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脑梗塞患者的最佳护理措施探析
目的 探讨急诊脑梗塞患者的最佳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急诊脑梗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最佳护理模式对急诊脑梗塞病症实施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急诊脑梗塞病症实行护理措施,观察各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急诊脑梗塞病患者采用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急诊脑梗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采用最佳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起到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效果的作用。
标签:最佳护理模式;急诊脑梗塞病;常规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比较
本研究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急诊脑梗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采取最佳护理模式实施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急诊脑梗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急诊脑梗塞病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对全部患者实施诊断,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口齿不清、反应迟钝、四肢瘫痪与生理功能减退等症状,排除患者伴有其他疾病与病症的可能性,经诊断确诊所有患者均为急诊脑梗塞病患者。将全部患者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为40例,男患者为21例,女患者为19例,男女患者的年龄为56~92岁,平均年龄为(68.2±14.6)岁,其中农村居民为16例,占整组患者的40%,城镇居民为24例,占整组患者的60%;对照组患者为40例,男患者为20例,女患者为20例,男女患者的年龄为55~90岁,平均年龄为(65.4±15.2)岁,其中农村居民为17例,占整组患者的42.5%,城镇居民为23例,占整组患者的57.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居民类型等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护理方法 对该组40例急诊脑梗塞病患者采用最佳护理模式[1]实施护理措施,并且记录下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在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措施时,主要通过以下6方面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①心理健康护理[2]:护士要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倾听患者内心的苦诉,并且采取安慰与鼓励的措施,使得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措施。同时,为患者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和日常护理注意事项,消除患者内心的困惑与焦虑等不良情绪。②病情观察护理:在患者的康复期间,保持患者以头低位或平卧位的休息姿势,对患者采取防止坠床的保护措施。与此同时,观察患者肢体活动、失语恢复与生理功能等情况,如患者出现临床病症加重的现象,应立即报告主治医师。③并发症的护理:在对患者的日常护理中,护士要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的症状,同时给予患者翻
身与叩背的护理,以避免患者长期卧床引发压疮的并发症。最后,给予患者保暖护理措施,并且保持病房环境的清洁与安静。④日常饮食护理:在患者的日常饮食上,主要给予患者食用清淡、维生素、高纤维与蛋白质等食物为主,要求患者少食多餐,同时避免患者使用辛辣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⑤临床病症护理[3]:对于患者肢体偏瘫的护理,采用中医推拿按摩在患者的功能位实施按摩,当患者偏瘫症状稍微好转后要求患者做主动锻炼。对于患者言语丧失的护理,主要通过鼓励与加强对患者的语言功能锻炼,诱导患者进行简单发音的康复锻炼。⑥康复计划护理:根据急诊脑梗塞患者的实际病情,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再由护士根据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实践康复项目,并且督促患者按质按量地完成计划内容。
1.2.2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该组40例急诊脑梗塞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4]实施护理措施,主要采用护士临床教育、用药指导与心理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以达到促进患者顺利康复的目的。
1.3检验方法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划分为3个等级:优,指患者经过护理措施后,其临床症状消失,生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良,指患者经过护理措施后,其临床症状改善,生理功能逐步恢复;差,指患者经过护理措施后,其临床症状未改变,生理功能未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程序,输入各种数据指标,然后进行数据处理,以χ2进行计数资料的检测,与此同时以t检验数据的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为16例,效果良为22例,效果差为2例,效果优良率为95%;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优为12例,效果良为16例,效果差为12例,效果优良率为70%。同时,两组急诊脑梗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性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临床诊断上,急诊脑梗塞病是内科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言语丧失、智能障碍与生活无法自理等症状,该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以患者生理功能减退、脑功能受损、器官功能老化与各种并发症等因素引发的,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5]。
在临床护理中,采用最佳护理模式对急诊脑梗塞病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均取得显著的临床护理效果。最佳护理模式,最为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方法,主要通过采取心理健康护理,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达到使其配合治疗的效果;病情观察护理,密切注意患者的行为举止与临床病情,起到消除患者发生意外可能性的作用;并发症的护理,对患者卧床期间实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能有效减少患者的
并发症率;日常饮食护理,从患者的饮食健康出发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避免患者饮食不当对病情产生的负面影响;临床病症护理,对患者实际的临床病症进行相关的护理治疗,起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的作用;康复计划护理,为患者制定专业的康复计划,系统化对患者实行康复指导,最终达到促进患者康复效果的目的[6]。
根据试验结果表明,运用最佳护理模式对急诊脑梗塞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运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赖翠瑶.对急诊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9(11):713-714.
[2]廖林英.急诊脑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20(4):147.
[3]赵宁,周杰,赵倩,等.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2):1686.
[4]王丽竹,陈水红,王钰炜,等.改进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4,(1):84-85.
[5]袁伟红,李淑兰.对急诊脑梗塞患者实施绿色通道的效果观察[J].天津护理,2015,23(1):37-38.
[6]徐亚梅.急性脑梗塞中西医结合急诊护理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1):219.
編辑/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