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
ChineseJournalofThrombosisandHemostasis2020Vol26No4
·专科护理·
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PreventionandNursingofLowerExtremityDeepVeinThrombosisafterCesareanSection
唐 静(TANGJing)1,章 艳(ZHANGYan)2∗
(1.陕西省山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商洛,7200;2.陕西省康复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西安,710065;
2.Disinfectionsupplycenter,TherehabilitationhospitalofShaanxiProvince,Xi’an,710065,China)
摘 要: 目的 观察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疗效。方法 我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护理不同将所有产妇分为对照组(100例)与观察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防心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妇干预24h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上调、纤维蛋白原(Fbg)下调,与对照组相比示凝血功能趋向低凝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48h后显效率、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VT发生率:观察组vs对照组为2%vs10%。结论 对于剖宫产产妇给予下肢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DVT形成率。
关键词: 剖宫产术;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9-6213(2020)04-0704-02
1.Departmentofnursing,ThePeople’sHospitalofShanyangCounty,Shangluo,7200,China;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
1.3 方法
的发生是在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液淤滞等多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剖宫产产妇产后机体血小板等凝血因子应激性升高,且久坐不动导致血液流动速度降低,易促使患者远侧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增加下肢DVT发生率[1]。本文于论证剖宫产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临床应用价值[2],现报道于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00例剖宫产:年龄21~35
1.3.1 对照组 剖宫产产妇给予常规护理:(1)保证病房及手术室温度在26℃,避免温度过低而促使血管收缩。(2)剖宫产产妇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科学计算产妇体液丢失情况,及时术中补液,避免产妇因术中大量液体丢失致血液高凝。(3)剖宫产产妇产后给予产妇及产妇家属健康教育,若产妇产后24h未出现1.3.2 观察组 产妇给予预防性护理[3]:(1)孕期护理:对于产前妊娠期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产妇及时给予妊娠期并发症对症治疗,嘱孕妇定期入院检查,控制体重,日常生活中加强锻炼。患者夜间睡眠时可适量垫高患者足部,以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2)围生期:产妇分娩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产妇产前检查判断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对于低危风险产妇,产后保证产妇平卧位24h,产后24h至48h内早期下床活动,除此之外,护理人员主动与产妇及产妇家属进行沟通,向产妇讲解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性,为避免产妇因剖宫产过度失水,应嘱产妇排气后进食鸡蛋汤、牛奶、稀粥、鲫鱼汤等半流质饮食;对于中、高危产妇,在上述临床护理措施基础上可给予产妇肢体被动装置如弹力袜、1.4 观察指标
间断充气加压泵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不良反应可行翻身以及早期下床运动。
(28.12±1.12)岁,妊周38~至42(39.14±0.12)周。对照组100例剖宫产:年龄22~36(28.15±1.15)岁,妊周38~42(39.13±0.15)周。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方面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会、产妇家属、产妇本人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产妇均为初产妇,产前常规检查显示胎儿发育正常,均为单胎头位,产妇阴道试产失败,符合剖宫产临床指症,均行剖宫产顺利分娩。排除标准:(1)排除胎儿死亡及畸胎产妇。(2)排除对麻醉剂过敏等不耐受产妇。(3)排除恶病质体质或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产妇。
∗
通讯作者
血栓与止血学2020年第26卷第4期
·705·
2 结 果
2.1 两组DVT发生率 观察组vs对照组为2%低2.2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表1)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干预24h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观察组产妇产后2h相关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经t值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24h相关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aPTT、PT上调,Fbg下调,倾向相2.3 两组护理干预疗效比较(表2)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干预效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后共有2例患者干预无效,对照组共有29例产妇干预无效,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预24h后aPTT、PT、以及Fbg、D-D相关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2)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干预48h效果,显
(1)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DVT发生率及理干
效:产妇双下肢未出现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产妇可正常下地行走且无疼痛感。有效:产妇单侧或双侧下肢下地行走时出现隐痛或酸胀等临床症状;无效:患者术后单侧或双侧下肢出现疼痛感,腓肠肌试验阳性,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断标准。总有效1.5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21.0软件处理数据,各计量数据以(x■±s)的形式表示,采用两样本均数间t检验,各计数数据以(%)的形式表示,采用两样本百分数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率=显效率与有效率的和。
于对照组10%(P<0.05)。
对低凝(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n100100
aPTT(s)
产后2h36.38±1.2136.39±1.22
产后24h43.24±3.8538.15±1.58
产后2h
PT(s)
产后24h16.91±1.5813.77±1.25
12.52±1.1212.51±1.11
Fbg(g/L)
产后2h3.51±1.113.48±0.61
产后24h2.61±1.583.521±1.38
表2 两组产妇护理干预疗效比较[n(%)]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
n100100
显效60(60.00%)41(41.00%)
有效38(38.00%)30(30.00%)
无效2(2.00%)29(29.00%)
总有效率98(98.00%)71(91.00%)
血栓前状态孕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
3 讨 论
剖宫产产妇常规护理主要体现在产前妊娠期并发症处理、环境护理、静脉输液控制以及产后饮食干预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剖宫产产妇个体差异
[4]
[2] 邓小凤,朱丽萍,宁艺芳,等.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在预
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4):18-19.
[3] 刘向荣,侯华.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4] 兰惠英.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5] 张洪艳,桑丹,夏士艳,等.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
2015,21(33):200-202.206.
素及护理现状[J].中国伤残医学,2015,4(6):174-175.
871.
防效果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6,15(11):868-
理基础上更加入针对性的措施: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结合产妇既往资料评估患者下肢DVT风险,向产妇及产妇家属给予健康教育,增强孕产妇及产妇家属对下肢DVT危害性认识,提高产妇依从性[5]。故本文观察组DVT发生率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参考文献
[1] 张喜维,耿丽艳,高洁,等.物理性预防结合特殊护理对
。剖宫产下肢DVT预防性护理干预是在常规护
预防作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205-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
(收稿日期::202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