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计量确认?
计量确认是指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
该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状态标识)。
(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
(3)预期用途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
(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计量确认的概念是指对测量设备进行的校准、调整、修理、验证、封印和标签等一系列活动,当然也包括检定、比对等工作。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设备处于满足使用需要状态而进行的活动。由于所有测量设备在使用中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发生偏移,不可能总保持在某一个误差内,为了使它们保持原有准确度,必须在使用一定时间后对它们进行校准,调试或修理,再校准、加以封缄和标志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测量设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准确度
2、计量确认发生在什么时候?
按照以上计量确认的含义,计量确认应该在测量设备检定/校准之后。
问题来了:按照周检计划的安排,该测量设备经周期检定/校准之后没有直接用于实际
测量,而是直接放在库房暂时保管,这个时候需要做计量确认吗?所以说计量确认应该是在检定/校准之后,在正式实施测量之前,没有测量需求的测量设备理应不需进行计量确认。
3、那些测量设备需要做计量确认?
根据GB/T19022前言中:本标准未使用术语“检定”。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是(7.2.2),计量确认与检定相同。这里可以列举的例子是:计量标准器具的计量确认可以用检定代替,只要标准计量器具满足检定规程的要求,检定合格视同计量确认合格。在核电领域,对压力试验过程使用的压力表规定了精度等级,你使用的压力表经检定满足这个要求,检定合格视同计量确认合格。
这里有个大家反复争议的是:所有经过正规检定的测量设备是不是都适用本条规定,个人觉得有争议,这要强调的是“当计量要求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确定”,非这个领域使用的测量设备都要进行计量确认。
4、计量确认到底怎么做?
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纠结!
首先看看计量确认到底确认的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也就是说计量确认,确认的是测量设备,确认的是与预期要求的符合性。
问题又来了:预期要求到底是什么?预期要求怎么来的?
有量友说了,这个预期要求是从计量要求来的,是从产品等技术要求导出的,举例:产品要求测量直径55+/-0.02mm,按三分之一原则,测量设备的误差为0.006mm,测量
范围满足55mm即可,现在有一把经检定误差为0.005mm的0-150mm游标卡尺,问:是否可以使用?仅从这个例子来看,游标卡尺完全满足要求,可实际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大多数人会去选择一把50-75mm的千分尺去进行测量,哪里出问题了?计量确认错了?
这里的误区是:预期使用要求不等同于直接推到出来的计量要求!如前面说到的:计量确认确认的是测量设备,依据产品技术要求导出的计量要求是与测量过程相关的,计量确认更应该关心的是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这个计量特性需要通过计量确认的这种方式,明确该测量设备能达到的效果,如:A游标卡尺检定示值误差为0.04mm,同规格型号的B游标卡尺检定示值误差为0.02mm,计量确认就是要对这两把尺进行区别,A尺仅能用于0.04mm*3=0.12mm公差要求的测量,B尺可用于最高要求0.02*3=0.06mm公差要求的测量,这两把尺所能使用的极限范围就是预期使用要求,所以说所谓的预期使用要求不一定必须从产品技术条件导出。GB/T190226.3.1条的指南指出“由于计量要求的不同,测量设备能被确认用于某些特定的测量过程,而不被确认用于其它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的规定要求中导出。”
5、计量确认应该重视什么?
计量确认应该重视计量确认信息的流转,通过实施计量确认,一个确认合格的信息怎么去利用它,才是计量确认最终的目的。7.1.1条要求“应设计并实施计量确认(见图2和附录A),以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测量设备的操作者应得到与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状态有关的信息,包括所有和特殊要求。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应适宜其预期用途。”测量设备既然确定了预期使用要求,对于本条规定,更应关注的是这个信息如何到操作者手中。既然是需要使用的信息,我认为都是可用的或可行的,你计量确认不合格贴个禁用标识,不用就完了,反正可以不干活,对于操作者而言意义没那么大,意义大的是什么?是一个计量确认合格(可用、可行)的信息,操作者按这个信息
去实施测量,按照第4个问题的逻辑,计量确认的结果(信息)应该传递给使用部门的技术人员,测量工艺的编制人员,在做测量过程策划时需要用到,他可以根据这个结果在设计测量过程的时候去进行选择,到底是用A尺还是用B尺,形成测量工艺文件,发放至操作者手中,操作者按这个测量工艺进行实际测量,这个比较符合实际操作,可行性是比较强的。
最大的误区是:GB/T190226对计量确认完全没有合格与不合格的字眼,为什么一定要纠结合格不合格呢?至于状态标识,似乎在大家眼里只有合格、不合格、禁用等常规意义的东西,计量确认标识为什么不能是一个包含编号、校准日期、校准偏差、限用极限的东西,非要按固化的思维变成一个合格证或禁用证?
综上所述,测量管理体系到底管什么?管的是测量,和测量相关的要素,源头上测量设备经过检定/校准,由计量专业人员确认该测量设备的适用极限,并形成计量确认信息,发送给使用部门,使用部门由测量工艺编制人员根据所需要实施的测量,将产品的技术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并依此作为选择合适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测量环境、测量人员……的依据,从而制定经评审适用的工艺文件,发放至相关操作人员,由操作人员按工艺实施最终测量,每个过程都采用过程方法来进行控制,这个才是测量管理体系实际运行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