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资助工作过程中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资助工作过程中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资助工作过程中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阎晗 张业甜

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13期

【摘要】贫困学生是高校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承受着心理和经济的双重压力。资助工作实施的效果,不仅影响到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因此,高校资助工作中完善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让贫困生经济和心理同脱贫,智商与情商共提升。

【关键词】资助工作;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为了解决贫困学生的求学问题,国家、、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逐步形成了以奖、贷、勤、补、免、为主体的资助体系。然而,随着资助比例的逐步扩大,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宣传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大学生在受到资助的同时也产生了与这一制度不符的思想、行为及心理表现,一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存在误区,在价值观上产生偏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及时了解不良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充分发挥资助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的积极作用。 一、现行高校资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存在盲区

目前国家、、高校并没有具体、明确、统一的贫困生认定标准,贫困生认定人数不限,但受资助人数有限。大多数学校根据学生提供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及地方开具的低保证明作为认定标准,造成了虚假材料及困难夸大现象。贫困生评议过程通常需要班级认定小组进行评议,而班级同学的评议容易让贫困学生产生自卑、敏感的心理。 (二)重视发放过程,缺乏心理引导

为了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在各类资助项目评定过程中各高校会做大量的前期工作,但缺乏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引导。这种“头重脚轻”的模式带来了严重后果:一部分学生没有深刻理解资助的根本宗旨,把它作为一种应得的福利,毫无感激之情;一部分学生将资助款项购买与学习无关的昂贵电子产品;还有一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最贫困,理应得到各类资助。他们把贫困当作一种获利的资本,随时等待着资助。 (三)勤工岗位有限,学生能力培养受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资助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帮助学生解决眼前问题,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直面困难、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精神。但现在大多数学校主要是在校内设置岗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校内岗位劳动服务型工作占主体,主要限于图书管理、校园保洁、合堂卫生、实验室卫生等,勤工俭学受制于工资待遇低,勤工岗位少难以成为资助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勤工的简单体力化,大大削弱了学生在勤工工作中的积极性也不能得到充分地调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不到充分利用,其素质和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 (一)强化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的资助工作中,感恩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在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受助贫困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资助得到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是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进而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困难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回报社会。 (二)加强诚信教育

诚信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借助助学贷款强化诚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家助学贷款实行无担保放款,所以是否主动按时还款,最能体现贷款主体的诚信行为。首先,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证明大学生的诚信度,把个人诚信档案当做大学生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其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现必须重视法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使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具有可操作性。

(三)培育自强精神

强化励志教育,引导受资助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是资助工作重要且有意义的部分。经济上的资助只能帮助贫困生解决一时的经济困难,但要使其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重要的是培养其自强自立的精神,让受到资助的学生摒弃“等靠要”的被动心理,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自强不息。因此,树立励志模范,学习励志典型势在必行。 三、高校奖助实施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加深受助学生对资助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增强受助学生内在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资助不仅是对贫困学生的物质支持,更在于通过对困难学生的帮扶,使他们能够安心学习、奋发图强,顺利完成学业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更好的服务他人,回报社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有利于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资助在人才培养方面起到重要的育人导向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心理引导的作用

第一,注重发挥辅导员的作用。辅导员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应对方法,号召辅导员改变工作方法,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学生求助变为主动关怀,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第二,注重发挥心理健康活动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及自身的心理特点,掌握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及时疏导不良情绪。让受资助的学生都能逐步增强自信、消除自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参考文献

[1] 左宁.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资助必要性及措施[J].学校管理.2015(11).

[2] 颜晶晶.构建贫困高职生资助与教育相结合的育人新格局[J].教学研究,2014(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