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

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ELECTRICDRIVE2017Vol.47No.1电气传动2017年第47卷第1期

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

熊雄1,李胜2,沈安文3

(1.华中科技大学中欧清洁与可再生能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65;3.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为了提升最大功率跟踪法的性能,针对光伏系统的输出特性随外界光照、温度等因素的非线性特性,建立了适合不同厂家参数的通用光伏组件模型,研究对比了传统控制策略,并引入了大幅降低迭代次数的Fibonacci寻优方法,应用到基于Boost拓扑的阻抗变换器,得到了更加快速、动态性能较好的系统功率输出曲线。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的前级优化。

关键词:光伏逆变器;Fibonacci寻优算法;最大功率点跟踪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457/j.1001-2095.20170105

ResearchonFibonacci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inPVSystem

XIONGXiong1,LISheng2,SHENAnwen3

BasedonBoostConverter

(1.China-EUInstituteforCleanandRenewableEnergy,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

430074,Hubei,China;2.CNNCLanzhouUraniumEnrichmentCo.,Ltd.,Lanzhou730065,Gansu,China;3.SchoolofAutomatio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Hubei,China)

simulationmodelwasdevelopedfortheoutputvoltagecharacteristicsofaspecifiedPVsystemchangesnonlinearlyandadvanceddynamicperformancearedemonstrated.Itcanbeusedintheprecedingstageofphotovoltaicsystem.

Keywords:PVinverter;fibonaccioptimizationalgorithm;maximumpowerpointtracking

Abstract:Toimprovetheperformanceofthemaximumpowerpoimttrackinginthesolarinverter,aversatile

withdifferentsolarirradiance,paneltemperature.Basedonwhich,thetraditionalcontrolmethodswerecompared,andanovelFabonacci-MPPTalgorithmwasappliedtoBoostimpedancematchingconverter.Finally,betterrapidty

据国际能源部署(IEA)报告[1],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占全球新增发电量的一半,而光伏发电的增长份额更是占到了18%,2014年,在日本的夏季用电高峰期,光伏发电量占比重达37%,光伏系统将在未来发电市场上举足轻重。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其阵列是其发电系统的能量供给中心,它的I—U特性随光照强度、组件温度而变化,即I=(fU,S,T)。然而较成熟的理论模型很难应用到工程环境中,由此建立通用于不同厂家的工程模型至关重要。

作者简介:熊雄(1990-),男,硕士,Email:elegantwww@163.com

文献[2]介绍了一些光伏发电相关的模型,但其都仅限于特定参数的电池,使得分析研究比较困难;文献[3]建立了直流物理模型,并应用实时优化迭代算法,但运算速度很慢;文献[4]在传统跟踪方法上基于功率电压曲线的切线角正统值进行步长优化,但运算复杂对嵌入式系统性能要求高;文献[5]研究了部分阴影下的光伏模型修正,运用了反激式DC/DC变换器,但没有对其性能进行说明。本文针对在简化的光伏工程模型的基础上,把显著减少迭代次数的一维搜索寻

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61472154);武器装备预研基金(9140A33010115JW05013)

2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电气传动2017年第47卷第1期熊雄,等: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

优引入到最大功率点跟踪中,兼顾了逆变器对象对控制算法简便、高效的要求。

1通用光伏电池模型

理论模型与工程模型结合的电池模型能简

单、准确地反应其光伏电池的输出特性与光照、温度、不同厂家特定参数等因素的关系,该模型是研究光伏系统的必要前提。1.1

光伏电池单体的理论模型

在考虑了太阳能光伏电池单体的光谱响应、温度响应以及寄生电阻(串联电阻与分流电阻)的影响后,得到其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

为简化参数,设

Io=C1·IscA·k·T=C·U

2oc

q(Uoc,0),(Um,Im),在最大功率点处,方程条件:

U

exp(m)≫1,故:

C2·UocIsc-Im-UmìC=·exp()1ïIscC2·Uocïí

ïC=Um-Uoc·[ln(Isc-Im)]-1ï2

UocIscî

当光照强度与组件温度变化时,

ΔT=T-TrefΔS=S-1

Sref

dI=ΔS·Isc+a·ΔT·(1+ΔS)dU=-(b·ΔT+dI·Rs)

1)分流电阻Rsh一般为kΩ级[6],所以忽略U-I·Rs;Rsh

2)串联电阻Rs一般小于1Ω,其远小于模型中二极管的正向导通电阻,故Isc=Iph。

图1Fig.1

光伏电池单体理论等效电路Theequivalentcircuitofasolarcell

单体的输出特征方程如下:

(U+I·Rs)·qU-I·RsI=Iph-Io·{exp[]-1}-(1)

A·k·TRsh

式中:I,U分别为光伏电池单体的输出电流与电压;Iph为电池单体的光生电流;Io为二极管q为物理常量元电荷;A为二极反向饱和电流;

此时

I=Isc·[1-C1·(expU-dU-1)]+dI(2)C2·Uoc

其中,系数a,b分别为标准测试条件下的电流、

管品质因子(一般介于1和2之间);k为物理常量玻尔兹曼常数;T为光伏电池单体表面的绝对温度。

由于寄生电阻的影响,光伏电池单体一般伴

随有寄生的串联电阻Rs(其源于光电池材料的

电压温度系数,采用典型值0.0025,0.2;串联电阻Rs取1Ω即可[7]。

路电流Isc=4.26A,开路电压Uoc=43.5V。根据式(2)搭建光伏电池单体的仿真模型如图2所示。

选取的太阳能电池模板为某公司的JJ-125,峰值电流Im=3.62A,峰值电压Um=34.5V,短

载流子的扩散性质以及半导体与金属之间的接触电阻等),以及分流电阻Rsh(其源于光电池材料的非理想性和PN结杂质引起的局部短路)。然而,由于式(1)中Iph,Io,Rs,Rsh等参数难以确定,成熟的理论模型通常仅限于光伏电池的理论分析中。1.2

光伏电池单体的工程模型

多数的光伏电池板厂家,一般会给出其在标准状况下(光照强度Sref=1000W/m2,组件温度

Fig.2

Tref=25℃)的开路电压Uoc,短路电流Isc,峰值电压Um,峰值电流Im,温度系数等。为建立简单准

图2Simulink下的光伏电池单体工程模型

TheengineeringmodelofsolarcellunderSimulink

确的工程模型,在理论方程的基础上做以下2个近似:24

图2系统主要是通过dI,dU引入外界的光照及温度变化对电池板的固有参数Im,Um,Isc,Uoc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熊雄,等: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电气传动2017年第47卷第1期

影响来得到其准确的I—U特性。

2.3Fibonacci寻优法

在无约束条件的极值求解中,一维搜索是针

2最大功率点跟踪模型

对应曲线)如图3所示。

对一般一元函数的常用方法,而Fibonacci寻优法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一维搜索寻优算法。其

源于著名的Fibonacci数列{Fk},k=0,1,2,…且其通项表达为

由仿真模型得到光照强度分别在S=1050W/m2,

S=550W/m2下组件的I—U,P—U图(虚线为功率

{F0=F1=1

Fn+1=Fn+Fn-1n=2,3,…

FnF

+n-1=1 。可以发现,Fn+1Fn+1

将Fibonacci应用于缩短某一寻优区间长度时,假设有n个搜索点,区间第1次的缩短率为Fn-1FFF

,其后分别为:n-3, n-5,…,1。选定FnFn-2Fn-4F2x,y分别为单峰区间[a,b]的第1、第2个搜索点,

图3

Fig.3

不同光强下组件的I—U,P—U图

其应满足:

x-a=

b-ay-a

=b-aFn-1FnFn-2Fn

I—U,P—Ucurveofsolarcellunderdifferentirradiance

由图3可见,使其稳定在P—U曲线的峰值,

可以获得最大功率,在最大功率点Pm左侧,组件I—U特性更接近于恒流源,功率随电压而线性变化,而右侧更接近于恒压源,电压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功率输出有巨大影响。基于此,以下是探索如何把光伏系统的工作点稳定在MPPT几种方法的介绍。2.1

优化的扰动观测法

该方法的MPPT原理是从选择CVT(恒定电压法)的最优电压值左端1个合适的功率点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对DC/DC变换器的占空比进行改变,从而使光伏组件的电压有ΔU的变化量,再对变化前后的功率进行对比,如果增大,则继续往定向变化,反之,则改变占空比变化的方向。其控制算法简单,对于硬件实现难度低。然而,光照剧烈变化的条件下,其响应速度和跟踪精度较差,就算光照稳定,其变化的步长ΔU也会导致系统的工作点最终在Pm附近振荡,必然存在一定误差。2.2

变步长增量电导法

该方法的MPPT原理由于光伏电池板的P—U特性曲线在稳定光照条件下是一条连续并可导的单一峰值曲线,故在最大功率点处,dP/dU=0,由P=U·I,将等式两边对U求全导数,得dI/dU=-I/U,由此,可以通过其电导与电功率点。

导增量之和G+ΔG与零的大小比较来寻找最大

计算可得:

x=a+y=a+

Fn-1

·(b-a)Fn

Fn-2

·(b-a)Fn

(3)(4)

由式(3),式(4)可知,x,y关于[a,b]区间对称。

经过多次搜索之后,要求使最终的探索点与最优解之间足够小,一般取最后1次探索得到的x,y值满足:

y-x<ε式中:ε为误差值。

由文献[8]可知,Fibonacci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1+5n+11-5n+1

Fn=1[()-()]

225

n=0,1,2,…

Fn

}是收敛的,容易证明数列{且有Fn-1

Fn5-1=≈0.618。

n→∞Fn+12为了适应嵌入式控制器对象对控制算法简

Fn

}的极限值代替逐易性的要求,此处用数列{Fn-1

次寻优的缩短率,以便降低控制器负担的同时保lim

证准确性。简化后的寻优流程如图4所示。

25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电气传动2017年第47卷第1期熊雄,等: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

光伏输出功率与电压的函数可以看作在某一区域[a,b]内的单峰函数,a,b的初始值可按需设定,如分布于恒定电压法最优电压的两端。在

迭代内部,计算x,y2个固定缩短率下的搜索点对应的瞬时电压,若P(x)>P(y),则将搜索区间缩短为[a,y],即把y的值赋给下一轮迭代的右边界b;反之,则刚将搜索区间缩短为[x,b]。如图5所示,对1个在[a,b]区间内单峰的函数(ft),若在[a,b]存在两点x,y,满足xf(y),则其峰值一定不在y值右边,即峰值会落在区间[a,y]上。

图6Fig.6

基于Boost变换器的光伏系统仿真框图SimulationblockdiagramofPVsystembasedonBoostconverter

由于太阳光照实时变化的特性,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光伏组件的温度,选择40℃;采用的DC/DC电路(反激式拓扑以及Boost拓扑)其电路元件参数分别为:负载侧电容C1=500μF,负载电阻R=10Ω,光伏输出侧电容C2=100μF,Boost电感L=50mH。

为防止反馈回路直通而引起的代数环(即几个模块在输入端口存在信号直接传递而形成反馈时,直接连接的模块在不知道输入端口值的情况下无法得到输出,即,现在时刻的输出依赖于

2y+u=y,当方程两边现在时刻的输入。例如,

都出现同一个量时,就产生了代数环。),在仿真中,

图4优化后的Fibonacci寻优流程图Fig.4

FlowdiagramofoptimalFibonacci-MPPT

加入惯性或延时环节,本文使用Memory模块。如图7所示,上部分是1个由Memory单元自

加而组成的计数器,并对累加值求mod,用来判断差分方程在奇数时运算x,在偶数时运算y,并在下一次得到x的值时,计算出2个单位步长的

图5单峰函数搜索图

Fig.5

Unimodalfunctionoptimumvaluesearchdiagram

3系统建模与仿真

为了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在光伏组件与负

载之间,通常加上阻抗变换器,使变换器与负载组成的等效电阻与光伏组件内阻匹配,从而获得最大功率,本文选择简单而常见的Boost拓扑。

总体仿真框图如图6所示,主要分为3部分:光伏电池模块(其内部结构如第1节所示),Boost阻抗变换器,基于Fibonacci的MPPT控制模块。26

图7Fig.7

Simulink下的Fibonacci-MPPT框图ControlblockdiagramofFibonacci-MPPT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熊雄,等:基于Boost拓扑的光伏逆变器的Fibonacci-MPPT方法的研究电气传动2017年第47卷第1期

功率差,即P(y)-P(x)。左下角的Switch模块是用于对区间边界a,b赋初值。中间部分是通过区间边界值计算迭代值x,y。图7中musk的变量epsilon是控制迭代结束的循环条件,此处为降低计算负担同时保证精度取0.01。

为了检验其于Fibonacci-MPPT方法的跟踪特性,分别在不同光照强度下,仿真得到P—U曲线,然后用Matlab的Figure的“数据统计信息”找到其对应的理想最大功率点,如表1所示。

表1

-2图9Fig.9

优化的扰动观测法与Fibonacci-MPPT法控制下的系统输出功率对比图

理想MPPT最大功率点IdealMPPTworkingpoint最大功率/W120.797.2对应电压/V31.330.9OutputpowercurveofPVsystemunderoptimalP&OandFibonacci-MPPTcontrolstrategies

Tab.1光强(/W·m)1050850功率抖动较小,在1050W/m2时,对比理想的最大点,计算其跟踪精度约为117W/120.7W=96.9%。

将基于Fibonacci-MPPT的系统模型与基于变步长扰动观测法的模型进行对比。其仿真时间都采用0.2s,通过Simulink的RepeatingSe-quenceStair模块,前0.1s输入光照850W/m2,后一个0.1s输入光照1050W/m,由此来观察其动态响应。其中,Powergui的算法选择Tustin/Back-wardEuler(TBE),采样时间为1e-5。RepeatingSequenceStair模块的采样时间为0.1s。

如图8、图9所示,实线、虚线分别代表负载在Fibonacci-MPPT方法与优化的扰动观测法的控制下的电压、功率曲线。优化的扰动观测法虽然在跟踪速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几乎与Fibo-nacci-MPPT法相近,但在系统输出的功率曲线上出现复现的振荡。这是由于其为寻找最大功率点而设置的步长无法最终收敛于某一点,而总会在(Um,Pm)点左右波动,由此,而根本无法稳定于MPPT,也可由图8中负载上的电压抖动观察出其跟踪精度约为115W/120.7W=95.3%;而Fibo-nacci-MPPT法的动态性能则提升很多,在平稳时,来。在1050W/m2时,对比理想的最大点,计算

2

4结论

建立适用于不同厂家的光伏组件模型简化

了光伏发电系统开发的难度;选择MPPT的物理实验为基于Boost拓扑的阻抗变换器;对比发现优化的扰动观测法虽简单直接,但却引起系统的可复现振荡;引入的Fibonacci-MPPT方法能大辐降低寻优次数,控制好迭代误差,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快速性。未来,针对现在发展较快的微光伏逆变器下潜力较大的反激式变换拓扑,在改进的变步长增量电导法量化因子优化等方面,还需要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1]IEA.WorldEnergyOutlook2014[R].2014.

[2]BadescuV.DynamicModelofaComplexSystemIncluding

PVCells.ElectricBattery,ElectricalMotorandWaterPump.Energy[J].2003,28(12):1165-1181.1248-1251.

[3]茆美琴,余世杰,苏建徽.带有MPPT功能的光伏阵列Mat⁃

lab通用仿真模型[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5):

[4]王亚楠,杨旭红,王军成,等.一种新型变步长光伏最大功

率点跟踪控制策略[J].电气传动,2015,45(1):54-57.[5]ChowdhuryASK,SalamKMA,RazzakMA.Modelingof

Matlab-SimulinkBasedPhotovoltaicModuleUsingFlybackConverter.inStrategicTechnology(IFOST)[C]//20149thIn⁃[6]赵争鸣,刘建成,孙晓瑛,等.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其应用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王长江.基于MATLAB的光伏电池通用数学模型[J].电力

科学与工程,2009,25(4):11-14.ternationalForumon.2014.Cox′sBazar.

图8Fig.8

优化的扰动观测法与Fibonacci-MPPT法控制下的系统输出电压对比图

[8]管志忠.Fibonacci数列与黄金分割求极小的程序法[J].河

西学院学报,2010,26(5):1-4.

收稿日期:2015-12-10修改稿日期:2016-03-12

P&OandFibonacci-MPPTcontrolstrategies

OutputvoltagecurveofPVsystemunderoptimal

27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