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文章曲折有致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人们读文章犹如看山,爱看高低起伏的山峰,不喜欢看平坦乏味的山头。大家知道,文章忌平铺直叙,平则无趣。这好比旅游,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能引人入胜,觉得风光无限;倘若一马平川,一目了然,就没有什么韵味了。叙事的文章,如果将事情写得曲折有致 ,悬念迭起,一波三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会扣人心弦,叫人爱不释手。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做人贵直,作文贵曲。”那么,如何使文章曲折有致呢?
一、巧设悬念
有些作者,往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在文中以某个人物、事物或某种现象、情景等,作渲染铺垫,引起读者关注,却又有意不立即告诉结果,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这样的写法,就属于巧设悬念。
1.倒叙法。倒叙法就是先叙述事件的结果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使读者产生阅读期待,然后再叙述事件的经过。运用倒叙的写法,便于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设疑法。设疑法就是在篇首设置设问,然后在后文慢慢揭开疑团。
3.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惑。
美好一瞬间
从车窗茶色玻璃向外望去,原本略显嚣张的太阳忽而憔悴了,失色的风景奋力向后跑去。它们也怕回学校吗?我在心底苦笑一声,可惜它们能跑,我却无法回避。
校门口已经挤满了车辆。我张大眼睛一番搜寻,总算有所收获:“爸,那儿有一个空位!”可父亲像是没听见似的,径直往前开。直到后面的车跟了上来,快速抢占了那个车位,他才回过神来“噢——”了一声。父亲老了,反应也迟缓了。我有些懊恼,便不再搭理父亲。绕了一圈、两圈,终于有一辆车腾出了“座位”,父亲赶忙驾车挤了进去。从车上下来,发现父亲的车头超出别的车足有半米。我有些纳闷,像父亲这样的老手,也会频频失误?莫非父亲真的老了?我追问他是否不舒服,他只讪讪一笑,拿了书包给我背上,又拍了拍我的肩,“最后几天复习了,加把劲!”见我低着头不说话,他又补了一句:“都初三了,人生难得几回搏!”说完了淡淡一笑,和小时候讲故事时久久凝望的,放风筝时欣然绽放的一模一样。
我点点头,走进校门。温暖的阳光披在肩上,我不经意间回眸一看,那超出半米的车头分外显眼。父亲已经摇下车窗,正默默目送我的身影。
感到心中的一根弦被扯痛了一下,身子不由一颤。那一瞬间,终于明白:原来“忽视”我的发现,只是为了能找到一个能望见从校门到教学楼的车位;原来“失误”超出的半米距离,只是为了不让别的车辆挡住我的身影;原来讪讪一笑,只是为了让爱轻一点,淡一点;原来一个父亲的“频频失误”,只是为了目送他的孩子怀揣着梦想渐行渐远……
那一瞬间,万般比喻在心头演绎:父爱如山?不!那太沉重。父爱如金?不!那太耀眼。
其实那不善言辞的爱,藏匿于每一个小小的瞬间,让你慢慢地品味。
【简评】 悬念设置的巧妙是本文一大特色。父亲的频频失误,错过了一个车位,停车时车头又超出别人足有半米,让“我”着实“懊恼”“纳闷”,直到后来谜底在“我”不经意的“回眸”里揭穿,一切大白,作者猛然醒悟,读者也恍然大悟。原来,不善言辞的父亲,演绎了藏匿于每一个小小瞬间的真爱。
二、一波三折
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曲折之文,耐人寻味。但是,学生作文,篇幅有限,要想制造波澜,也只能是“尺水兴波”。通常的做法是,叙事时多设置几个转折,让事件在曲折中发展,给人“一波三折”的感觉。
美好一瞬间
暮色中的乡村抹去了明朗,只留下一片氤氲的剪影,晚归的紫燕精灵般的在昏暗中经纬出依稀的呢喃。
朦胧中,尘封已久的记忆如脱缰的野马,向着远方撒蹄纵开……
记得那一年,我又考砸了。面对着79分的数学试卷。我静默在雨中,泪水沿着脸颊滑落。都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可是我的努力为何没有丝毫的回报呢!忽然,雨似乎停了,一袭粉红色扑入我的视野:啊!是宋老师!我慌忙抹去眼泪,老师心痛地望着我,用春风般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的肩,温柔地说:“考砸了,没关系,我们还有机会。走,到办公室坐一会儿。”
阳光透过云层洒了下来,把校园抹上一层淡淡的金色。我跟在宋老师身后,像是迷路
的小孩觅见了归途。宋老师顺手拉了把椅子,我们比肩而坐。沉默了片刻,她语重心长地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席慕蓉的一句话:生活本应是不断地创伤,不断地复原。流水因阻遏而激浪花,山峦因断崖而放飞瀑布。学习中哪有不摔几次跤,翻几个跟头!”我被老师的一席话深深感动。
我猛然醒悟,是啊,不完美的人生却能完美人生的价值,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的撞击和摧逼中,才能成就一路的壮丽。
这时,宋老师问道:你这次数学试卷还有没有不懂的题目,让我帮你看看。我听后有些不好意思,埋着头,双手使劲地绞着衣角。宋老师说:“有问题就提出来,别老闷着。”我便从袋子里拿出试卷,询问一道关于求工作效率的应用题。于是,宋老师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示意图,并指导我从设题中寻找数量关系,并根据划出的关键词,求出了工作效率。讲完后,宋老师问:“你听明白了没有?”我摇摇头,她又不厌其烦地开导我,最后,我这榆木脑袋终于开窍了。
我扬起双眸,瞬间发现宋老师比任何时候都美。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如今,宋老师已退休,回到昆明老家。但却在这简陋的乡村校园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一瞬间,一段青涩而深刻的回忆。
【简评】 本文构思看似平淡,细细品味却有“一波三折”之妙。面对考砸的教学成绩,“我”情绪低落,默默流泪,像一个“迷路的小孩”。宋老师语重心长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我”,使“我猛然醒悟”。这是第一折。当宋老师问“我”还有没有不懂的题目时,“我”不好意思地埋着头,心有惭愧;老师帮“我”解答疑难后,问“我”听明白了没有?“我摇摇头。”这是第二折。在宋老师不厌其烦地开导下,“我”终于开窍了!当“我”扬
起双眸时“发现宋老师比任何时候都美”,表达“我”对老师由衷的感激和赞美!这是第三折。由此可见,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曲折之文。
那么,如何使文章一波三折呢?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写出意外之事。宋代诗人陈亮说:“天下事常常出于人意料之外。”许多事情往往是事先没有想到的,但结果却又是合乎情理的。这种意外之事往往有一定的故事性,能使文章波澜起伏。
2.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为人处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是,我们要把人物之间的矛盾写出来,揭示矛盾的原因,写出化解矛盾的过程。
3.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我们平时写文章,所写意外之事比较少,写人物之间的矛盾也不多,要想使文章一波三折,那又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只要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三、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又叫欲扬先抑,是指从反面入手,反向入笔,极力渲染刻画人物的反面形象,然后笔锋突转,转入正面刻画,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美好一瞬间
人生不可能是一马平川,也不可能总是春风得意。在太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挫折沮丧面前,我们需要的,是敏锐的双眼,去捕捉美好的一瞬间。
一直很讨厌楼上那位邻居。每当我沉浸于学习的氛围中时,总会有嘈杂的声音传入双耳;每当我乘坐电梯时,都会发现电梯停在楼上不下来。于是,每每见到那位邻居,我就心生厌恶之情,感叹这不美好的瞬间。
一天早晨,金黄的阳光透过窗子直射我的房间,把我的房间照得金黄金黄的,把我的梦也照得是金黄金黄的。我坐起来,猛吸一口金黄的空气,暖意流遍全身。我瞥了一眼闹钟——不好!快迟到了!我赶忙整理好,奔向餐桌。为了节省时间,我先按了电梯,再吃早饭。当最后一口饭吞咽下后,楼道里响起了一阵温柔的声音:“要下楼吗?”我怔了怔,连忙抓起书包,关了门,就往电梯跑。
我弯下腰系鞋带,嘴里说着:“谢谢!”心想:“真是遇上好人,要是换成楼上那位邻居,可就碰不上这种好事了!”我站起身,抬起头,惊讶写满我的脸颊,怎么会是她?她便是楼上那位邻居。邻居笑了笑,说:“上学要迟到了吧!不要着急,要注意安全。”她顿了顿,说:“这几天我女儿要考跳绳,白天没时间练习,只有晚上才能抽出时间,打扰了你们,请不要介意啊!”我点点头。这时电梯门开了,邻居微笑着让我先出去,我走出电梯,就在那一瞬间,一股暖流流经全身。
门外,阳光依旧那么灿烂,那么金黄,正如我的心情,格外舒畅。
那美好的一瞬间,源于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关心与尊重的美。这世界并不缺少美好的瞬间,只是缺少寻觅细节的双眼。
品味细节,要学会从平淡的人生中嚼出欣喜,要学会从不顺心的生活中嚼出乐观,要学会从匆忙的日子中嚼出美好的瞬间。
我会用敏锐的双眼,去品味细节,捕捉更多的美好一瞬间!
【简评】 这篇满分作文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先抑后扬手法的娴熟运用。天头“一直很讨厌楼上那位邻居”是“抑”,后文“邻居的言行似一股暖流流经全身” 是“扬”。在一抑一扬之间,“我”对邻居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先“厌恶”,再“惊讶”,后“感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那么,我们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应注意什么?
1.抑少扬多。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对于抑扬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抑”起的是衬垫作用,目的是为了后面的“扬”。 2.抑扬对比。抑扬之间前后形成鲜明的对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而言,先写贬低或否定的内容,再写赞美或肯定的内容,坏的在前,好的在后,前后对比。
中考作文如何使语言文采飞扬
一、融进描写,让语言充满新鲜美
融进描写是文章“文采飞扬”的主要手段之一。“描写”就像精美的装饰物件,能把语言打扮得摇曳多姿、精妙亮丽,把客观事物(人物和各种景物)的具体状貌、细节特征,有声有色有形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其景,如闻其声的感觉,留下难忘的印象。
如鲁迅先生写故居中的“百草园是乐园”,围绕一个“乐”,通过描写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一古脑儿全变成了鲜活的文字,恰当运用修饰语和动词不仅再现了百草园的自然
风物: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斑蝥喷雾;还写出了百草园带给人的无尽的欢乐,这里有好看的、好听的、好玩的、好吃的,可以玩蜈蚣、摘桑椹,真是其乐无穷!使人深深感到百草园就是乐园,这样写,就具体、生动,给人以新鲜感。
描写中只要用语新奇,充满创造性,就能突出语言的新鲜美,比如:“记忆化作一只多情的蝴蝶盘旋在童年的天空,久久不肯离去。”“或许是今天的天气实在太冷,我们彼此间的语言也被冻僵了。”“传入我们耳朵的都是平平仄仄的鸟语”等,这些语言新鲜别致,让人满口生香。又如写“一枚硬币落在地上”,这样写就不形象、生动,如果描写成“有枚硬币,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噹噹地跳着”,这样表达效果就大不一样,既有生动的动态,更有清脆响亮的声音,使读者能从视觉、听觉同时清晰地感觉到这一事物,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
古今中外的语言大师们都很重视描写,重视语言的鲜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朱自清《春》)“去牧场听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走过小桥去听潺潺的流水声”,(金波《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蝈蝈在窃窃自语,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法布尔《绿色蝈蝈》)它们分别写活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世界,不同事物的声音形象,并唤起了人们对该事物形象的联想,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二、善用修辞,让语言充满情趣美
修辞的作用在于修饰和调整语言,它对于美化语言能起到得天独厚的作用。有人称修饰为“魔杖”,说它点到哪里,哪里的语言就亮堂起来。山川有奇趣,才能引人入胜,科学研究有奇想,才能燃烧智慧的火花。写文章也要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技巧和方法,使语言产
生一种妙趣横生、楚楚动人的艺术力量。如《安塞腰鼓》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把场面写得壮阔雄伟,文章气势恢弘,句子铿锵激越。再如:“丹顶鹤像一位国际时装模特,优雅地站在‘t型舞台’上,向人们展示它那修长的腿。”所以在作文中如果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就可以使语言精彩纷呈、充满灵性,从而增强表达效果。
如作家王鲁彦在《听潮》一文中写道:“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这段话运用了一连串充满诗情画意的比喻、拟人,层层铺排,以动写静,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美,让人展开无限的遐想,使人的各种感官互相串通,全方位去感受退潮时大海的静谧美。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还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安徒生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文中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开头,写皇帝酷爱穿着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几乎每时每刻都消磨在更衣室里,为了穿得漂亮不惜花掉所有的钱;他甚至从不关心他的,只关心自己的新衣服。这里运用夸张手法,在辛辣的语言中蕴含着莫大的嘲讽,既充满灵性,而且有着很强的穿透力,一开始就使读者对这个不称职的皇帝的骄奢淫逸和爱慕虚荣的性格有所认识,而且顺理成章,成功地推出了下面整个。
语言大师老舍先生说过:“文字要生动,必须利用幽默。”写作中,如能增添幽默,那么语言就会充满情趣。幽默是语言风格中的一种独特景观。幽默的语言不仅轻松活泼、趣味横生,而且能显示出作者的睿智、聪明和成熟。所以恰当运用一些技巧使语言显得幽默俏皮,就能增加语言的灵动美。如“初三,忙。早晨慌慌忙忙,中午匆匆忙忙,晚上急急忙忙”。“门外三个家伙,一个虎头虎脑,一个呆头呆脑,一个贼头贼脑。”又如小说《第八颗是智牙》》把医生决定三日后拔出病牙说成是“缓期执行”,把医生误拔了好牙说成是“有一颗无辜的牙齿,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今天被搞成‘冤假错案’了”。这些句子活泼灵动,极富创意,个性鲜明,充满审美张力,让人久久回味。
三、巧用妙句,让语言饱含意蕴美
语言的意蕴美,就是凝练优美,含蓄而又意蕴独具。在写作中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言、格言、谚语乃至优美清新的歌词等,这既可展示作者深厚的文化积累、又可扩大文章的容量,增强语言的辞采。
如《那是一首歌》中这样写道:“有一首歌叫婉约,在我的童年唱响。……有一首歌叫做清丽,落在我少年的心上……有一首歌叫做豪放,在我的今天唱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英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才气,‘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霸气,将歌唱响到了高亢的极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边,我听到了这样的歌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在夕阳西下时,我听到了这样的歌声。‘虽九死其犹未悔’,在汩罗江畔,我听到了这样的歌声。历史就这样被浓墨重彩地书写,唱响了天、地、人,只想起飞,只想起飞。于是我要说文学也是一首歌,是一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歌,它更深沉,更有内涵,更有味道。在它的歌声里,你听得到忠义,奋进,洒脱,怅恨,它是人生的百味曲。这是一首我最心爱的歌,它同样的抒情不同的笔调,同样的情义不同的风格,让人浮想联翩。千年的厚重将我沉醉,不想醒来,不想醒来……”(2005年重庆中考语文作文题)这段文字十分得体地引用了古今诗人的名句,准确地书写出“婉约”“清丽”“豪放”的不同风格,水到渠成的得出了“文学是一首歌”这一结论,充分展示考生阅读面广、知识丰富、文化底蕴丰厚的优点。所以恰当引用诗文,可以丰富文章的内涵,使文句典雅华丽,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和深度。
恰当运用格言,也能使语言鲜活亮丽起来,用格言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含有贬义的,用来批评错误思想等,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挂羊头,卖狗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等。另一种是含有褒义的,用来正面说明道理,如“吃一堑,长一智”,“不如
虎穴,焉得虎子”,“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这些长期流传在民间的谚语和格言既精练含蓄又具体形象,一经运用就使文章显得鲜艳活泼,并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如中考作文《我的天空》,考生在结尾写到:“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李大钊也曾说:‘书是引导人生走向光明的灯烛。’不错,正是因为有了书,我才看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有了书,我才知晓了一个个伟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从书中,我学会了做人的深刻道理。如果没有书,我的生活就不会阳光灿烂。于是我总结出:‘书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阳光雨露。’”这位学生引用了高尔基、李大钊的名言,不仅准确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还突出了深刻的意蕴:“书是我成长过程中的阳光雨露”。
写作中要锤炼语句,使其含义深刻,给人以启迪,富有哲理,耐人寻味。如下面的句子:“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热爱生命》)“既然生命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秋魂》)“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十三岁的际遇》)“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有时候,有些句子看起来很平淡,但细细咀嚼,意蕴醇厚,足见其深刻,给人以启迪。如《皇帝的新装》,当接近尾声的时候,让一个孩子真切地喊出:“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个纯真的声音戳穿了事实的。正是这一针见血的一句话使得作品的揭露与幽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的高度,把喜剧推向了高潮。
四、变换各种句式
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陈述句和问句及感叹句的灵活运用,可以使文章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同学们的作文,大都是一个接一个的陈述句,缺少变化,了无生趣。
试看张晓风《枫桥夜泊》的句子:“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
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他感觉须角、眉梢似乎也森然生凉……”作者把长句改为短句,强调了张继的独特感受,读起来也有一唱三叹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