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的应用研究

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的应用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的应用研究

任培祥*,陈章华*,陈敬理*,熊妮娜*,

(* 北京洛斯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西城区安德路65-2号 100011)

Applied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Platform of

3D Panoramic Smart Grid

REN Pei-xiang*,CHEN Zhang-hua*, CHEN Jing-li *,XIONG Ni-na*

(* Beijing North-Sta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Beijing 10001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and data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platform of three-dimensional panoramic smart grid, introduces the business functions on the stage of lin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in power transmission. This platform combines the mass of multi-source, multi-scale spatial information, as well as other information on a variety of professional and realizes the management of multi stage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is system eventually be able to provide the basis support platform for the smart grid.

KEY WORDS: 3D Panoramic;Information Technology; Smart Grid

摘要:本文分析了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的系统架构以及数据的组织管理方式,重点介绍了业务功能在输变电线路的施工和运行阶段应用。此平台综合了海量的多源、多尺度空间信息以及其它各种专业信息,并通过业务功能实现输变电线路的多个阶段的管理,最终能为智能电网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平台。

关键词:三维全景、信息化、智能电网

系统目前状态的能力,也需要不断整合和集成企业

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平台从而为电网规

[10]

“三划、建设、运行管理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就是为电网整合提供一个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其综合海量的空间数据以及输变电线路的专业数据,在统一的信息模式下接入电网建设多个阶段的管理功能模块以期实现优化电网的运行和管理。

1 系统架构

1.1 系统结构设计

本平台的架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与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数据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通过发出请求调用数据以及显示,所有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这种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客户端系统的工作压力,为提高系统的效率提供了根本的保证。本平台的数据优势在于通过规范的格式集中录入了多个电压等级的多条线路数据以及线路的各种业务信息。本平台摒弃了传统GIS的数据访问模式,创建了基于网络渐进传输的三维调度引擎,提高了大规模网络并发速度,为三维场景的快速调度提供了保障。

数据的请求是通过定制的http协议来进行的,客户端将指定的数据集类型、地理位置以及延伸区域等信息通过发送http请求给服务器端,然后通过负载均衡的地理数据处理系统来调配相应的数据。

0 引言

“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发展和变革的最新动向,并被认为是21世纪世界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国家电网公司提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为原则,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的国家电网”。

智能电网的最大意义是将不同成分的电网整合 [6]

在一起,同时智能电网需要具有实时监视和分析

图1负载均衡的地理数据处理服务器系统

Fig 1 Load balanced geographic data processing server system

1.2功能的实现方式

功能主要包括基本功能和业务功能两大部分。功能实现采用的是插件式开发方式,每一个模块均具有一个或多个服务。插件式开发使每个模块进行,易于维护,而且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定制某些功能。插件式开发模式使业务数据能够相对并可以进行扩展,完全不受业务功能的。

图2插件式开发的系统结构 Fig 2 System architecture of Plug-in

2.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系统用到的数据主要包括基础的空间数据以及业务数据。将输变电线路所涉及到的基础空间数据录入到系统中,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快速加载、渲染。主要包括多种分辨率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杆塔模型、导线、变电站站址、电网接线图等。这些数据是智能电网建设的基础数据。业务数据主要包括设计资料、设备台帐、施工信息、在线监测信息、调度信息等,这些数据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专业数据,是此平台各管理模块所需的各种综合、分析数据。通过合理的组织与规范的管理将这两种数据集成到此平台中,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2.1基础空间数据的组织

基础空间数据主要是指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为保证数据的快速加载及渲染,通常将这两种数据

采用金字塔的结构进行处理,并采用线性四叉树的索引方式对生成的金字塔层级块进行索引。金字塔层级结构和线性四叉树索引方式相结合的数据组织管理方式能够满足海量地形数据实时可视化的需求,并同时完成实时绘制。

图3 金字塔层级模型的四叉树结构 Fig 3 QO-tree based on structure of pyramid layer

基础的空间数据的加载是通过配置文件实现的。图4—图8是系统加载不同类型的数据展示,从广域范围的影像到局部的杆塔模型以及绝缘子。

图4加载15m分辨率卫星影像 Fig 4 Load satellite images of 15m resolution

图5加载0.16m分辨率航空影像 Fig 5 Load aerial images of 0.16m resolution

图6三峡工程部分线路显示 Fig 6 Display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lines

图7晋东南变电站模型显示 Fig 7 Display of JINDONGNAN Substation

图8 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

黄河大跨越

Fig 8 Project of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1000kV extra

high voltage

2.2业务数据的组织

业务数据主要是为业务功能的实现提供各种综合、分析的数据支持,它是相对的并且是支持扩展的。业务数据的组织方式是以每一条线路为单位,将相关业务数据通过规范的格式进行整合。业务数据包括的大类主要有施工数据、档案资料、设备台帐比如档案资料的数据组织,即将杆塔基础设计图、杆塔明细表、施工现场的基础开挖前后的照片等按照表结构集中整合录入到数据库表当中。业务数据的部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一种是通过虚拟机进行,另外可以采用多数据库实例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不同数据库或者不同虚拟机方式进行。

图9 业务数据组织结构图 Fig 9 Business data organization chart

图10 档案资料数据组织结构图 Fig 10 Business data organization chart

业务数据的部署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方式,通过这些数据实现各种信息的查看、分析,为电网建设的各个阶段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线路全过程施工进度智能化管理插件

此插件为施工管理的各主要环节提供精益化的管理手段,使供货、施工等环节有效衔接,使管理更加细致、到位。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3.1物资供货管理

供货任务主要由铁塔厂承担,监造单位负责进度控制和信息上报。此功能主要是通过标段、厂家作为对比统计指标,反映各标段、各厂家内每基铁塔的加工现状,通过这种方式,管理单位可以随时了解全线任意一基杆塔处于什么样的加工状态、是否已经供货、材料是否已经到达现场。各种供货相关信息支持输出成各种报表和统计图表。

图11物资供货汇总

Fig 11 Summary of Material Supplement

3.2设计图纸管理

图纸生产任务主要由各设计单位承担,在实际工作中,监理单位统一协调管理设计蓝图的交付,并负责向塔厂和施工单位派送。业主即可通过平台的图纸生产管理功能,综合分析多方信息,按照设计院、监理单位等不同统计角度展现各种塔型的设计蓝图交付实际状态。

图12设计图纸汇总表

Fig 12 Summary Table of Design Drawing

图13设计图纸汇总统计图 Fig 13 Summary Chart of Design Drawing

3.3单基塔精细化管理

即“将计划分解到每基塔、将信息细化到每基塔”。对于单基杆塔,实现从图纸生产、基础施工、组塔施工、架线施工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任意一基杆塔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关联信息,如:图纸交付情况、材料供应情况、施工计划、施工进度、异常情况、拆迁征地信息、地理环境、档案资料等,都可以实时调出,全程管理。

图14单基塔施工进度情况

Fig 14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Single Tower

3.4施工进度管理

现场施工进度是关系到施工能否按照里程碑计划顺利执行的最重要环节,通常将施工过程分为基

础施工、组塔施工、架线施工和竣工验收等几大阶段,本平台对每一阶段的进度均提供详细的统计明细,为业主的统筹管理提供决策辅助。施工进度信息由监理单位上报。

图15施工管理形象进度统计 Fig 15 Statistics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其它功能还包括架线材料管理、设计变更管理、标段统计管理等,这一系列的功能实现了全过程施工进度智能化管理。

4.线路运行智能化管理插件

此插件主要是通过录入的档案资料、设备台帐、现场监控资料以及其它相关数据来进行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在线路出现故障时不需要进入现场就可以实时掌握现场的详细情况,能够作到及时、便捷、高效。 4.1档案资料查询

设计过程中的档案资料经过一定的处理后将以“数字化”的方式直接进入系统,应用于线路的运行管理阶段。系统对档案的管理基于空间数据的模

式,可以直观的实现对档案的组织和管理[8]

。档案资料可对外提供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杆塔基础设计图; 2)平断面图;

3)施工现场的基础开挖前后的照片等。

图16设计图纸 Fig 16 Design of foundation

图17平断面图

Fig 17 Plane-Sectional drawing

4.2设备台帐查询

设备台帐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来获取海量

的线路及变电(换流)站的相关电力设备信息,用户可以通过此功能不仅可以宏观的了解和统计线路及变电(换流)站设备的整体信息。

图 18 1000kV南荆I线设备台帐查询 Fig 18 Query of equipment account NAN-JING I line

4.3在线监测及预警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的运行维护工

作也日益显得重要。如何应对因自然灾害以及其它因素导致电网物理上、结构上的毁坏后电网的安全运行,在现有资源条件下,通过在线监测及预警的功能,合理组织线路运行的各种数据,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做到快速响应且提供应急抢修平台。

图19在线监测及预警传回的现场图片

Fig 19 Image of the spot

4.4杆塔照片查询

将现场拍摄的照片录入到数据库中,作为线路资料的一部分,通过点击杆塔的方式查询相关照片。

图 20 黄跨段339号杆塔全景照片 Fig 20 Overall photo of No. 339

其它功能还包括日常生产管理、大修技改管理等,这一系列的功能实现了线路运行智能化管理。

5.应用实例

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依托晋东南交流特高压示范工程进行研究开发,并逐步扩展到跨区电网的应用中,目前录入的线路数据已包括国家电网公司跨区电网多条线路,南方电网公司多条线路、华北电网有限公司以及多个网省公司所属的线路。累计线路走廊三维地形地貌数据超过2万km。

表2 系统录入数据情况 Tab 2 Detailed data in the system

数据内容 说明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淮南-上海1000kV 宁东-山东±660kV等7(分辨率为2.5米)

条线路

三峡输变电工程72条线路共计9000多公

航空影像 里;宁东-山东±660千伏直流输电示范工(分辨率0.8777米)

程;华北电网线路;陕西公司5条线路;山西公司1条线路等

航空影像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kV全线600多公里

(分辨率0.16米)

部分卫星影像范围内的1:5万DEM,输电

DEM(数字高程模型)

线路沿线6.77米分辨率

在已有的线路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提供了电力专业相关的功能模块能够辅助各用户单位实现线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随着输变电线路数据的进一步增多,该系统的优势也逐步突显出来,多而全的数据将会为线路的运行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保障。

6.结束语

“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从大电网的角度出发,在统一的信息模式下进行数据的采集及整合。在目前现有管理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可以扩展增加前期规划阶段的功能以及运行维护的其他功能,使其真正成为能够提供电网建设多个阶段的协同工作平台。将“三维全景智能电息化支撑平台”贯穿智能电网的三个阶段即规划试点阶段、全面建设阶段、引领提升阶段目前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随着智能电网的建设,此平台也将逐步完善真正做到为智能电网提供辅助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谢开,刘永奇,朱治中,等.面向未来的智能电网[J].中国电力,

2008,41(6):19-22.

Xie Kai,Liu Yongqi,Zhu Zhizhong,etal.The vision of future

smart grid[J].Electric Power,2008,41(6):19-22(in Chinese). [2] 国家电网公司.数字化电网技术研究框架[Z]2007.

STATE GRID. Digitalized Power Grid key Technical Framework[Z]2007.

[3] 范光甫,朱中耀,蒋荣安.三维数字化电网解决方案[J].电力勘测

设计,2005,(1):30-34.

Fan Guangfu,Zhu Zhongyao,Jiang Rong’an.The solution for 3D digital

power

frid[J].Electric

Power

Survey

&

Design,2005,(1):30-34(in Chinese).

[4] 陈建民,周健,蔡霖.面向智能电网愿景的变电站二次技术需求分

析[J].华东电力,2008,36(11):37-38.

Chen Jianmin,Zhou Jian,Cai Lin.Substation secondary technology

demand

analysis

for

intrlligent

grid

vision[J].East China Electric Power,2008,36(11):37-38(in Chinese).

[5] 赵波,边馥苓.面向移动GIS的动态四叉树空间索引算法.计算机工

程,2007(15):86-87.

Zhao Bo,Bian Fuling.Dynamic Quadtree Spatial Index Algorithm for Mobile GIS. Computer Engineering.2007(15):86-87(in Chinese).

[6] 曼妮.瓦达瑞.智能化是特高压的必然选择。国家电网报.2009年第

6期.http://www.indaa.com.cn.

[7] 夏勇军,苏昊,胡刚,董永德.数字化电网及其关键技术框架.湖北

电力,2007(6).

Xia Yongjun,Su Hao,Hu Gang,Dong Yongde. Digitalized Power Grid and its Key Technical Framework. HuBei Electric Power.

2007(6)(in Chinese).

[8] 蒋荣安,阎平.三维数字化电网技术辅助特高压工程施工管理.电力

勘测设计,2007(5):65-68.

Jang Rong’an Yan Ping.Application of 3D Digital the Electricity Network Technique in the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Extra High Voltage Engineering. Electric Power Survey & Design. 2007(5):65-68(in Chinese). [9] 跨区电网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施策划.

Life Cycle Management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of Interconnected Power Network Project.

[10] 陈树勇,宋书芳,李兰欣,沈杰.智能电网综述.电网技术.2009(4). Chen Shu-yong,Song Shu-fang,Li Lan-xin,Shen Jie.Survey on

Smart Grid Technology.2009(4).

Life Cycle Management Study and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of Interconnected Power Network Project.

[11] 石华军,万明忠.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与电网数字化管理.电力勘测

设计,2004(3).

Shi Huajun,Wan Mingzhong.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Digitalization Management in Electric Network. Electric Power Survey & Design.2004(3)(in Chinese).

[12] 孙竹森,李震宇,蒋荣安,阎平.海拉瓦技术在特高压线路施工中

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8 32(18).

Sun Zhusen,Li Zhenyu,Jiang Rong’an,Yan Ping.Application of Helava Technique in On-Site Construction of UHVAC Transmission Line[J]. 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8,32(18). [13] 余贻鑫.面向21世纪的智能配电网[J].南方电网技术研

究,2006,2(6):14-16

Yu Yixin.Intrli-D-Grid for the 21st

century[J].Southern Power System Technology Research,2006,2(6):14-16(in Chinese).

[14] IBM 论坛 2009,点亮智慧的地球[EB/OL].

http://www-900.ibm.com/cn/forum2009/wisdom.shtml.

[15] 李岚峰.华北公司智能电网建设取得新成果[Z/OL].2009-03-07. http://www.indaa.com.cn

作者简介:

任培祥(1979-),男,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及数字化电网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