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唑酮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的临床研究
失眠是一种常见疾病,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35%。临床以往对失眠的治疗主要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主,但因其耐药性和依赖性,造成许多失眠患者对该药滥用和依赖。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临床上常见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及发展历史。
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获取更优的生活质量,临床医生一直都没有停止对更良好的治疗方案的探索。
下面我们分享几个患者对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后药物如何安全戒断的临床研究,期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治疗失眠患者提供帮助。
入组标准:
选择2009年2月-2010年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年龄24~62岁,平均(45.70±9.50)岁。所有患者均服用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失眠,服用氯硝西泮(4 ~ 8 mg/d)12例、阿普(1.20~2.40 mg/d)12例、艾司(4~10 mg/d)6例、地西泮(10 ~ 30 mg/d)10例;服药时间6个月~4年,平均(2.20 ± 1.10)年。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曲唑酮治疗组(曲唑酮组)和安慰剂治疗组(对照组)。
(1)曲唑酮组: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24~59岁,平均(45.73±9.51)岁。服用氯硝西泮6例、阿普7例、艾司3例、地西泮4例;服药时间6个月~4年,平均(2.21±1.18)年。
(2)对照组:20 例,男性8 例,女性12 例;年龄25 ~ 62 岁,平均(44.92 ± 9.41)岁。其中服用氯硝西泮6例、阿普5例、艾司3例、地西泮6例;服药时间为7个月~ 4年,平均(2.20±1.20)年。
两组患者性别(χ2 =0.000,P = 1.000)、年龄(t =1.369,P =0.187)、服药种类(χ2 =0.733,P =0.865)和服药时间(t =1.530,P = 0.1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资料均衡可比。
实验设计:
试验设计所有患者为避免药物戒断症状,均将每晚睡前服用的苯二氮类药物减半。曲唑酮组每晚睡前加用唑酮,根据患者睡眠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为50 ~300 mg/d;安慰剂组加用安慰剂(1 ~ 4片/d),两组患者服药数量相匹配。患者达睡眠满意状态后,稳定5 d再将苯二氮类药物减半,每5 d调整一次药物剂量直至停用苯二氮类药物。所有受试者均按照睡眠卫生要求合理安排睡眠,即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室内光线、温度、湿度等,以及良好的睡眠习惯,如作息规律;避免影响睡眠的兴奋性饮食;睡前不做剧烈运动等。
疗效评价: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7、15、30和90天进行疗效评价。采用Holtzman?Gellert戒断症状评分法评价戒断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焦虑症状,多导睡眠图监测评价睡眠情况,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药物不良反应。
研究结果
曲唑酮组患者经治疗后,总睡眠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效率提高、睡眠潜伏期缩短(均P =0.000)。表明曲唑酮在治疗苯二氮类药物戒断过程中可改善睡眠质量。采用副反应量表评价曲唑酮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E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进一步证实了曲唑酮的药物安全性。
该研究证实:曲唑酮用于治疗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失眠,戒断反应不显,可有效消除患者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对于药物依赖性失眠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下面我们再分享其余几个相关的临床研究供大家参考。
以上研究均证实:避免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的关键在于提高认识和预防,尽量选择非成瘾性药物, 一旦发现患者产生药物依赖时, 应尽早治疗, 应用曲唑酮替代治疗, 临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