲”的相互和鸣;高高城阙上,似乎看见女子“⑨_______,在城阀兮”的徘徊惆怅;依依惜别时,耳耳畔似乎还响起“⑩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旷达之语. 3.请从七下第三单元课文中的“阿长”“老王”“卖油翁”任选一人,模仿下面的示例,联系课文内容

自选角度为所选人物写一段100字以内的颁奖词。(4分)

示例一:有人一生迟疑,从不行动;而你从不抱怨,只想扼住命运的喉咙.能吃苦,肯奋斗,有担当,似一叶扁舟在激湍逆流而上,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

光.在阴霾中,你的笑容给我们带来力量.(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陆鸿颁奖词) 示例二: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苏炳添颁奖词)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48分)

4.阅读朱自清《经典常谈》的片段,完成下面任务。(5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排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纪录的概是些乐工,乐工的职务是奏乐和唱歌;唱歌得有词儿,一面是口头传授,一面也就有了唱本儿。……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为“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了……其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所谓“六义”上。

(摘自朱白清《经典常谈》,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解释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2分)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2)“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_____、_____、_____”

三种表现手法。(3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6分)

过吴江有感① [清]吴伟业②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注] ①本诗作于康熙七年春,作者应友人邀请前往浙江,途经吴江,有感而发。

②吴伟业:明朝时年少高第,明亡以后,由于名气太盛被迫出仕清廷. ③交旧:老朋友。

5.首联的“抱”字用得很妙,请你简要分析该字妙在何处。(3分)

6.诗人途经吴江生发了哪些感想?请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寻访无隐庵 沈 复

展,云客谓众曰:“此地有无隐庵,极幽僻,君等有

到过者否?”咸对曰:“无论未到,并未尝闸也.” ..

竹逸曰:“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向年曾一至,已坍废,自尺木彭居士重修后,未尝往焉,今犹依稀识之。如欲往游,请为前导.” .

度岭南行里许,渐觉竹树丛杂,四山环绕,径满绿茵,已无人迹。竹逸徘徊四顾曰:“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

余乃蹲身细瞩,于千竿竹中隐隐见乱石墙舍,径拨丛竹间,横穿入觅之,始得一门,曰“无隐禅院,某年月日南园老人彭某重修”,众喜曰:”非君则武陵源矣!”

山门一启,即见佛面,金光与绿阴相映,庭阶石础苔积如绣,殿后台级如墙,石栏绕之。循台而西,有石形如馒头,高二丈许,细竹环其趾。再西折北,由斜.

廊蹑级而登,客堂三楹紧对大石。石下凿一小月池,清泉一派,荇藻交横。堂东即正殿,殿左西向为僧房厨灶,殿后临峭壁,树杂阴浓,仰不见天。

折而西十余级,忽略然开朗,平坦如台。度其地,已在殿后峭壁之上,残砖.

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周望环山,较阁②更畅.

(摘自《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 ①沈复自粤东归馆青浦之际,吴云客偕毛忆香、王星烂邀其同游苏州西山

小静室,翌日,访无隐庵。

②阁:指寻访无隐庵前所见的飞云阁。

7.根据词典常用义,结合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在相应位置。(4分)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无隐四面皆山,其地甚僻,僧不能久居。

(2)似在斯,而径不可辨,奈何?

9.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无隐庵的特点。(2分)

10.无隐庵四面皆山,小石潭“竹树环合”,两者都与世隔绝,但作者游览时的心情却有所不同。

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11~13题。(8分)

[材料一]随着社交平台的进一步破圈,“围炉煮茶”热潮迅速兴起,年轻人开始尝试用接地气的方式来品味茶文化,“围炉煮茶”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宠。

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围炉煮茶”这类渐兴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全国,年轻人赋予传统茶文化新玩法,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美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围炉煮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带来了新的消费热潮和新的生活方式,传统的茶文化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非遗文化。

(摘自《“围炉煮茶”热潮的非遗文化逐渐走红》,有删改)

[材料二]围炉煮茶“出圈”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喜爱。

茶馆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茶馆已兼具商务属性与休闲属性。以沪上连锁的隐溪茶馆为例,作为传统中式茶馆,这里已成为商务人群洽谈、办公以及团建开会的好去处。另一类茶馆,则跳脱传统类型,更追求接地气和烟火气,例如新中式茶馆tea'stone,对标咖啡馆和新式茶饮店,让喝茶像喝咖啡一样简单、方便。而围炉煮茶,就属于后者。

“市场看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美团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分析。她认为,一是这个产品足够新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其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围炉煮茶火爆,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95后”甚至“00后”走进茶馆,学习和体验茶文化,带动茶馆业态出圈。

“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田媛媛说。

(摘自《“围炉煮茶”火出圈,年轻人热捧的是什么?》,有删改) [材料三]日前,上海一男子报警称自己的两名朋友吃饭时突然昏迷。民警到场后发现,房间内正燃烧着围炉煮茶的炭火炉,遂立即将炭火炉拎至天台并开窗通风。所幸三人得到及时救治,脱离生命危险。

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不易被察觉,浓度超过0.05%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上海市黄浦区消防救援支队火调技术处工程师袁晨说,“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有冠心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若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由于产生明火、特续高温、烤炉质量参差等问题,消防专家还重点提示了围炉煮茶背后的火灾风险。

“点燃时有火星溅出来,尤其不能扇风,赵扇火星越多。幸亏桌子上没有容易燃烧的东西,不然真担心着火。”在体验围炉煮茶时,差点引起火灾的张女士接受采访时说。

(摘自《透视“网红项目”围炉煮茶背后的安全风险》,有删改)

1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围炉煮茶”彰显了传统茶文化对社会生活美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在陶冶情操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了非遗文化。

B.“围炉煮茶”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不但具备商务属性,也跳脱传统类型,具备了休闲属性。

C.“围炉煮茶”提供的社交方式,其核心要义是体验慢生活,其中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美好向往。

D.“围炉煮茶”一方面能营造出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年轻人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安全隐患。

12.为什么围炉煮茶会受到如此喜爱,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原因。(3分)

13.你的同学了解围炉煮茶后,想在家庭聚会时进行尝试。请你结合材料三对其提出建议。(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8题。(15分)

年 曲 许锋

①腊月到正月,离年越近,风越紧,雪越飘。千里戈壁,白茫茫一片,玻璃上,露结琼花,灵巧工致。

②鼓声隐隐传来,密集而深沉。是练习的鼓声,为迎接年,欢庆年。这样的声音,城里有,乡里有,村里也有。鼓手青壮年居多,也有上了岁数的人,年龄不是坎儿,只要举得起鼓,甩得动鼓、击得了鼓。新鼓手亦步亦趋,向老鼓手学习,一时间,陇原大地,由东而西,鼓声连缀。沉寂的古道生动起来,黄河的水激荡起来,心里的歌儿欢唱起来,和着几十面、几百面鼓的声,演绎黄土地的厚重与粗犷。

③击的是赫赫有名的太平鼓。在人们翘首以盼中,百名鼓手高举红漆彩鼓,列阵待发。号令既出,鼓手宽肩挂鼓,左手紧中鼓环,右手麻条击鼓,忽跃忽骑,忽闪忽展,忽挪腾跌宕,忽鹞子翻身,声如滚滚春雷、奔腾万马。

④陇原的年,被红红的剪纸映衬着。村子里的妇女们,从抽屉里取出趁手的剪刀,上油,擦亮。偏头看窗,听雪,构思要剪的图案。

⑤卯兔迎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哼着儿歌,心里谋划布局。一手

捏红纸,一手上下穿梭。脑袋鼓一点,眼睛瞪一点,身子弓一点,尾巴湾一点。不一会儿,好了。两手轻轻一提,红纸屑像雪花一样散落。贴上玻璃窗,掩住霜花,小兔子活了,红红的身,笑笑的脸,好奇地看着窗外白茫茫的山梁,白茫茫的天空。

⑥剪纸,代代传承。平素喜上必用,春节时,更是家家户户要贴剪纸窗花。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故事传说,或剪,或刻,或凿,或三者并用。一张薄薄红纸,一双纤细巧手,阳剪、阴剪、阴阳剪、对称剪,图案或古拙质朴,或粗犷奔放,或简单明快,或线条洗练,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摸索实践中,民间艺人还推陈出新,创造新技法,用于窗花、门花、顶棚花……黄土高原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得以展示,新时代生活的情趣与诗意得以传递。

⑦每当年来的时候,乡下红彤彤一片,人们要“跨火堆”——来到户外开阔地带,拢起一堆又一堆麦秸秆,点燃,一时火光明亮。男人一个箭步,女人一道弧线,跨过去,喝彩声起。小孩子也勇敢地一跃,发出快乐的呼喊。要“送火把”——各家扎一个草把,放在大门口,从屋里引火,点着草把,送出门,送得越远越好。要“烧石头”——碗口大小的石头洗净,放在灶火内烧得红亮。取出置于盆中,浇上半碗黑醋,立时醋酸称漫。再端着盆,沿各房间四角转个圈儿。出门,往门槛上淋点醋,关门,“圈醋”……陇原东西蜿蜒,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人们走向年,走进年,都想年年如意,如意年年。

⑧年饭,传统美食纷纷归来。主妇烧了馍馍,捞了油果,蒸了枣卷。“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窝窝子顶上天”。饺子是韭黄肉馅儿,兰州榆中、七里河、西固的韭黄,根根健劲,娇艳金黄,远近驰名。面是臊子面,肉、黄花、木耳、蛋花、豆腐、蒜苗、土豆、胡萝卜,百味杂陈,汤香面长。还有拉条子、窝窝子、天水扣碗子、陇南九碗三行子、武威爆炒羊羔……陇上行,丝路无处不飘香。

⑨过年,又过年。陇原的年,连天灯火,古道月照,满地琼瑶。黄河两岸,风搅长空,素雪飞花,爆竹声、璀璨的烟花,于人们的盈盈笑语中此起彼伏。隐隐,绵亘的驼铃声又传来,依稀望见,春风已度玉门关……

(摘自《人民日报》2023年1月25日有改动)

14.“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本文写了陇原哪些过年的习俗?请简要概括。(3分)

15.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用了儿歌和民谣,以下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儿歌和民谣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语言活泼,节奏鲜明,让人感到愉悦和欢快。

B.儿歌和民谣能增强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同时也由于语言低幼化,降低了文学品位。

C.妇女们哼着“小兔子”儿歌,剪着“小兔子”窗花迎接新兔年,幸福的状态溢于言表。

D.表现传统美食的民谣写出了陇原民众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也体现了过年的幸福快乐。

16.第③段画线句是对击鼓场面的描写,下面一段文字也同样描写了击鼓的场面,

你更喜欢哪一

处描写?请说说理由。(3分)

[链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使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17.请自选角度简要赏析第⑤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贴上玻璃窗,掩住霜花,小兔子活了,红红的身,笑笑的脸,好奇地看着窗外白茫茫的山梁,白茫茫的天空。

18.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说“春风不度玉门关”,而文章的结尾却说“隐

隐,绵亘的驼铃声又传来,依稀望见,春风已度玉门关……”。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4分)

第三部分 写作•表达(60分)

19.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在人生的旅途中,总会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一处清晰明净的山水、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次难以忘怀的远足……

请以“不期而遇的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

(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5)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22分)

1.(1)(4分)孕 mó chán 漫(2)(2分)婉一蜿 延一沿 (3)(2分)A

2.(10分)①落英缤纷:②桃花源记:③俶尔远逝;④往来翕忽;⑤柳宗元;⑥蒹葭苍苍,⑦白露为霜;⑧关关雎鸠;⑨挑兮达兮;⑩无为在歧路。

3.(4分)例:老王:你虽贫穷卑微,身有残疾,却是生活中的那道光,靠着一辆破旧三轮书写你的人生,你用善良体察善良,用最平凡简朴的方式回报着他人。你一生艰苦满是疮,却未低头向困难。(颁奖词中可包含人物的形象、经历及精神,同时注意评价角度及语言。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共4分。)

第二部分 阅读 理解(48分)

4.(1)(2分)借他人的歌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大意正确

即可)

(2)(3分)赋、比、兴(每个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5.(3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抱”字赋予了长堤人的情感(1分),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拥护依偎的情态(1分)。(大意正确即可)

6.(3分)赋税繁重,致使集市上一片死寂,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鞭挞;战乱摧残,人民离散,使得空旷的江面显得格外宽阔,表达对战乱的厌恶和对百姓的同情;因旧友离散命运坎坷,生发出孤独凄凉之情;因“浮名”而不得不出仕清廷的无奈和愤懑之情。(每点1分,写出三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7.(4分)(1)B (2)A (3)C (4)C

8.(4分)(1)无隐庵的周围都是山,这个地方十分偏僻,连僧人都不能长久地居住下来。(关键词:“僻”“久居”) (2)好像就在这里,但山路已经不能分辨了,怎么办呢?(关键词:“斯”“径”“奈何”)

9.(2分)偏僻隐蔽(“四面皆山,其地甚偏”,“僧不能久居”);人迹罕至(“经满绿茵,已无人迹”);历史悠久(或破败不堪)(“残砖缺础尚存,盖亦昔日之殿基也”)。(每点1分,答出两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10.(4分)本文主要表达探寻胜景之乐(1分),经过“蹲身

细瞩”后找到了无隐庵入口,体现寻到胜景的喜悦,而后赏景时的“豁然开朗”则更加心旷神怡(1分)。《小石潭记》一开始写“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是发现胜景之乐(1分),而后回想起自己的凄苦经历,“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由凄清景物触动而转悲(1分)。(大意正确即可) 11.(2分)B

12.(3分)①可以陶冶情操;②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③过程简单、方便;④有氛围感和仪式感;⑤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每点1分,答出三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13.(3分)示例:①要在正规商店和平台选购质量有保证的烤炉等烧炭工具。②场所宜选在露天、天台等室外或通风较好的屋内。③烧煮时要远离易燃物品,提防火灾风险。(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14.(3分)击太平鼓;剪纸(贴窗花);乡下“红彤彤一片”跨年(“跨火堆”“送火把”“烧石头”,如果分开来写,不管写出一点还是多点均给1分);做年饭。(每点1分,写出三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15.(2分)B

16.(3分)示例一:我更喜欢《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作者用一组比喻句组成了排比(1分),生动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激情等,节奏分明,铿锵有力(1分),

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感受到生命的蓬勃力量(1分)。(大意正确即可)示例二:我更喜欢本文的场面描写。作者用活泼有力的短句(1分),“忽······忽·····”写出了击鼓的动作之疾速,活泼灵动,简洁明快(1分),也表现了陇原人迎接年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1分)。(大意正确即可)

17.(3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剪的“小兔子”人格化(1分),赋予其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过年时,妇女剪的兔子欢快可爱的特点(1分),表达了作者对剪纸技艺的赞叹之情(1分)。或运用叠词(1分),表现小兔子的活泼可爱(1分),也表达了过年的喜庆氛围(1分)。(只要抓住一个方面且大意正确即可)

18.(4分)①过了年,春风来了,春天就要到了;②和久远的过去相比,陇原的人们已过上了温暖幸福的生活;③党的惠民如同春风一样惠及陇原的民众;④表达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每点2分,答出两点且大意正确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