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外历史纲要》模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含答案)

《中外历史纲要》模拟题--中国古代史部分(含答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试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长期以来,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南方的水稻是由印度传入的。推翻这种说法的最可靠的证据是( ) A.学科专家的研究成果 C.后世文献的详细记载

B.古代先民的口耳相传 D.考古发现的出土遗存

2.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治制度示意图,该制度称为

A.分封制 C.君主

B.郡县制 D.行省制

3.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下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 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 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4.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

变的原因是( )

A.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 B.汉高帝吸取秦亡的教训 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 D.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

5.秦始皇确定“皇帝”称号,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并确定“天子独以印为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玉玺上的文字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据此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包括( )

①皇帝至高无上 ②皇帝掌控 ③人治色彩浓厚 ④控制地方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①②④ D.②③④

6.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A.确保了皇权至上 C.有利于集权

B.避免了地方割据 D.建立了官僚政治

7.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这反映了汉初实行( ) A.对外开放 C.重农

B.抑商 D.提倡节俭

8.“羌笛何须怨杨柳”“公主琵琶幽怨多”,羌笛和琵琶都是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乐器,传入中原后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民族交融 C.国家统一

A.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B.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D.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0.韩愈于贞元二年赴长安应试,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声名鹊起,于贞元八年始中进士。应吏部试,又三次不中。贞元十一年,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贞元十七年秋冬季,他才被吏部正式授予官职。材料可佐证在唐代( )

B.中外交流 D.经济发展

9.五代十国是个大混乱、大破坏时期。这一时期的割据局面,实质上是( )

A.高级多进士科出身 B.科举考试考风极为不正 C.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 D.门第观念依然比较浓厚

11.《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任)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C.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12.唐高宗时,大臣长孙无忌等撰写《唐律疏议》三十卷解释律令条文,通行天下。这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它颁布前需要通过( )

①尚书省 ②中书省 ③门下省 ④皇帝 A.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最终被隋唐开始的科举制所替代。这种变化的结果是( )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B.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 C.儒学开始成为选拔标准 D.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

14.隋炀帝时,科举制度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同时也是庶族地主势力发展的标志。由此可见,科举制( )

A.使门阀士族失去了参政的权力 B.促进了政治效率的提高 C.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 D.有利于缓和君相间矛盾

15.“就中国文明的全面发展而言,佛教介入的最终结果是微不足道的,虽然佛教对中国的哲学、玄学等方面有重大贡献,但它并没有像教改造欧洲社会那样,从总体上改造中国社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

①一直对佛教采取 ②佛教与中国基本传统背道而驰 ③佛教逐渐中国本土化 ④佛教不像教那样能给人心灵慰藉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16.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它能让我们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下列作品能体现出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的是( )

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17.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体现了( )

A.重农抑商思想 C.众生平等思想

B.以民为本思想 D.农业科技思想

18.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到“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玄奘”“鉴真”等资料。这些资料体现的主题是( )

A.唐朝的经济繁荣 C.丝绸之路的繁荣 映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 ②孙思邈著《千金方》 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最早的火药武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职者,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这反映了( )

B.唐朝科技文化的发展 D.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

19.我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东方文明,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下列反

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 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熟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

21.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以“积贫积弱”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

A.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B.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C.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D.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22.“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聚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相传这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所作的《励学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

A.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C.注意缓和民族关系

B.大力加强集权 D.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23.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控制地方 C.发展地方经济

B.扩大统治区域 D.缓和蒙汉矛盾

24.某同学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宋代商业繁荣 C.宋元民族交融

B.民族政权并立 D.宋代经济文化繁荣

25.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种墓葬风格的发现有助于我们研究(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C.生活习俗的变迁

B.科举制度的沿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

26.针对汴京物资需要和富商乘机牟利、农民困于租税的情况,王安石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根据供需情况,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又从国库拨出500万贯钱和300万石米,作为发运司的籴本。这反映了( )

A.王安石开始在地方设转运使 B.从事商业经营活动创收 C.王安石为解决农民贫困变法 D.积极扶植商品经济发展

27.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

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体现了人生观与宇宙观结合 B.反映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了汉代以来的儒学观点 D.是商品经济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28.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崇文抑武的影响 A.尊敬农民 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 )

B.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D.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B.指导农业生产 D.关注农作物生长规律

29.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目的是( )

30.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是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31. 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始建于东汉,后历经唐、元、明三代扩建重建,始成现存规模。寺内有大量壁画,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的旷世之珍。如图是其中的一幅壁画,可以用来研究( )

A.汉代的丝绸之路 B.唐代的绘画水平 C.宋代的服饰文化 D.元代的杂剧表演

32.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 )

A.秦朝的三公 C.明代的大学士

B.唐代的三官 D.清朝的军机大臣

33.明代君臣冲突激烈,经常因不满皇帝为政而自请辞官,还多次群体性地直接上朝抗争;皇帝好用廷杖,许多因建言而死于杖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统治阶级的政治 C.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

B.君主的强化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4.某学习小组开展题为《明清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研究性学习,成员们搜集了以下素材,其中符合要求的是( )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家统一在地区采取的措施的是( )

①雅克萨之战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设置宣慰司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A.①② C.③④ 这就是( )

A.农民的打击 C.外来国家的侵略

B.少数民族的入侵 D.内部奸臣的篡权 B.②④ D.②③ B.①②④ D.①③④

35.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下列属于明清两朝为维护国

36.隋朝灭亡、唐朝灭亡、元朝灭亡、明朝灭亡,都有一个相同的重要因素,

37.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 )

A.使主义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B.避免了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有利于政局稳定 C.摆脱了宗法观念的束缚,有助于选贤任能 D.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

38.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该机构的设立反映了( )

A.古代制度的成熟

B.皇权的强化

C.集权的加强 D.地方权力的削弱

39.康熙帝曾感慨道:“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之,……未敢少懈,自朝至于日昃,坐卧起居,曾无片晷余闲。”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康熙废除宰相导致政务繁忙 B.康熙精力旺盛不需辅政机构 C.为大权独揽康熙帝事必躬亲 D.内阁权势日盛皇帝有意牵制

40.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册封、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

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明朝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41.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个“大帝国”“安于现状”的表现有( )

①帝王们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毫无认识 ②对外紧闭国门 ③对内坚持“重商主义” ④鄙薄科学技术 ⑤热衷于

A.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42.我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著名历史学家傅衣凌先生曾指出:“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呈现了清新、活泼、开朗的气息。”结合图片和所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太湖地区的丝织业始终居全国之首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区域性市镇网已形成 C.该地区成为当时全国唯一的海港集聚地 D.苏杭地区的生产方式成为其他地区范本

43.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由此可见戏曲发展主要与下列哪个因素相关( )

A.皇帝的扶持 C.艺术家创新和改进

B.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间艺人口口相传

44.王阳明说:“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其旨在强调( )

A.理在事先 C.遵从良知 观点是( )

A.反对君主制度 C.要求建立平等社会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宋应星 B.反对土地私有制 D.反对集权制 B.知行合一 D.格物穷理

45.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主要

46.下列是明朝的科学巨著,对此概括准确的是( )

是明代医药学家编著的一部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成就 全面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被外国人《天工开物》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徐霞客 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末的农学著作,是一部集古代农业之大成并吸收西方科技知识的农业百科全书 明朝地理名著,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徐霞客游记》 的新方向,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A.明清时期科学技术没有发展 B.明代科技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 C.明朝的科技具有总结性特征 D.明代科技注重实践并影响世界

47.洪武九年,刑部主事茹太素上奏疏,洋洋洒洒,但直到16500字后才涉及主题,朱元璋很生气,指出只需500字即可把事情说清楚。针对沉重的政务负担,朱元璋( )

A.废除宰相 C.建立内阁

48.下面表格内容反映了( )

朝代 明朝 清朝 清朝 湾 康熙 战 人物 戚继光 郑成功收复台事件 戚继光抗倭 郑成功 雅克萨之结果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重回祖国怀抱 打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B.设殿阁大学士 D.设军机处

A.明清时期加强统治的措施 B.明清时期边疆地区的叛乱行动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49.明朝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述:“凡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硝性至阴,硫性至阳,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齑粉。”下列选项的描述与此记述直接相关的是( )

A.“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 B.“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C.“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D.“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50.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活动发生变化的是( )

A.对经商区域的被打破 B.“草市”盛行,集镇兴起 C.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交子 D.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三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各部和地方执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如果下令治理黄河,按制度规定,需要经过怎样的运行程序?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有何影响?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在职能上有何区别?(9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3分)

(4)根据三则材料,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2分) 5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 徐州、扬州地区的发展,只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六朝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是不同的。总而言之,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由长江流域逐步推向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就长江流域本身而言,尽管长江上游地区在六朝以前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但在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原来经济水平较差的豫章地区又迅速发展并开始跟上。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4分)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2分)

(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10分)

(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2分) (5)针对你家乡的经济发展,请你提出两条好的建议。(2分) 53.中国古代文学体现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材料二 (王三巧被休后要自缢,母亲开导她):“你好短见,二十多岁的人,一朵花还没有开足,怎做这下梢的事?莫说你丈夫还有回心转意的日子,你真休了,恁这般容貌怕没人要你?少不得别选良缘,图个下世受用。你且放心过日子去,休得愁闷。”

——明末冯梦龙《喻世明言》

(1)材料一中,李白与辛弃疾的诗词体现的时代特征有什么不同?(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末白话文学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时代背景。(12分)

54.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个朝代政权的稳固都离不开统治者的治国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分封71国,其中同姓诸侯40国,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材料二 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秦变周法,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集权,在世袭制下世代沿袭,虽有增减,但核心不变,这是几千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材料三 “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

材料四 地方权力到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集权组织机构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

史任务。

——凤凰网

(1)根据材料一说出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创新之处。这种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二中的“制度”是谁首创的?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制度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为进一步解决材料中出现的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为监视州内部的地方官吏和豪强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建立了什么制度?(8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概括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照抄材料)(5分) 5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宋与辽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选自初中教材《中国历史》

材料二 东京汴梁首次出现了专门的娱乐休闲场所——“瓦子”。瓦子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每个瓦子内设戏台、后台、观众席等。演出内容有说书、小唱、杂剧、皮影、散乐、舞蹈等。临安的游湖服务,是市民娱乐服务的重要方面。每逢节庆、假日,西湖游船如织,游人聚集。湖中专为游人提供商品的小船往来不绝,卖羹汤、卖时果、卖酒水、供菜蔬、供茶果等。一时间湖面热闹非凡,叫卖之声不绝于耳。 ——选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为何在退辽的情况下签订“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签订有何影响?(10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这种现象对文学艺术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9分)

56.某历史兴趣小组举行以“唐朝的兴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搜集到以下材料,并提出了一些探究问题,邀请同学们帮忙解决。

【政治制度篇】 材料一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唐太宗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三

时间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9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走向衰亡篇】

材料四 公元755年12月,边镇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见朝廷空虚,联合同罗、契丹、突厥等民族组成共约15万士兵,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了长达8年的战乱。……战乱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2)从材料二的内容中,你发现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为民获利的措施?(6分)

(3)根据材料三表格中的相关数据分析,从9年至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现什么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有哪些?(9分)

(4)材料四中的“战乱”指的是什么?这场战乱导致强大的唐帝国由强盛走向衰亡,联系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国家富裕、人民幸福?(4分)

人口数(单位:万人) 约1900 约4142 约4532 约5291 约1699 约1576

57.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和叱咤风云的气魄。明清之际的文学继承了宋代风俗文化的特点,明代的《宝剑记》《浣纱记》等,充斥着愤世、怨世情。汤显祖《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是追求美满爱情、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清代的《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是讽刺巨著;《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最高峰。 ——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儒家的“知天命”推动了古代的天文观察和天文学研究;天文历法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因而儒学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由此激发了很多儒生对数学的研究;儒家以“仁”为核心,于是以治病救人的医学为“仁道”,主张“不为良相,但为良医”;儒家认为治国要以农为本,对农学的重视乃是其题中之意。其次,儒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如孔子的“举一反三”、孟子的“苟求其故”,对于古代科学家开拓研究思路,探寻事物规律具有深远影响。 ——王永星《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所翻译书籍的内容和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儒学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并举例。(7分) (4)综上,分析归纳影响明清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6分)

《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业水平考试合格考模拟试题----中国古代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0小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答案 D解析 可靠证据应是一手材料,A、B、C三项都不是一手材料。根据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时期中国先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故D项正确。 2.答案 A解析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天子到士,层层分封,故选A项,排除B、D两项。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是相对的政治实体,尚未形成君主,排除C项。

3.答案 A解析 从文字材料和文物“铁锄范”可知,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从戴鼻圈的牛尊推测,牛耕较普遍,故A项正确。B、D两项是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从材料中不能得出;争霸战争本身不能推动工具改革,C项说法错误。

4.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用的是法家学说,且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排除A项;汉高帝采用的是黄老之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皇权、集权都面临危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新儒学,主要为巩固统治,故D项错误。

5.答案 A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出“控制地方”的相关信息,故排除所有含④的选项,①②③都是皇帝制度的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的充分体现。故A项正确。

6.答案 C解析 秦朝皇帝制度建立起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制不能避免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了集权,故C项正确;秦朝时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7.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可知,汉初统治者为了达到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统治的目的,实行抑商,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

8.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少数民族发明的乐器传入中原,体现了音乐、生活方式上的民族交融,故选A项。

9.答案 D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实质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东汉开始衰落,A项不合题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指一个政权内部的斗争,如八王之乱,B项不合题意;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不是五代十国时期的特征,C项不合题意。

10.答案 D解析 依据材料“无门第资荫,三试不第”“后经多方请托、行卷”“三次上书宰相,希望得到荐举”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科举制下,门第观念依然很重,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出高级多进士科出身,故A项错误;唐代科举不糊名,比较重视名望,材料中“行卷”“荐举”都是正常现象,不涉及考风问题,材料中也没有涉及科举中重经世策论之才,B、C两项不合题意。

11.答案 A解析 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反映的是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的思想,A项符合题意。B项反映的是唐朝法律方面的措施,不合题意;C、D两项反映的是唐朝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合题意。

12.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①尚书省是行政机构,不负责制订和颁布律令,需排除;②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律令的制订和颁布需要经过此机构;③门下省掌握审议权,律令的制订和颁布需要经过此机构;④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律令的制订和颁布最终都要经过皇帝。所以《唐律疏议》颁布前需要通过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故选D项。

13.答案 A解析 科举制下平民子弟也拥有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促进了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主要有利于政治方面变化,小农经济取得重大突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成为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故C项错误;官僚政治替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确立,故D项错误。

14.答案 C解析 魏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依靠门第选官,庶族地主势力很难得到发展。科举制促使庶族地主势力发展,解决了魏晋时选官制度的弊端,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下门阀士族同样具有参加政权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选官制度,并不能促进政治效率的提高,故B项错误;科举制不能缓解君相间矛盾,故D项错误。

15.答案 C解析 佛教宣扬看破红尘、脱离世俗人情,与儒家主张孝亲血缘不同,因此与中国基本传统背道而驰;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被中国传统文化所同化。②③说法正确。古代中国没有一直对佛教采取;佛教和教对人的心灵都有慰藉作用。①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16.答案 B解析 根据题干要求“作者经历时代变迁之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结合选项分析可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述了国都沦丧、城池沦陷、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情景,反映了诗人遭遇安史之乱的凄凉心境,符合设问要求,B项正确。A项体现的是诗人杀敌立功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C、D两项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无法体现忧患意识,均排除。 17.答案 A解析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中的“本”即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整句话的意思是“舍弃作为根本的农业去追求作为枝叶的商业,是有贤德的人所不取的”,所以《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认为对于经商的事情,都没有记录的必要,这是很典型的重农抑商的思想。故选A项。

18.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时,在张骞通西域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唐朝时实行开明的对外开放,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取经,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排除。

19.答案 D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①②③④都是唐朝的科技成就,故D项正确。

20.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可知,三代不仕者300人,

父辈有官职者100多人中低等级的又占了一半以上,因此科举选官推动了社会下层向上层流动,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进士出身“含宗室”可知,贵族并未结束,A项错误;“科举制走向成熟”和“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两项。

21.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内学者关于“积贫积弱”的定位主要基于对北宋财政和战斗力的分析,而国外“商业”的评价主要从商品经济发展的角度得出,也就是研究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分析结论,故D项正确。不同研究视角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能说明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国内外的研究都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故C项错误。

22.答案 A解析 材料意思是书中有粟(粮食)、有黄金(财富)、有颜如玉(美女)、有车马,故男儿应该勤奋读书。这表明宋真宗鼓励士人勤奋学习、参加科考,求得功名利禄,反映出宋朝重视发展文教事业。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3.答案 A解析 “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易造成地方割据势力,元朝“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地方失去了山川屏障,不易形成割据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

24.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明上河图》和交子反映了宋代商业的繁荣;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反映的是科技文化的进步。故选D项。

25.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辽为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宋朝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权。根据材料可知,辽代公主墓葬的建造结构、浮雕风格受汉族文化影响,这体现出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的游牧文化有所交流和融合,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明、科举制、生活习俗,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26.答案 B解析 转运使是宋太祖时设立的,排除A项;“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籴本”说明是从事商业经营,故B项正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故C项错误;“针对……富商乘机牟利”,显然不是扶植商业发展,故D项错误。

27.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凡生于天地之间者”“三纲”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C项说法错误;B、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28.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当时的人们以学习为荣,以不学习为耻,说明当时学习风气浓厚。为这种浓厚学风提供技术条件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技术条件”不符,故排除。

29.答案 B解析 根据“敬授民时”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偏重实用,

制定历法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

30.答案 C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文字并结合所学可知,契丹和西夏文字都是模仿汉字字形而创造的,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均错误,排除。

31. 答案 D解析 从图中文字“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可知,这反映的是元代的杂剧表演。再从图中人物看,有男、有女、有老年、有青年,手中拿着不同的道具;从着装看,有、有普通人、有不同民族的人。即角色不同,符合元杂剧特点,故选D项。

32.答案 C解析 材料信息“无权之官做有权之事”说明此时的“阁臣”不是的正式国家机构官吏,符合这一条件的是明代的大学士和清朝的军机大臣,但称为“阁臣”的只有明代的大学士,排除D项,C项正确。A项错误,秦朝的“三公”均是的正式国家机构官吏;B项错误,唐代的三官均属于宰相,是的正式国家机构官吏。

33.答案 B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皇帝直接面对百官,所以许多大臣可以直接批评皇上,另外废除宰相之后,君主空前强化,皇权失去制约,皇帝可以肆意用廷杖征罚朝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统治阶级政治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证明三纲五常受到了批判,臣子向皇上进谏,恰恰是忠君的表现,排除C项;材料这种政治现象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

34.答案 D解析 郑和下西洋是中外友好交往,①正确;清颁赐金瓶是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管辖,不属于中外交往的范畴,②错误;郑成功接受荷军投降是中外的冲突,抗倭英雄戚继光反映的是对抗外来侵略,③④正确。故选D项。 35.答案 D解析 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在东北地区,排除①;驻藏大臣是雍正时期设置,与班禅和共管地区事务,②正确;宣慰司是明朝在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③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地区事务,排除④。故选D项。

36.答案 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四个王朝的灭亡都与农民有关,A项符合题意。

37.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义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A项错误;秘密立储制并不能避免皇族内部权力倾轧,故B项错误;秘密立储制也没有完全摆脱宗法观念,故C项错误;秘密立储制立储而不公开,这减少了其他势力对皇位继承的干扰,加强了皇权,故D项正确。

38.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

画于其间”说明该机构只能传达皇帝旨意,权力受到极大,成为皇帝集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机构为军机处,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故选B项。

39.答案 C解析 废除宰相的是明太祖朱元璋,A项错误;康熙虽能力很强,但也需要辅政机构,B项错误;康熙事必躬亲是为了独揽大权,C项正确;清代内阁权力很小,不需皇帝有意牵制,D项错误。

40.答案 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册封、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清对地区的管辖;“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了清对地区的管辖。因此,材料中讨论会的主题应是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故选D项。

41.答案 C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大变动毫无认识,安于现状,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坚持重农抑商,鄙薄科学技术、热衷于。③表述错误,①②④⑤符合题意,故选C项。

42.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中“苏杭地区的工商业面向全国”和图片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州工商业市镇兴盛,形成了区域性市镇网络,故B项正确。A、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明显错误,均排除。

43.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明清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的高涨,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用的戏曲班社被外人称为‘徽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著名的商帮,材料反映出戏曲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体现,故排除。 44.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可得出王阳明强调做人做事要遵从内心的良知,要存善去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理”与“事”的关系,且心学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与“知行合一”无关,材料主旨强调遵从内心的良知,故排除B项;格物穷理是理学的方法,而不是心学的内容,排除D项。

45.答案 A解析 从“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可知,王夫之反对君主,故选A项。

46.答案 B解析 《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徐霞客游记》中都有新的成就,A项说法错误;四部巨著既有对传统科技的总结,也有新成就,B项说法正确;C、D两项都是以偏概全,排除。

47.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为减轻皇帝的政务负担,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充当处理政事的助手,故选B项。宰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废除后反而会加重负担,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内阁设立于明成祖时期,排除C项;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帝设立,排除D项。

48.答案 C解析 表格内容都是反抗外国侵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故选C项。

49.答案 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以硝石、硫磺为主,草木灰为辅”及对爆炸性的描述,可判断该记述的对象应为“火药”。A项与指南针有关;B项与印刷术有关;C项说的是丝织品和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不便之处,这与造纸术的发明有关;D项描写的是新年放爆竹,这属于火药的应用。故选D项。

50.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长安城中市的区域固定,而宋代沿街而市,故A项正确。B、C、D三项内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51.答案 (1)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6分)

(2)程序:首先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然后经门下省审议,交皇帝审批,最后由尚书省交六部中的工部执行。(3分)

影响: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2分)

区别:唐朝中书省是三省之一,负责草拟政令;元朝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六部。(4分)

(3)职能:负责承命拟旨;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皇帝谕旨。(3分) (4)皇权不断加强。(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皇帝”“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海内为郡县”和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图示和文字可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三小问。第(3)问,根据材料三“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给各部和地方执行”概括即可。第(4)问,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唐朝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清朝“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这说明皇权不断加强。

52.答案 (1)江南地区。(2分)

经济发展情况: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2分) (2)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开发,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2分)

(3)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还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江南地区气候适宜,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10分) (4)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分) (5)言之成理皆可。(2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江南”可知,指的是江南地区;根据“人烟稀少”、“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来分析,说明江南人口稀少,生产方式原始落后,物资贫乏。第(2)问,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可以总结出,南朝时的江南经济有了巨大发展,有很多的地方甚至超过了北方。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为躲避北方战乱和灾荒,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增加那里的劳动力;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第(5)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大力发展科技,重视教育,针对本地区的特征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措施等。

53.答案 (1)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时期个性张扬、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辛弃疾的词体现了宋金对峙,国家,金兵南下给中原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南宋政权苟且偷安,满足于半壁江山的时代特征。(8分)

(2)特点:形式上,通俗易懂,较为平民化;内容上,描绘下层民众的形象居多,表现了民众的个性。(6分)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理学受到质疑,批判思想出现。(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诗词的内容并结合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回答特点;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回答,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背景。

54.答案 (1)创新之处:西周实行分封制。(3分) 创新目的: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分) (2)秦始皇。(2分)

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任写两个)(4分) (3)制度:主义集权制度。(2分)

措施:实施“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4分)

制度:刺史制度。(2分)

(4)原因:为了加强集权,适应社会发展。(3分)

作用: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国家统一。(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西)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可知,西周与夏商时期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之处是实行了分封制。他们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并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第(2)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君主制度,这一制度是由秦始皇创立的。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具有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的特点。第(3)问,根据“汉承秦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继承了秦朝的主义集权制度。汉武帝实施

“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建立较小的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监视地方以加强集权,武帝建立了刺史制度。第(4)问,根据材料四“地方权力到权力的集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不管是分权还是集权,都是某一时代特定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秦始皇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主义集权制度;汉武帝为加强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由此可知,我国制度不断变化的原因是为了加强集权,适应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集权,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55.答案 (1)原因:北宋政治上推行崇文抑武,担心长期战争武将权势增强;经济上,因冗官、冗兵等已造成财政开支过大,因此,担心军费问题;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边患危机严重,不仅有辽的威胁,还有西夏等政权的威胁。(6分)

影响:维持了宋辽边境的长期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但“岁币”增加了北宋的财政负担。(4分)

(2)现象:宋代商业繁荣;娱乐生活丰富。(2分)

影响:商业和娱乐生活的发展,推动了词、话本的繁荣,使书法更具个性化,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产生等。(4分)

(3)民族关系上,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文化上,科技文化全面繁荣。(9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宋朝给辽岁币”“它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有利于两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分析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既是商业中心,又是娱乐中心”从两个方面概括,从整体叙述可概括为商业繁荣和娱乐生活丰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举例即可,注意“说明”的逻辑性。第(3)问,材料一反映的是民族关系,材料二与经济和文化生活相关,因此,回答时注意从这三个角度概括时代的特征。

56.答案 (1)制度:三省六部制。(2分)作用:既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又能集思广益,减少失误。(4分)

(2)认识: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2分)措施:继续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4分)

(3)趋势:9年到742年,唐朝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3分)原因:在唐太宗的清明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

统治前期,出现了开元盛世。(6分)

(4)“战乱”指安史之乱。(2分)要爱惜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要提倡节俭;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安定。(2分,任答一点)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舟……君”“水……黎庶(百姓)”“载舟”“覆舟”可知,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第二小问,根据所学举例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表格中人口数据可看出,呈上升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历了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调整,出现治世和盛世局面。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可知是安史之乱。第二小问,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7.答案 (1)特点:反对封建传统;提倡个性;讽刺社会现实;批判封建。(8分)

(2)内容:欧洲自然科学,中国儒家经典。(2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或东西方相互启蒙)。(2分)

(3)影响:儒学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农学的研究,使它们成为古代中国科技的四门主要学科,开拓了研究者的思路和探寻事物规律的方法。(3分)

示例:农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数学:《九章算术》;天文学:元朝《授时历》;医学:《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举例应为汉代以后的成就,各举一例即可,4分)

(4)因素:政治上,主义集权进入强化阶段;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气象,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中外交流促进了科技发展;传统文化影响科技文化的发展。(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一次相互的启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举西汉以后的例子即可。第(4)问,根据前三问内容分析概括,注意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分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