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教育陈勇(南通市小海中学,江苏南通226015)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读、默读,还是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只要教师指教学要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就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导得法,都能使学生在读的同时、感情被启动。语文的朗读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所固有的。“道非文不善,文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把金钥匙。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非道不生”,“文道统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节,深邃的语境,鲜亮的画面,都可以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义。言为心声,人们的语言反映了人们内心的某种情感,语的情感。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就是以情感人的一位教学高文教材集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其中不乏文质兼手。他在示范讲学《最后一次讲演》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的美的课文,虽然作者不同,风格迥异,但是许多文章都从不方法。他的朗读,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或快或慢,或抑或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以及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悟和扬,或褒或斥。愤怒时,激昂慷慨、拍案顿足,怒目圆睁;悲伤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认识。可以说,在语文知识的信息中无处时,声调低沉,两手扣胸,双目微闭。学生随着朗读情感的变不包含了“生命情感的信息”: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化而变化,课堂沸腾,全场激荡。同学们就是在老师声情并情,有促人奋进的战斗之情,有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有催茂的表情范读中得到了爱与恨、荣与辱的感染,激发了爱憎人泪下的人间亲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的感情。齐读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譬如,教学朱自清定:“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先生的散文《背影》,其最后一段唯有齐读,才能使每一个同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学深刻而真切的体会到这篇文章所表现出的生活之艰辛、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人世之沧桑、亲情之伟大、人性之美丽;教学巴金先生的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教学本身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工《灯》,其中一些抒情的段落,如果让学生齐读,就一定会让作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文章的形式、他们更好的感受作者在祖国山河破碎、人民遭殃、心情沉重技巧,而且尤其要发掘文章的思想,以激发、陶冶学生的感时熊熊燃烧的不灭的希望之火。情。因此,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情感教育自三、分析体会。分析形象,拓展意境,可以生发学生的感然成了一项重要的内容。情。文学作品一般都具有生动形象的典型环境描写和鲜活渗透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它们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并能对行为进行制约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描述,以唤起学生浓厚的审美情趣,激的内心体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发他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讲授《捕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蛇者说》,就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分析和形象化的语言描述来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情感是教学感染、打动学生的。他首先紧紧抓住永州之蛇的“异”,突出中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交流。情感以认知为基强调作者所写的三个方面:一是颜色的异;二是有剧毒,即础,而认知必须和情感相一致。心灵受到触动,才能产生信性质的“异”;三是可以治恶疾,用途的异,这里特别强调的念,形成内趋力,达到人情、移情、陶情的境界。是“毒”。蛇有剧毒,“争奔走焉”的永州捕蛇者就须冒极大的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怎样体现、实施情感教育以生命危险。‘这样的分析,就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永州之野荒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丛生、毒蛇出没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他还通过对人物语一、挖掘美感。语文教师要深人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言、特别是对人物表情和行动的具体生动的分析,给学生留法,从感知、认识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美感是听觉、视下鲜明深刻的感觉印象。从蒋氏的“貌若甚戚者”到“蒋氏大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可设想戚”再到其“汪然出涕”,从“悍使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语)美感中丰富的情感活动都是伴随突乎南北”,再到蒋氏“吾询询而起”,丰满的人物形象分析着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和认识产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审美和鲜明的形象对比,无不引起学生对蒋氏不幸命运的深切对象可以说是教材和教师。在这方面,语文教师必须下大功悲幼与怜悯,以及对悍吏恶使的凶狠残暴无比痛恨之情。夫挖掘教材之美,使之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对其进行四、表演示范。教师率先人情,是实施感情教育的关键。情感表现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犹如一位优秀的导演。导演总是谙熟二、精心导读。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剧情,然后进人角色,再启发引导演员人戏。感情难以表现段,它常常可以拨动学生的情弦。读的式很多,无论是朗时,自己随时做出示范。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抓住85在武侠小说教学中加强法治精神引导—侠义精神的法理学分析李祥贵(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湖南长沙410004)摘要:2004年武侠小说进入语文读本引起了很多争是否真的与现代中国提倡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议。本文认为无论武侠小说是否入选课本,其对国人的影响一、分析侠义精神的实质早已形成,关健在于从法理学角度对武侠小说中“侠义”精在中国历史上,从春秋战国到晚清,中华大地上都存在神加以分析,寻找“侠义”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契合.点,着一批慷慨悲歌之士。他们武艺绝伦,讲信用、追求正义,这即正义和信用,以便在武侠小说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法治些人,就是侠。精神引导。侠源于士,其名称最早见于《韩非子,五盆》:“侠以武犯关键词:侠义精神法治正义信用契合点禁”、“国平养儒侠”。春秋战国侠大量涌现,有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间巷之侠。流传至今的荆柯等四大刺客,即此年代中学语文读本新增了一个“神奇武侠”的单元,选人了产物。经秦大一统和二世而亡,中国从较安定进人了大动荡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的时期,侠又大量地涌现,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史书载张随即,围绕武侠小说人选语文课本的利弊引出很多争论。赞良收买刺客杀始皇等,又如汉初的朱家、田仲等人。汉武帝成者认为武侠小说中的侠士形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侠义”之前的侠客事迹见于《史记》中(刺客列传》和《游侠列传》两精神,反对者认为“侠以武犯禁”,其提倡的侠义精神与当代篇。汉武帝之后,封建正统思想、大一统的格局逐渐形成,东中国崇尚法治的时代步伐是相违背的。汉以后又历代实行科举,这使侠不再受正统思想欢迎,因此其实,“侠义”精神对中国人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它的载侠事迹少见于官方史籍,表现侠客的任务由史家转移到诗体文本是否人选语文课本,因为事实上它也早已入选进了人、小说家、戏剧家肩上,如魏晋的散文诗歌、唐传奇、元杂很多中国学生的精神世界—武侠电视电影在中国创下的剧,而明清小说侠之风气更盛。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收视率大家都有目共睹,各类学校周边的书籍出租屋里那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层出,一直到现代金庸、古龙些被翻得陈旧不堪的著作,一大半是武侠小说。对于这样对等,武侠小说可谓蔚为大观。而至此,侠客形象的主观色彩国人影响极大的小说所张扬的精神,教育者们更应该去做更是大大强化,越来越脱离其初创阶段的历史具体性,而演的是怎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对学生做好引导工作,而其变成一种精神、气质,其核心是正义和信用。人选语文课本就是给了教育者们一个做好这个引导工作的(一)侠义精神核心之一—信用机会。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那么,怎么来进行引导呢?“侠义”精神到底是什么,它心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而具体到布衣之侠:“设取予作品中典型化人物形象,典型化环境,形象化语言等等,先肇一笑,哪怕是一个眼神,都是其在课堂中是否人情的重进人角色,唤起自己浓郁的感情,而后沟通学生的感情,以要标志。如果我们注意合理运用了这些体态语言,就会对情牵情,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很志、情感、个性等健康的发展。语言文学具有形象化的特大的作用。点,它生动活泼并能给人以良好的启示。于是,语文老师的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体态语言,也就成了唤起学生情感投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分,语文教师理当在教学活动中加强情感教育,以期获得丰教学手段。体态主要指教师的服饰和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硕的成果。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一套礼服,一只礼帽,表情严肃,给人的是庄重之感。如果教师上参考文献:课情绪饱满、激昂,学生上课就思考积极,兴趣盎然。反之,①张巍峰.《语文教学要渗透情感教育),《全国语文教教师不修边幅、大大咧咧,或是情绪低落、表情冷淡,说话师精短论文大系》,1997年7月.软绵轻缓,语言干瘪乏味。这些,都会严重破坏学生的心②在传艳.(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全国语文教师精短境,打击学生的激情。实践证明,语文教师的举手投足,一论文大系》,1997年7月.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