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节课设计为文言文阅读教学,主要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陋室不陋”的原因,进而引申到“比兴”手法和“托物言志”写法的介绍,从而扣住“德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情操之美。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铭”的体裁特点及“比兴”手法; 3.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导学案形式,结合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朗读课文,把握“陋室不陋”的原因。
2.以分组讨论、教师引导的形式,扣住“德馨”探讨作者的情操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高尚品质,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昨天留了一个课前作业给大家,让同学们回家找一找名人的座右铭或墓志铭,有创意的同学,也可以自创一则属于自己的座右铭,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
(学生众说纷纭)
很好,看来同学们昨天都有认真的完成预习。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铭文,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铭”的《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 二、导学反馈 (一)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铭
“陋室”顾名思义是指“简陋的屋子”,那么“铭”是何意?
拓展1——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有两种分类——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同时,这种文体一般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简单来讲,本文押ing韵,韵脚是: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朗读时,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有延长音。同学们可以试着读一读。 2.作者简介——刘禹锡
在我们走进这间“陋室”之前,有哪位同学能够为大家介绍一下它的主人——刘禹锡?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二)朗读指导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够读准字音,下面我们听读一段录音,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节奏。
(学生听音频朗读)
请同学们自己试试,看看能否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有哪位同学想为大家范读课文吗? (学生范读课文,教师纠正,学生点评)
好,下面我们齐读课文,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对韵脚的处理。
(学生齐读课文) 三、课文研读
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课文,完成导学案第2
页和第3页上的五个问题,在“我的思考”栏里写上你的看法,有疑问请标注清楚!限时5分钟。
1.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陋室不陋”的?是从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自然环境——清幽恬静、赏心悦目(幽雅)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谈笑风生、纵情畅怀(儒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怡然自得、高雅脱俗(高雅)
2.由“素琴”可以看出作者不喜奢华。那又该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管乐器和弦乐曲,在这里借代指“宫廷奢靡的生活”;
案牍——官府文书,这里借代指“在朝廷任职,追名逐利”。
这里作者借丝竹和案牍,暗指自己不被世俗的名利所累。虽“调素琴”,但是却远离“丝竹”之乐,不慕富贵;生活在陋室中,和博学之人谈笑,弹琴读经,高雅脱俗。
所以,我们说,这两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表现出主人不慕富贵,高雅脱俗的情致。
读这几句的时候,同学们要注意,“苔痕”二句写环境,要读得带有美感;下面六句写交往人物和室中生活,要读得自然,才有韵味。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尝试有感情朗读)
3.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
而是从山水写起?为什么这样写?
教师引导:由此可见,陋室虽然简陋,但关键看是谁住了。同学们说说什么样的人住进去才不感到简陋呢? 学生:像作者那样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这照应了文中的哪句话呢? 学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那么文章到此已经告诉我们,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了,既然如此,又为何还要写前面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呢?这两句话和紧接在后面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把这三句话连在一起翻译一遍。
我们发现,这三句话在表达上极其类似,由前两句话可以很快地导入到本文的主题“惟吾德馨”。我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比兴”。
有哪位同学在预习的时候预习到了“比兴”手法,能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介绍比兴手法,教师作补充) 拓展2——中国诗歌中“比兴”的手法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兴的写法,借山有仙人、水有神龙引出“德馨”,以陋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来暗指“陋室不陋”。
读这六句时,要注意,前四句读后稍作停顿,再缓缓读出“斯是”二句,以突出文意。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尝试朗读前六句)
4.作者已经写明“陋室不陋”,为何还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教师引导:与此相类似,我们还可以看一看后面还有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呢?
在这里,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以古代名贤自况,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杨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诸葛庐、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却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名闻天下,那么作者的陋室不也是如此吗?这两句话在更高境界上颂扬并证明了我们的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作者在文末引用孔子的话有何用意?
前面开头是用山水起兴,后面结尾是用历史人物来证明,中间是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因此刘禹锡在最后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引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
这句话出自《论语》: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用了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文章中了,暗含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
此处,作者运用了反问的修辞,不仅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照应,同时也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相符合,都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致。(板书)
读这三句时,同学要注意“南阳”二句读后,要稍作停顿,然后用肯定的语调读出最后两句。大家试着读一读。
(学生尝试朗读后三句) 由此,我们知道了,本篇文章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 陋室 ,表达了他 高洁傲岸 的情操和 安贫乐道 的情致。 拓展3——托物言志
这种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抱负和志趣的写法称之为“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作业布置
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推荐给大家几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读读。 五、结束语
透过这篇《陋室铭》,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当年的刘禹锡
在屋内怡然自得的样子,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篇课文,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间陋室,走进作者的高洁情怀。 【板书】
陋室铭 刘禹锡
自然环境——清幽恬静、赏心悦目(幽雅) 不陋 陋室 交往人物——谈笑风生、纵情畅怀(儒雅)安贫乐道 日常生活——怡然自得、高雅脱俗(高雅)高洁傲岸
托物 言志 【教学反思】
1.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
2.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挖掘其意义,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3.课外延伸,通过介绍《论语》的方式,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4.课堂注重了读的部分,忽略了学生写的过程,应将读写相结合,可在作业上设计一项写作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